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名师 赤子情深
苏鸿熙1915年出生在战乱的旧中国。194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苏鸿熙等4位南大医生赴美留学。年后传来的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他深切地感到:自己要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西方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回去建设新中国。“客轮载我赤子情,祖国恩情心中驻。借此小诗明鸿志,学成归来酬故土。”这首写于客轮上的小诗表明了他的心志。
留美期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是苏鸿熙的研究项目之一。为掌握此项技术,苏鸿熙多次到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观摩,写下大量心得笔记。逐渐掌握了这项当时世界上心外科最前沿的尖端技术。1956年,在美国完成进修的苏鸿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不顾美国当局的威胁利诱,带着美国妻子辗转6国,历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回到祖国怀抱,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医学事业。
1958年6月26日,是苏鸿熙百年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日子。那一天,他开展了一项风险高、难度大的体外循环手术。尽管过程险象环生,但他最终成功地为一名6岁儿童进行了首例此种手术。当时中国的西医总体水平落后,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使心外科成为新中国最早进入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一个领域。1963年,苏鸿熙还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此后,他始终关注心内直视手术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多项心外科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如今,全国已有60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每年救治几十万名患者。
据与苏鸿熙共事过的医生回忆,即使半夜来了病人,他都会跑步从家里赶到现场。有一次着急,还跑掉了一只鞋。当同事打趣称他做了一回“赤脚医生”时,苏鸿熙却笑言,“只做了半个赤脚医生”。凡是他手术的病人,都要亲自守候48小时,直到度过危险期;苏鸿熙趴着数接尿瓶刻度的故事也被后辈们立为榜样。为了准确了解瓶中的尿量,年近六旬、身高1.8米的苏老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让目光平视液面的凹线,然后数瓶子上的刻度。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苏鸿熙教学是出了名的严苛。做他的学生,没有强大的内心很难“过关”。但很多人都知道,苏鸿熙对学生的严厉,出自他的诚心。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苏鸿熙就意识到中外医学交流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为鼓励年轻人学好英语,了解国际心外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苏鸿熙在总医院创办了“马路英语班”。每天早上6点,苏老带着青年医生们边散步边学英语,风雨无阻。从半个多世纪前苏鸿熙远渡重洋“学成归来酬故土”,到如今鼓励青年才俊“走出去”交流学习,师者谆谆,“我的中国心”旋律没有尾声??
(摘编自2016年12月16日《经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苏鸿熙:(1915-),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1949年赴美国留学。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在心血管外科学领域有多项开拓性贡献,是我国心血管外科学开拓者之一。曾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百度百科)
②苏鸿熙的学生朱朗标回忆说,苏主任对在实验过程中死亡的实验犬旋即埋掉一事态度严厉。他一声令下:“赶快挖出来解剖!”从此,大家彻底明白,苏鸿熙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丝毫不能走样的。仅半年多时间,研究组就使实验动物的长期存活率达到75%以上,为体外循环手术安全过渡到临床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美留学期间,为尽快掌握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尖端医学技术,苏鸿熙多次现场观摩并写了大量心得笔记。
B.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鸿熙的两次开创性手术实践,不但给万千患者带来了福音,而且使新中国的心外科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C.苏鸿熙没有“名医”的架子,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他耐心细致,亲力亲为的作风影响了周围的人。
D.苏鸿熙的很多学生在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离不开他既“严”又“诚”的谆谆教诲。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学成归来酬故土”的爱国精神。
【小题2】苏鸿熙在医学领域为什么能取得开创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苏鸿熙被评为“一代名师”并不仅仅是因为医术的精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29 10:2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传华:“平民院长”的中医情怀
1980年,山东德州平原县。18岁的杨传华,既聪慧又勤勉,学习成绩突出,对未来信心百倍,满怀憧憬。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在药材公司工作的父亲因为长期接触中医中药,震撼于小小一味方药的神奇,便要求他学习中医。当时的杨传华对中医并没有多大兴趣,但父命难违,只得顺应父亲意愿迈进山东中医学院的校门。
五年的大学生涯,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渐渐开始对未来成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深刻的领悟。1989年他师从著名中医药大家周次清,受益于良师指点,并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开始了高血压顽症治疗的探索与实践。
在人类向医学文明迈进、战胜一个又一个病魔时,高血压却成了“众病之母”,是因为它每年在全球造成的死亡超过700万例,而我国又是世界上受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发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特色,他针对西药治疗易反弹、波动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高血压“肝肾分明、血脉自病”新学说,研制了系列中药复方新制剂,显著提高了血压控制率和血管保护效应,初步开创了中医血管医学新领域。一项项成绩摆在眼前,可能连杨院长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那个不情愿学习中医的倔强青年,能够一心向学拿到博士学位,再到如今,已是一位探究“众病之母”的中医名家了。
2015年1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了2014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杨院长主持的“提高中医降压质量的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依托医院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
“很多医疗上的工作您都会亲自去做?比如看病、义诊?”
“会,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我都去。”
问他会不会太累,他思索片刻:“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已经习惯了。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干的事情太多,但是时间太少。”的确,多年来杨院长一直都是这么忙碌过来的。如果说他是一盏燃烧的灯,那他就是用心做灯芯,用旺盛的精力做燃料,照亮了自己的征程,也点燃了他人的生命之光。
在私底下,医院的人会喊他是“平民院长”,他不端架子不清高,而且更是一位医术水平很高的中医专家。每周的周三、周四都有杨院长的专家门诊,除非因公出差,不然他从不缺席。因出差不能坐诊时,都会提前贴出通知说明原因。
患者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杨院长您好,我是那个疑难杂症,在几大医院被视为必须要心脏移植才行的患者。吃您给开的药方一月左右,疗效很好,可再来找您看病,看门上贴的通知,您要在两个月后才能再回来坐诊,感到很失落。迫切盼望您能尽早回来,再现华佗之神效。谢谢!”这是一位患者写给杨院长的留言。
“有人说,要成为国医大师,就得先成为国学大师,您怎么看?”
“他就是国学大师。”还没等杨院长开口,坐在一旁沙发上等他的朋友抢先一步:“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没这么夸张,书画还行,琴就免谈了。”杨院长笑着纠正。
杨院长很喜欢美术,13岁那年拜师于河北画院的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画画,一学就是三年。几十年来,写字、画画所锤炼的那种淡泊宁静、沉稳安然的心境,融合他所倾情投入的中医药情感,塑造出了今天这位与众不同的院长名医。
中医药学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吸收中国古代的哲学、数学、历算、地理、天文、军事等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从而形成了带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正所谓医道相通、医儒相通、医易相通。这也许是杨院长热衷国学的原因吧!
(选自《科技日报》2015年11月6日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高血压研究所所长、附属医院院长,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专注于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中医药综合防治研究;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高血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牵头主持1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高血压病防治研究课题;主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40余篇。
【小题1】(小题1)下列表述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当时的杨传华对中医并没有多大兴趣,但父命难违,只得顺应父亲意愿迈进山东中医学院的校门。可见他的成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父亲的逼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B.当初那个不情愿学习中医的扬传华,能够一心向学拿到博士学位,再到如今,成为一位探究“众病之母”的中医名家,来自于他选择后的坚持和努力。
C.杨院长主持的“提高中医降压质量的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依托医院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看出杨传华是一位重研究轻实践的医学工作者。
D.“您要在两个月后才能再回来坐诊,感到很失落。迫切盼望您能尽早回来,再现华佗之神效。”患者朴实的话语从侧面反映出杨传华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及其医术的高明。
E. 杨传华13岁那年拜师于河北画院的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画画,目的是为了锤炼自己淡泊宁静的心境,把自己塑造成与众不同的院长名医。
【小题2】(小题2)杨传华能成为中医名家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3)杨传华作为一位名医,有哪些优秀的特质?请简要概括并说明理由。
【小题4】(小题4)文中有句话“要成为国医大师,就得先成为国学大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借鉴和贯通。试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李泽厚访谈录
①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地探讨一下《论语》。
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教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
②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事?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③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讨论的。我觉得《论语》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
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④新京报:这也是我正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
⑤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
李泽厚: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教性”,就是想为重建做些工作。     (文章有删改)
(1)在第①节访谈中,李泽厚列举了许多人“大搞复古主义”的现象,其用意是什么? (6分)
(2)请你结合第②节访谈内容,简要分析“《论语》热”出现的原因。(6分)
(3)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应是记者向李泽厚提出的两个问题。请你联系上下文,将它们补上。(5分)
(4)文章说《论语》是一个修身文本,但对“治国平天下”有“范导”作用。请你结合你所知道的《论语》内容,分别举一例简要分析说明《论语》对“修身”的作用和对“治国平天下”的“范导”作用。(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读平常书出非常文章

①姚鼐是清朝桐城派三祖之一,“鼐工为古文,方康熙年间,同邑方苞名一时,刘大櫆继之”,桐城派三驾马车,以谁为首,文无第一,不太好说的,有论是:“论者以望溪(方苞)之文质,恒以理圣,海峰(刘大櫆)以才胜,学或不及姬传(姚鼐),则文与理兼至。”方苞不曾包首,刘大櫆不曾为魁,姚鼐倒算桐城之鼎鼐,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②文学概论云,文章多生活来。这个指定是不错的,富贵生活出文章,贫穷生活更出文章,只是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未必贫未必穷,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未必富未必贵,或者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比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更贵。姚鼐祖上曾经阔过,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享名宦祠祀,不过到了姚鼐他爹,沦落为布衣。富贵出文章,贫穷出文章,由贫穷转富贵难出大文章,难出好文章,由富贵转贫穷出大文章,出好文章。

③生活出文章,读书也出文章,没生活出不了好文章,不读书怕也出不了好文章。姚鼐文章是从生活出的,更是从读书里出的。“先生幼时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澹荣利,有超然之志”,饭不饱肚,而书饱腹,“衣食或不给,意淡如也”,天生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先生貌清而癯,如不胜衣,而神采秀越,风仪闲远,与人言终日不,而不可以鄙私干。自少及耄,未尝废学。”才是读书的好种子,风仪闲远,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必亲”——学术与之异趣,见之必骂,读书人之杂种相;学术与之异趣者,见之必亲,读书人之标准像。

④文章多从书中来,从甚书中来?姚公作文一生,行将老至,文章与道俱老,“乞终养故里”。不有积学,安有真传?仿佛武林高手,杏林老医,待到其道与人俱老,方可传得卓见。姚公老归故里,“翁覃溪学士来乞言”,老道只道家常,姚公便将毕生读书心得凝为要诀,箴言与教:“时贤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耳。”

⑤文章多从常书来。奇书当然可读,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收藏异珍,然则一味去寻奇门遁甲,非秘籍奥卷而不读,也是走偏了。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吃饭睡觉,是佛家之道,睡觉吃饭,是作家之道——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风景,读平常书写出千古文章,也是作家的家常。

⑥鲁迅曾给人开列必读书单,计有《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世说新语》《唐摭言》《论衡》《今世说》等;梁启超给人开列书单,计有《诗经》《楚辞》《说文解字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四书》《易经》《书经》《诗经》,还有胡适等诸公,也给人开列过人生必读书,大家叫人读书,没打诳语,偶或有一本两本“人间未见书”,多半正是在传姚公心法,“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

⑦读人间之所常见书,自是缘于其书易得,无须费心巴力,花大价钱,倾毕生精力,或可觅得一部“六十四卦”,多成书蠹,难成书家;更是缘于人间常见书,道的是人间家常,人生梦想,《金瓶梅》写的是市井人,用的是市井语;《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三国》与《水浒》,便是存在过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现实;《西游记》有点怪力乱神,也多见儿时在瓜棚底下,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其神话者,也是人、物、神三合一,给人喝的也是三合汤。

⑧平常书其实是富矿,前人发掘了,貌似发掘尽了,其实不然。这个不是深山开煤矿,将煤挖出了,就资源尽矣,后人再也挖不出煤。书,不是煤,书之资源,有其无穷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貌似已见尽,忽然时代前进了,时代有新见识了,再以新见识去发掘经典寻常书,你便独可见,寻常之书有非常。

⑨“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然程朱或有失,吾岂必屈从之哉,程朱亦岂不欲后人为论而正之哉?”儒学研究,到了程颐与朱熹,有谓其理发掘尽了。尽了吗?永无尽头,程朱悟儒,也是有错误的,其之错谬,你不必屈从,程朱也不霸道,不准你正之;程朱掘儒学,单只有错?也定有没发掘的,正是阁下显身手之时;读《红楼梦》,他读人物,你读风物,他读出典型来,你读出典章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的文章或读出来高峰,你换只眼,也可以做出文章来争锋。经典寻常书,或只有一本,而其中之“微”与其中之“蕴”,可有十百本,千万本,此平常书之无尽藏也,而敢思善思者得之。

⑩姚鼐文章厉害,江苏嘉定(今上海市)王鸣盛便不服,他曾对戴震说:“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彼好多能,见人一长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畏也。”姚鼐也是有失的,吾岂必屈从之哉。读书之乐趣便在于此,寻常书经典书,以各自眼力与眼光,也可以读出自家精彩来。

(刘诚龙  2019年01月05日《人民日报》)

注:①源律师:事迹不详。律师是专门从事三藏律部讲授的僧人。②师:指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俗姓朱,后人多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邑方苞名一时 名重:zhònɡ
B.与人言终日不不忤:wǔ
C.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  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
D.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形容书的内容引人入胜。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文理兼至,中国古文第一的姚鼐起笔,用意之一是肯定其在清代文坛上的成就。
B.第⑤段“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意为以平常自在心对待一切事物,修佛如此,读书亦然。
C.第⑥段中鲁迅、梁启超、胡适等人都给读者开过书单,作者意在倡导读大家所开的奇书。
D.作者认为书是富矿,没有读尽的时候,要有一颗敢思善思之心,“常读书,读常书”。
【小题3】第③段中“这就是读书的好种子”,“这”指代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小题4】作者对读“平常书”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小题5】第⑦段中写道:“《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人生”,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士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过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沧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照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不是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本体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但是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相关链接
①马一浮除精通诗、书外,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②他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气质清明的文化典范,一个不沾尘俗、彻底刊落习气的纯粹学者的典范。他在纷乱的时代开启了一种文化境界,这就是“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一浮读书之多,无人能及。曾经读完36 400余册的《四库全书》,这为他的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
C.马一浮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
D.马一浮诗歌造诣极高,又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书法亦精纯,被评价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正是因为马一浮启蒙早,幼年就跟着母亲学文,使得他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再延师。
B.梁漱溟对马一浮的评价,与马一浮欲为儒宗和文宗的心愿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的写法有偏题之嫌疑。
D.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E. 马一浮曾经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学术要旨,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赞同马氏的说法。
【小题3】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教授的“赤子之心”
肃穆庄严,凄楚沉重。没有花圈簇拥的场景,也没有白菊黑纱的仪式,灵前唯书有他的生前所言:“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死生亦大矣
北京长青园公墓的一块碑上刻着众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名字,“赵家和”就是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当中的一个。
2009年,当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并伴随脊椎和脑部的转移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了打算:将毕生积蓄拿出来专款专用,捐资助学而非治病。他甚至为此开始在医药费上省钱。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靶向药,药效很好,但是很贵,一片就要500块钱,他不知从哪里得知印度有一种仿造的同类药物只要50块钱一片,就托人从印度带了一些。结果,仿造药却造成他全身过敏。
2011年,身体衰减、大不如前的赵家和找到了能够放心接管他所有财产的委托人,好友兼同事陈章武,将1409万元悉数托付。他希望陈章武能够把自己的愿望即成立助学基金会做捐资助学的事业进行下去。
2012年7月,基金会正式成立。两个星期后,赵家和教授去世。遵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不安排遗体告别仪式。
豪气峥嵘老不除
从小出生、成长在清华园里的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的父亲是解放前清华大学法学院系主任,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对天资聪颖的他来说仿佛如虎添翼。但是,在那个年代里,这些毫无疑问让他背负着无比沉重的包袱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文化大革命他惨遭抄家、隔离审查,经常被斗或者陪斗。由于害怕妻子承受不了,他从来不说,一个人承担着重大的压力和苦难。
文革结束后,他被调入了清华大学科研处。当时世界银行提供给清华大学第一批无息贷款,他被委派到国外选购一批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充实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他不厌其烦的和外商砍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挑出技术漏洞以降低对方博弈的筹码,最终迫使急于将商品打入我国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市场的外商以每种型号计算机几乎一半的价格成交。
为与世界接轨,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赵家和接到任命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工作。那时的他讲课吸引人是公认的。他本身就有颇具磁性标准的男中音,再加上他从来都不照本宣科,学生也不用买书,一堂课最多发两张印有图形的讲义,一堂生动的金融案例课就开始了。
“无线电、计算机再到经济金融,他始终站在学术潮流前沿。”陈章武说。
但行好事
1998年赵家和退休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做客座教授,在一些学术机构讲学,到一些著名公司兼职担任顾问,那时才开始有了一些积蓄。
“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赵家和将这些钱交给刚刚投身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生,在该学生精心的管理下,这笔钱成倍增值,这也是他日后所捐巨款的。
赵家和常说自己是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那时在美国的他就和好友刘尚俭谈到了自己想要资助偏远地区的学童的想法。2001年67岁的赵家和跟好友刘尚俭说,他要返回北京。刘尚俭非常吃惊:“我说你在美国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有回家的念头?”他却说:“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把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2006年开始到2009年,先后捐出的200多万的个人款项,让好几百个孩子从中受益,可是三年下来,始终无法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这时,他才想到了成立助学基金会。
为了这个基金会,他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身患重病的他反复强调,在基金会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的是(   )
A.开篇引用赵家和生前所说的话,表明他对死亡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B.文革中赵家和经常被斗或者陪斗,但他从不告诉妻子,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妻子的爱和体贴,也体现了他性格的坚忍。
C.赵家和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自己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只发给学生两张讲义,学生也无需买书。
D.作为一名教授,赵家和之所以能有千万元财产,跟他那位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生的精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之所以说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如双刃剑一样影响他的成长。
B.赵家和之所以能以低价购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全在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C.“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了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表现了赵家和在祖国的召唤下,急于回国建设祖国的心理。
D.“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表明赵家和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注重实践,他相信他的学生一定能成功。
E. 赵家和关注偏远地区的学童教育,为了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他最终决定成立助学基金会。
【小题3】赵家和的赤子之心在文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