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温和地坐在黑暗里
张慕莹
人人都觉得朱光潜超越、超脱,甩开手不沾政治。其实他一直站在政治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幻,保护着他的学术,也改变着他自己。
朱光潜想做学问,也想做实事,却又拒绝卷入旧中国这跳脚式的闹剧,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恰当的处世态度。白马湖边,初次见到弘一法师的“温而厉”。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原来可以如此不急不火,温和地与这个乱世打着交道。
朱光潜这这一生几乎没怎么离开过学校。不是在求学,就是在教学。猛地有一天,他开始搞不懂年轻人的想法。为什么他们那样急躁不堪,想要一早出名得利?为什么他们天天哭喊说理想灭亡,然后敢于庸碌?这种一代又一代不断重复的悲剧前景,让身为师长的朱光潜狠狠打个寒颤。“深夜里听着妻女打呼鼾”,他伏案写成了《谈修养》,写成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别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难与不难,归根结底看的不过是个人的修养。朱光潜一直追逐温和的修养,看不得急躁上火的态度,用一切美德来换心性的温和。他说“谦虚虔敬无疑是一味‘清热祛火’的良药”,又说“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像个唠唠叨叨的老头子,在书里一条条列下劝诫,生怕后来者多走一点弯路。诚如他告诉青年人的那样,温和地对付别人,也温和地对付自己。
朱光潜不超越,也不激进。像一杯温水,不冰冷,也不沸腾。他是温和甚至温顺的,温顺但不妥协。这种温顺,是在大时代的小人物不得不为了保全自身做的改变。朱光潜不是小人物,他要保全的也不是自身,而是他的美学,他的观念。所以他的温顺更加难得,他有骨气,有坚持,也是因为这些坚持,他不得不去妥协。
上世纪30年代末,国民党教育部陈立夫要换了四川大学的校长张颐。新来的陈天放不过一个政客,派他来全是为了加强党化教育,朱光潜和他的自由理论无疑没有了立足之地。为此朱光潜组织了“易长风潮”,与教员学生一起反对新任校长,但最终只能出走武大。
武大的校风严谨而守旧,抗战中的思想氛围也渐渐取向于以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凝聚力。“那个时候朱光潜还是决定放下自由主义,开始潜心钻研传统文化,如礼、乐,如陶渊明”,“校长是他可以反的,反不了他可以出走,但时代不行。他始终还是得顺着时代来。”《朱光潜传》的作者王攸欣如是说。
刚则易折,朱光潜深谙这个道理。温和与顺势只是规避危险的智慧,这是一种长久的坚定。哪怕日后进了“牛棚”,他也每天兢兢业业地写上好几万字的“反省材料”,正如他在建国初期所说,“承认了可能有错误,是否就等于承认全部错误了呢?”这样的态度,王攸欣称之为顺应调适,一种屈辱中的调适。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上一切人和物在一块儿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朱光潜不过轻轻转变自己的角色,或者温和地找寻美学的深处;或者温顺地站在一旁看戏。而只要是戏,就总有演完的一天。
奇怪的是,朱光潜一生看了无数出悲无可悲的“戏”,却仍对悲剧充满好感。
“很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这也许是他一向温和对付世界的真正缘由。
把悲剧从生命中剔除,恐怕上帝之手都无法做到。朱光潜索性享受于充满悲剧的人生,出了“牛棚”,他每天去未名湖畔散散步,打打“自由式”太极拳,绕着图书馆走上一圈。“生活条件未必尽如人意,但一到晚上,与外孙们看电视时,他又像个孩子,不时嘻嘻哈哈,笑得很开心。”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朱光潜坐在清末僵化体制里时,想象着自由;坐在国统白色恐怖里时,想象着民主;坐在“文革”窄小的“牛棚”里时,想象着文化的回归。
在美的遐思中,即便你坐在黑暗里,还能始终温和。
(选自2013年8月13日《芒果画报》,有删减)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朱光潜“温和”性格的具体表现。(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5分)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小题3】朱光潜为了自由理论而出走武大与“决定放下自由主义”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3 10:0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我们的祖先也经历过这一阶段。
B.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材料为木材和竹子,其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古资料记载,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因此更名为“筷子”。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D.筷子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很多的审美享受。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筷子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作者引用“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主要目的是说明骄奢淫逸容易导致身死国亡的深刻道理。
D.筷子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物品探究起来往往和文化有关。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苦读的人,却也是极端浪漫的。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姗姗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余光中,这位诗文大家,有一天,中国亦以他的名字为荣。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感到无法理解。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的女儿姗姗与父亲朝夕相处,所以非常了解他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余光中的评价也是非常准确到位的。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是个唯美主义者,也是个在文章、生活、品德等诸多方面的完美主义者。
【小题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余光中为什么自称为“艺术的多妻主义者”?结合文章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移居柏林
①1913年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世。这两个学者一个是普朗克,一个是能斯特。这两个大学者,来苏黎世干什么?观光?旅游?都不是,他们是带着德意志的使命来拜访爱因斯坦的。
②在德国人眼里,爱因斯坦无疑是个“怪人”。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显然,要把这样一个“怪人”拉回到德国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该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才行。
③普朗克、能斯特放出的“钓饵”是诱人的:
④第一、请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这个建议似乎很奇怪。随便谁来领导一个研究机构,恐怕都比这位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的爱因斯坦教授强。可是不要紧,所长是代表地位和荣誉。他如果高兴,可以出些主意,如果不高兴,也可以撒手不管,日常事务自有常务秘书办得妥妥帖帖。
⑤第二、选爱因斯坦当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一般院士是没有薪水的荣誉头衔,但爱因斯坦就任的是实任院士,年薪1200马克。
⑥第三、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爱因斯坦教授有授课的权利,只要他有兴趣,但却没有讲课的义务。讲多讲少,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均由他自便。大学里的一切事务,他可一概不必过问。
⑦这个一揽子方案,真不愧是网罗爱因斯坦的妙计。它是普朗克的浪漫主义和能斯特的实干精神合作的产物。他们算是摸透了爱因斯坦的心思,爱因斯坦不能不动心了。
⑧可接受在柏林的工作,爱因斯坦的内心并不是坦然的。
⑨在他看来,移居普鲁士首府,这个德意志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老窝,像是背叛了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信念。中学时代,他离开出生地,就是企图从那时起能放弃德国国籍,以便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可现在难道还要返回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大本营去安家定居?甚至还要去当普鲁士皇家机构的官员?还有一点,爱因斯坦此时对自己的创造性有了一种隐隐的忧虑。他曾对苏黎世的挚友说过:“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豢养的产卵鸡,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下蛋!”爱因斯坦陷入了犹疑不定之中。
⑩“你的出生之地,你真正的祖国在等待着你!”普朗克以他自以为最神圣的感情劝说着爱因斯坦。
(11)“可是,我是个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说,“德国真的会欢迎我吗?”
(12)“德国欢迎的是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能斯特的政治家风度与外交辞令恰到好处。
(13)“但是”,爱因斯坦打断他们的话,笑着说,“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14)“这一点我们同意。可是,在这12个人里,倒有8个在柏林呢!”普朗克、能斯特自负地大笑起来。
(15)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
(16)“这样吧,”爱因斯坦面对难题时的幽默又表现出来了,“你们二位先生先去玩几天,等你们再回苏黎世,我到车站来接你们。”普朗克与能斯特完全迷惑了。
(17) “要是我手里拿一束白玫瑰花,就是‘不去柏林’;要是拿一束红玫瑰花,就是‘去柏林’。”
(18)爱因斯坦作出了一个浪漫的决定。当普朗克、能斯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郊外返回苏黎世火车站时,一束红玫瑰花在爱因斯坦手里盛开着,他们的心放下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普朗克和能斯特专程到苏黎世拜访爱因斯坦,从他们许诺的条件和他们对爱因斯坦诚惶诚恐的态度来看,他们对爱因斯坦是真心推崇的。
B.“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句话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自谦,也体现了他对相对论的些许自许,还有他对相对论在柏林不能得到认可的担忧。
C.文章的结尾处,对于回不回柏林,爱因斯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了送白玫瑰还是送红玫瑰。这一举动,是为了体现他作为科学家的幽默感。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并且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观察、想象和感受。这样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E.不可否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对于名利、地位,对于回不回柏林,他也会患得患失。这样写使传主爱因斯坦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2)在德国人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怪人,他的“怪”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3)对于普朗克和能斯特提出的一揽子方案,爱因斯坦动心了,是什么让他动心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
(4)对于爱因斯坦移居柏林的做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作为科学家,这种选择是明智之举;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爱好和平者,这种做法失之轻率。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七”的亮点何在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因为要完成太空行走,必须在飞船上增加“气闸舱”的功能,这是“神舟”七号最大的亮点。根据飞船的总体设计,这一功能由飞船的轨道舱来实现。
“神五”和“神六”上的轨道舱仅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航天员的吃喝拉撒睡全在这个舱段进行。针对“神七”的发射任务,轨道舱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设计人员称作的“气闸舱”,实际就是轨道舱。“气闸舱”具有舱内气压泄除和恢复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
为保证“神七”发射成功和航天员安全回家,“神七”返回舱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用“压缩空气”来取代原先使用的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座椅的提升原理没有变化,采用安全的气体——压缩空气,意味着即便发生泄露,也不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
“神七”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发射时间进行了调整。“神五”和“神六”的发射时间都是在上午八九点,飞船返回的时间都是在凌晨。而“神七”的发射时间是晚上,飞船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飞船发射的首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返回的落区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所以首区和落区的时间被称为“一黑一白”。
发射时间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时间是在阳照区。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活动都会被观测得一清二楚。飞船返回在白天,不仅便于对航天员的搜救,也便于飞船回收试验队及时对返回舱进行快速处置。
同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样,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飞船设计师们把“安全设计”视为第一准则。不论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还是返回轨道舱,关好舱门非常重要,因而飞船舱门被设计师称为“生死之门”。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说,在沿用了“神六”舱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形式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神七”的舱门进行了十多个项目的改进设计。考虑到航天员身着出舱航天服,充压后服装体积会增大,“神七”舱门的通径也比“神六”有所增加。
舱门打得开、关得上、密封可靠成为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真空、高低温、失重的太空环境下,将舱门打开,并不像在地面开关门那么轻而易举。而且舱门若不能保证密封,轨道舱内就无法复压,意味着2名航天员将无法脱掉舱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舱。
2004年,设计人员特意研制了真空热环境舱门开关装置,实现了在地面进行真空和高低温环境下的试验验证。游巍说,舱门专用的“真空罐”里,设置了开关舱门的机构,像一只机械手在模拟航天员的操作。设计人员为了获得舱门在更为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的数据,还把“真空罐”的温度拉偏到零下45度和零上45度。通过计算机操作,获得试验验证数据。
“神七”发射升空后,将在341公里的高度绕轨道运行,也就是说,出舱的航天员要在这个高度进行太空行走。同时,飞船还将携带的一颗小卫星放飞太空,上演一部人、星、船曼舞太空的大戏。
小卫星位于轨道舱前端,离5个复压气瓶近在咫尺,如果释放小卫星时爆炸螺栓产生碎片,就会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身上,一旦气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飞船研制人员特意为安装在轨道舱外的5个复压气瓶穿上了“防护衣”。为了航天员的安全,为了“神七”的万无一失和载誉而归,研制人员慎之又慎,把安全做到了极致。
【小题1】下列对“气闸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增加“气闸舱”的功能,是为完成太空行走做的必要准备。
B.“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气闸舱”是在“神五”和“神六”轨道舱的基础上,针对“神七”发射任务的新特点,增添了许多新功能的与轨道舱并列使用的新系统。
C.“气闸舱”具有舱内气压泄除和恢复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
D.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也是“气闸舱”所具有的系统。
【小题2】下列对“首区和落区的时间被称为‘一黑一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此处的“首区”特指“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落区”则是指飞船返回的落地点“内蒙古的四子王旗”。
B.“一黑一白”是指“神七”的发射时间是晚上,飞船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还是白天)。
C.发射时间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时间是在阳照区,这样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活动更便于观测,同时也考虑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效果。
D.飞船在白天返回,既有利于对航天员的搜救,也有利于及时对返回舱进行处置,更好地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七”轨道舱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用“压缩空气”来取代原先使用的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
B.“神七”舱门被设计师称为“生死之门”,在沿用了“神六”舱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形式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神七”的舱门进行了十个项目的改进设计。
C.“神舟”七号出舱的航天员要在341公里的高度进行太空行走。同时,飞船还将携带的一颗小卫星放飞太空。
D.释放小卫星时爆炸螺栓会产生碎片,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身上,必然导致气体泄漏。因此,飞船研制人员特意为安装在轨道舱外的5个复压气瓶穿上了“防护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  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先后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继续保持世界遗产总数领先的地位。蚂蜂窝旅行网近期发布《2017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显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暴涨了248%;次日鼓浪屿申遗成功,鼓浪屿的旅游热度则增长了16%。“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蚂蜂窝旅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如土司遗址等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并不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热度暴涨》)
材料二:


对自然和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资料:根据世界遗产中心2017年度现场演示材料翻译)
材料三: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国家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材料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分获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后,我国世界遗产总数继续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B.申遗的成功客观上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C.土司文化没有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所以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申报不是当务之急。
D.由材料二可见,非法活动、管理体系和管理规划及居住是对自然和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分别涨了248%和16%,这表明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
B.自然遗产管理上,美国高度重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如把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C.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因此亟需拯救。
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目的是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作拯救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E. 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较晚,保护工作也比较落后,还需了解和理解国际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小题3】在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方面,如何更好地管理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