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6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中,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近视,让至少有1/4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10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小题1】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A.让至少1/4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B.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茂盛之时,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
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想毕,便要叫那女子,说:“你不用跟着那林姑娘学了。”话未出口,幸而再看时,这女孩子面生,不是个侍儿,倒像是那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辨不出他是生旦净丑的那一个角色来。宝玉忙把舌头一伸,将口掩住,自己想道:“幸而不曾造次。上两次皆因造次了,颦儿也生气,宝儿也多心,如今再得罪了他们,越发没意思了。”
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
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着那女孩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
【小题1】节选这部分文字开头画线句写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联系前文看,宝玉为什么自觉没趣?请概括作答。
【小题2】通观这部分文字,贾宝玉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由此可见其怎样的个性特点?
【小题3】这部分文字主要是以谁的视角来叙述的?取这种叙事视角的好处何在?请简要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根据要求答题(9分)
说话
贾平凹
我出门不大说话,是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人一稠,只有安静地听,能笑的也笑,能恼的也恼,或者不动声色。口舌的功能失去了重要的一面,吸烟就特别多,更好吃辣子,吃醋。
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最早是我补过一次金牙的时候,再是我恋爱的时候,再是我有些名声,常常被人邀请时。
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熘过的味儿。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后来想,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我也不说了。而我的家乡话外人听不懂,常要一边说一边用笔写些字眼,说话的思维便要隔断,越发说话没了激情,也没了情趣,于是就干脆不说了。
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没有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
有一年夏天,北京的作家叫莫言的去新疆,突然给我发了电报,让我去西安火车站接他,那时我还未见过莫言,就在一个纸牌上写了“莫言”二字在车站转来转去等他,一个上午我没有说一句话,好多人直瞅着我也不说话。那日莫言因故未能到西安,直到快下午了,我迫不得已问一个人X次列车到站了没有,那人先把我手中的纸牌翻了个个儿,说:“现在我可以对你说话了,我不知道。”我才猛然醒悟到纸牌上写着“莫言”二字。
这两个字真好,可惜让别人用了笔名。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不会说普通话,有口难言,我就不去见领导,见女人,见生人,慢慢乏于社交,越发瓜呆。但我会骂人,用家乡的土话骂,很觉畅美。
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心里很悲哀,恨自己太不行,自己就又给自己鼓劲,所以在许多文章中,我写我的出生地绝不写是贫困的山地,而写“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
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的女儿在她的卧房里也写了这八个字的座右铭,但她写成:心系一处,守口如平。平是我的乳名,她说她也要守口如爸爸。
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
世上有流言和留言——流言凭嘴,留言靠笔——我不会去流言,而滚滚流言对我而来时,我只能沉默。
【小题1】作者不会说普通话,请阅读全文,概括作者不会说普通话的原因。(2分)
【小题2】“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小题3】“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理解,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在儒、道、佛“三教”中,儒教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确实,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间学说。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这一派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但是,秦汉以后的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即它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道路上来。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直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它们都是按照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建造的,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近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现在想要看到一点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旅游景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着这些“古董”。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语言多样性”。历史上,国语、英语、法语,江苏话、浙江话、广东话等各地方言和上海的本地话同时流行。正是在这种“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也引进了中、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然而现在,这种“语言多样性”大大削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这种动力,导致发展性的破坏,可能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小题1】下列有关“儒家”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时代的儒家特别重视社会和谐,其目的是治理沦丧的社会道德。
B.先秦时代强调个人修养的儒家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
C.秦汉以后的儒家曾逐渐走向限制个人、压迫“文化多样性”的道路。
D.唐代以后经过改造了的儒家已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指导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下,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性质发生了改变。
B.“诸子百家”式的中国文化传统有可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C.中国经济只要高速发展就能为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持。
D.大大削减了的“语言多样性”是“文化的延续性”受到影响的表现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各项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从儒家在中国历史中的变化来谈,它由一开始的注重和谐,强调个人修养,到后来的强调等级制度,成为政治的工具。
B.第二段以道家、佛家思想对儒家的滋润更新,来谈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并认为中国需要文化多样性。
C.第三段依据事例,谈到最近几十年中国建筑的单一性和语言的单一性,告诫人们要警惕这种现象。
D.本文认为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多元文化发展,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如果能恰当保持文化多样性,将对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同类题4

黛玉是什么样的人物典型
昊鑫
人们总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失败毕竟不是人人都愿意看到的,没有人是冲着失败而活着的,也没有人说我就是为了失败来到世界上的。
黛玉的形象从美学角度来看,她只是一种能欣赏不能生存的美丽。追求美是对的,但是事实上很多的女孩子身边有很好的男孩子,她们看不到,一直要追求感情上的浪漫,导致自己的失误。实际上,老百姓的一句话青年人往往忽视掉,那就是:“居家过日子。”
这句话从浪漫走向实际。爱情往往给人以很美丽的光环,但是这个光环却往往害了人的一生,男女青年去追求这个光环的同时,恰恰中了它的计,人要脚踏实地的过日子,就是看到这个光环后面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我想对男女青年说的。宝黛的爱情成功的到底有多少,统计学还没有给出一定的答案。
林黛玉在身体上弱不禁风,在社会生存的观念上也是弱不禁风的,她的生存观念也同样要在与社会的抗争中最后惨败,不堪一击。
黛玉比宝钗缺少一个最主要的生存条件,她自己的身体条件就不健康。至于这种病态美,也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黛玉是幻想型的人,她对生活和爱情及至于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她保持了人类最本质的天性。惜春说她:“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的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真起来,天下事哪有多少是真的呢?”这里,惜春倒是看破了,可惜的是惜春她看得太破了,她走向了黛玉的反面,她对社会的真实性看得太透了,惜春是永远不会对任何男人有感情的,因为天下事哪样是真的呢!什么都假了,那只好到庙里去伴泥人去了。
林妹妹给人的形象是清纯而哀婉的。在大户中,破落人家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而她却是其中一支,她不但心胸不能比湘云,心计实力比不上宝钗,能力比不上探春,身体连惜春和迎春都赶不上,她本来有的一点地利也让宝钗给占去了,使得本来就很难生存的她,就更为实力派所代表的王夫人所不容。她弱的可怜,才高而孤傲,恰恰她忽略了很多细节,她对象宝玉身边的袭人可以说重视程度不够。这就是她没有像宝钗一样更能把握住自己的目标,她和宝玉把目标建立在虚无缥缈上了,她才高不实用,她的心疑让她的担心成了真。
宝玉与黛玉是两个无用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在平民中很难生存,因为他们清高,他们要么忘掉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要么被社会所吞噬,要么不被抄家当个寄生虫过一辈子。他们的才华无用于社会,也没有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除了愤世嫉俗以外,消亡自己以外,社会不会因为有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改变他们的历史的轨迹。
自从《红楼梦》腾空出世以来,黛玉就成为众人评论的焦点,对于她的评论多半是个“情”字,但是“情”的概念不是独立的,人都说钱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人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作者写她,除了对她的赞赏与同情以外,对她可能还赋予了另一种概念,和宝玉一样,黛玉的形象也有典型意义,这种意义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林黛玉的身体和观念在与社会的抗争中均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必将最后残败。
B.宝钗比黛玉缺少了一个最主要的生存条件,身体不健康,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
C.林黛玉保持了人类最本质的天性,她对生活和爱情及至于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
D.黛玉和宝钗相比没有能把握住自己的目标,她才高不实用,她的心疑让她的担心成了真。
E.贾宝玉和林黛玉只有提高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才能改变他们自己消亡的命运。
【小题2】作者认为宝玉与黛玉是两个无用知识分子的典型,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他们清高,总以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而自居。
B.他们的才华无用于社会。
C.他们没有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D.他们没有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
【小题3】从宝黛爱情出发,作者提出年轻人在感情上要从浪漫走向实际,为什么?(4分)
【小题4】根据文意,黛玉形象典型意义的消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名师 赤子情深
苏鸿熙1915年出生在战乱的旧中国。194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苏鸿熙等4位南大医生赴美留学。年后传来的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他深切地感到:自己要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西方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回去建设新中国。“客轮载我赤子情,祖国恩情心中驻。借此小诗明鸿志,学成归来酬故土。”这首写于客轮上的小诗表明了他的心志。
留美期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是苏鸿熙的研究项目之一。为掌握此项技术,苏鸿熙多次到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观摩,写下大量心得笔记。逐渐掌握了这项当时世界上心外科最前沿的尖端技术。1956年,在美国完成进修的苏鸿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不顾美国当局的威胁利诱,带着美国妻子辗转6国,历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回到祖国怀抱,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医学事业。
1958年6月26日,是苏鸿熙百年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日子。那一天,他开展了一项风险高、难度大的体外循环手术。尽管过程险象环生,但他最终成功地为一名6岁儿童进行了首例此种手术。当时中国的西医总体水平落后,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使心外科成为新中国最早进入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一个领域。1963年,苏鸿熙还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此后,他始终关注心内直视手术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多项心外科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如今,全国已有60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每年救治几十万名患者。
据与苏鸿熙共事过的医生回忆,即使半夜来了病人,他都会跑步从家里赶到现场。有一次着急,还跑掉了一只鞋。当同事打趣称他做了一回“赤脚医生”时,苏鸿熙却笑言,“只做了半个赤脚医生”。凡是他手术的病人,都要亲自守候48小时,直到度过危险期;苏鸿熙趴着数接尿瓶刻度的故事也被后辈们立为榜样。为了准确了解瓶中的尿量,年近六旬、身高1.8米的苏老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让目光平视液面的凹线,然后数瓶子上的刻度。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苏鸿熙教学是出了名的严苛。做他的学生,没有强大的内心很难“过关”。但很多人都知道,苏鸿熙对学生的严厉,出自他的诚心。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苏鸿熙就意识到中外医学交流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为鼓励年轻人学好英语,了解国际心外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苏鸿熙在总医院创办了“马路英语班”。每天早上6点,苏老带着青年医生们边散步边学英语,风雨无阻。从半个多世纪前苏鸿熙远渡重洋“学成归来酬故土”,到如今鼓励青年才俊“走出去”交流学习,师者谆谆,“我的中国心”旋律没有尾声??
(摘编自2016年12月16日《经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苏鸿熙:(1915-),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1949年赴美国留学。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在心血管外科学领域有多项开拓性贡献,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学开拓者之一。曾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百度百科)
②苏鸿熙的学生朱朗标回忆说,苏主任对在实验过程中死亡的实验犬旋即埋掉一事态度严厉。他一声令下:“赶快挖出来解剖!”从此,大家彻底明白,苏鸿熙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丝毫不能走样的。仅半年多时间,研究组就使实验动物的长期存活率达到75%以上,为体外循环手术安全过渡到临床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美留学期间,为尽快掌握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尖端医学技术,苏鸿熙多次现场观摩并写了大量心得笔记。
B.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鸿熙的两次开创性手术实践,不但给万千患者带来了福音,而且使新中国的心外科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C.苏鸿熙没有“名医”的架子,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他耐心细致,亲力亲为的作风影响了周围的人。
D.苏鸿熙的很多学生在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离不开他既“严”又“诚”的谆谆教诲。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学成归来酬故土”的爱国精神。
【小题2】苏鸿熙在医学领域为什么能取得开创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苏鸿熙被评为“一代名师”并不仅仅是因为医术的精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