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舍
【德国】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小题1】请分别说山“农民”“游牧民”“流浪者”在文中的含义。(5分)
【小题2】“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请简单梳理一下。(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农舍”为标题的作用。(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流浪图,前方“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请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主旨。(7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乾隆二十四年的冬天,在瓜洲古渡口,有人发现了雪芹的身影。
雪芹从五岁上离开江宁,渡江北上,这是他三十年后重来了。面对着长江的逝水,不禁又想起大诗人苏东坡的名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错,大江的波涛,正在淘荡着古今的俊才奇士——包括雪芹自己,也包括着他书中的那些非凡的少女。
不巧,冬来得早,一场风雪,冻封了江,这是不多见的天气。渡船停摆了。
雪芹正感无可奈何,岸边一家沈姓老人见他徘徊愁闷,便很热情地邀他到家暂时歇息。老人一家的仁厚慷慨,使雪芹非常感动。叨扰了二三日,相处得越发亲热起来。不久,天色放睛,气暖江开,雪芹要走了,转觉依依不舍。他问老人,有纸笔吗?老人捧出文房四宝,雪芹挽袖提笔在手,不一时,一幅《天官图》①展现纸上。老人惊呆了,半晌说:“我见先生风骨不凡,定非俗士,果然是位大才!”雪芹说:“没有可以报谢的,我画天官,给老人家赐福吧。”宾主作别,雪芹收拾过江去了。这幅画,据镇江沈氏后人说,保存到很晚近的年代,可惜怎么也找不见了。
此番雪芹渡江何事?因何而来的呢?原来他因友人之荐,为两江总督尹继善礼聘,到江宁做他的西宾幕客。一到江南,雪芹的才华立即受到了尹继善的赏重,并以楝亭②有此嗣孙引为欣慰。初时,宾主相得,情好甚笃。
可是,雪芹的处境到哪里也是复杂的。这次南来的遭遇,有几件事使他更叹命途之乖舛。
正如敦敏③赠雪芹所说的:“可知野鹤在鸡群。”他的才华出众,易为人知,也易为人妒。同事中间,小人之辈,谮毁之言,久而遂多。尹继善虽然爱才好士,扬风乾雅④,但全是正统一派人物,眼见雪芹的一些言谈行径,渐渐心有不乐之意。尹继善是正人,倒出于一片好心。从他自己的正统观念出发,以为雪芹落到此等境地,是因无人“导之于正”,他就要设法挽救雪芹,而雪芹对于这种“挽救”,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根本不能接受。这么一来,各无恶意,皆本素怀,可是误会既多,彼此都无法谅解:别人本是一片热心为他好,而雪芹看来那是不能苟从的道路;雪芹如要我行我素,不肯污于流俗,就必然被人视为狂妄无状,负义忘恩。一个不能为世人所理解的伟大的哲士文豪,越是伟大,越是孤独,越是寂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正是雪芹的最巨大、最深刻的悲哀。
当时南京住着一位声气极大的诗家名叫袁枚。有人介绍,想为曹、袁二人牵丝引线,以为两诗人定能投契。雪芹素知袁枚风格不高,看不入眼,拒而不往。这也得罪了南京的诗坛文苑。
雪芹本是为《石头》一记而南游的,不想最后事情也就出在这部书上。
乾隆的皇八子永璇,年少,不守礼法,他的师傅孙灏在二十三年已然得咎;二十四年秋,永璇的岳翁尹继善也受了指摘。到二十五年春天,为了加强管教,乾隆不得不亲“幸”永璇府第,意在察看。当乾隆查出身有“内病”的永璇竞偷看这种“邪书”,自然十分震惊恼怒,决心要弄清这部“淫词小说”的一切原委。当这事的风波很快传到了永璇岳家尹继善那里,他不觉目瞪口呆,因为著书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间!由是,风声汹汹,人言啧啧,顿时大为紧张。尹继善毕竞还是厚道长者,不肯出卖楝亭的后人,就透消息给雪芹,让他赶紧托故离职,潜身他往,避免多所株连,将关系的复杂程度尽量缩小。于是,无可回避的雪芹,收拾行装,决意北返。幸而永璇有力,多方弥补遮掩,设法将事搪塞过去,一时未至酿成大案。
(节选自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有删节)
注:①《天官图》:天官,是道教信奉的三神之一,传说天官赐福。天官图,即天官的画像。②楝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号。③敦敏:曹雪芹的好友。④扬风雅:指品评诗文。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诸人尝寓其家,流连觞咏,声光映蔽江表。此皆林下之人扬《风》挖《雅》。
【小题1】第七段中说“有几件事使他更叹命途之乖舛”,指的是哪几件事?请分条概述。(4分)
【小题2】请联系本文所写曹雪芹经历中的几件事,简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5分)
【小题3】从节选的这一部分传记内容来看,曹雪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中?这对理解曹雪芹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请加以探究。(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橘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厢里除我以外空无一人。昏暗的站台上,连个人影都不见,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随着列车员的谩骂,车厢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这个姑娘,我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在灯光下,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晚报撇在一边,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
暮色苍茫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要把车窗打开。我只能认为,她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打开了。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疾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
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这时,我看见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突然,五六只黄灿灿的惹人喜爱的桔子从空中朝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去城里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小题1】第2段描写小姑娘上火车是“慌里慌张”的,这一细节表明了什么?(2分)
  
【小题2】为什么“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令人感动?(3分)
  
【小题3】第7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4分)
    
【小题4】简析小说中人物“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小题5】小说以《橘子》为题目,有哪些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节目停播读书请别停下
① 1 月6 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宣布停播。这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个日播的读书节目,从2007 年1 月1 日开播至今,历时8 年,在一周五个工作日中每天用8 分钟介绍一本书。八年中,节目对书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财经、宗教等各个领域,有时是各学科的经典巨著,有时配合时下社会热点话题,比如,它最后一期介绍的是2014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暗店街》。目前,国内尚存的电视读书栏目有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河南卫视《一起读书吧》、上海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等,而前四档节目的播出时段都是在午夜,黄金时间段则没有一档读书节目。
②在以资讯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电视节目中,读书类文化节目始终处于较边缘的地位。1996 年,中央电视台率先办起读书类节目《读书时间》,其后各地方台也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上海台有《阅读长廊》,湖南台有《爱晚书亭》,北京台有《华夏书苑》,广州电视台《书讯》等。但是在2004 年前后,由于大多数电视台都采用末位淘汰制的竞争机制,收视率不高的节目很难长期在电视荧幕中存活,以上节目也都先后停播。
③在文化节目收视低迷的状况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于2003 年奋起改版,在众多读书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它引进高校和教育机构中的专家学者,以新颖的角度介绍和解读中国传统经典书籍,如《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培养了观众的兴趣,带动了全社会重新阅读传统经典的热潮。可见,在娱乐化大潮中,文化电视节目依然有生存的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
④其实,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媒介与人的关系出现多种可能,人们的阅读体验较之原来也更加丰富。电子书阅读器在容量上的优势,使得个人随身携带的书籍数量数十倍增长,掌上阅读蔚然成风。网易云阅读、天翼阅读、多看、QQ 读书等阅读程序的开发,着力在阅读界面的美观、书籍推广介绍和快捷付费方式上吸引读者,而豆瓣等网站开设的书籍点评、打分项目则成为消费者买书、阅读的重要参考,大众口碑也成为新书推广的重要考量。除此之外,有声读物的开发对人在读书时必须单线程工作进行了松绑,降低了读书对环境和时间的要求,其设置的配乐也增添了读书的娱乐性。只要阅读欲存在,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增加阅读的机会。
⑤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书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让他能不断地获得新的思想。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这样介绍读书的经验:“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读书让有限的人生变得无限和丰富,《开卷八分钟》可以停播,但是我们别停下读书的脚步。
(选自《光明日报》2015 年01 月12 日02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 年诺贝尔文学奖,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栏目在最后一期介绍了他的小说《暗店街》。
B.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上海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都是在午夜时段播出。
C.央视的《百家讲坛》这档读书节目引进高校和教育机构中的专家学者,以新颖的角度介绍和解读了《论语》《三国演义》等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D.在娱乐化大潮中,文化节目收视低迷,但是文化电视节目依然有生存的空间,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介绍了几档有名的电视读书节目,特别从节目性质、播放起止时间、选书角度等方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凤凰卫视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
B.选文第②段谈及读书类文化节目的现状——在电视节目中处于较边缘的地位,《阅读长廊》、《爱晚书亭》、《华夏书苑》、《书讯》等电视读书类节目在2014 年前后先后停播反映了这一现状。
C.选文第③段写奋起改版的《百家讲坛》在读书类节目中脱颖而出,第④段阐述了在阅读体验更加丰富的今天,只要阅读欲存在,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增加阅读的机会。
D.作者以“1 月6 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宣布停播”开头,以“《开卷八分钟》可以停播,但是我们别停下读书的脚步”结尾,文章的主要篇幅重在分析电视读书类节目停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电视台读书类节目《读书时间》由于收视率不高,再加上电视台采用末位淘汰制的竞争机制,播出几年的该档节目停播,消失于电视荧幕。
B.《百家讲坛》之所以引进高校和教育机构中的专家学者,是因为这些专家学者能以新颖的角度介绍和解读中国传统经典书籍,能培养观众的兴趣,带动全社会重新阅读传统经典的热潮。
C.有声读物的开发对人们读书时单线程工作进行了松绑,能降低人们读书对环境和时间的要求,是当今阅读的新手段和新形式。
D.宋代理学家朱熹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描述自己的读书体验,作者用此例直接证明了“我们别停下读书的脚步”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让汉字再简化
周溯源张广照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
工具性是汉字的最根本的属性。创造工具是创新,使用工具也要创新,人们在使用汉字中也在改变着汉字。祖先造字要考虑到识字、写字,考虑到实际运用。首创者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后来者可以继续改进提高。5000多年来,汉字简化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相对英文来说,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于是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
简化是汉字进化、优化、美化的必由之路。汉字是字中有字,笔画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几个字,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在书写时繁简才有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几千年来汉字演变的趋势,从整体上说是从图画到线条到笔画;从数量上说是从少到多再到少;从结构上说是从简到繁再到简;从字型上说,是从不统一到长扁再到方;从笔画形态上说,是从不规则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间的演变。汉字大变化是社会大发展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汉字简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汉字从根源和雏形上来说,来自劳动人民,但经过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而形成的汉字,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商代甲骨文就相对成熟,比较系统。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仅为少数人掌握和垄断,是贵族化的标志。西周末期,民间兴学,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来越多的人识字用字学文化,简化文字便成众望所归。简化的结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被淡忘,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是基本趋势和要求。
中国历朝历代官方民间都在进行着简化工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清末民初,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新中国于1956年之后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这就是今天中国内地的用字标准。
汉字简化不仅省时省力,还会改变人们学习的心理和态度,一见钟情和望而却步,差别甚远。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而且多数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书圣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
简化字在海内外华人中也是颇受欢迎的,华文圈中使用简化字的人占绝大多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联合国现在也都使用简体字。电脑的出现虽然使人用手写字的机会少了,但手写仍有必要,仍有大量的手写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被替代,因此,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关于汉字及其产生和演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和载体的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
B.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从图画到笔画,从多到少,从繁到简,从长扁到方,从波浪形到平弧相间,这些变化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C.从根源和雏形看,汉字来自民间,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等因素,而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
D.魏晋时出现楷书,南北朝时出现简体字,简体字是楷书的简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很多是简化字。汉字简化从未停止。
【小题2】(小题2)对汉字简化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的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书写时繁简有所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因而汉字简化成为必然。
B.汉字简化使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从而淡化了文字的神秘色彩,淡忘了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
C.中国历代都在进行着汉字简化,清末民初政府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现在中国内地的用字标准遵从于《简化字总表》。
D.简化的汉字不仅使人们学习汉字“望而却步”的心理变为“一见钟情”;而且多数汉字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祖先造字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汉字,后来者继续改进提高也是创新。
B.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简化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
C.古人顺应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的趋势和要求,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楷、行、草。
D.国际“汉语热”日益升温,简化字在海内外颇受欢迎,不少国家现在都使用简体字,因而汉字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御风而行
朱以撒
这只长尾巴的鹳在树顶长叫一声,一朵硕大的木棉花扑地掉了下来,把潮湿的地面砸了一个坑。又是一个落花时节到了。再过不了多久,木棉的果实经不住暴晒,嘭地一下打开弹匣,刹那雪白飞絮随风起舞。这种植物身高数丈,借风力传送种子,年年如此。
在城市里,一棵树的种子落在地面要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可能性非常小。只有那些在园林工人培育下的植物,大小成批、均匀如一,才有可能纳入计划之内,栽种在道途两边。那种以前我们在原野上看到的落地生根的景象——生命一沾上泥土就开始了长大的历程,毫无规划自由的伸长,在城市里是受到制约的,这也使城市的树木趋于一致。
那些没有被改造的老树,必定连着还没有改造的旧坊巷。由于苍老,没有哪一棵树是笔直站立的,或俯于前或仰于后。种植者早已不在人世,当初还是拉着绳子齐齐种下的,岂料风雨南方,品相也生出了那么大的变化。这也应和着老坊巷木板房的疏影横斜,斑驳脱落,已非初始时的严丝合缝。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现在,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已经缺少了差异的审美空间。我接连几个傍晚在中州的街巷散步,走了很长一段,如果不是耳畔充满陌生的语调,我还以为身在熟悉的居住地呢。
我站在中州国际饭店大立面的玻璃窗前,俯视隔街的博物院,它的外在形态有些像锥形竹笠,罩住下边的宝藏。抽空我去了两回,那里正展出一批文物精品。第一回草草走了一趟,第二回就有目的地细看了。在锈迹重迭的青铜鼎彝间穿行,心绪不免沉重,直到几个元代青花瓶出现,才砉然松了下来。这个地域的青铜、碑刻太多了,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立在一群孔武的大汉当中。那么多时光过去了,依旧那么新鲜、清洁,不染尘泥。喜欢青花的人很多,我想未必是价值上的缘由,而是它的神采、光泽。时光之锉锉不动它的皮表,容颜不改一贯的清雅,让人惊讶其完好如新。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规避伤害,渴望保全。晋人石崇说:“士当身名俱泰”,这是我见到的最有保全意识的一句名言,并不一定要以残破伤痕来显示时光过后的美感。我现在很厌烦的就是看到许多的作旧之作,很拙劣的手法篡改着生命的历程,然后声称这是清代的或者是明代的。
时间尚早,我穿过大片的阳光,买了一张票,进去听一场华夏古乐。当眼睛适应漆黑的空间时,才发现几百人的演奏厅,不过七八人而已。我喜欢这样的场面,很宽松地坐着,很安静地倾听。这几位弹奏者的神情平静如水,举止安详,服饰也特别得体,我觉得一定有我期待的情调从他们指下、唇下流淌出来。瑟、箫、磬、编钟一起,开始了一曲《蒹葭》的旅程。四周太静了,只有这些乐器的交织、承续。如果没有听错,此曲是以商音和羽音为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清音和沉细音,安和中揉入了些许幽怨,朝着那不明之处轻轻滑落。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那么寻常的植物、流水,那么普通的人之常情,好像都在眼前了。音乐厅的冷气开得那么充分,我抱着双臂,如同站在白露为霜的蒹葭丛中,静默地等待那个人的到来。许多书读过一遍,如果没有机缘,再翻动的可能性很小,前边还有更多的阅读在等待。现在在这里,应和着古乐重温,已不轻易忘却。还有更多的绝妙文字被尘埃捂着,显不出生命之新鲜。情形就是这样,迅疾奔驰中,竟至于缺乏听一曲《蒹葭》的功夫了。
腾出功夫来的人,明显喜欢生活中的散漫,浮生闲情,从容为之。我相信这种人生状态一定是感到了适宜痛快,才如此轻松地代代相传,不会中断。
这和我开头写的木棉花絮是很相同的,一以贯之地持抱自己的生长方式,到了时辰就结出许多成熟种子,被轻悠悠的花絮裹着,御风而行,满城飘白。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8日,有删节)
【小题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3分)
(2)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2分)
【小题2】第三段,为什么作者“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作者在第五段描述了自己听《蒹葭》古曲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了青花新鲜、清洁,不
染尘泥的美丽形象。
B.作者现在很厌烦看到声称是清代或者是明代的作旧之作,因为这些作品用很拙劣的手法篡改了生命的历程。
C.本文中的“御风而行”与庄子写的《逍遥游》中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列子御风而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D.本文语言凝练流畅,含蓄蕴藉,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E.本文由木棉果实飞絮随风起舞写起,叙述了自己欣赏古城和古乐的情形,表达了要人们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