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天姿
刘醒龙
(1)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2)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3)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拂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4)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5)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6)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风不来时,绵绵红叶岂不感动。雨不落时,磅礴红叶犹胜雨声。片片只只,层层叠叠,团团簇簇。终于能够不必相信灿烂等于匆匆,匆匆过后还有撼动心魄的重逢。终于可以用夏天偶尔可忆春花,来明白冬日永远记得秋色。
(7)无所谓欢乐,欢乐再多,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也不必矜持,含蓄再美,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就行,用挤满水稻酽香的沃土铺路,款款地走向用红叶燃烧的山野。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亦可,受丛生野草芳菲的季节拥戴,悠悠然迈向红叶拥抱的胸怀。没有忍耐,也不需要急躁。没有伤感,也不需要快乐。唯独不能缺席的是记忆中的怀念,或者是怀念中的记忆。红叶是情怀中的一颗心,红叶是一颗心中的情怀。记住了红叶,就不会有对赤诚的遗忘。
(8)多情之秋,不用盼望,明年,明年的明年,还会在这里;也不用纪念,去年,去年的去年,怎么会离去?红叶让春花的来世提前,又让其前缘重现。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
(9)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
(10)红叶一片,唯写天姿!
(201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有关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于是赶在北风到来之前,来到大别山看红叶。
B.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是“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的,而这“灵魂”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古朴实诚。
C.乌桕林海是由山间田埂上、土岸边的一棵棵大大小小的孤独的乌桕树聚集而成的,到了深秋时节景色迷人。
D.作者想象丰富,思绪飘飞,由眼前艳丽到极致的大别山红叶,联想到红叶是一年到头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继而写到人的品性和追求。
E.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别山红叶的喜爱之情。
【小题2】第(3)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独到之处,请选其两种结合原文语句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温和地坐在黑暗里
张慕莹
人人都觉得朱光潜超越、超脱,甩开手不沾政治。其实他一直站在政治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幻,保护着他的学术,也改变着他自己。
朱光潜想做学问,也想做实事,却又拒绝卷入旧中国这跳脚式的闹剧,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恰当的处世态度。白马湖边,初次见到弘一法师的“温而厉”。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原来可以如此不急不火,温和地与这个乱世打着交道。
朱光潜这这一生几乎没怎么离开过学校。不是在求学,就是在教学。猛地有一天,他开始搞不懂年轻人的想法。为什么他们那样急躁不堪,想要一早出名得利?为什么他们天天哭喊说理想灭亡,然后敢于庸碌?这种一代又一代不断重复的悲剧前景,让身为师长的朱光潜狠狠打个寒颤。“深夜里听着妻女打呼鼾”,他伏案写成了《谈修养》,写成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别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难与不难,归根结底看的不过是个人的修养。朱光潜一直追逐温和的修养,看不得急躁上火的态度,用一切美德来换心性的温和。他说“谦虚虔敬无疑是一味‘清热祛火’的良药”,又说“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像个唠唠叨叨的老头子,在书里一条条列下劝诫,生怕后来者多走一点弯路。诚如他告诉青年人的那样,温和地对付别人,也温和地对付自己。
朱光潜不超越,也不激进。像一杯温水,不冰冷,也不沸腾。他是温和甚至温顺的,温顺但不妥协。这种温顺,是在大时代的小人物不得不为了保全自身做的改变。朱光潜不是小人物,他要保全的也不是自身,而是他的美学,他的观念。所以他的温顺更加难得,他有骨气,有坚持,也是因为这些坚持,他不得不去妥协。
上世纪30年代末,国民党教育部陈立夫要换了四川大学的校长张颐。新来的陈天放不过一个政客,派他来全是为了加强党化教育,朱光潜和他的自由理论无疑没有了立足之地。为此朱光潜组织了“易长风潮”,与教员学生一起反对新任校长,但最终只能出走武大。
武大的校风严谨而守旧,抗战中的思想氛围也渐渐取向于以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凝聚力。“那个时候朱光潜还是决定放下自由主义,开始潜心钻研传统文化,如礼、乐,如陶渊明”,“校长是他可以反的,反不了他可以出走,但时代不行。他始终还是得顺着时代来。”《朱光潜传》的作者王攸欣如是说。
刚则易折,朱光潜深谙这个道理。温和与顺势只是规避危险的智慧,这是一种长久的坚定。哪怕日后进了“牛棚”,他也每天兢兢业业地写上好几万字的“反省材料”,正如他在建国初期所说,“承认了可能有错误,是否就等于承认全部错误了呢?”这样的态度,王攸欣称之为顺应调适,一种屈辱中的调适。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上一切人和物在一块儿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朱光潜不过轻轻转变自己的角色,或者温和地找寻美学的深处;或者温顺地站在一旁看戏。而只要是戏,就总有演完的一天。
奇怪的是,朱光潜一生看了无数出悲无可悲的“戏”,却仍对悲剧充满好感。
“很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这也许是他一向温和对付世界的真正缘由。
把悲剧从生命中剔除,恐怕上帝之手都无法做到。朱光潜索性享受于充满悲剧的人生,出了“牛棚”,他每天去未名湖畔散散步,打打“自由式”太极拳,绕着图书馆走上一圈。“生活条件未必尽如人意,但一到晚上,与外孙们看电视时,他又像个孩子,不时嘻嘻哈哈,笑得很开心。”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朱光潜坐在清末僵化体制里时,想象着自由;坐在国统白色恐怖里时,想象着民主;坐在“文革”窄小的“牛棚”里时,想象着文化的回归。
在美的遐思中,即便你坐在黑暗里,还能始终温和。
(选自2013年8月13日《芒果画报》,有删减)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朱光潜“温和”性格的具体表现。(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5分)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小题3】朱光潜为了自由理论而出走武大与“决定放下自由主义”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废  墟
周晓枫
(1)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学生。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
(2)我们没有耐心听从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何况,它们只剩下片断的花纹。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留下来的印象,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殉葬的植物。
(3)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迷宫,复建不久。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概念。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动。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在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色的歌伶与舞姬……迥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在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娱乐场,没有暗示和标志,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的惩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
(4)……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一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壳体脆薄,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上的图案已是阻碍前行的迷宫。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当它胆怯、疲倦,就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
(5)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境,这些被生活腌出成味的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圆明园艺术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
(6)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略多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普及的知识。
(7)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废墟。
(8)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培、吴哥窟、罗马斗兽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如果说时间是有具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桥。废墟并非被魔鬼所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废墟见识过杀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持地老天荒般的沉静。
(9)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那是一种通过悠久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的极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光芒。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极权以及随后的摧残——或者说,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无边席卷,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
(10)圆明园毁于大火。
(11)火焰过后,空无一物。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世间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圆明园”,这几个字仿佛经过煅烧的绝世珠宝。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
(12)其实,圆明园的美正在于它的消失,在于它只剩下一个等同奇迹的名字。这朵不能从火焰里复活的玫瑰,这个我们从未目睹的地方,成为巨大而至美的幻境。它符合神话的所有气质:瑰丽而虚幻,悲伤而至尊,它像亡灵般拥有全部的褒义词。
(13)美若深渊,不可测探。圆明园:一座成为神话的想象建筑,一个被经常谈论却从未彰显的奇迹……我想说,天堂的性质莫不如此。
(选自2013年第2期《十月》,有删节)
【小题1】根据(1)~(5)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请简要概括作者小学时第一次游圆明园的感受。(3分)
(2)文中多次出现“迷宫”一词,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迷宫”?(3分)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以“废墟”为题。(4分)
【小题3】作者认为作为废墟的圆明园主要有哪些“美”?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对文中划线句“美的分量重于羞耻。”有人认为,这是对圆明园之美的歌颂与赞美;有人认为,这是对人们忘记历史的讽刺与批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花人独立
王开林
①忧郁,是一个像《红楼梦》中林黛玉那样病态,伤感却又美丽无匹的词语,毫无媚俗的情调,我轻易是不敢去碰触的。哲人说:凡夫俗子只配有寻常的喜怒哀乐,至于忧郁,它是思想者伤口上的碘酊。我因此而惶恐了,我实在称不上一个思想者,但偶尔感受到一种悒悒的潮水漫过自己的心怀,那又是什么?
②先前,朋友太多,如草地上的聚餐,一起嬉游笑闹,真的无忧无虑,浪掷自己大好的日子,竟似挥霍他人手中的金钱,不知节制。后来,朋友们风云散尽,才觉到那些闲暇只是一季的落花,再也追悔莫及。
③一个读书人,竟忍心让书籍蒙上厚厚的灰尘和密密的蛛网,竟忍心看它们旷夫怨女似的神情。往日,我最喜欢在书籍中勾留,且心旌不为世事所摇动。然而,那种恬适的情趣终被琐碎无聊的生活蚕食殆尽。
④初春的薄暮,轻寒翦翦,细雨霏霏。我独倚小窗,听喜雨的燕子在低空中呢喃,它们嬉逐着,迟迟不肯归巢。心中空净得像一片幽谷,哪怕是一只蜜蜂的嗡鸣都能在里面激起回响。此刻,有幻觉飘然而至,它引领我进入岑寂的旷野。
⑤“前面有一棵花树,后面有一丛荆棘,站在原地,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
⑥我走向花树,丝毫也没有踌躇。
⑦灼灼的花朵,如蓬勃的火焰,这也是一种燃烧,最美丽的事物一旦燃烧,就注定不会留下果实。“火光”渐渐地微弱了,渐渐地暗淡了,最后,它们纷纷凋零。
⑧“我若选择的是那些荆棘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⑨“你将得到甘甜的刺莓。”
⑩我开始有一些懊丧。然而,花朵飘谢,我还可以独对空枝;刺莓非我所求,我只有远离它。
四月的薄暮,一声悠悠的叹息在心头萦绕,久久不绝。一个女孩就在这时走过我的窗前,宛如我最熟悉的影子惊鸿一瞥,就悄然消逝了。
如什么都不想,只让四月的细雨在心中浅浅淡淡的描,描出一些朦胧的印象,犹如昔年的一张笑脸,几乎经不起轻轻的一抹。
她执意不肯与我在同一个屋顶下生活,但她乐意有一方天空,一片草地暂时属于我们。执手相看,久久无话,没有一点点欲念;在那一刻,便是死去也决不会遗憾。
她说:“你明白就可以了,一个人走进你的心里去,又从你的心里退出来,她不曾带走什么,也不曾留下什么。”
我一直就在那棵花树下接受它飘零的情意,拾起一片片落红,拾起那些欲说还休的日子。她已经消逝了,像一声和弦。在初春的薄暮,追忆往昔,她总是一个影子,无法还原为清晰的形容,我只能把她看做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光亮,揣在我的心中。必得暂时抛开世俗的杂念,才能觉到它的存在。
“溺水时,一定要呼喊我的名字!”
简直就像神谕一般,四月的细雨又唤回了那份亲切的感知,她将一绺湿发绕在手指上,那是最后一次见面。
“很久以后,你将在某个雨日记起我,那时,我已经老了,你记起的却依然是我年轻时的样子。”
真的,只有在雨日才偶尔忆起她,一个不肯屈就于生活规范的女孩子,一个逃避感情羁绊的女孩子。在远方的都市里,她仍然独拥着许多的梦想而不肯沾染世俗的尘污吗?
我记忆的深处,就只有一痕淡淡的影子,在微雨中,在花树下,她悄然独立。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说“我实在称不上一个思想者,但偶尔感受到一种悒悒的潮水漫过自己的心怀”。从文中看,作者有哪些“悒悒”的心绪?
【小题2】试概括文中女孩的形象。
【小题3】文中4—10节写“幻觉”,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生道路的的隐喻(不只是爱情)。综观全文,说说“选择花树”与“选择荆棘”分别有什么样的人生寓意。
【小题4】文章以“我记忆的深处,就只有一痕淡淡的影子,在微雨中,在花树下,她悄然独立”收尾有什么作用?
【小题5】试就本文的标题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同类题4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节选法国文豪雨果《巴黎圣母院》,有删改)

(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邢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
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1)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2)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小题1】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伽西莫多怎样的心理?
【小题3】文中爱斯梅拉达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哪里?
【小题4】本文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黑风暴
①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西部草原地区。风暴整整刮了三天三夜,形成了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时速100多千米的巨大移动尘土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
②那么,什么是黑风暴呢?黑风暴俗称“黑风”,是一种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强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现象。
③沙暴现象发生时,风力多在4~8级,近地面的细沙和粉尘被输送到15~30米的高度。卷起的沙尘物质一般在就近的障碍物或绿洲边缘沉积,造成沙埋、沙割之害。还有一种与沙暴不同的尘暴现象,它是8级以上强风把大量尘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卷入高空,形成一道高达500—3000米的翻腾风墙。暴风携带的尘土滚滚向前,在高空可飘到数千公里甚至一万公里之外。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尘暴与沙暴往往结合发生即为沙尘暴,黑风暴就是特大的强沙尘暴天气。当发生黑风暴天气时,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
④全球共有四大沙尘暴区,它们分布在具有大沙漠和风蚀地的中非、北美、中亚及澳大利亚。我国西北地区属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有大沙漠和风蚀地603800平方公里,戈壁569500平方公里,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60376平方公里。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屡有发生,并且每次都造成了巨大破坏。例如,1993年5月,一场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沙尘暴经过时最高风速为34米/秒,最大风力达12级。这场风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12万头牲畜死亡,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人民币。
⑤据统计,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更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密不可分。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不合理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单一耕种等,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遭到破坏,草原土地沙漠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⑥黑风暴的产生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沙尘暴的肆虐是在向人类挑战,也是在向人类报警。如果人类不能控制发展,如果人类的无边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资源互为抵牾,如果人类不能与大自然相濡以沫的话,最终必将自食恶果。
(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小题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黑风暴进行了介绍?
【小题2】形成黑风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小题3】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请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几乎”一词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