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祝福》的结尾,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A.“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指我遇到祥林嫂后引发的对祥林嫂可能遇到不幸的揣测,对我当时未能给予祥林嫂帮助的负疚。
B.环境描写富有特点,以乐景写哀情,用鲁镇祝福繁华热闹的景象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暗示读者去思考导致祥林嫂死去的根源。
C.通过写“我”变得“懒散而舒适”,说明我已完全被鲁镇形形色色的人们同化,丧失了进步知识分子应有的同情和善良。
D.“无限的幸福”是反语,用“天地圣众”等句子讽刺鲁镇的人们,寓示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下他们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祝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4 01:0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贝壳博物馆

黄惟群

(1)奈尔森海湾(NELSON BAY)有个“贝壳博物馆”,应该值得去看,特别是孩子。但我们去时,一看地址,意外发现“博物馆”就在我们临时借住的这条街上。很是诧异,这街两边都是民房,这两天左进右出很多次,没见有这么个地方呀?车在街上开了个来回,没找到,再开个来回,还是没找到。没信心了,我将车停路一边,征求家人意见,是放弃还是继续找。正商量着,儿子的眼睛突然一亮,手指跟着一指,喊道:“看!”

(2)跟着他的视线看去,就在我们停车这幢屋前,一块残破的门板斜靠在墙根处,板上歪歪扭扭抹了“MUSEUM”(博物馆)几个红漆大字;再看,左上角还有个小小的、同样歪扭的“SHELL”(贝壳)字样……

(3)没什么可疑惑了,却还是疑惑。

(4)这博物馆让人想不起博物馆。要说与左右民房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更小些,更破些,更老式些,而且,不是砖房,是板房。看手表,离开门还差五分钟。一家人谁也不说话,相互张望着,等着。等得疑疑惑惑,不踏实,似乎这幢海边小街上的破旧小屋的门就该这样永远永远地关着。

(5)然而,九点一到,听到动静,很准时。“叽嘎”一声响,门慢慢的、懒洋洋地开了,开得似没什么信心。渐渐打开的门缝里,慢吞吞地探出一头白发。一定没想到屋外已有人,见我们,先一惊,一头白发一颠,跟着往后急促说了句:“已经有人了。”说完赶紧回过来,把门开大。老人身后,黑洞洞的门框中,隐隐约约现出张脸,一张拉开了笑的老妇人的脸。

(6)“正好,一分不差。”我和太太尽量轻松地笑说,一边招呼两个一旁已看得愣了眼的孩子进屋。

(7)这是一般住家的单门,窄窄的,老人侧身让我们进去。

(8)扑面而来的是股让人说不出话的感觉。“博物馆”是个前居后铺的房间,不过十几平方米。房屋很简陋,抬头可以直接看到房顶的尖角木梁,看到木梁上盖着的瓦片,以及瓦片上的蜘蛛网。地上,铺的是过时已久的塑料地板,人造材料,经过日月磨砺,泛出一层旧黄,许多地方均已开裂,好几处还掉了角。中间是个玻璃柜,那柜特别旧,本木颜色已发黑,显得脏。四周靠墙还有一圈相似的柜,比中间的扁一点、矮一点,也是玻璃的,也老得旧得像掉了牙的站不稳的老人。

(9)“你们是第一次来还是以前就来过?”老人跟在后面问。

(10)“是第一次。”我太太说。

(11)“第一次的话,大人要交五角钱会员费。”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赶紧又补充道,“当然,会员费是永久性的,以后任何时候再来,都不用再交。”

(12)五角钱,等于不交,还是永久性的,且仅限大人。听得人心里闷闷的,躁躁的。

(13)孩子一进门,便被橱子里排满的贝壳吸引住了,先前还是木愣愣的目光即刻亮了起来,他们相互对望着,压低声音说话,轻手轻脚趋步上前。

(14)玻璃柜中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贝壳。仔细看,很漂亮,有的像古罗马骑士的头盔,有的像美妇人的笑靥,有的像少女流线型的围巾,有的像长毛绒球,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公鸡头上的鸡冠,还有的像古典式的中国灯笼……

(15)“这里一共多少品种?”我问。

(16)“大约一千五百种。”

(17)“都是哪找来的?”

(18)老人告诉说,这些贝壳都是他父亲生前收集的。他父亲一生喜欢海,当过海军,终年漂泊海上。这些收集来的贝壳都生长在不同海域的深海,拾取它们必须潜到很深的海底。他父亲退役后专门学了潜水,然后去了世界各地,到各种不同的深海底去寻找它们……后来就开了这家贝壳博物馆。

(19)“那该是很久前了吧?”

(20)“是的,很久了。”

(21)“你呢?你有没有收集?”

(22)“也收集,但很少。因为很难。我从别人那买了些。当然,都是相对大路货的,主要用作买卖。”

(23)再看橱窗里的贝壳,我注意到,每个贝壳下都有一张小纸条,用玻璃胶粘在底下的玻璃上。纸条已很黄,有的已发黑,上面有钢笔字迹,很漂亮,很潇洒,写着贝壳的名称,来自什么地方等等。大多数笔迹已模糊,上面落有细细的灰尘,看不太清。——想必,这些都是他父亲的手迹。

(24)“这店开了多久?我是说,自你接手后。”我忍不住又问。

(25)“30年,已有30年了。”

(26)“30年来你就一直守着这个店?”很想这样问,很想,却终究没问。我改口道:“挺好的,住这么个漂亮宁静的海滨小镇;拥有这么多漂亮贝壳,还能不断看到来自各地的游客……”我觉得说不下去了。

(27)可是,老人似乎因我的话高兴起来。“是的,”他说,“这确实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了。我在这里生活了70年,偶然离开几天,都会不习惯,会急着赶回来。这么个小店,虽然不赚什么钱,但够用了,让我满足了,而且,我喜欢这些贝壳。”

(28)“是的是的,这地方很漂亮……”我连连应着,心里感到的则是一个人的寂寞。

(29)儿子看中一个小贝壳,我拿了去付钱。挺不好意思,就买这么个小东西。他并不介意,似乎习惯了。从橱柜上拿起一副黑框老花镜,架在鼻梁上,身体退老远,眯着眼,辨认价钱,然后,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找出一张过期报纸,撕了半页,把贝壳包起来……我说:“我们还会再来;怎么说,我们也已是这里的会员了。”说这话,我是想使自己显得轻松些,可话一出口,觉得一点不轻松

(30)道过别后,我们走了。走了几步,偶一回头,看见门框中那张白晃晃的脸,拉开着像先前一样的笑,笑得很真诚。

【小题1】作者临时借住的街上没有找到贝壳博物馆是因为________
【小题2】第5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8段描写贝壳博物馆内部的简陋破旧,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贝壳博物馆经历了岁月沧桑
B.与前文对贝壳博物馆外观的描写相呼应
C.说明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已经无心打理,任其破败
D.说明贝壳博物馆经营惨淡,难以维系
【小题4】在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和他父亲的身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小题5】对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下面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初见贝壳博物馆时反复表达内心的“疑惑”,这种“疑惑”在寻找和等待的过程中逐渐强化。
B.贝壳博物馆的主人见到我们后,“先一惊”,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孩子们渴望参观贝壳博物馆的迫切心情。
C.作者进入贝壳博物馆有一种“说不出话的感觉”,这是因为眼前的博物馆与作者的博物馆相去甚远,狭小简陋得令人压抑。
D.当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向作者收取五角钱会员费时,作者的心情“闷闷的,躁躁的”,说明他实在反感博物馆的主人过分看重这点蝇头小利。
E.文中作者始终抱着猎奇的心态向博物馆的主人提出了许多问题。
F.纵观全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作者参观贝壳博物馆时从疑惑到不屑,再到好奇,最后幡然醒悟的心路历程。
【小题6】作者最后觉得“一点不轻松”是因为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雕

吴金良

这是一种妙到毫巅的艺术!在一根头发丝上刻一首诗,且配画,且笔力遒劲,且画意隽永。以天下之大,负此种绝技者能有几人?而梁公便是一个。

梁公不足五十岁,远不到被人称“公”道“翁”的年龄。但自从他的微雕艺术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并且他的大名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之后,他便逐渐被人们称为“梁公”了。梁公特意蓄了胡须,留了长发,这就颇具艺术家的气质,而且愈发使人觉得他像一位“公”。

粱公是地区人大代表。这一年又到会期,虽然会场离他的家只有一箭之地,但接规定也须“住会”。几位年高资深的外地代表,知道这位严肃端庄的大胡子便是那位世界名人,于是动员他“献技”。梁公心中老大不乐意:我这是艺术,不是街头卖艺的,岂能随便就让人品头论足!并且还是“献技”!可是,众代表一再托人恳求,梁公折衷:“当场献技绝无可能,我去取一件作品让你们看看便罢。”众人同意,梁公打道回府。

作品都陈列在书柜里,用一只只锦盒装着。每只锦盒前面竖一纸卡,标明内容,以免混乱,也可免去过多使用显微镜的麻烦。梁公本能地选了一件得意之作,掂了掂却又放下了。心想,都是些门外汉,得意之作他们也是看不出什么“得意”来的。就信手取了一件,揣在怀里,又拿了显微镜,折回宾馆。

众人早巳等得心焦。见梁公回来,立即有热心人维持秩序。梁公打开锦盒,取出绷好了的发丝,置于显微镜下,做个“请”的手势,退到一旁。第一名观众搓搓手,上前。是一位皓发童颜的老者,左眼看了右眼看,良久不发一言。众人打熬不住,齐声催促。老者迟疑:“这上面……”梁公默默接口念道:“数风流人物……”“哦哦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者口中喃喃,啧啧退下,“好好好!真是绝了!”

第二位迫不及待上前,左瞄右看,摇头感叹:“不可思议!神乎其技矣!不是亲眼看到,简直不敢相信!”

退下。

次第数人,都是屏息敛气如睹神物,且一个比一个肉麻地大加赞赏。梁公始终不动颜色,只干巴巴地应酬:“缪赞缪赞,承爱承爱!”

观赏完毕,梁公道声惭愧,收拾起来,急忙送回家中。一进门,其子小梁正面壁发呆。见了父亲,慌忙请罪:“爸爸,我没来得及告诉您就把它拿走了,是小倩要看。”小倩是没过门的儿媳,梁公听得莫名其妙,翻了儿子一个白眼。儿子见状,更赔了小心:“您放心,完璧归赵,半点也没碰坏!”说时指了指书柜。梁公这才发现,在“数风流人物……”的纸卡后面,已经赫然摆了一个锦盒。愕然片刻,他扬了扬手中的锦盒,正待发问,儿子却笑了:“这里面是小倩的一根头发,我拿那个作品的时候,怕盒子里面空了被您发现,就用它顶上了……”“这个,这里面是小倩的头发?”梁公举着手里的锦盒问。“是啊!您拿它干什么去了?”梁公一声暴喝:“你给我滚出去!”儿子怔住,立刻屁滚尿流而去。

给人家观赏了半天的竟是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梁公呆立在书柜前,似想象得到,此刻,人们正在背后谈论自己。谈论些什么呢?粱公看不起人,居然敢公开嘲弄咱们!如此议论还算是好的,最要命的是,大家会因此认为我梁某人是个江湖骗子,一定是靠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而浪得虚名。无论人家背后说什么,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梁公毕竟是梁公,他决定立即回去澄清事实。澄清事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再展示一件货真价实的微雕作品。于是梁公选了一件真正的得意之作。这一次为了保险,他特意先用显微镜观赏了一番,这才匆匆忙忙赶回宾馆。

宾馆里的气氛十分热烈。那有幸观赏了“微雕作品”的几位代表正被许多人困住,大家脸上闪着钦敬赞佩的光,正认真而神往地听那几位代表盛赞“梁公绝技”。

“那么细的头发,好家伙,刻上字!了得!”

“而且是狂草,随意挥洒!在头发上随意挥洒!”

“最要功夫的是那个‘数’字,笔划那么多,写得是又清楚又有劲,真……”

“难写的还是那个‘今’字,笔划越少越见功力!”

梁公被更多的人们用艳羡的目光拘住,他再也没有勇气拿出那件“得意之作”了。他觉得,比较起来,今晚的际遇才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就夸赞微雕艺术的精妙难得,既是为引出梁公,又为后文写众人要求“献技”作铺垫,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数得。
B.面对观者的不吝赞美,梁公之所以“始终不动颜色,只干巴巴地应酬”,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他们都是门外汉而已,并不是真的懂得欣赏。
C.明明只是一根普通头发,众代表却将其当成珍宝来大肆赞美,甚至煞有介事地分析刻字的精妙,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皇帝的新装》有同工之妙。
D.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全篇语言生动形象又通俗直白,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比如“你给我滚出去”等句子,完全口语化,给人亲切之感。
【小题2】小说构思精妙,前伏后应。试从小说中找出三处前后照应的地方,加以分析。
【小题3】本文标题是“微雕”,有人则认为本文以“得意之作”为题目更好。这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阿妈斯炯雨后采蘑菇的场景,“珍重、掩盖”等词语传神地表达了她对蘑菇的珍视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丹雅准备利用拍摄的影像欺骗大众以此挣钱的故事。
D.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表明阿妈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蘑菇圈,但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小题2】阿来的《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其“意深旨远”。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街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的女婿人很好,几次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C.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正是她嚎啕大哭的诱因。
D.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小题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