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后面目题。(共7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小题1】赏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泻”字好在哪里?(2分)
【小题2】第二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分)
【小题3】第三段抒发的情感与前两段有什么不同?(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已成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也日益突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已成为群众反映心声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利,近年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是网络信息并不是天使,特别在当下转型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多发。因此,确实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二是一些网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就往往借助 “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地评论、轻信、猜疑、谩骂等,这些都在抬头蔓延。如果这些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这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来说,并不是太好的信号。
网络已成民主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但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 。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 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因此,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日益活跃,网络已成为人大、政协、听证等之外的民主参政议政新形式,是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然而,近年来网络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也开始浮现。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是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和传播的。很多网民已结成各种虚拟的 “群体”,通过贴吧交流传播和联动,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司法不公等问题,形成巨大的舆论场。无疑,一些党政部门的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是需要认真接受舆论批评和监督的。但是,网络舆论中也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从而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并进而促发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这不仅会增加官民之间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与紧张,也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已成新兴的多元文化传播阵地,但也存在着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倾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传统媒体越来越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和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也就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然而,互联网也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大众性、全球性等特点,特别是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淡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逆反性文化消遣、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现象也开始抬头。如网络泛娱乐化、人肉搜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污蔑诽谤、侵犯隐私、色情暴力和网络诈骗等现象增多,这就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
危及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的建立。
当前的网络带给了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大文明与进步,然而网络舆论的局限性和由此产生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和凸显。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对上述问题加以认知。
(摘自马长山《网络公民与守法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欺诈、敲诈等犯罪行为。
B.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过传统PC整体的使用率。
C.网络人肉收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等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
D.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先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不良问题加以认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网民往往借助“突发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的评论、轻信、谩骂等属于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的改变。
B.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如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是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和传播的。
C.网络舆论中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社会危害大,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负面影响。
D.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并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它能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并不是太好的信号,就是说网络舆论非理性化倾向不好。
B.科技的发展,使得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可以成为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
C.很多网民们结成很多虚拟的“群体”,面对贫富冲突、司法不公正等问题,形成舆论场,以及时纠正执政不当问题。
D.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互联网淡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有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现象,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1分)
臼声
马金章
山根当选了村主任,一帮乡干部来给他庆贺。吃过喝过,乡书记醉歪歪地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山根,你第一把火咋烧?山根说:建庙。
书记先一愣,然后哈哈笑起来。
山根说:真的,建庙。
书记认为山根开玩笑,说:好,你建,你建。
书记一帮人走后,山根叫来各村民组长。组长们看着狼藉的杯盏碗碟和一堆白酒、啤酒瓶子,心疼得个个木着脸。
山根说 :乡干部是来给我庆贺的,这招待费,我掏。
木着脸的村民组长知山根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不好意思地说:公客,咋能让你掏。
我掏。山根点支烟,狠吸一口:我接这村主任,账上没一分钱不说,却有五万元的债窟窿,这债窟窿,都是招待上级客人戳的。
组长们听了,像杨白劳恨黄世仁一样一个比一个激愤起来。山根压压手。他见大家静下来,继续说,乡上、县上干部,在别村吃得喝得,在咱村,不能不吃不喝……这几天夜里,我老梦见姜三娘,她坐在石臼前,一下一下舂米。我琢磨,给姜三娘建座庙吧。
听了村主任的话,组长们都想起姜三娘的故事,说:“该,该给姜三娘建座庙哩。”
有个年轻人说不能叫庙,叫纪念亭。
对,纪念亭。
说建就建,几天后,在村头两搂粗的大槐树旁,一座青砖绿瓦、飞檐挑脊的小亭立了起来。
这之后,乡里县里再来干部,山根就将他们安顿在姜三娘纪念亭旁的村食堂。他递过菜谱说:点,点,咱村有爱戴干部的传统。早年间,姜三娘自己不吃不喝,都让咱地下党吃。这会儿有了,不在乎这几个钱,点,点,山根这样一说,干部们就不忍心多点。
干部们离开姜村,说来也怪,眼前老晃着姜三娘一仰一合舂米的身影,听到噗噗的舂米声。
有干部说:真中邪了。
这事传到了县委机关,县委机关来人调查。来人认为这是传播封建迷信,责令拆除这庙。
村人反驳:这不是庙,是纪念亭。供奉的不是神,是人。来人硬要拆,村人就站成人墙,不准他们近前。事情反映到县委书记那里,县委书记亲自来到姜村。
山根看惊动了县委书记,谦恭地领书记来到纪念亭。两搂粗、浓阴足有半亩地大的国槐树下,卧一尊闪着幽幽蓝光的石臼,不远,就是那小亭。
山根说,书记,我当村主任后,一看村里欠的那厚厚一沓招待费条子,老梦到姜三娘———三娘魂灵不散呢。
书记心一惊,瞟山根一眼:这村主任,啥素质。自己身为书记,责任重啊。
山根不看书记的脸色,只顾讲他的故事:
那年月,一名身受重伤的地下党员,在堡垒户姜三娘家养伤。卧床的伤员顿顿都吃上香喷喷的小米饭。每天,窗外姜三娘噗噗的舂米声,声声传到伤员的耳里,看着三娘花白的头发、微驼的脊背、瘦小的身子,伤员想,自己哪天才能帮三娘舂米呢?伤员的身体渐渐好起来,那天,他强撑着到臼前一看,三娘春的竟是米糠。再到厨房一看,篮里有几个糠团。他明白了:三娘每天杵臼,是用舂声告诉他家中不缺粮啊……后来,再有伤员,都住姜三娘家。村里谁家舂谷,约定似的,都来国槐树旁的姜三娘家舂。用噗噗的舂米声告诉伤员房东的殷实富足。
书记听到这里,喉结咕咚咕咚上下滚动。书记背过脸,掏出手绢在眼上擦了擦 。
这天,书记对随从人员和村主任作了如下指示:一、拆除这个庙样的建筑物,建一座姜三娘纪念馆。款项由县财政拨付。二、抓紧征集整理与姜三娘有关的文物资料。三、保证纪念馆今年“七一”建党节前竣工。
县委书记回到县里,和有些干部一样,当夜梦见银发飘飘的姜三娘在舂米。臼声噗、噗、噗。
书记十分感叹:姜三娘英魂不散啊。
【小题1】结合典型事例分析山根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2】本文写山根的同时,还写了一位乡书记和一位县委书记。试简要分析这两人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3】标题“臼声”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4】假如你是山根,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山根建亭的做法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找不到家的芒种 徐国平
近些日子,芒种恍然有种感觉,自己似乎要找不到家了。
他感到十分地困惑和焦躁。
他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前几年,他相继开发了几处楼盘,都顺风顺水地卖出,赚得盆满钵溢。他头脑一热,把所有的资产全部投在了下一个楼盘。
只是,去年开始,房地产业变得不景气,很快,他的资金链断了,开发的楼盘成了“烂尾楼”。背水一战后,他在残酷的现实中败下阵来,眼睁睁看着自己为之呕心沥血的公司一步步走向末路。
一时,银行催贷,业主退房,职员跳槽,如泰山压顶般,压得他缓不过气来。
他像一条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小船,迫切需要一处温馨的避风港,休憩一会儿。
连着几天,他只有将自己关在办公室,拔了电话线,孤零零地蜷缩在沙发上。
但很快,办公室也待不下了。一大帮人堵在公司门外,闹得他心惊肉跳。
只有躲,躲一时算一时。
芒种像只夹着尾巴的狗一样,从侧门逃到了凤凰小区。这是他开发的第三处房产,他留了一套,给了女秘书莫莉。他摁了几遍门铃,门总算打开一条缝,露出一个油头粉面的男子,虎视眈眈地瞪着他,问道,你找谁?
芒种一愣,瞬息,就明白了一切。他脸色铁青,扭身开车去了锦都御园。
锦都御园是他开发的第二处房产,他当初也留下一套,给了公关小姐肖蜜。他又摁响门铃。片刻,门开了,一个中年男子心存戒备地问,找谁?芒种一怔,说这不是肖蜜的家吗?中年男子冷冷地说,早搬走了,半年前就卖给我了。
芒种只好灰溜溜地走人。
他又去了华帝广场,这是他开发的第一处房产,他在这里原本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这套房子,太熟悉不过。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就找到了。他摸摸腰间,还好,房门的钥匙还在。可是,钥匙插进去,怎么也打不开门锁。费了半天劲,才想起,自己去年就跟妻子离婚了,房子判给了妻子。现在想来,那门锁的芯,恐怕早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了吧。
几天前,他住在那套还未被法院查封的豪宅里,天天晚上醉醺醺地打开门,瘫在床上的时候,就已经觉得自己似乎是个没有家的人。而如今,他应该算是真的没有家了吧。
他心灰意冷地来到一处花园,瘫坐在路边的长椅上。
手机响了,是个有点儿眼熟的号码,大概又是催债的吧。拒接了几次,还在不屈不挠地响着。他终于把心一横,按下接听键,把手机放在耳边……
“种儿啊,是娘。老家过几天就要拆了,你回来瞧瞧吧。”
对啊,他乡下还有个老家。只是平时太忙,早已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回家了。
离老家也就五六百里的路程,开车半天就能到,芒种在电话里没告诉母亲自己要回去,至于原因,他也说不清楚。
离得老远,芒种就惊呆了。记忆中虽小但却屋舍俨然的村庄大半已变成了一片残墙断壁,村西那片高大茂密的树林不见了,只剩下几根不太粗的枝干七倒八歪横躺一地;村东河边上。停靠着五六辆推土机,橙黄的抓斗高举,就像五六只巨大的独螯蟹。
循着还没完全模糊的记忆,他来到了自家的小院门前。
过去,自己去上学,母亲下地干活时,总会把院门的钥匙放在台阶下的石缝里。他俯身试着用手一摸,果然,摸到了那把陌生却又熟悉,冰凉却又温暖的钥匙。
一路奔波劳累,有些口渴,他下意识地走到自己的屋里,端起书桌上每天放学回家母亲都会为自己晾好的凉白开,一饮而尽。用袖子抹了抹嘴,忽然怔住,看着手中那个印着“芒种同学表现优异,被评为三好学生,特此奖励”的搪瓷缸子,鼻子一酸……
母亲不在家,芒种就溜达到屋后的打谷场,几个麦垛静静地卧在夕阳里,雾霭在空阔的原野上袅袅地飘。
芒种萌生了一种儿时的冲动,他脱下西装和皮鞋,小心地爬上麦垛,四脚朝天地躺下来。夕阳慵懒地给天空的闲云抹上了一层金边,一伸手似乎就可以碰到。一群群不知名的鸟悠悠地从头顶飞过,应该也是放学回家去的吧。芒种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地吐出来,闭上了眼睛。
他舒舒服服地睡着了。
恍惚中,芒种听到一个声音:“种儿,回家吃饭喽——”
芒种听清楚了,那是娘的呼唤,那么亲切,又那么飘渺,忽近忽远的,像是在梦中。
突然,一阵轰鸣声把他从梦中惊醒。他像是意识到了什么,腾地从麦垛上滑下,赤着脚冲到院门前,迎着刺眼的灯光,像只螳螂,伸开双臂,像许多曾经同样以这种姿态站在他面前的人一样,挡在轰轰开来的推土机前,歇斯底里地喊着,停下,快停下,不要拆,不要拆了,再拆下去,我就没有家了。
(选自《天池》2015年第10期,有改动)
【小题1】文章题目中的“家”,有何含义?
【小题2】文中芒种去了几个地方寻找自己的家,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小题3】说说文中划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在情节安排、人物描写等方面都极具匠心,试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芒种在找不到家时,并没有想到老家;长时间不回老家,连母亲的手机号也只是“有点儿眼熟”。这些情节都有助于刻画他负面的形象。
B.芒种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娃儿,在经济大潮中经过自己的拼搏,获得成功,终因他喜新厌旧,不断花钱包养情妇,导致资金链断掉而破产,落得无家可归。
C.文章细节之处处理得当,显现作者构思之缜密。如在女秘书莫莉住处,“摁了几遍门铃,门总算打开一条缝”;在公关小姐肖蜜住处,他摁响门铃后,“片刻,门开了”,准确地反映了两处屋内人物的心理。再如芒种在打不开前妻房子门锁时,才想起离婚之事,说明离婚在他看来等同儿戏。
D.芒种回到老家后,儿时的温馨回忆使他重新体验到家的感觉,这种感觉当天晚上就消失了--老家的房子也即将拆掉,最终他仍将找不到家。
E. 芒种的悲剧形象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管控过度开发,否则会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B.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C.“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D.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B.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C.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D.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B.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C.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D.“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