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5分)
A.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不如自己享用了。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变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腐化堕落的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对母亲来信发生情感变化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无趣,实际上是文卡对母亲缺乏理解和关爱。
D.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能顾及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E.这篇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色,全篇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之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小题2】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6分)
【小题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桥边的老人》片段,完成小题。(9分)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小题1】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始终没有离开。根据上下文,请分析老人“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的原因。(2分)
【小题2】节选部分是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活”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3】阅读小说的最后一段,试结合原文分析结尾一段的作用。(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人民网开展的2015年两会热点调查显示,食药品安全以以428845票位居热点排行第四,关注度仅次于收入分配、重拳反腐、经济新常态。两会上有关食品安全的提案议案非常多,代表们的提案议案高度聚焦食品安全,回应了网民对食品安全的高热关注,食品安全的官民舆论场达到“最大公约数”。
附表“最关心哪些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摘编自《2015年全国两会舆情速递》,2015年12月17日人民网)
材料二: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但由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积弊由来已久,彻底解决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普遍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监管设施。企业缺乏规模直接导致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盲目降低价格、放松生产监管、忽视食品质量。恶性竞争的后果是出现大量低劣食品的挤出效应,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秩序。
除了故意的恶性竞争带来的食品危机外,还有一些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缺乏相关生产知识,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限制等原因出现的非故意的食品安全问题。
土壤重金属超标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则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一类新问题。我国每年因污染超标影响的农产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些农产品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最近几年来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群体性事件。
除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外,现行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存在缺陷,这种管理机制上的问题造成了食品安全更大的漏洞。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应摸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底数,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既要切断污染源,减少农产品产地的新增污染,又要对污染地进行治理修复,对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试点。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监管权限分属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督、质检、工商等多个部门。各监管部门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遇到好处抢监管,遇到难题齐推诿。
有识之士提出,食品安全应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加大对不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在监管模式方面,探索国家全程监管、地方重点监管和民间参与监管的三位一体模式。首先,对米面粮油肉蛋等老百姓日常必备的食品和婴幼儿食品实行全过程监管,从源头加大检查力度,对各环节严格把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对地域性较强的食品,由地方政府组织力量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重点监管。另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建立民间监督体系。
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部门的投入。目前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部门面临经费、设备、人员三不足的困境。有的县级检验机构已经处于半停止状态,几年前政府投资建设的蔬菜残留药检测中心,实际上已经没有运作。
另外,相关部门应摸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底数,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既要切断污染源,减少农产品产地的新增污染,又要对污染地进行治理修复,对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试点。
(摘编自《农田到餐桌安全如何监管》,2016年3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食品安全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安全是民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并且也得到了两会委员的高度重视和媒体积极回应。
B.图表显示,6项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中“奶制品和奶源”问题关注度略低,其他大致相当。
C.各个食品生产企业的恶性竞争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D.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存在缺陷,由此也导致了食品安全漏洞的频繁显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显示了食品安全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并指出了民众最关心的6个方面,材料二概括了食品安全存在的原因。
B.尽管政府重视,法律具备,但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方面存在积聚已久的弊,想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难以实现的。
C.目前我国食品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许多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因此难以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系数。
D.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大多与食物赖以生长的土壌重金属超标有一定的关系, 由此也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群体性亊件。
E. 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的原因,既有生产环节农产品受到污染的因素,又有流通环节明知故犯、恶意造假的因素。
【小题3】就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文章提出了哪些合理的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完成后面题目。
夜行   柯灵
①夜静,灯火阑珊,从热闹场中出来,踽踽独行,常感到一种微妙的喜悦。
②街上清冷,空远辽廓,仿佛在寂寞秋江,泛扁舟一叶;偶然有汽车飞驰而过,又使你想到掠过水面的沙鸥。而街角远处,交通灯的一点猩红,恰似一片天际飘坠的枫叶,孤零零地开在岸畔的雁来红。
③上海的白昼汹涌着生存竞争的激流,而罪恶的开花却常在黑夜。神秘的夜幕笼罩一切,但我们依然可以用想象的眼睛看到这人间天堂的诸种色相。跳舞场上这时必是最兴奋的一刻了,爵士乐缭绕在黝黯的灯光里,人影憧憧,假笑佯欢的。靠着舞客款款密语;寻花问柳的,感到了女性占有的满足。出卖劳力的,横七竖八地倒在草棚里,无稽的梦揶揄似的来安慰他们了;多美,多幸福,那梦的王国!而有的却在梦里也仍然震慑于狞恶的脸相,流着冷汗从鞭挞中惊醒。做夜工的,正撑着沉沉下垂的眼皮,在嘈杂的机械声中忙碌。亡命与无赖也许正在干盗窃和掠夺的勾当,也许为了主子们的倾轧,正在黑暗中攫取对手的性命。也许有生活战场上的败北者,怀着末路的悲戚,委身于黄浦江的浊流,激起一阵小小的波浪以后,一切复归宁静。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灯光如豆的秘密所在,还有人为着崇高的理想,冒着生命的危险;他们中间不幸的,便在星月无光的郊外受着惨毒的死刑。……
④你可以这样想象,事实也正在这样搬演;但眼前展现的,却是一片平静。——人海滔天,红尘蔽日的上海,这是仅有的平静的一刻。
⑤烦嚣的空气使心情浮躁,繁复的人事使灵魂粗糙,丑恶的现实磨损了人的本性,只是到了这个时刻,才像暴风雨后经过澄滤的湖水,云影天光,透着宁静如镜的清澈。虽然路上人迹稀少,可是你绝不会因此感到寂寞
⑥坐在清冷的末班电车上,常常只有三三两两晚归的乘客,神态逸豫,悠悠对坐,仿佛彼此莫逆于心,不劳辞费。卖票员闲闲地从车座底下拿出票款,一堆堆闪亮的银角,暗黄的铜板,耐心地点着数,预备进了厂就赶快交帐,回家休息。偶尔在无聊中闲谈起来,随随便便,仿佛大家本来就是相熟的朋友:卖票人与乘客在白天那种不必要的隔膜,此刻是烟消云散了。
⑦拖着空车的黄色车夫施施而行,巡捕静悄悄地站在警亭下,也不再对车夫怒目横眉,虎视眈眈。看到这种彼此相安,与世无争的境界,我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想跑上去跟他们攀谈几句,交换一点无垢的安慰,倾诉一点歆慕的心情。
⑧要是腹中空虚,可以随意跑进一家小铺子里去当一回座上客。铺子是小的,店堂湫隘腌,花不了多少钱,却完全可以换得一饱。这里没有什么名贵西餐,满汉酒席,苏扬细点,山珍海馐,精致美味;但你去看看周围的食客,一碗牛肉汤,一碗阳春面,有的外加二两白干,浅斟细酌,品味着小市民式的餍足。面对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情,你会不由得从心里尝味到一种酸辛苦涩而又微甘的世味,同时想起那俗滥的诗句,真的是“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
浏览一下铺面的景色,又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古朴的陈设,油腻破旧的桌椅,蓝边大碗,寿字花的小酒盅,壁上威武的关公画像,砧板上雪亮的刀子,红色的牛肉,炉灶上熊熊的火光,在满是油污的伙计脸上闪烁,实大声洪的大声叫唤。……这光景会使你自然地想到《水浒》里描写的场面,恍惚回到了辽远的古代。
⑩尔虞我诈的机心暂时收敛了,残酷的杀伐挂起了短期的免战牌。
⑪夜深沉,上海这个巨人睡熟了,给了我们片刻的安静。但我们期待的,不是这种扑朔迷离的幻境,而是那晨曦照耀的黎明。
一九三五年
【小题1】第九段中,“浏览一下铺面的景色,又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作者认为“虽然路上人迹稀少,可是你绝不会因此感到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概括(4分)
【小题3】从构思上看,文章第三段写夜上海的各种“罪恶的花开”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分析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6分)
【小题5】面对上海的种种罪恶、“尔虞我诈的机心”和“残酷的杀伐”,作者还是感到了“微妙的喜悦”和“片刻的安静”,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看法。(7分)

同类题4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小题2】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小题3】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陪读父亲
钱岩
那年中考,我考得不好,父亲找人,花了好多钱,才把我“买”进重点中学县一中。
父亲不是有钱人,他靠在矿上给老板开拖拉机运石料谋生。那天,当我看着父亲颤抖着把家里所有的钱装进包往外拎时,惭愧得头都不敢抬。
“儿子,别难过。”父亲拍拍我的肩,安慰道,“这回我豁出去了,拖拉机不开了,进城陪你去读书。”父亲在学校附近偏僻巷子里租了间房子,只有十来个平方,放上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后,转身都困难。
他仗着开了十几年的拖拉机,对维修有些经验,在巷口支起了一个摊子,修自行车。碰到我的同学来修车,父亲从来不收他们的钱。后来就不断有人冒充我同学来修车。我提醒父亲,不要让人骗了。
父亲听了总是“呵呵”一笑:“骗就让他们骗吧。反正我一看到你们这些背书包的学生娃,心里就高兴,免费给他们修修车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每天晚自习都要上到10点。父亲总是准时来接我,这让我很不自在,说:“爸,求求你,晚上就不要来接我了,我是男生,让同学看见多不好意思。”
父亲搓着手,笑着说:“我来陪读,可在念书上一点也帮不上你。我总得做点什么。晚上没事。呆在屋里点灯还浪费电。来接你,也算是溜达溜达......”
我苦笑道:“溜达什么呀,没事干你不能先睡觉啊?”
见我生气了,父亲忙解释道:“不是我不想早睡,你知道我睡觉爱打呼噜,我先睡了,呼噜如雷的,你回来怎么睡得着啊。”
父亲不再来接我,很快又找到活了——上街捡瓶子。从此,每天中午餐桌上多了一道菜,有时是蒸蛋,有时是红烧肉,我清楚,这是父亲晚上从街上“捡”回来的。
高二最后一次统考很重要。学校要把排前50名的学生编为一个重点班,我特别想进重点班。我疯狂的学习,晚自习回来还要继续看书,不到凌晨两三点不睡觉。
只要我不睡觉,父亲肯定就不睡觉。每晚父亲就拿把扇子默默坐在一旁,为我扇风赶蚊子。
这晚,父亲扇着扇着就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我看着父亲,心里很内疚,起身轻轻把父亲放到床上。在给父亲脱鞋时,我发现父亲右脚红肿得很厉害。
那天晚上我没心思看书,我轻轻抚摸着父亲的伤脚,听着那父亲起起落落的呼噜声,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第二天,我问父亲:“爸,你的脚怎么受伤了?”
父亲说:“没事,爬树跌的。”
原来在城南普济寺有一棵千年古槐,传说它已成精。如果家长把写有自己孩子名字的红布条系到这树上,就能保佑孩子考出好成绩。人们还说系得高,成绩就考得好。父亲为了能把写有我名字的红布条系得最高,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
我鼻子一酸:“爸,这次我要是能考进重点班,就是您的功劳。”
“是吗?”父亲开心得像个孩子,“明天我还得去看看,要是有人系得比我还高,那我就再往上挪挪。”
不久,统考成绩揭晓,我如愿以偿。
一年后,我考取了重点大学。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一见面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没两天,室友们一个个怨声载道,纷纷找到辅导员诉苦,不愿和我同处一室,理由是我睡觉打呼噜,声音还震天响。
我纳闷了,我睡觉打呼噜?不可能呀。父亲和我同睡一屋这么多年,怎么没听他说起?室友们见我不信,就把他们夜里录下来的呼噜声放给我听。
听着听着,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下来。父亲陪读这三年,每晚都在我睡着后才睡,他怕自己的呼噜影响我休息,他却让我的呼噜声折磨了三年。
【小题1】小说以解密“呼噜声”结尾,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结尾的好处。
【小题2】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对于“父亲将写有我名字的红布条系到树上”这一情节可以删去,你如何看待?
【小题4】依据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陪读”这种社会现象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