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从哪儿来?”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小题1】小说开头结尾处都写到“感到愉快的惊奇”,请体会、品味“愉快的惊奇”里分别蕴含着什么不同的感情。(4分)
【小题2】契诃夫出身卑微,但他看重自重,主张“一点一滴地把自己身上的奴性挤出去”。文中当瘦子明白胖子的身份、地位之后,其神态、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从原文中找出集中表现这种变化的语句,并说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分)
【小题3】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本文在写作手法、人物刻画等方面匠心独运,请你选择其中一点来进行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9日07版)
【小题1】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倡“天人合一”、“天人相通”,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B.倡导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反对滥用资源,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对待自然资源等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反对随意破坏、浪费资源。
D.反对西方文化所强调的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
【小题2】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助于解决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治理手段问题,全面提高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B.有助于将发展经济、科技、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将人类生活之需与尊重环境规律结合起来,提高开发、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有助于继承并发展儒家所强调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思想,使之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从而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D.有助于矫正、抛弃西方所强调的以人类为中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错误观念,从而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关于引文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思是,仁爱的人拿天地万物等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了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这论证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节约财用,爱惜百姓,按照时令、规律等来役使百姓,这论证了儒家以人为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C.“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的意思是砍伐一棵树,宰杀一头禽兽,如果不是在该做的时候做,那就是不孝(不尊重自然),这论证了儒家友善地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
D.“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是亲爱亲人从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从而爱惜万物(草木禽兽),这论证了儒家爱护天地万物的思想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谁的故乡不沉沦
耿  立
①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被拆迁房子的瓦砾上跌坐,茫然吃着午饭,只是一个馒头和一棵大葱。这是一副为“农村上楼”而配发的照片,看到这个片子,看到一片狼藉,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
②我看到报道: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③农民“被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我想镰刀碰到谷穗是呜咽,谷子倒下时也是呜咽,推土机的巨响脚手架的巨响龙门吊的巨响,他们听不到故乡的呜咽。农历没有了,节气没有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伦理被改造了。
④古人有揠苗助长的话头,也有夜雨剪春韭的诗意,乡村的消失在证明着一种东西——故乡的脆弱,美的危险,土地不再为农人服务,土地开始为GDP服务。但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离开了地气的脚步注定是走不稳而踉踉跄跄的。
⑤有一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有个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⑥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你离开了那空间,你离不开那里蒸腾的气场,那里的细节,虽然有时光的流逝和空间的隔阻。但“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⑦但原乡在哪里?即使你千里迢迢回到放摇篮的地方,但拆迁的速度,要比你的脚步快几倍。在某些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无论老房子无论老城墙,都会谈笑间灰飞烟灭。故乡小桥的容颜你无法再睹物思情,没有铜雀台可以锁住那也叫小乔的恋人,即是铜雀台也会被拆迁成瓦砾。你有的不只是乡愁,而是目睹故乡的凌迟,故乡的死亡。
⑧我想,拆迁的那仅仅是一座座老屋么?拆迁的是那些有形的表面的东西,那融入人生的部分呢?那故乡的气味呢?要是再向人回答三十前的故乡,你准会遇到听众的不解,因为你的斜阳流水,你的蛙鸣溪头荠菜早已无有踪影,大家以为你在说谎,说不曾存在的诗意,说你的梦呓。拆迁的巨响,它不仅仅伤到了我们的骨头,它给我们不能指认故乡的人一种暗伤,在咯血,你看不到那血丝,你感到那虚空,那是一种大地的整体失忆和乡村历史的短路。
⑨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榆树,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窗外的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的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⑩我不反对现代化,我反对的是过度和对故乡的损伤。我是怀念一种乡村的精神质地,一种氛围和一套完整的乡野价值观,那种安恬那种惬意。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保姆,她提供的是一种见证,是我们的童年。但现代化现在成了一种不容商榷的规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着吊民伐罪讨伐一切的权力。过去那种低碳的生活,那乡村的牛粪和泥泞,曾是我发誓逃离的,那不是矫情,当走过了人生,当失去了故乡,当看到沉沦的故乡,失去了的才知道珍重。
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
(有删节)
【小题1】如何理解“无边的乡村在沉沦”的含义?(2分)
答:   
【小题2】第⑤段记述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我”与友人的问答,有哪些作用?(3分)
答:   
【小题3】仿照示例,请列举两种作者心目中故乡安恬惬意的美丽情景,以及分别让你想到的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学典故或名句。(4分)
示例:故乡有安静而古老的观景台,像铜雀台那样引人遐思。我想到了杜牧的《赤壁》一诗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
(1)   
(2)   
【小题4】“在某些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无论老房子无论老城墙,都会谈笑间灰飞烟灭”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答:   
【小题5】作者说“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的原因有哪些?你怎样看待现代化对故乡的损伤?(8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落在故土的雪
许俊文
同样的雪。落在故土上和落在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许多年来,人在他乡的我,虽然每年都要经历一两场或大或小的雪,但能够在记忆里保存下来的,还是故乡的雪。
其实,满打满算,我在皖东那个叫豆村的地方只生活了十九年,除去有了记忆之前的蒙昧期,所经历的降雪,也不过十几场而已。可那些极易融化的精灵,在我的心中却像高大的乔木。扎在泥土下的根已很深很深了。每当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面对它们时,我的意识常常会一跳而过,视野中浮现出另一场远方的雪。
故土的雪。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我从故土的一场又一场降雪中,所感知的,远比季节的变化更微妙,也更深邃。
年末的一个下午,我在收拾家中的杂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字,皱巴巴的一方宣纸上。用浓墨写着“观雪参禅”四个柳体字,一看便知是家父的手迹。运笔中多次出现颤抖与停顿,那是因为书写者年迈力衰,手指不听使唤的见证。
记得童年的下雪天,父亲不用下地干活。他用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教我在九宫格上学书。在他宽厚大手的控制下,我一笔一划地用黑墨将红字填满。父亲的手温暖有力,一页纸写完后,他的体温进入我瘦小的身体,使我冰凉的手也渐渐暖和起来。父亲说,雪天练字,练就的是耐心和毅力,有了这两样东西,不愁以后没一碗饭吃。除了种地。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写毛笔字。平时农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有下了雪,才能摸一摸那管久违的毛笔。那时候买不起宣纸,父亲就在粗糙的草纸上写,为了节省用纸,他总是先用淡墨写小字,再用浓墨写大字,一张草纸,最后被写烂了才舍得丢掉。
早年的冬天,过年时总要落一场雪,否则,年味就要寡淡许多。落雪的日子,便是父亲的节日。他从集镇上买回一大卷红纸,那多半是他动用了家中浇薄的过年费。但父亲高兴。他将落满灰尘的木桌擦拭干净,移到敞亮的门口,对着门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书写春联,我则守在一旁给他研磨。雪落无声,平时唧唧嘎嘎的鸡鸭们都龟缩于院落的一隅,天地突然遁入虚静。此时的父亲会将双手放在树蔸火上烘一烘,然后下意识地搓几下,因手茧太厚,发出砂纸打磨器物嚓啦、嚓啦的响声。暖过手,他抓起濡墨的毛笔,笔锋像将落未落的鸟儿一样,在裁好的红纸上方不停地盘旋着,待胸中积攒了足够的静气,才肯落笔运腕。我弄不清父亲写字之前为啥要如此的迟疑不决,母亲说,你小孩子哪里懂,写坏了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呢。
父亲每写毕一幅,就让我铺在地面上,他抱着手臂端详再三,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此刻脸上流露出少有的笑容,然后呵一呵冻僵的手接着写。我家的草房子本来就不大,随着春联越写越多,我只能踮着脚尖在间隙间穿来穿去。看着地面上铺展着横一条、竖一条红红的春联,的确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我就在这亲切、温馨的感觉里悄悄送走了自己的童年。
春联写好后,父亲叫我陪他给乡亲们送去。我们父子二人怀抱着红彤彤的春联,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上一二里雪路。看到全村大门上都是父亲写的春联,心里很骄傲。许多年后回想起这件事,感觉那条送春联的雪路,若能够长一点,该多好啊!
转眼之间,父亲就衰老了。几年前他患了中风,出行全靠着一张轮椅。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喜欢雪。听姐姐说,降了雪,父亲会摇着轮椅在小院里转来转去的。
去年夏天,我把父亲接到城市。他发现我家的书柜上有一沓宣纸时,怯怯地问。能匀出几张给我么?为了让父亲过把用宣纸写字的瘾,我为其铺纸研磨,可是坐在轮椅上的他,够不着书案,我只好让他坐在我的腿上,实现他写字的愿望。这一次,我们父子的位置已发生了转换。此时父亲的手也已变得软弱无力,连一只极轻的毛笔都拿捏不稳,我只得从其身后伸出援手,握住他瘦骨嶙峋的手。父亲将孤悬的笔锋停在半空,迟迟不肯落笔,也许他是担心自己不听使唤的手,糟蹋了那一张好纸。后来,在我的一再鼓励和催促下,他似乎是鼓足了勇气,才写下“观雪参禅”四个字。
然而,当时并没有雪。
父亲在写这四个字时,是不是也想起当年豆村的雪呢?看见父亲抖抖索索写字的样子,我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幅墨迹了。
离年根很近的一个黄昏,天气阴沉,有一种“晚来天欲雪”的征兆,我翻出快雪时晴帖》,聚精会神地练了起来。写毕,看到未接听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姐姐显得很慌乱,说父亲吃午饭时还好好的,去买写春联的红纸,路上摔了一跤过世了……
下葬的前一天夜里,天空落下庚申年的第一场雪。好厚的雪呀,把豆青山上的松枝都压弯了。我踏着积雪来到山坡上,伫立在父亲的墓前,我仿佛看见,一茬接着一茬的生命,在一场又一场雪中来来去去……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与父亲有关的深刻记忆,抒发了对父亲的爱与怀念。
B.文章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第六段运用比喻等手法,详细刻画了父亲写字的情态,不难看出父亲写字时的郑重。
C.“浇薄的过年费”“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可见童年时作者家庭的清贫,更加凸显了父亲送春联的热情友善。
D.本文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置换位置的两次写字,蕴含着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感慨。
【小题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主要是回忆父亲,为什么题目却叫“落在故土的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吃在过年
苏叶
①世上的事,你不在意它,它也就不能左右于你。但每每岁尾年终,看着腊月将尽,寒梅戴雪而开渐入佳境;看着马路上行人日日增多,街头新摆了卖各色花炮的摊子;茶叶店的柜台上,有了第一盆用红丝线绾束起碧叶银花的水仙;商贾贩夫将“春节大酬宾”几个金字和大红灯笼一齐挑上门楣的时候,心中便开始无端地骚动:要过年了!
②你看那满载鸡鸭鱼肉的卡车,白天黑夜运出运进。如果是晴天,五色的人流在呛人的灰雾中摩肩接踵,嗡嗡营营,熙来攘往;如果是天不作美,人们就在雨水与泥浆中推推搡搡,你顶我抗,挤挤擦擦。街头时见手涂蔻丹,发挽汉唐之式的摩登女子很不礼貌地用大网兜、破报纸拖了带鱼、猪肝、大骨头……挤上车去。满世界里的人如过江之鲫,如聚食之虾,如粘浆之蚁……这时节,谁要是还有几分钟空闲看书也会坐不安定,由不得地要蹦起身来再去添补点料酒味素之类的回来不可。
③走在路上,只见到处是一派吃相。真的,这也许与我操持家中庖厨有关,在我感觉中,什么过年,简直就是一个吃字罢了!
④直到大年三十近午过分,这烈火烹油的阵势才倏地冷清下来。街上的行人都已是仓皇之色了。家家户户储备停当,开始了烹、煎、蒸、煮、炒、爆、炖……,单等华灯大放,向口中清扫那一桌丰盛馔肴。尔后,嗑点瓜子,用点清茶,看那人间万姓仰头瞩目的电视文艺晚会,商量着明日,后日,大后日,太后日,太太后日吃的节目和吃的人员!”“年啊,年啊,你不过是一个日月更新的计算日程吧,怎得能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包揽乾坤的自信,福荫天下的仁慈,腆着大腹,张着哈哈大口,将十多亿炎黄裹进你的大红袍中去浓醉几日?!你好不客气啊!
⑤年三十的深夜,我听着倾城的鞭炮声,嗅着空气里的硫磺味,看着花炮用迷离的色彩将人们的祝福与希望涂在暗蓝色的天幕上,我揉着天亮要下锅的糯米粉,想:难道这样就叫普天同庆,万象更新吗?
⑥民以食为天本是不错的,然而,难道我们可以据此将它溶化为“人以吃为乐”吗?
⑦我们真是太重视口福了,我们过去有个灶王爷,可见吃的地位之重要。结婚、祝寿、添子要大摆宴席不说,就是死了人,坟前供供倒也罢了,偏偏还有路祭。受尊敬的亡灵在半路上要受用好几顿。亲朋送行要设宴饯别;远道而来要摆酒接风或曰洗尘。布衣百姓相互致意:“吃过了?”“吃过了。”“还没吃啊?”“还没吃。”帝王们有帝王们的华宴,梁山泊好汉打了胜仗也是要在聚义厅大啖一回的。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故事发生在吃上:孔融让梨;鸿门宴;曹操煮酒论英雄。乃至于贵妃醉酒,吕布戏貂婵;武松在狮子楼杀了西门庆……也都发生在食桌上。我们的老祖宗,干脆把青铜炊器——鼎,升华为王权的象征。“鼎之轻重,未为问也。
⑧“当个宰相,被称为“调和鼎鼐”,可见本事之大。称赞君主有政治才能,则说他“治大国若烹小鲜。”发展到现在,以吃为名,举行各种暗地交易的事就不胜枚举了。民间有歌谣道曰:“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好办好办……”。有时我觉得,“吃”字的魅力之大竟如传染病一般。比方,我们说人有办法,叫“吃得开”。嘲人无能,叫“吃蹩”。走运,叫“吃香”。倒霉,叫“吃苦头”。还有什么吃惊,吃紧,吃罪不起等之类的词儿。最妙的莫过于骂人太笨,大吼一声:“你是吃屎的啊?!”连屎都没得吃的时候还有一句精彩的预备着,叫做:“喝西北风去啵!”那是有吃之人对无吃之人十分得意地嘲弄和鄙视了。
⑨唉,吃吧,吃啊,这吃字如此生动,如此傲慢,又如此低贱。中国向以吃字甲天下而骄喜不禁,这新春大节之时,这辞旧迎新之际,吃,大吃,变着法子吃,任劳任怨地吃,岂有疑哉?
⑩怕只有如我这样的不省之人才无事而烦恼,有福而哀叹。我真想解脱身上的围裙,甩掉臂上的袖套,从油香辣呛,五味调和,箸勤杯满,晕乎乎,迷澄澄的重围中冲出,跑到一处高高的山岗,让四野的长风吹我一个眼明心彻!让我在清明与坚韧中,开始我新的一年里的生命!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开头两段突出年关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句。(4分)
(1)“这烈火烹油的阵势”:
(2)“将十多亿炎黄裹进你的大红袍中去浓醉几日”:
【小题3】作者通过那些“发生在吃上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请任选第⑦段画线句中两例作简析。(5分)
【小题4】第⑨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简析。(4分)
【小题5】结合最后一段,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到大自然去
(荷兰)林湄
荷兰虽然没有山脉,但面向大海,还有河流、湖泊、树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看那春天碧绿的草地、千姿百态的花朵以及墙缝、石隙、农地里破绽而出的种种绿盈,便想到“复活”的力量和意义;夏天躺在人烟稀少的北海岸的沙滩上享受日光浴,听浪涛细雨,看海鸟飞翔,无喧的心境顿像大海一样的坦然和空旷;秋天漫步于林间小道,观看树叶色彩的变化和飘飞落叶,不禁唏嘘地感叹——落叶啊,你是飘是落还是虚无?当冬天第一场雪花出现窗前的时候,仿佛听到时间的脚步声,它悠然,稳重又毫不留情,在无边的雪原里留下历史的踪迹。可见,意会自然不一定要面对“宏伟壮丽”“磅礴气势”,或是奇特的风景,关键是你要融入自然界,了解自然,与其往来和交谈,否则,大自然就像我的童年的想法一样,不过是上山砍柴、下海打鱼的地方,包含贫穷无奈的意思。
我真正体会到自然的情韵是在欧洲。假如心境开朗时走进大自然,那么,风的潇洒、山的稳重、水的柔情、根的力量、叶的纯粹、花的妩媚、草的活力、石的神奇……清晨的光、黄昏的色、花蕾的萌动、树叶的摇曳、鸟鸣、水流……皆是生命的搏动、井然有序的图景,难怪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在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过着恬淡孤寂的日子,在寄情山水里感悟生命的真谛,获得心灵的洗涤,从而胸襟释然、超然达观,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然而,最能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处于迷惑、空虚哀伤时, 或遭难后接触大自然,这时,大自然就像生命的群体,会唱歌、跳舞、哭泣,能和你对话、静听你的倾诉,成为你的朋友或老师……渐渐地,你在它的宽阔浩淼、简朴无饰、悠然自在的景象里,将捕捉到人生“渺小”“脆弱”的意念;在“动而中律”的金石丝竹神态里,意会到生命的“短暂”‘虚无”,从而,能身处逆境能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人因有性情才活得又累又苦。常言道“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所以,古人在超功利的层面上面对自然、发现了自然的道德观念和人的本原后,便将回归自然当作解脱人一生烦恼的最好办法。可见,人只有在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才能让生命和自然进行真正的交流和默会,并借此悟道。
然而,人毕竟是人,有社会有历史有文化,即使能将大自然“虚空幻相”的灵性装进脑里,也会因心墙不牢固而今守住一时的灵气扑扑飞逝……可不是吗,陈子昂和李白借投身山水获得的愉悦来缓解生存的痛苦和不安,然而,因眷恋追求不朽功名的愿望,依然无法达到“神超形越”的人生境界。王维因宰相张九龄事故,受李林甫的打击被贬,退出官场后寄情山水,晚期诗中注重自然,后期更有“空、有、中”的禅宗意境,然而,此“无心、无目的、无意识”之态,不过是一种理想和愿望、因为他表面“万事不关心”,实际上仍然很关心世事,唯“自顾无长策”而已。也就是说,王维客观上并没有消减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和谐问题,不算达到一种高度或境界。
可想而知,观赏风景的最高范畴是人自身内心的和谐,然而,要达到这种美好的实际景象,比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要困难得多,需要不断自我体验、自我破碎、自我升华……所以,每当我到大自然中去,面对宏伟壮观的大海、峡谷、悬崖峭壁、茫茫雪原;或在细雨中的碧树红花、山地的鸟兽、铺满落叶的林间小径时……无论是图腾的膜拜,还是获得愉目娱神的感悟,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将审美感受带到实践中去,让大自然的清朗和长阔高深,真正制衡你的性情,主宰你的命运;让灵性生活超越肉体的享受,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达到人和自然、人和己心的和谐关系,摆脱人生“生老病死”“劳苦愁烦”的写照,令生命充满自然的朝气和性情,单纯愉快过好每一天!
(选自((2006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怎么理解“在无边的雪原里留下历史的踪迹”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3分)
【小题2】“大自然就像生命的群体,会唱歌、跳舞、哭泣,能和你对话、静听你的倾诉,成为你的朋友或老师”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3】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令生命充满自然的朝气和性情,单纯愉快过好每一天”?
【小题4】有人说“生活在当前知识信息爆炸和竞争压力过大的我们应该多学古人到大自然去,去真切地体悟自然、深刻地了解自然和科学地利用自然,因为这是人们一种生存本能的精神需求,也是社会之发展趋势”。对此看法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