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夜 桥
杜运燮
①这个小城里,我喜欢的只有它的桥。我原就喜欢桥了,而且几乎所有的桥,以及像桥的。也许因桥下总有一点水。我是欢喜水的,而像大家一样,更欢喜陆上有点水,水里有点陆地。这座桥在这寂寞的城里,便是稀罕的好去处。
②我去看它,多半在早上或晚上,有时是黄昏;很少在太阳像要晒死几个人才甘心的样子的时候。看风景原来就是早晚更适合。充足的阳光把一切照得纤毫毕露,光暗分明,固也是一种美,但总不如带点朦胧,更值得咀嚼回味。朦胧的记忆与幻梦常比眼前美丽,淡淡的忧郁给人一种难得的快乐。我也常常怀着年轻人惯有的说不出的怅惘独自立在桥上,度过许多怅惘的黄昏。
③从桥的此岸望到彼岸,虽不敢说十分清楚,但望着桥像一匹白布似的引诱你,总觉得那边比这边好。晚上我常来回在桥上走过一遍又一遍。在这一头时觉得那边更好些,到那头时,又觉还是这边好,如此反复了几次,于是只好说这是桥的魔术。
④现在我真要赞美桥的魔性了。一整天里所见所闻,给你积存的多少烦恼,只要晚饭后踏上这座桥便觉得轻松许多。看云彩由单调换上艳装,而终于消失于夜的降临;归鸟飞越过屋顶;暮霭从江底升起;水边人家的灯火落进水里烧成一条条弯曲的长链;我听得见自己脚步的安详,听只有自己听见的歌声徐徐吐出,如吐出只有自己看见的烟缕。桥上没有灯,大家看不清各自的脸色眼光,感到格外安稳,悠然抬头,银河又是一座装饰动人的桥,我更感激桥给我的幸福。
⑤桥的东端有一个卖香烟的荣誉军人与他的妻子,西端则是一个卖花生的老人,他们都是沉默的人,都一样对我每晚在桥上的徘徊感到奇怪。每一次走过他们摊子的旁边而转身时,都给我一种惊异的眼光。而我走路的姿势又是与桥上所有的行人不同;我喜欢把两手叉在胸前,或者放在裤袋里,夏天这样做的人很少,但我确觉得这样最容易使你变得安详,脑子里便于想些缥缈的事物。近年来变得更不实际了,仿佛人愈长大,幻想的翅膀也长得愈强健,更喜欢飞得高远,连晚饭后散步时也一样离开现实。其实桥上能看到的风景已是极好的:江水的尽头有紫色的山,轮廓朦胧,大约是蒙着所谓的雾;山脚下仿佛有一排树,但也就像是山的影,也像江水泛滥的水平线,反正是黑色的一圈,线条都很柔和;前面便是水边两排踩在高跷上的人家,每家红色的灯落在江里,现在竟都像无数小蛇游向江心;水上也有火,当然是船上的无疑,船上人也一样有个温暖的家,他们很少想到屋外是一片或是一排房子。
⑥南端的风景略略不同:山上有座塔,在温柔的夜色里,衬着后面微觉浅蓝的天壁,有飘飘欲仙的神情,望着它似也有要羽化升天的感觉;水上有一条渔船,船头烧一盆火,枯柴毕剥的声响还听得见,火的四周游着几只黑色的鸟,准备捕鱼,渔人轻轻地撑船,他的孩子在蹲着玩弄已得的鱼,船驾驶在水上,非常轻,犹如我的幻想飞过那万山的肩头……桥上忽然又来了两个盲人,互相依扶着,不用竹杖,慢慢走过桥的每一块木板,一面还拉着破旧的胡琴。他们的二重奏正奏着快板的《苏武牧羊》,失去那苍凉的好处,哀怨的语调还在。我听着,听着,竟忘却还在面对着那一只渔船。
⑦渔船远了时,我的幻想更远了,连自己也难说它正在什么地方。仍在导引着我的一星火,忽然隐进了船群,我也找到了自己。维持交通秩序的警察已走到身旁:“先生,不要停在这里。”看那年轻斯文的样子,声调又那么平和,我相信他也非常同情我的沉思入神。我也喜欢趁此走开。梦有醒的时候才显得可贵,忽然仿佛桥已消失,我正立在什么地方的边沿。
⑧“修道院”里的单调朗诵,也不曾绝灭了这一点点希望的脉息;这儿的少女,不是在发着幽然的哀鸣?荒凉的旷野也正伫立着拓荒者的耕锄。
⑨当然有时候希望会使人雀跃,有时候却又使人沉思。
⑩此刻,我们以身受来经历这大浮沉。大风浪使人们得以亲近,大地招手静待着善良而健壮的儿女归来;湖波像舌头一样舔着归客的创伤,微风似是深长而缄默的慰问。
似乎有人想张开口,但是唱不出歌来。湖滨的两条石桥,如在东西两岸擒住了谁的双手,不让他们打起拍子来重唱东井渔歌,只让过客对着湖滨的渔网发呆。有人打了一个呵欠,回忆和联想就乘着恬静的隙缝渗入了。什么时候能洗涤掉海边的蹄痕,让海涛自由地呼啸呢?如今,随着黄昏的消逝,我们将要熬过一个漫长的黑夜。湖畔鸡鸣,它该为过客报告黎明的行色。
一九四三年三月桂林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②段的叙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综观全文,简析文章所表现的“桥的魔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⑤⑥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⑦段说“梦有醒的时候才显得可贵”,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紫 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苦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
(《小小说精选》2011年1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 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
A.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说结尾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B.“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突出了紫貂皮的妙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D.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的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小题2】联系文本,回答小说为何从对“猎貂”的介绍切入?(6分)
【小题3】小说形象鲜明,词约意丰,试举例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6分)
【小题4】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莫扎特的微笑 

余泽民

在奥地利,如果你跟孩子们提“莫扎特”,他们的反应肯定是口水分泌。自从甜点师保尔•弗斯特于1890年创出了“莫扎特牌巧克力”,奥地利人身上便建立了民族性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恐怕,世界上至今找不出第二个名字,能够统治如此庞大的甜蜜帝国。

与巧克力球一样,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也具有同样华贵、甜蜜的名牌品质:彩色的楼阁,琳琅的窄巷,喷泉,雕塑,音乐,油彩,各式各样印着莫扎特头像的水杯、文化衫、钥匙坠和烟灰缸,就连卫生纸都有“莫扎特牌”。

在萨尔斯堡,莫扎特写下了许多阳光灿烂的作品,有不少被被列为音乐治疗的“处方曲”。伍迪•艾伦甚至说:“世界上能为之活着的美好事物没有几样,其中包括《尤皮特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想必是莫扎特音乐的温柔感动了这位电影哲人。

今天的萨尔斯堡以莫扎特为荣,而当年的莫扎特一生都渴望逃离它。“我恨萨尔斯堡!”从不在音乐中抱怨的莫扎特在日记中写道。

“‘你爱我吗?’他每天都问我十几遍。”莫扎特的姐姐回忆说,“哪怕我开玩笑地说个‘不’,他眼里都会充满泪水。”后来,在歌剧《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里,莫扎特问过同样的问题。莫扎特的天性敏感而浪漫,可他的爱情并不浪漫。22岁时,他迷上了18岁的奥洛茜娅,但是神童的天赋不足以成为女孩演员梦的阶梯。结果,务实的奥洛茜娅嫁给了维也纳皇家剧院的第一个哈姆雷特——兰卡,为莫扎特留下了不愈的创痛。

“你爱我吗?”莫扎特也问父亲。莱欧普尔德虽然很爱儿子,但是将父爱变成了鞭子与枷锁,以分秒计算的担心、警告、命令和安排,他既是儿子的守护神,也是统治者。1781年,25岁的莫扎特在信中反叛:“亲爱的父亲,您的唯一愿望就是毁掉我,让我去实现您不切实际的计划。在您的信里,我居然辨认不出自己父亲的影子……突然梦醒,发现我根本不需要您!”可以这么说,莫扎特的悲剧之一是他对父亲意志的屈从。

“你爱我吗?”莫扎特在心里问过所有的人,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冷酷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爱他,哪怕他有再多的天赋;许多人之所以不喜欢他,恰恰因为他有天赋。尽管莫扎特5岁就被招进美泉宫为泰丽西娅女皇演奏,但他的“上司”——萨尔斯堡的科洛莱多大主教并不喜欢他,不仅讥讽他是“乞丐”、“废物”,甚至上书女皇:“我不认为陛下需要这样一个无用之徒,不要封他任何能证明他曾服侍过陛下的头衔,否则将辱没宫廷乐师的名声。”科洛莱多大主教不仅禁止他举办音乐会,甚至严禁他离开萨尔斯堡。

“我再也不能忍受了!心灵使人高尚,尽管我不是伯爵,但我要比伯爵更正直。”在长久的屈辱之后,莫扎特终于辞去了“乐长”的宠职,与宫廷决裂,并向劝他回心转意的父亲宣布:“我的幸福现在才开始!”1791年,35岁的莫扎特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灵车后只跟着音乐家的爱犬。

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我特意赶到萨尔斯堡听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梅西安89年谱写的《微笑》。“尽管莫扎特屡遭不幸、苦难、饥饿、贫寒、曲解、甚至直面死亡,但他也从未停止过微笑。”梅西安用音乐向莫扎特致意。严肃的旋律几次被钢琴、木琴和木管打断,表现莫扎特微笑的瞬间灿烂。

莫扎特的微笑是甜蜜的,是飘浮在苦痛之上的温柔云朵。

【小题1】开头为何不直接写莫扎特,却花不少笔墨来写奥地利与萨尔斯堡?
【小题2】莫扎特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哪些悲剧?请概括说明。
【小题3】作者以莫扎特“甜蜜的微笑”作为结尾,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烧炭人    西班牙巴罗哈
喀拉斯醒过来,就走出了小屋子。顺着紧靠崖边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跑下树林中间的空地去。他要在那里作炭窑的准备。
夜色退去了。苍白的明亮,渐渐的出现在东方的空中。太阳的最初的光线,突然从云间射了出来,像泛在微暗的海中的金丝一样。
山谷上面,仿佛盖着翻风的尸布似的,弥漫着很深的浓雾。
喀拉斯就开手来作工。首先,是拣起那散在地上的锯得正合用的粗树段,圆圆的堆起来,中间留下一个空洞。便将较细的堆在那上面,再上面又放上更细的枝条去。于是一面打着口哨,吹出总是不唱完的曲子的头几句来,一面作工,毫不觉得那充满林中的寂寥和沉默。这之间,太阳已经上升,雾气也消下去了。
在正对面,一个小小的部落,就像沉在哀愁里面似的,悄然的出现在它所属的田地的中央,那前面,是早已发黄了的小麦田,小海一般的起伏着。山顶上面是有刺的金雀枝在山石之间发着芽,恰如登山的家畜。再望过去,就看见群山的折叠,恰如凝固了的海里的波涛,有几个简直好像是波头的泡沫,就这样的变了青石了。但别的许多山,却又像海底的波浪一般,圆圆的,又蓝,又暗。
喀拉斯不停的做着工,唱着曲子。这是他的生活。堆好树段,立刻盖上郎机草和泥,于是点火。这是他的生活。他不知道别样的生活。
做烧炭人已经多年了。自己虽然没有知道得确切,他已经二十岁了。
站在山顶上的铁十字架的影子,一落到他在做工的地方,喀拉斯就放下工作,走到一所小屋去。那处所,是头领的老婆在给烧炭人们吃饭的。
这一天,喀拉斯也像往常一样,顺着小路,走下那小屋所在的洼地里去了。那是有一个门和两个小窗的粗陋的石造的小屋。
“早安。”他一进门,就说。
“啊,喀拉斯么?”里面有人答应了。
他坐在一张桌子旁,等着。一个女人到他面前放下一张盘,将刚刚离火的锅子里的东西,舀在盘里。烧炭人一声不响的就吃起来了。还将玉蜀黍面包的小片,时时抛给那在他脚边擦着鼻子的狗吃。
小屋的主妇看了他一眼,于是对他说道:“喀拉斯,你知道大家昨天在村子里谈讲的话么?”
“唔?”
“你的表妹,许给了你的毕扇多,住在市上的那姑娘,听说是就要出嫁了哩。”
喀拉斯漠不关心模样,抬起了眼睛,但就又自吃他的东西了。
“可是我还听到了还要坏的事情哩。”一个烧炭人插嘴说。
“什么呀?”
“听说是安敦的儿子和你,都该去当兵了哩。”
喀拉斯不答话。那扫兴的脸却很黯淡了。他离开桌子,在洋铁的提桶里,满装了一桶烧红的火炭,回到自己做工的地方。将红炭抛进窑顶的洞里去。待到看见了慢慢地出来的烟的螺旋线,便去坐在峭壁紧边的地面上。就是许给自己的女人去嫁了人,他并不觉得悲哀,也不觉得气愤,毫不觉得的。这样的事情,他就是随随便便。使他焦躁,使他的心里充满了阴郁的愤怒的,是那些住在平地上的人们,偏要从山里拉了他出去的这种思想。他并不知道平地的人们,然而憎恶他们了。他自问道:“为什么硬要拖我出去呢?他们并不保护我,为什么倒要我出去保护他们呢?”
于是就气闷,恼怒起来,将峭壁紧边的大石踢到下面去。他凝视着那石头落在空中,有时跳起,有时滚落,靠根压断了小树,终于落在绝壁的底里,不见了。
火焰一冲破那用泥和草做成的炭窑的硬壳,喀拉斯就用泥塞住了给火冲开的口子。
就是这模样,经过着始终一样的单调的时间。夜近来了。太阳慢慢的落向通红的云间,晚风开始使树梢摇动。
小屋子里,响亮着赶羊回来的牧人们的带着冷嘲的叫嚣,听去也像是拉长的狂笑。树叶和风的谈天开始了。细细的流水在山石间奔波,仿佛是无人的寺里的风琴似的,紧逼了山的沉默。
白天全去了,从山谷里,升起一团影子来。乌黑的浓烟从炭窑里逃走了。还时时夹着火花的团块。
喀拉斯凝视着展开在他的前面的深渊。而且阴郁地,一声不响地,对着于他有着权力的未知的敌,伯出了拳头;为要表示那憎恶,就一块一块的向着平野,踢下峭壁紧边的很大的石块去。
(选自《鲁迅译文全集》)
【小题1】文章多处描写太阳,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中“于他有着权力的未知的敌”中“未知的敌”指什么?(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喀拉斯的形象。(6分)
【小题4】对文章主人公,有人“哀其不幸”,有人“怒其不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滇西北的鹰
杨春山
⑴ 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知疲倦地映照着红土高原,也映照着每一个村庄和山寨。有了明媚的阳光,红土高原的村庄和山寨就拥有了斑驳的色彩和浑厚的表情。碧蓝如洗的天际,是红土高原对外亮出的金字招牌,上面写满了“纯澈”“清新”“圣洁”这些词语。偶尔掠过的几丝浅云,仿佛是看到天空太寂寞,刻意为它增添的点缀,在游移之中,不经意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⑵ 鹰是高空的舞者。飞翔时,它有着优雅的身姿和从容的倩影。滇西北的天空,以特有的气度接纳了鹰的飞翔。这样洁净而开阔的天空,为鹰的飞翔提供了敞亮的舞台。而鹰也用锐利的目光守望着乡土,有了飞翔的鹰,红土高原的庄稼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⑶ 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
⑷ 滇西北的鹰是高傲的。它们栖居于峭壁,隐身于丛林,锐眼和利爪的完美结合,让它们能够坦然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自食其力的飞鹰,也就拥有了在滇西北自由翱翔的底气。它们从不需要在污浊的尘世里,用哀怜的目光,去获得果腹的食物,这就成全了鹰的高贵。
⑸ 滇西北不缺乏陡峭的山岭。而鹰的一生,就是与峭壁互相依恋而又不停搏击的一生。从它们羽翼未丰之时起,就开始在悬崖边一次次地练习飞行。千摔万跌之后,才会拥有一对傲视蓝天的翅膀。滇西北不缺乏激情的江河。鹰用优雅的身姿,在浩渺的江面上纵横,用无尽的孤傲衬托着江的孤傲,一升一降,时缓时急之间,鹰用它的飞翔,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⑹滇西北的鹰,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在乡村上空飞翔的鹰,不时发出几声鸣唳,清越,苍劲。鹰的呼啸,经常穿越了时空,抵达了人们的内心。儿时,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就会赶快跑到后园里,去守护家里养着的那几只小雏鸡,生怕它们被凶猛的鹰抓到空中。多年之后,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仍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鹰是离天最近的鸟,是红土高原上的精灵。
⑺看到飞鹰,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鹰猎。看到这些自然界中的骄子,在人类的驯养之下,消磨了锐气,涣散了眼神,无精打采地站在人们的手臂上,我的心里就会掠过几丝忧伤。鹰的舞台是天空和草原,鹰的战场是丛林和乡野,鹰的归宿是悬崖和峭壁,但人们的手臂,却囚禁了它们冲天的梦想,让它们的翅膀,紧紧收缩在了一块块肉食的诱惑之下。这是鹰的悲剧,也是飞翔的悲剧。很多民族都曾经驯养苍鹰,作为捕捉猎物的臂膀。而我认为,没有哪一只鹰不想拥有自由的飞翔。它们的呼吸和畅想,都只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现。被驯养得乖巧异常的鹰,已经丧失了空中勇者的称号。还是把自由还给飞鹰吧,“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就让它深深的隐藏在典籍里。
⑻拥有了飞鹰的滇西北,让红土高原平添了几份狂野的气息。奔涌的江河,茂密的丛林,莽莽苍苍的横断山,只有接纳了飞鹰,才会变得更加完美。那些野向日葵灿然开放的山坡,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加斑斓的底色;那条曲折漫长的茶马古道,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传奇。
⑼ 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与诉说,就是为了把自己历练成一只飞鹰。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矫健的翅膀。然后,在山崖之间,在乡野之上,以从容的心态翱翔。遇到不平之事,用劲利的俯冲,涤荡弥漫的雾霾;遇到可赞之景,用清越的鸣唳,唱出高亢的歌声。
⑽ 苍天眷恋着边地飞鹰。给它一对利眼,就是要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给它一双利爪,就是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给它一个尖喙,就是要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给它两只翅膀,就是要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牧人的手臂,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舞台;喂来的肉块,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美食。
⑾ 边地飞鹰,只能以浩瀚的天空为背景,只能以苍茫的山岭为舞台,哪怕撞向山崖,也要用绝美的姿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冲刺,体现出生命的壮美与凄凉。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
⑿ 在神秘的滇西北,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也愿意成为一只边地飞鹰,伴随着这里的山河、乡野、庄稼自由飞翔,摒弃丑恶与奴役,留下一地豪情一路高歌。
(选自2014年2月 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10)段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3】文章第(12)段说“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请联系全文,分析边地飞鹰有怎样的情怀。(5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读书与书籍  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读书越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他的思维能力必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就会淡忘丧失。对于在沙滩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作家们各有其所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松、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学得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优点,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看别人的榜样而予以妥善地应用,然后我们才能也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导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否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作者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这种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新作品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少数杰出作家的名著,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姓而已——尤其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更是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时光,以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型铸成的,他们在同时期所发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他们的意见也是那么庸俗。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但那些平庸文人所写的毫无价值的书,只要是新出版的,便争先恐后的阅读。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生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这些东西,在数年之后必遭淘汰,其实,在产生的当天就应当被遗弃的才对,它只可作为后世的谈笑的资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文艺,似乎各不相悖的并行着。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只不过是貌似的东西。前者成为不朽的文艺,作者纯粹为文学而写作,他们的进行是严肃而静默的,然而非常缓慢。另一类作者,文章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它们却能够狂奔疾驰,受旁观者的欢呼鼓噪,每年送出无数的作品于市场上。但在数年之后,不免令人发生疑问:它们以前那煊赫的声誉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性的文艺,前者为持久性的文艺。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作为思想家,作者的见解独到而深邃,他反对人们读书,认为读书越多,人的思维能力就越差。
B.读者要学习作家们的优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能学到,必须以自己的天赋为先决条件。
C.已有定评的名著或前贤的睿智作品是好书,为赚取稿费而写的、迎合大众庸俗趣味的书是坏书。
D.坏书的危害主要在于它们“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 “作者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
E. 在同一时期,平凡的人们思想几乎完全一样;而平庸的作者则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迎合大众。
【小题2】下列对“在沙滩上行走者的足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时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运动场,身影转瞬即逝,就像沙滩上的足迹。
B.读书多,脑海里就会被别人的思想弄得重叠纷乱,像沙滩上众人留下的足迹。
C.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印象浅薄而不生根,不久就会淡忘丧失,就像沙滩上的足迹。
D.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像在沙滩上行走者,只能看见他走过的路径,不知他在路上看见什么。
【小题3】根据文意,“流动性的文艺”和“ 持久性的文艺”分别有哪些主要特征。(4分)
【小题4】根据文意,要坚持“决不滥读”的读书原则,应该怎样做。(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