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像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写满了文字,古朴而雅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在后。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啊!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真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大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够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征,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被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C.“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E、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小题2】根据文意,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1)“穿过岑寂的碎片”中的“穿过”是什么意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兰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其中的三条。(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熬鹰
魏继新
文革中,我为避武斗,至巴山某处。其地名梓檀,处山岚之巅,有一小学、一供销社、一屠户杀猪卖肉,瓦房十余间。白日里四乡儿童前来就读,四周农民来称盐割肉,入夜则十分荒凉,但见山峦起伏,衰草遍地,金风瑟瑟,古道蜿蜒,使人陡生无限凄凉。
屠夫生得高大黑壮,面目狰狞,袒胸露背,说话也恶声恶气,买肉的人,从来不敢与其论短长。当时唯我少年无忌,直呼其土匪。他反倒十分喜欢我,常破例给我多割一些肉。
屠夫好猎,每次出去,他身背八尺鸟铳,带十来只猎犬,一路吆喝惊得鸟飞兔走。一日,屠夫捕得一鹰,兴奋若狂,大呼小叫,叫我去看他熬鹰。
那只鹰个大体雄,爪劲嘴利,双翅展开,足有三尺。屠夫选择了一块空地,立起一根柱子,用铁链锁住鹰腿,然后扔些鸡、雀之类,鲜嫩血淋,诱鹰四面扑食。然而这些东西又始终离鹰有一定距离。鹰被铁链锁住腿,始终扑不到那些肉食。屡扑不中,便用嘴猛啄铁链,啄得嘴破血出,仍无济于事。鹰遂啄扑如狂,长啸不止。而屠夫则在一旁冷酷地看着,嘴角隐含着一丝讥讽的冷笑,一边饮酒,一边把那些食物丢过来扔过去,以此来激怒鹰。
入夜,屠夫在四周点燃篝火,映得鹰眼前一派红光,鹰得不到半点休息,反而受到热浪的阵阵炙烤。鹰躁动不止,把一腔怒火转向屠夫,屡屡向屠夫扑击。屠夫则一边冷笑着,一边继续用肉和水挑逗鹰。如此两昼夜,折磨得鹰长啸怪叫不已。屠夫也因两昼夜未合眼,双眼布满了血丝,灼灼的目光令人望而生畏,连那些屠夫养的赶山狗也吓得跑得远远的,不知在什么地方躲了起来,根本不敢露面。
到了第三日,鹰和人都已疲惫不堪。屠夫却强打精神,挑逗不止。鹰则怒目环视,对人发动一次次进攻、扑击。此刻屠夫已将肉和水放在鹰面前,鹰伸嘴可及,但它连看也不看,只与屠夫纠缠对抗。鹰此时的长啸已经嘶哑,每啸扑时,必有血从嘴里喷出,滴在羽毛、泥地上,点点滴滴,殷红斑斑。
第三天夜里,屠夫不再挑逗鹰。鹰带着泥土血迹,在篝火热浪熏烤下,已站立不稳,双翅垂落,但仍不食不喝,只是用嘶哑的嗓子一阵阵长啸,啸声撕开浓密而坚固的暗夜,传得很远很远……到了下半夜,鹰不再叫了,人和鹰都静了下来,双双对峙,用眼睛互相盯着……鹰如有所思,终于避开屠夫灼灼的目光,把眼光投向暗夜、群山。
屠夫此时,便手持肥嫩的斑鸠肉,走到鹰前。鹰既不扑击,亦不闪避,只把头扭向别处。此时,屠夫伸出手来,用手轻轻拂着鹰头、颈项和背羽,把肉递至鹰嘴前。鹰仍犹豫着。屠夫则继续用手抚摸着鹰,嘴里喃喃地不知说了些什么,尔后,便是长久地沉默。
此刻,万籁俱寂,只有篝火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一缕缕轻烟,袅袅上升,消融在星光闪烁的深黛色的夜空中,四周的群山黑压压地耸立着,松咽泉吟,深邃而神秘,有清凉的山风拂过,带来山林清新的气息。
屠夫抚摸着抚摸着,突然喉咙里咕噜咕噜一阵响,全身和手一阵阵战栗,嘴张翕着,眼里渗出了几滴混浊的泪花来。我的心为之一动。鹰似乎也注意到了,它扭过头来,目光灼灼,盯着屠夫,许久未动。此刻,黎明正在到来,长空无云,深邃而诱人。山林里,有鸟雀在自由欢快地呜唱,风送来一阵阵青苇子和野花的芳香……终于,鹰仰天长啸一声,一抖颈子,啄下了屠夫手中的肉,吞食起来。
鹰屈服了。
我的心一阵颤栗,想到了山外那一团乱糟糟的世界……望着鹰狼吞虎咽地吞食和喝水的情景,突然觉得,心头所积的许多愤懑,都消融在这山野的黎明之中了。
一晃十年,我再次回到梓檀,却不见屠夫的身影。姨母告诉我,就在我走后的第二年,趁屠夫不注意,猛扑下来,抓瞎了屠夫的一只眼睛,然后,长啸一声,竟归山林去了。屠夫自此精神日渐衰颓,身体也垮了,去年郁郁而死,就葬在当年熬鹰的草坪上。
我来到草坪,荒草丛生,掩住了屠夫的坟堆。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正芬芳着,四周很静寂,只有风轻轻地掠过。突然我听见一声长啸,只见一只鹰在草坪上空盘旋。正是当年屠夫训的那只鹰。难道,它也认出了我?我正疑惑,却见那鹰一奋翅,向高空飞去,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猛然,那鹰一收双翅,头冲下,如一块石头般跌落下来。鲜血从它嘴里汩汩流出,滴落在地上,并慢慢地渗进泥土里。我把鹰的眼皮合上,埋在屠夫坟旁,在那儿呆了许久许久。
其时,夜如流动的液体,悄悄地漫过来,溢散在四周,继而,仿佛在严寒中渐渐地凝固起来,隐没了山谷、树林,也隐没了连绵起伏的山岗。
第二天,我便离开了梓檀,再没回过那里。(有删改)
【小题1】如何理解题目“熬鹰”中“熬”字的含义?
【小题2】屠夫是怎样“熬”“鹰”的?请简要概括其过程。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写到:“山林里,有鸟雀在自由欢快地鸣唱,风送来一阵阵青苇子和野花的芳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从作品看,作者为什么安排“鹰”逃归山林和自杀的情节?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此加以探究。
【小题5】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屠夫狩猎时喜欢一路吆喝,惊得“鸟飞兔走”,可见其张扬狂放;而熬鹰时渗出的“混浊的泪花”,则流露出内心的愧疚、怜悯等复杂情绪。
B.“鹰如有所思,终于避开屠夫灼灼的目光,把眼光投向暗夜、群山",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鹰明白自己处境后的无奈。
C.小说以“我”为线索人物回顾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生动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熬鹰”过程,并以此表现了对丑恶人性的鞭挞。
D.小说结尾对“夜"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自然的幽深与神秘,也与“鹰”自杀的悲剧情节相呼应,烘托出苍凉沉寂的悲剧氛围。
E.故事虽然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山村,但人和鹰的对峙却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相契合,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更为丰厚的内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 程

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做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些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1).根据文意,说说华夏民俗节日具有怎样“丰厚的内涵”。
(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
(3).“岁月河流上的码头”这个标题非常精彩,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末尾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但是,住在这地域附近的人,这河流里面的不同的成分,是很容易看得出的。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看高自己和不必要地看不起别人,这种心理是在“外头工人”的心里下意识地存在着的。她们想:我们比你们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
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经过红头鬼(她们对印度门警的通称)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准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包身工只交一本打印子的簿子,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罢工)了,可其他的东洋厂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于是,在沪西的丰田厂,有许多内外棉的工人冒险混进去,做了一次里应外合的英勇的工作,从这时候起,由丰田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
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可是在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的愉快了。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1)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大威胁。
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一种生物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地容易疲劳。但是在做夜班的时候,打瞌睡是不会有的。因为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到“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毒骂和殴打的危险。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拿莫温和小荡管打人,很容易引起同车间工人的反对,即使当场不致发作,散工之后往往会有“喊朋友评理”和“打相打”的危险。但是,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什么人都可以欺侮,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她们是最下层的一类人,她们是拿莫温和小荡管们发脾气和使威风的对象。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2)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那么,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每逢端午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对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得谄媚地讲:
“总得你帮忙,照应照应。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
【小题1】在文中横线上填词。
(1)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大威胁。
(2)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
【小题2】所选文段为什么要在很多地方记叙“外头工人”的情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运用了“红头鬼”“棉摇班”“拿莫温”“小荡管”等若干词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许振忠
他决定大醉一场,于是去了“游民部落”酒吧,叫了一大堆啤酒,独自享受。
酒吧外最后一辆汽车远去,摇滚乐也随暗色灯光宁静了。他端起硕大的酒杯一饮而尽,啤酒瞬间在胃里膨胀,似乎要溢出来。
“先生,酒吧3点打烊,请明天再来吧。”一个清纯的女孩恭立在旁,眼睛大大的,声音很甜。许可一颤,说:哦,好。”他掏出一支烟来,几次没点着。他的脸消瘦而苍白。
他搓了搓手,问女孩:“抽烟吗?”
“不,谢谢。”女孩有些惊讶。
“抽支吧,外国烟呢。我抽过的最棒的烟。对鼻腔的刺激不像一般的烟草味那样粗糙而模糊,它带着一种舒适的温情。而且,它还有独特的香味,你闻闻,一种馨香,无法言说的味道……”
“对不起,我不抽烟的。”女孩笑笑,眼角流露出一丝熬夜的憔悴。
“你到这没多久吧?似乎不习惯夜生活。这烟有提神的功效,抽一支保准精神。放心,绝对没放毒品……”许可说着笑起来。
女孩也笑了。“您是广告人吧?”她问。
“不!我搞美术。我不太喜欢广告,每天吸进的是广告,呼出的还是广告,真让人窒息。而且我思考不够周详,行动也不够敏捷干练,我不喜欢加班,不喜欢和意见相左的人争辩……我热爱美术,热爱自由,就像热爱我的生命。我喜欢在艺术的天空里随心所欲……”透过蒸腾弥漫的烟雾,许可觉得女孩很迷人,不知不觉说了许多话。事实上,他失业两个月了。
“您的语言含蓄而有张力,如果做广告,一定是个优秀的广告人。”女孩笑着说。
“真的?”
“3点了,先生。”看领班朝这边走来,女孩忙说。
许可摇晃着站起身来,拿起挂在凳子上的外套惊叫起来:“钱包!我的钱包呢?”吧台那边听到喊声,把灯光开到最亮。许可围着座位找了两圈,然后嚷道:“你们这怎么搞的?太——太乱了,下次再不来这种地方喝——喝酒啦。客人随身财物都没保障,怎——怎么做生意啊!”他边嚷着边踉跄地往外走。
保安在门口堵住他:“在哪丢的?什么时候丢的?”“我进来时把衣服挂……挂在椅子上,喝完酒钱包不见了……”“是吗?干嘛急着走呢?不等找回钱包,也不索赔?”保安满脸横肉,眼瞪得许可心里发毛,手心出汗。“算……算了,我有急事,算……算我倒霉!”“倒霉?这么简单!在老子地盘上撒野,吃了熊心豹子胆啦你?!”保安拽起许可,把他摔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
“凌队,放了他吧。他的单,我买。”甜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许可感激地抬头,看到一张微笑的脸。她真美,眼睛比月光还明亮……
念叨着女孩的话,许可接连几天跑新华书店看广告书。他发现这是个新兴行业,半路出家的人很多。他留意了不少招聘启事,感觉自己符合文案要求。于是,他决定去广告公司应聘。
到第七家广告公司应聘时,经理决定让他试用三个月。这家叫“名舰”的公司办公室不大,人却不少,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天天开动脑会议,许可喜欢这种气氛。
上班一星期,许可便发现了自己的广告天赋,他提的几条意见都被采纳,并赢得了客户好评,公司对他很满意。周末,许可带着羞愧与感激再次走进“游民部落”,可女孩已经辞职了。“昨天走的。”酒吧的人告诉他。他感到一阵心痛,干枯已久的泪腺和灵魂一齐潮湿了。
第二天,许可正写一个酒吧文案,恍惚听到隔壁的经理室里传来似曾相识的声音:“‘游民部落’优势突出,价格低,服务好,但酒水质量不高,这是你们的突破口,取长补短,定能给其致命打击,挽回你们‘欧典走廊’的败局……”
“你好,我叫艾佳。这是我们再次见面,欢迎你来到‘名舰’。我期待着与你合作。”正在愣神的一刻,甜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许可涨红着脸,摇晃着站起来,仿佛又有了醉的感觉。
(选编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篇就设置了悬念,着重写了许可独自饮了大量的啤酒而且饮至后半夜大醉的情形。这就使读者产生了“他为何如此饮酒”的悬疑。
B.小说中艾佳通过和许可的对话就认定许可是个广告人,是因为许可对烟的陈述具有广告语的特点。这也暗示了艾佳对广告行业的熟悉。
C.小说情节在特定的环境“游民部落”酒吧展开,目的是表现在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小说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D.许可故意演出丢钱包的闹剧,一方面是掩饰自己囊中羞涩,另一方面也是为引起艾佳的注意,因为从见面起许可就对艾佳有好感。
E. 这篇小说主要叙述了有艺术追求的许可的求职故事,让读者在感叹许可与艾佳机缘巧合的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人生多方面的思考。
【小题2】小说第三段画线部分对许可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许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应去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忠魂一缕枕江流
蔡勋建
①在我阅读的记忆里,汨罗江应是在一个叫磊石山的地方汇入洞庭湖的。我没到过那地方,想像不出具体方位,那是个怎样的地形。但我知道汨罗江是一条很怪的河流,几次向西,然后朝北,踏入洞庭。我曾说过我一定要去汨罗山拜谒屈老先生的。我好想从洞庭湖出发,越过磊石山,沿着汨罗江溯流而上,那里是他的魂灵安息的地方……
②到达汨罗山已是上午10点了,只见一片起伏连绵的丘陵由东向西朝玉笥山逶迤而去。几千年了,一个用诗书写民生、以命明志的爱国诗人就在这里枕着江流长眠在这一片青黛之中。
③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满脸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阴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读着这仅有的所谓碑文,只觉得古代华夏子孙对此颇费过思量。中国的墓葬历来对身份有讲究,往往有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从墓碑上逸出。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屈原冢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后来碑佚。过去的那些古碑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损毁或散佚了,而今存传的尽是近代人的重建。这让我有机会作一次比较。唐代屈原墓碑标示的是“楚放臣”,这个身份是很明确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屈原是楚国被放逐之臣。看不到其它褒贬文字的墓志铭。清朝同治年间刊立的屈原碑,碑文则很中性,称屈公为“故楚三闾大夫”,只标明了身份,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
④在汨罗山1500平方米的范围里,屈原疑冢如种瓜种豆散布其中,其墓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这并不影响我对先生的仰慕,它们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
⑤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延伸。太史公有史笔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遭谗罢官,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一个人的政治才能不能充分得以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何其郁郁。屈子被放逐汨罗江畔9年余,报国无门,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怅然写下许多不能打动楚王的文字。秦军攻下郢都的消息从远方传来,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
⑥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的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
⑦汨罗山下那一块百亩见方的水塘,我想这应该是当年女媭取土造坟的楚塘了。楚塘之名也是后人命的,人们赋予了它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楚塘如今芰荷蓬勃,水草丛生,汨罗山满山遍野的艾蒿何其葳蕤,是专为纪念屈子生长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 》2008年8月2日)
【小题1】唐代和清代的屈原碑文仅有几字之差,作者却觉得“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请简要分析“情感色彩的差异”是什么?形成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它们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的第⑤段说“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后,追述了屈原强国梦想破灭的往事,请简要概括本段内容,并分析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简要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