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27分)
雨 中
赵 园
那小院中的雨,已记得不大真切,却似乎还能听到雨水打在无花果粗糙叶面上的重浊,还能看到有水泡在院内积潦上游移,倏忽明灭。雨点敲击着房檐,尽管单调却也安适。入夜,叶面和积潦上有灯火的反光,院中花木的香气,湿漉漉的,更浓了。你在这时感到了幽深的静,领受了雨夜特有的情调。那小院中的雨。
②这记忆中的雨,是根源于开封小院中的童年的。
③告别童年之后,似乎只有一个雨夜,常常让我感到温馨。那是一个春雨之夜,在家属区和大人们巡夜。过后很久我才发现,那春雨的一夜,那巡夜中琐琐细细的情境,竟如此强烈地感染了我。
④但是,雨对于当年那个心性柔弱善感的女孩来说,更经常的是阴郁。那种湿漉漉的感觉,那种人与人被隔绝的感觉,常使她怀有与年龄不相称的荒凉之感。
⑤那也是一个春雨之夜,只不过雨不是温柔地“淅淅沥沥”。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他们在附近挖渠,遇到了雨天。她与同学们一起睡在农家的阁楼上,她和其他女孩一起躺在泥水斑驳的楼板上,只觉得如在荒野上似的无助。楼梯处有一盏油灯,不时有人上下。墙上晃动着的巨大人影,夸张而怪诞。但她并没有想到某一个童话情节——那是个太现实的时代,她早已失掉了童话感觉,只是想家,想躺在自己的那张床上。男同学更惨,他们的住处是公社的牲口棚,铺着稻草。由那次的经验,她发觉了雨的脏:那泥泞,那被鞋底践踏的湿乎乎的稻草。
⑥因了“出身”这一种原罪,也因了道德自律,那时的我拼出了吃奶的气力,几乎是在自虐式地苦干:挖渠,翻地,运肥,收割;朗诵,发言,写所谓的“革命诗”……尽管如此,却仍不能免于被怀疑:她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革命动机是否纯正?我无力克服那种时时泛起的疲惫。
⑦似乎从那时起,我就常常处在投入与逃避、兴奋与疲惫之间,既惧怕喧嚣又不耐寂寞,在“群”中不胜其扰,独处又有被冷落的悲哀——这是经历了那个革命年代的人的一种矛盾。
⑧成年之后的人生中,与雨有关的诗意已日渐稀薄:你漠然于单位宿舍楼外的雨;只是在偶尔的行旅中,在你短暂居留的城市的楼窗边,那滴滴答答的雨声,水光闪闪的街道,才使你感到内心的触动。
⑨单位宿舍的生存使你失掉了某些精微的感受能力:你冷落了月色,忽略了雨声,你对四季的流转渐渐迟钝,你甚至对这些失去也不再动心。然而,如果你是所谓“文人”的话,这实实在在的失去,会使你察觉到自己人生的荒芜。偶尔,在工作的间隙,我仰在椅背上,会想起一条长长的雨巷,夹巷的高墙散发着土腥味儿,一枝伸出在巷上的树枝,滴一串凉凉的水珠在脖子里。我仍梦着那温润的雨,那长巷,那雨中的一派晶莹,那唯有雨才能给予你的极幽深的静。在这一瞬间,我似乎又与童年经验相遇了。
那小院中的雨。一九九三年十月
(选自《独语》,有改动)
[注] 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生于1945年,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反右运动”中,被归为“右派子女”,饱受磨难。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以《雨中》为题目,串起了作者人生中的很多经历。“雨”成为本文的线索。
B.首段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以拟人手法写出了雨夜的特有情调,令人浮想联翩。
C.“发觉了雨的脏”,一语双关,暗示了作者从此以后需要面对与忍受的种种境遇。
D.作者无力克服时时泛起的疲惫,其根源是她当时年龄尚小以及心性的柔弱善感。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回忆往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认识,真实可感。
【小题2】童年、少年、成年三个年龄段中的雨,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那小院中的雨”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反复出现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文论家说:做叙事文时,人称不宜经常更换,最好始终如一。本文在人称使用上却不断变化,请结合不同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谈谈你对本文人称变化的看法。(150字左右)(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圈在心中的狼
游 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锃亮,削铁如泥。有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只是挥手之间的事情。
男人曾经就被4大1小5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4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嚎一声立刻跑开,却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这后患早迟会找他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却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男人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一只耳朵的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就翻进羊圈和它一起玩儿,还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总可能有一匹狼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冷却。有了羊的存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将来能走出大山。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违愿,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拉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诱导他,鼓励他,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男人再拉,儿子却挣扎不已。儿子哭着说: “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男人强拉不动,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朵的狼,它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再出来时,狼不知去向。男人却感到恐惧,他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
“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
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太肥硕了,一点也不好看。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响学习,还能继续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毫犹豫,动作娴熟而流利,一道白光闪过,活生生的山羊立刻一分为二。喷薄而出的鲜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嘎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尿液也顺着裤腿流了出来。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喝斥道,立刻起身去追。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往回跑来。
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龇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三段猎人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的情节,不仅表明猎人技艺高超,也充分展现其性格中的残忍;同时,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采用设置悬念,一悬到底的办法展开故事。在小说的高潮部分,猎人一直警惕的独耳狼真的出现了——“正怒视着男人”,它的到来是警告。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塑造了猎人的形象,儿子的柔弱温顺成为猎人性格改变的契机,而这也成为父子矛盾的爆发点。
D.整篇小说脉络清楚,情节紧凑而又张弛有度,情节前后呼应;特别是一些细节如“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细腻精准地刻画了人物心理和性格。
E. 儿子不读书,这让猎人愤而杀羊,实际上是猎人想借此给儿子当头棒喝,是为了告诫和警醒。
【小题2】请结合小说,分析标题“圈在心中的狼”的妙处。
【小题3】小说中“羊”和“狼”既是性格的象征,也是生活理念的象征,请结合父子形象,谈谈你的理解,并谈谈对你现实生活的启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记文学自身因素主要由传主、题材、情感表达、体裁形式、表现方法等组成。
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士人都有。但在史传中传主以上层人物居多,在散传中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但原来不知名的人也有因被知名的作者写了传而知名的。如胡适给李超作传,李超虽死,其名为后人所知。又如1928年一部由中国人盛成创作的法语文学传记《我的母亲》在法国出版,旋即风靡世界文坛。
传记题材,在古代传记文学中,尤其在史传中以写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为主,因为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总的以人物外在社会活动,即“公生活”为主。但到明代中后期传记题材写日常生活的明显增多,而到近现代传记文学,则既写“公生活”,也写个人家庭生活等,即“私生活”,题材日渐扩大。
传记的情感表达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传记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另一方面指作者通过传记的情感抒发。在史传中,司马迁的《史记》传记文学有很强的抒情性,其作品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传由私撰发展到官修、集体写作,个人情感难以表达,抒情性逐渐减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随之减弱。在散传中作者的抒情成分多少不一,但一般说作者的抒情正当而且浓厚,其艺术感染力也比较强。如明代中期归有光的传记文《先妣事略》为自己母亲立传,写的多是生活琐事,但对母亲的感情溢于言表,十分感人。
体裁形式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有一人一传的单传,也有一类人合为一传的类传。类传也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如范晔《后汉书》创立多种新类传,扩大了传主的类型。现代传记以篇幅大小分为长篇、短篇传记。古代传记受史传的列传影响,篇末往往有一段论赞,如《史记》传记篇后的“太史公曰”,或补记史料,或写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古代传记因多短篇则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梁启超的部分传记创作,如《罗兰夫人传》《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已开始分章节。
传记文学的表现方法,除受自身传统影响外,还受其他文学样式和外来传记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传记文学与小说同属叙事文学,同以写人为主,只是传记坚持写真人真事,而小说多虚构。但在表现方法上往往互相借鉴与吸收。唐代的传记与传奇就相互影响。清初侯方域的《马伶传》,现代胡适的《四十自述》的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都用了小说笔法,因而文势曲折,引人入胜。
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创作环境好转,近代、现当代又曾出现过许许多多伟人名人、先进人物,未来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一定可以再造辉煌。
(选自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传记文学自身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主是传记文学自身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记文学的传主既包含帝王将相,亦包含平民士人。
B.古代史传中的传记题材,主要以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也即总的是以 “公生活”为主。
C.传记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包含了传记主人公的情感,亦包含着通过传记写作而抒发的作者情感。
D.传记体裁形式是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可分为单传、类传。
【小题2】下列对古代传记与近现代传记的比较,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散传中的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了平民百姓,而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
B.题材上,古代传记文学一直主要描写传主“公生活”,而近现代传记既写“公生活”,亦写“私生活”。
C.因多短篇,古代传记往往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一些传记创作开始划分章节。
D.无论是古代传记,还是近现代传记,在表现方法上往往与其他文学样式互相借鉴、吸收,特别是小说。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现代传记文学中,一些原来不知名的人因被知名作者写传而知名。这说明写传者与传主间会相互影响。
B.我国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而现代传记不在意惩恶劝善的功能,所以题材范围发生着变化。
C.传记的情感表达与其艺术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情感表达缺失,艺术感染力便会相应削弱,反之亦然。
D.因为现代社会创作环境不断好转,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传记文学的创作一定会再造辉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 
崔树强
①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的倪妮,因参演《金陵十三钗》而一夜走红,这再一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而在一些家长看来,参加“艺考”,就读艺术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报考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从1998年到2011年,13年间,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整整扩大了60倍。而提供艺考机会的院校,也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拓展到数百所大学。
②但考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招收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可以说,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生源的文化素养状况堪忧。很多艺术类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于是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的。艺考成了他们高考的捷径,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③艺术作品是人造产品,所以,艺术创作需要技巧,它和技艺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人的精神灌溉的结果,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都有一颗伟大的心。所以,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技之锤炼,更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在中国,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
④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并不是超过或提升,而是否定和消解。只有否定了“技”,才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当中国传统艺术虚静空明、平淡天真的精神,不知不觉中涵融了自然,并且当主体精神和客体自然互相融合升华为浑融一体的世界时,这对现代人的偏激乖戾的心灵,正是一种极好的救赎。而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恰恰是在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中实现理想人格。
⑤今天的中国艺术教育,一开始就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导致学生过多地以艺术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去认识古典文化和艺术,把我们的灵魂从单一的物质和技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中国的艺术要求平衡、壮大、健康、充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要求,被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格,也自然是完满的、充实的。
⑥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尤其要努力避免由于机械工业合理化、社团组织规范化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等带来的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等所有可能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艺术创造的最后动力,一定是来自人的内心深处,来自于人的自由感和充实感。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生命,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⑦艺术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真正的“文而化之”的过程。然而,目前艺术类学生普遍的文化素养,却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这样,就很容易使艺术教育蜕变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而这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又在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小题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门槛的降低,导致生源文化素养状况堪忧。
B.当今的艺术教育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C.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竞争激烈等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D.艺术教育至关重要,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指出当前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考成了考生高考的一条捷径,导致当前艺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遭遇瓶颈。
B.③段由艺术作品的内在特点人手,指出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学习绝不是一技之锤炼,应该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
C.④⑤段先指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技近乎道”,进而强调当前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D.⑥⑦段紧承第⑤段,先明确艺术能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最后表达了对当前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的担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倪妮的一夜走红,再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一些家长也认为参加艺考,就读艺术类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一条有效途径。
B.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一颗伟大的心。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
C.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就是否定和消解,只要否定了“技”,就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
D.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真实是历史剧的品格 毛佩琦
国人大多都有一点历史癖,所以,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史占多少,剧占多少?哪些史实可以剧化,哪些史实不可以剧化?史与剧怎样结合?等等。其中一些讨论,与其说是认识上的分歧,不如说是在实践上操作的难题,分寸把握的难题。
讨论历史剧,首先要区分古装戏和历史剧。古装戏不等于历史剧,古装戏的古装仅仅是一种假托,可能只是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均可虚构,剧中人可以穿着古装演现代故事,甚至可以移植外国故事。仅仅以古代服装为道具的戏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历史剧则不然。历史剧要求真实。真实是历史剧的基本品格。
那么,什么是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我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大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基本情节乃至服饰习俗等等细节都要符合真实的历史。不能把虚假的、编造的故事当做历史,乃至不能把本不是历史时代的建筑、器物、服饰、习俗作为那一时代的东西向观众展示。
但是,仅仅有史实的真实就够了吗?显然不行,历史剧是对历史形象的解读,它通过艺术的手段告诉人们历史是什么,同时也告诉人们为什么。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忠奸善恶,有的予以颂扬,有的予以鞭挞,也就是说,作品要表达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应该是对历史本质正确的、准确的把握。这就是我们对历史剧要求的另一方面的真实,把握历史本质的真实。不允许对历史迸行曲解,不允许颠倒是非黑白,乃至不能够颂扬过侈,贬抑过度。
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与其它形式的历史读物一样,应该具备认知功能、益智功能,因此它不能说假历史,不能把错误的历史知识告诉读者或观众;历史剧同时还具有史鉴功能、教化功能。
但是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毕竟是文艺作品,还应该具有文艺作品的属性,应该可供观赏。具有娱乐功能。历史剧必须好看。不能简单地说教,也不能罗列史事;不是历史解说图,也不是历史情景的复原。它可以有适当的虚构和想象,可以移花接木,可以对历史事实进行提炼、使之更加集中更加深刻,其创作的基本原则与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无异。历史剧应该比真实历史更生动、更感人。历史剧讲述历史有历史书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把古人请出来。让他们形象地现身说法;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把今人带到古人的时代环境里去感悟,去潜移默化。历史剧是不可以用历史教科书或历史书籍取代的。
从长期的文艺实践看,历史剧的创作还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历史剧的教化、借鉴作用片面化、庸俗化。其结果导致说教,毫无艺术性可言。而最忌讳的,对历史剧以至对社会伤害最大的,是在为政治现实服务的口号下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现实作简单比对和影射。历史被当作特定的工具,史实必然要受到歪曲以削足适履;另一方面要避免或者坚决反对的就是对历史的戏说。戏说历史的作品,不顾基本史实,任意胡编滥造,其终极目的是娱乐,是票房。这种作品即使不祸乱人心,也会给观众传达错误的知识信息。
我概括历史剧的写作原则是:大事真实,细节精致,剪裁润饰,不失本质。
(选自2013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中有关“历史剧的历史真实”的表述,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历史剧中所有的历史背景、人物、情节乃至建筑、器物、服饰、习俗等都必须符合真实的历史。
B.作者认为历史剧的真实是由史实的真实与对历史本质正确的、准确的把握构成的,惟其如此,它的认知功能、益智功能才得以彰显。
C.所谓历史剧的历史真实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告诉人们历史是什么,同时也告诉人们为什么。
D.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是不许对历史进行曲解,不许颠倒是非,乃至褒贬过度。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历史剧文艺作品属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剧应该比真实的历史更生动、更感人。
B.历史剧应有观赏价值和娱乐功能,它必须好看。
C.历史剧适当的虚构和想象,或“移花接木”,或提炼历史史实,能够让历史剧更加深刻。
D.历史剧创作的原则与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多少有点差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既能够让历史人物形象地现身说法,又能够带观众到历史时代环境里去潜移默化的历史剧,就是好的历史剧。
B.对于历史剧的许多讨论,其实并不是认识上的分歧,而是在实践上操作的难题、分寸把握的难题。
C.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简单地与现实比对是对历史剧乃至对社会的最大伤害。
D.历史剧在讲述历史方面比历史教课书有更大的优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意境,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小题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C.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小题2】(小题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B.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C.“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D.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B.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