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注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
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
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
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
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
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1 12:0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的主流看法,近代以后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人的观点为主,认为画什么不像什么,既没有空间感,又没有光线感,色彩也不好,就胡来两笔,所以,中国画不能跟西方比。中国人的观念影响了西方汉学家,汉学家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人。
现在的研究,博士论文,出版的书,基本上围绕着画的外围,不说绘画本身好不好,只说绘画产生的背景,以及艺术家当时的生活变迁。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绘画,好像是西方20世纪主要的趋势,但实际上避开了核心问题。
笔墨在20世纪被看作是形式,实际上笔墨就是内容。笔墨是在中国特有的书法和绘画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结构,是东亚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为什么说东亚?因为这种传统影响到了日本和韩国,包括东南亚。笔墨的价值就是这种文化结构的价值,如果把这种文化结构拿开了,把它看成形式,那跟水彩画的形式,跟版画的形式一样,形式课程教到本科二、三年级基本上就学会了。但是中国画不行,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又是内容,也是精神性的,所以笔墨是文化结构。
中国画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意义结构。在当下,我们梳理和重构这种意义结构的必要性相当于拯救珍稀物种。因为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这种结构是独特的,这种结构在中国人的手中,给忘却了,给批判了,给误解了,给浅薄化了。
在欧洲艺术当中,首先是一个底面,底面是一个三角形,底面有三个点构成,一个是艺术作品,一个是艺术理论,一个是艺术鉴藏,这三个点构成的面就是艺术界。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结构,就是书画作品、书画理论和书画鉴藏影响的一个书画界,中国书画界实际上跟欧洲艺术界是相类似的,有共性。但是两者有区别,在西方,这三个点之上的一个枢纽叫作图像表征,艺术作品是靠图像来表征的,艺术理论是研究图像怎么表征,艺术鉴藏是来评价和收藏图像表征做得好的那些艺术,所以图像表征是欧洲艺术的核心问题,是他们的主要方法论。而中国的三个点的上面是笔墨特征,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概念。西方艺术结构最上端有一个同色的因素,在西方2 000年历史中,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对神的歌颂,对天堂的向往,对人性的善的歌颂。那么,在中国书画的结构顶端,则是人格理想。中国书画的笔墨表征和人格理想,与西方的文化结构那两个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中国书画以人格理想作为最高的引导,通过笔墨表征,最后形成中国书画界的文化结构。作为研究工具,我们如果能够创建笔墨学方法论,就可以跟西方的图像学方法论双峰对峙,那才是我们对于中国画研究的真正世界性贡献。(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对于“我们梳理和重构这种意义结构的必要性相当于拯救珍稀物种”,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性。
B.这种意义结构在当前中国面临着被遗忘被误解被批判的命运。
C.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概念,我们缺少笔墨方法论这样的研究工具。
D.只有以人格理想作为引导,才能使中国画研究产生世界性贡献。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没有空间感,又没有光线感,色彩也不好,这是中国画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B.研究绘画史的核心问题是要说出绘画本身的好与不好,与绘画背景无关。
C.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形式课程很难到本科二、三年级学完。
D.20世纪西方避开艺术自身的核心问题,趋向于采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绘画。
【小题3】比较“欧洲艺术”和“中国书画”的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可作例证的是蓝田猿人文化。但是,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及其文化、中国猿人北京种人及其文化,等等。中华古文明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异性是很早便形成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文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形成凌驾于其他地区之上的趋势,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黄帝部落的文化在中原占据了上风。于是,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然而这样的雏形是具有号召力的,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北宋以前列朝,虽然兴起方位不同,但是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大多具有力图居中的趋势。不过,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在客观上会受诸如民族、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北宋以后,这些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在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经济重心的雯化。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有了长足发展;而在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繁而破败,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形成的河北地区。东汉以后许多割据势力依赖河北的经济实力而崛起。北京能够成为元、明、清列朝的首都,就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从历代大运河走势的变化,不难看出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之间的紧密关系。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容易造成财政困难;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对全局的掌控。

中华大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引起东西南北中之争的关键。在炎黄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为东西之争;东汉以后,东西之争转化成南北之争。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与东西南北中的不平衡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但因为战乱频繁,隋唐之后不得不远离政治中心长安、洛阳而向东北、东南转移。
B.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的出现,为后来夏、商、周等王朝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提供了借鉴。
C.历代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都会受到民族、文化、经济以及在地理位置上力图居中等因素的影响。
D.开凿大运河虽然增加了成本,造成了财政困难,但同时也加强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联系,有利于对全局的掌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列举不同地区的古文化,论证了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是多源而非单一的。
B.文章从文化交流,部落战争、王朝变迁等方面论述了中原中心的确立是渐进的。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比较,论证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密切关系。
D.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时代政治中心的确立,论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呈现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黄帝以后夏、商、周各朝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可见当时已有政治中心力图居中的趋势。
C.如果没有经济重心由中原向江南的转移,就不会有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D.如果能使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就有可能避免一些元谓的政治之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祥、梅花、长城、中国结等。通过“北京8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在超越传统的现当代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阈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B.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C.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D.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B.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C.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D.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B.中国艺术家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因而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
C.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D.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语汇。
B.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是文化多元的产物,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D.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和时代的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某种深意可以从流行语中领略和体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流行语以幽默、调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人们的话语空间。
B.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常常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排斥,但又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C.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从中可以品味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这些流行语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反应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尚。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流行语广为盛行。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抹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气体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清洁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拥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就能够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