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军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他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小题1】小说以“军刀”为题有何用意?
【小题2】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7 10:04: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胖子刚在火车站上吃过饭,嘴唇上粘着油而发亮,就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身上冒出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火车上下来,拿着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高身量的中学生,眯细一只眼睛,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叫起来,“真是你吗?我的朋友!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了!”“哎呀!”瘦子惊奇地叫道,“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
两个朋友互相拥抱,吻了三次,然后彼此打量着,眼睛里含满泪水。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讶。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胖子后开口说,“这可没有料到!真是出其不意!嗯,那你就好好地看一看我!你还是从前那样的美男子!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么讲究穿戴!啊,天主!嗯,你怎么样?很阔气吗?结了婚吗?我呢,你看得明白,已经结婚了……这就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娘家姓万采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这个人,纳法尼亚,是我小时候的朋友!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脱下帽子。
“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瘦子继续说,“你还记得大家怎样拿你开玩笑吗?他们给你起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托斯,因为你用纸烟把课本烧穿一个洞。他们也给我起个外号叫厄菲阿尔忒斯④,因为我喜欢悄悄到老师那儿去打同学们的小报告。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自管走过去,离他近点……这是我妻子,娘家姓万采巴赫……新教徒。”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嗯,你的景况怎么样,朋友?”胖子问,热情地瞧着朋友,“你在哪儿当官?做到几品官了?”
“我是在当官,我亲爱的!我已经做了两年八品文官,还得了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我的薪金不多……哎,那也没关系!我妻子教音乐课,我呢,私下里用木头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我卖一卢布一个。要是有人要十个或者十个以上,那么你知道,我就给他打个折扣。我们好歹也混下来了。你知道,我原来在衙门里做科员,如今调到这儿同一类机关里做科长……我往后就在这儿工作了。嗯,那么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有两枚星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来似的。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收缩起来,好像现出皱纹来了……他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纳法奈尔挺直身体,做出立正的姿势,把他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
“我,大人……很愉快!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现在忽然间,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您老!嘻嘻。”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眉头说,“何必用这种腔调讲话呢?你我是小时候的朋友,哪里用得着官场的那套奉承!”
“求上帝饶恕我……您怎能这样说呢,您老……”瘦子赔笑道,把身体缩得越发小了,“多承大人体恤关注……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霖……这一个,大人,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新教徒……”
胖子本来打算反驳他,可是瘦子脸上露出那么一副尊崇敬畏、阿谀谄媚、低首下心的丑相,弄得三品文官恶心得要呕。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
瘦子握了握那只手的三个手指头,弯下整个身子去深深一鞠躬,嘴里发出像中国人那样的笑声:“嘻嘻嘻。”他妻子微微一笑。纳法奈尔并拢脚跟立正,把制帽掉在地下了。三个人都感到愉快的震惊。
1883年
(注):①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的一条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纳法奈尔的爱称。③希腊人,公元前356年放火烧掉了以弗所城狄安娜神庙,因而闻名。④希腊人,公元前5世纪,为波斯军队带路,出卖同胞,引敌入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俄国官场中的森严等级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节,鞭挞伪善、庸俗的社会畸形心态。
B.这篇小说的开篇非常简洁:“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C.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取了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加鲜明突出。
D.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小题2】胖子后来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伏笔暗示?请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文章讽刺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好狗凯西
美安吉尔·乔治娅
卡萝·贝尔德住在美国佐治亚州的道尔顿,她养了一条狗,名字叫凯西。在邻居们眼里,这只硕大、健壮的爱斯基摩犬非同寻常,尽管它是一条好狗,但总爱招惹麻烦。
凯西经常从卡萝家的后门偷偷溜出来,独自在街上溜达。绝大多数人都对它敬而远之,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从远处看,凯西和狼长得一模一样。
凯西不仅长得像狼,动作也像狼,甚至还保留着狼的习性。卡萝经常接到邻居们铺天盖地的抱怨:“你家的凯西又跑出来了,把我们家狗食一扫而光!”“你们家凯西把我们家的垃圾翻了个底朝天!”
正因为经常听到抱怨,所以有一天,当住在三个街区以外的一位男士突然找上门来,询问卡萝她那条狗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卡萝心里紧张得要命,她不知道这回凯西又在外面闯了什么祸。
“我们家房子侧面有一个很小的活动玻璃门,到了夏天,这个玻璃门一般总是开着的,”这位街坊开始讲述事情经过,“近一段时间以来,你家那条狗每天都从街上溜达过来,然后直接从这扇小玻璃门里来到我们家里。”
讨厌的凯西竟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卡萝心里想。“实在对不起,”她赶紧对来人赔笑脸,“我不知道我们家的凯西为什么这样淘气,这都是我们的错。以后我们会把它看紧一点。不过说实话,我们家凯西从不伤人……”
“不,不,你误解了我的意思,”街坊立马打断了她,“我是专程前来向你表示感谢的。”卡萝脸上露出了大惑不解的神情,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在她面前讲过凯西的好话,邻居们总是前来兴师问罪。
这位街坊告诉卡萝,他和妻子与年迈的老父亲住在一起,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照看老人,因为他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整天都坐在卧室电视机前的安乐椅上,动不动就狂躁不安。为了照看老人,夫妻俩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处在紧张的压力之下,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我们连两个小时的完整时间都抽不出来,没有办法让自己彻底放松。”这位男士向卡萝诉苦。“然而有一天,你家的凯西出现了。它慢吞吞地从那扇小门里钻进来,直接来到我父亲面前,趴在他身边,就好像是一次早就计划好了的专程拜访!”说到这里,这位街坊的声音充满着感激之情。他说他父亲看到凯西以后,脸上露出了多年未见的和蔼神情,接着他就开始和凯西亲近起来。他一遍又一遍地轻轻抚摸着它,凯西温顺地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伸出舌头舔舔老人的掌心。在凯西的陪伴下,老人竟然进入了梦乡。
“我父亲整整睡了两个小时!这些年来,我们第一次终于有这么长时间,在大白天里,就可以让自己彻底放松一下。”他十分感叹地说。
他说第二天凯西又来了,而且从此以后每天都来,好像和老人有约一样。凯西每次来了以后,就在老人的椅子旁边趴下来,与老人亲近,然后老人就安然入睡。
“对我和妻子而言,凯西就好像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街坊最后告诉卡萝,“这就是我今天来这儿的目的。凯西在家吗?”
“在家。”说着,卡萝大声地呼唤着凯西。不一会儿,这只健壮的爱斯基摩犬就一路小跑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街坊走过去,轻轻地拍拍它的头,对它说:“你肯定早就知道了,是吧?所以这几天你一直没来。”
“它知道了什么?”卡萝问街坊。
“凯西最后一次光临我们家的那天晚上,我父亲在睡梦中安详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凯西肯定知道,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凯西是一只硕大、健壮的爱斯基摩犬,它不仅长得像狼,动作也像狼,甚至还保留着狼的习性,因而人们大都对它敬而远之。
B.久病床前无孝子。尽管街坊夫妇对待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父亲细心照料,但身心疲惫之时还是不无怨言,幸好凯西前去帮忙,老人这才安然入睡。
C.凯西是一条好狗,它早就计划到三个街区以外的街坊家去看望痴呆老人,亲近老人,陪伴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D.卡萝·贝尔德擅长豢养宠物,她所养的爱斯基摩犬凯西面恶心善,在她悉心调教下悄然完成一个神圣使命,使得街坊感激不已,专程前来道谢。
E.小说充分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好狗凯西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是那样的调皮,却又是如此地通人性,让人倍感温馨。
【小题2】小说开头说凯西“总爱招惹麻烦”。请问它惹了什么麻烦?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3】下面各句分别属于什么描写?请简要说说其表达效果。(6分)
⑴卡萝心里紧张得要命。
⑵凯西温顺地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伸出舌头舔舔老人的掌心。
【小题4】小说的标题为“好狗凯西”,可否改为“使命”?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苦痛者的天籁

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一进院门,她就扯着嗓门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

我有点恨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有一次,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说,他胆大,不怕走夜路。我不相信父亲的话。其实,父亲是想多挣些钱。上夜班,一个月多挣100多块钱呢。

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的丈夫是个跑买卖的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闹着要和蔡婆离婚,蔡婆死活不同意,结果,她的丈夫就跑了,临走的时候,卷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只剩下蔡婆,以及三个孩子。

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凭着年轻时候养过几年鱼的经验,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

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笃——笃笃——舅奶,睡了没有?蔡婆是父亲的舅奶,父亲一直这么喊她。

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笃——笃笃——舅奶,我下班回来了,你挺好吧。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又义愤填膺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她一进门,依旧扯着嗓门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

父亲真是个馋猫。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混得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进了城里,让她去安享清福。

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我瞠目结舌,尽管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奶奶就没了,但从来没有听父亲说过这些。

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随你奶奶而去。村里有一个叫杨有贵的人,和你爷爷岁数差不多,就经常来劝他,说,你还有几个孩子呢,就是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啊。

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与你爷爷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有一搭没一搭地找些话说,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于苦难中的。

爸爸深深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有人在惦记着她,好让她那颗清冷而孤独的心得到温暖,看到希望。

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还是敲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我不失时机地说。

父亲笑笑,说,不管怎样,她从困境中走出来了。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人,也许不愁吃、不愁穿,却在自我心底里痛苦着、挣扎着。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笃笃”的敲门声,也是好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九卷,百花文艺出版社,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蔡婆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逢年过节送鱼来,总是一进门就扯着嗓门喊。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蔡婆不负责任、邋遢粗俗的特点。
B.小说人物塑造生动传神,文中的杨有贵,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但是通过父亲讲述的故事,仍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正是他在爷爷遭难的时候,送去了天籁之音。
C.小说后半部分父亲讲述了爷爷和杨有贵之间的故事,解开了上文父亲每天晚上都要去敲敲蔡婆的门的谜团。故事中的故事,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主题更加突出,艺术构思颇为精巧。
D.这篇小说中交叠讲述的两个故事充满着温情和暖意,告诉人们,在别人落寞困难时,伸出手去敲敲门,送给别人的也许会是苦痛者心灵里最美妙的天籁之音。这个主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对当前人际关系日渐冷漠的社会现实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题2】小说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着重塑造父亲的形象,并通过父亲的形象来表现主题,但小说一开始却写道“我有点恨父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陷阱

闫建军

天色快要暗下来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了猎物的脚印,头儿用手指探了探猎物踩过的脚印,喊道,不远,码踪追!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了一阵子,终于在一处草潭里追上了目标,那是一群山羊,山羊一定是为了寻觅绿草才陷入草下的藻泽泥潭中的,食草动物往往会被绿草迷惑,不慎就会一个个陷进草下的藻泽泥潭里,而且越挣扎越深,身体渐渐下沉,最后只露个脑袋,有的顷刻间就没了踪影,陷进这里的动物,大多没有生还希望。

头儿看着这群山羊,骂道,没记性的种,这是最要命的藻泽泥潭,只看见上面的绿草了,没看见下面的陷阱!

他们铺上厚厚的芦苇,爬过去,将山羊一一扒出,用绳子拴好,岸上的人用力拽。一会就把十几只山羊拽出来了。

这是一群母山羊,有几只已经怀了孕了,山羊是不值钱的,但不能空手而归。头儿决定让他留下看护山羊,其他十来个人继续往前追杀值钱的鹿群。

一个人的他,显得寂寞,他就蜷在杂草丛边,迷迷糊糊犯困了。不知过了多时,山羊群突然骚动起来,开始争先恐后的跳动起来。他迅速端起枪。一群饥肠辘辘的狼正向这里扑来。

他向狼群头顶开了一枪,以为狼会一下跑掉。然而,狼群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这边逼来。

尿性!不要命了!他骂。于是,他在黑乎乎的狼群里寻找着头狼,每位猎手都知道,打狼群要先制服头狼,这是经验。虽然天色较暗,他终于还是发现了头狼,他瞄准了头狼,狠狠地扣动了扳机,头狼一下倒下了。他知道,头狼倒下了,后面的狼就会停下来。然而,令他失望了,头狼中弹倒下后,又趔趄地站了起来,继续进攻过来。

尿性!还能站起来!他又骂,心里倒有些害怕了。他换了个地方,不停的射击,子弹终于打光了,狼群仍在围拢过来。不行,不能白白送死!这时,他想到了跑,没面子总比死了强!他慌乱的把空弹的枪往身上一背,拔腿就跑。

此时,山羊也嗷嗷乱叫一团,叫声凄惨、悲哀。猛然,他一下站定了。他的心被刺了一下,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蓦然快速的浮现了那让他撕心裂肺的难以忘怀的揪心场景。那是三年前早春的一个傍晚,他刚刚从河套狩猎回来,就见老婆蜷在炕角,已经有气无力了,血从炕头漫到了炕梢,老婆早产了,他发疯似地找来了后院会接生的麻婆,麻婆见状,也慌了,连连说,难产,难产,大流血啊!他不知所措,喊道,咋整?麻婆说,胎不正,镇卫生院太远,恐怕来不及了,八成只能保一个了。他喊道,什么八成,不,两个都要保!老婆突然条件反射地抱住了肚子,使出最大的劲,断断续续的哭喊道,不,孩子,一定要……先保孩子……

山羊的哀叫声已经没有那么急切了,山羊绝望了。他回过神来,转头再次瞪瞪眼睛看了那群山羊几秒钟,山羊本能地聚在了一角,互相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天底下的母爱咋都是一样的啊!他突然转身,飞速地跑向山羊群,迅速果断地用刀砍断了拴山羊的绳子。

可此时的山羊已经吓傻了,都怔怔地挤在那里不知所措。

尿性!都跑哇!再不跑你们和你们肚子里的孩子就都保不了啦!他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吼叫着。

顷刻间,惊恐万状的山羊飞快的跑得无影无踪了。

狼,已经扑到了跟前,他不会像山羊那样飞快的跑掉了,再跑已经来不及了,咋办?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

狼群追到绿草潭前,一下站定了,只见他两脚在草潭上慢慢下沉……

跳上草潭是无奈的选择,不跳就是死亡,跳上了也许有救。身子正在慢慢下沉,他急中生智,身子立刻前倾,伸开双臂,一下趴在了绿草潭上,以减少下沉的压力,面积大了,下沉的速度就减慢了,他要争取时间,等着哥们回来营救。

狼与他虽然只有十几米远,但狼知道那草潭底下是陷阱,狼没有那么傻,都蹲在岸上等机会。

他趴在草潭上想着办法自救,想着想着就开始后怕起来,心狂跳不止,直怪自己心软了,不该回来救那些山羊,否则,也不会落到如此的境地。终于,他哭了,狼啊,求求你们了,其实,我过去没伤过你们,放我一条生路吧,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行不行?

狼群那听得懂他的哭诉,仍然站在岸边瞅着他。

救命啊——他绝望的哀声喊着……

傍晚,伙伴们回来了,草潭岸边留下了乱七八糟的脚印,草潭上一只猎枪躺在了那里,大家目瞪口呆、毛骨悚然。

头儿脸色苍白,抓起拴羊群的绳子,看到齐刷刷的刀印时,惊呆了,扑通一声叩跪在那里,突然呜呜痛哭,久久不起,歇斯底里的嚎叫着,山羊的命有你的命值钱吗!你不知道那草潭下是藻泽陷阱吗!大家一下跪下了,哀哭流涕。

远处,发出闷闷的低吟,沉闷、颤抖;黑乎乎的云雾,从高高的芦苇尖上慢慢压来,显得阴气沉沉。

头儿猛然抬起头,用两只袖子抹去两眼的泪花,警惕的四处瞅着,不觉心头一震,顿觉浑身打颤,脸色煞白,然后压着声音催促道,快,快,味道不对,有情况,这里不能久留,赶紧逃哇!

头儿然后匆匆离开了这里,大家随后紧紧跟随着头的脚印慌乱的逃去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方寸之间,峰回路转又高潮迭起,直至结尾处仍留有悬念,牵动人心。
B.“尿性”一词在文中几次出现,生动展现了“他”遭遇意外情况时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地域色彩。
C.“远处……”这段渲染出阴沉、恐怖、压抑氛围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了危险的存在,又村托了这些猎人的悲剧结局,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D.小说结尾写猎人们“慌乱地逃去了”的狼狈样和开头劲头十足的“码踪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小题2】小说的标题“陷阱”有何含义?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主人公“他”体现出的人性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情况,那担菜就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和老李头卖菜弄虚作假欺骗顾客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小题2】小说突出了菜大爷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