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1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小题1】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1分)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2分)


【小题2】文中加横线的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小题3】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金陵十二钗”中哪一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试分析她的形象。(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措。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文章是写追随火车在青藏高原穿行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穿越”一词蕴含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意味,引人思索。
B.文章开头写“我”驾驶汽车在青藏高原上一轮轮地追赶火车,或急速奔驰或静心感受,描写细腻真切,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C.夜宿纳木措,湛蓝的湖水、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呼呼掠过的风声以及传说中的巨灵等描写渲染了青藏高原的古老与神秘。
D.文章先叙后议,借助“变化”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受,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章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的小说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7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唐朝廷内库藏有“纹如乱丝,其薄如纸”的青瓷酒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更证明了越窑向唐朝廷进贡优质青瓷的事实。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关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北宋赵令時说“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上林潮后司岙五代窑址曾发现官样刻花碗瓷片,图案繁缛,饰以龙纹、褐彩等,这在其他普通窑址中极难见到。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摘编自虞浩旭《试论“秘色瓷”含义的演变》)

材料二:

最早写诗赞美秘色瓷的是唐代诗人陆龟蒙(?—881),他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后。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因此,在其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另外,中唐以后越窑瓷器已作为贡品贡奉唐王朝,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

(摘编自孙新民《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历史与分期》)

材料三:

秘色瓷多用青绿色釉,细腻的胎质晶莹润泽,如静谧湖面一般。法门寺塔出土的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就是这样的代表。这只瓷瓶造型端庄规整,线条优美,通体明亮泛绿,瓷化程度极高。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秘色瓷盘,通体施有青绿色的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饱满,器形规整。在灯光下,碗和盘内明澈透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于碗内或盘内。这样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在烧制前,工匠巧妙地将器物底部设计成微微向内部凸起的造型,这样便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弧面,再配以青绿透明的光滑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成为一个类似凸面镜的构造,从而让光产生了散射,形成了神奇的视觉观感。这便是秘色瓷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原因。秘色瓷的釉色含蓄质朴,蕴含着坚韧容忍的文化意味,与中庸之道不谋而合。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摘编自付少飞《揭秘千年珍宝——秘色瓷》)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秘色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秘色瓷是青瓷中的一种类型,“秘色”的含义在历史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就瓷器品质而言,有时就使用群体而言,有时就釉色品相而言。
B.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
C.秘色瓷胎质细腻,多用青绿色釉,光洁莹润,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神奇视觉效果,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
D.秘色瓷的出现是越窑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晚唐上林湖地区贡窑生产进贡的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林湖后司岙五代窑址所发现的官样刻花碗瓷片,之所以很难在其他普通窑址中见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国规定秘色瓷“不得臣庶之用”。
B.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
C.工匠们将碗或盘的底部设计成类似凸面镜的造型,利用光的散射,让秘色瓷碗或盘产生“无中生有”的观感,巧妙地将人为与自然融为一体。
D.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含义演变、始烧年代、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等方面介绍了神奇的秘色瓷,使人们对秘色瓷有了一个宏观概要式的了解。
【小题3】简要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
(1)演变轨迹:
(2)演变趋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初 雪
【英】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
①罗伯特·林德曾这样评论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他们是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能遇上一场小雪就算是一件大事。”尽管可能被这位诙谐而温和的评论家看成是伍德豪斯式的人物,我仍然坚持认为,昨晚这里下了一场雪的确是一件大事。
②清晨,看到这皑皑白雪,我和孩子们不禁兴奋起来,我看到他们在幼儿室的窗户前凝望着外面奇妙的世界,七嘴八舌说个没完,仿佛又要过圣诞节了。事实上,这场雪对我和孩子们来说都是奇异、迷人的。这是今年冬天这里的第一场雪。
③去年此时我身在国外,我遇上英属圭亚那三个年轻的女孩子,她们刚结束对英国的初访。在她们印象之中,最深的一件事是:在索默塞特某地,一天清晨醒来,忽然见到了白雪皑皑的景象。她们欣喜若狂,一扫淑女的矜持,冲出屋子,来回奔跑在那片晶莹洁白的雪地上,在无人踩过的雪毯上,留下了横七竖八快乐的脚印。
④这场初雪不仅是件大事,而且还是件富有魔法的大事。你睡觉时处在一个世界里,而醒来时却发现你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天地里。如果这都不让人沉醉,到哪里去找更醉人的东西呢?一切都悄然地在一种神秘的沉静中完成,因而更给这场初雪增添了玄妙的色彩。若所有的雪铺天盖地倾泻下来,把我们从午夜的沉睡中惊醒,那么,这就没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的了。但它却是趁我们熟睡时,分秒必争,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卧室里窗帘拉拢了,外面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无数的精灵仙童在悄悄地施展魔法,而我们只是翻个身,打个呵欠,伸一下懒腰,对此毫无知觉。然而,这变化是多么巨大呀!我们仿佛掉进了另一片天地。即使在白雪鞭长莫及的室内,也好像不一样了,每个房间都显得小巧而温暖,好像有某种力量的驱使让它成为一个伐木工的棚屋,或一所温暖舒适的圆木房。外面,昨天的花园,现在却是晶莹皎洁的一片,远处的村落,犹如置于古老德国神话中的一个仙境。所有住在那里的人们:戴眼镜的邮政局女局长、鞋匠、退休的小学校长以及其他人,如果你听说他们都成了古怪精灵般的人物,能为你提供隐身帽和魔术鞋,你也不会感到不可思议。你也会觉得自己和昨天不太一样。一切都在变化,你又怎会一成不变?屋子萦绕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一种由兴奋而产生的微弱的颤动,让人心神不宁。
⑤今天早晨起床时,整个世界变成了淡蓝洁白交相呼应的冰封天地。光线从窗,射进来,迷迷离离,竟然使得洗脸、刷牙、刮胡子、穿衣服这些日常小事也显得很离奇古怪。接着太阳出来了,到我坐下来吃早餐时,太阳的光彩已经绚丽夺目,给雪地添上一抹柔和的浅粉色。屋外的小梅树愉快地沐浴着日光,枝杈上镶嵌着淡粉色的雪花,巧妙地装点着树干。过了一两个小时,万物都成了寒气四溢、白蓝交辉的发光体,世界再次焕然一新。我从书房的窗户中望去,穿过花园,越过草地,看到那远处的低丘,大地晶莹皎洁,天空一片铅灰,所有的树木呈阴森恐怖状。在那幽暗的矮树林中,似乎有一队骑兵随时都会从里面冲杀出来,随时都会听到刀剑无情的砍杀声,也可能会看到远处某一处雪地被鲜血染红。这时情况又在变化。光亮已经消逝,那恐怖的迹象也荡然无存。雪下得正紧,大片大片柔软的雪花扬扬洒洒,人们几乎看不清对面那浅浅的山谷。厚厚的积雪压着屋顶,树木也都弯下了腰,映着影影绰绰的空茫,依然能清晰地看见乡村教堂的风标,然而它已变成安徒生笔下的某种动物了。
⑥我的书房独立于整所房子,从这儿我可以看到幼儿室的孩子们把鼻尖紧巴巴地贴在窗玻璃上。突然,我的脑海里响起一首儿歌,虽然音韵不协调,但在我孩提时,鼻尖紧贴着冰冷的玻璃凝视着飘舞的雪花时,总唱起它:
雪花,雪花飘得快,
洁白的雪花真可爱!
苏格兰宰了多少鹅,
片片鹅毛这边飘落!
(选自《世界上最优美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这变化是多么巨大呀”,具体有哪些变化?请依据第4节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赏析第5节中的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
【小题4】全文以儿歌结尾,请探究其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裁判所(英)王尔德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对那些需要救济的人,你表现得很残酷;对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你表现得凶狠无情;贫穷的人向你求助,你不听他们诉说,你不理睬那些受苦的人的哀叫;你将遗产据为己有,把狐狸放进邻人的葡萄园;你夺去小孩们的面包,拿给狗吃;我的那些麻风病人居住在沼泽地里,过着和睦的生活,赞美着我,你却把他们赶到路上;我用土造出你来,可是你却使土地上流着无辜者的血。”
上帝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我显示出来的‘恶’,你追求它;我隐藏着的‘善’,你却毫不注意,你房的墙壁上绘满了图画,你听见笛声,就从你放荡床上起来。你筑了七个祭坛来奉祀我所受的罪孽,你吃了不应当吃的东西,你衣服上绣着三个耻辱的记号,你崇拜的不是能够久存的金或银的偶像,确是会死去的肉身;你把香膏涂在他们的头发上,又放了白榴在他们的手中;你用番红花擦他们的脚,又在他们面前铺上地毯;你用银粉染他们的眼皮,用草药擦他们的身体,你在他们面前鞠躬到地,你把我偶像的宝座放在不知何处。
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又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你弄伤抚养你的双手,你轻视给你奶吃的乳房,让向你讨水喝的人忍渴而去;亡命的人晚上把你藏在他们的帐幕里,你没等到天亮就告发了他们;你的仇敌没有害你的性命,你却暗算了他;你的朋友跟你在一块儿走路,你为了得到钱就出卖了他;对那些给你带来‘爱’的人,你却以恨报答。”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合上了人的生命簿,说:“我一定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
人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到地狱,你有什么理由?”
“因为我一直住在地狱里。”人回答道。
裁判所中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上帝对人说:“既然我不可以把你送进地狱,那么我一定要送你到天堂,我的确得送你进天堂里去。”
人又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进天堂,又有什么理由?”
“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我绝对想象不出天堂来。”
判断所里寂静无声了。
【小题1】下面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A.这篇小说里“人”是一个十恶不赦、毫无人性的歹毒者,他只能生存在人性罪恶深渊的“地狱”里,世世代代受到正义和善良的谴责与诅咒。
B.小说开篇就历数“人”的罪状、残酷、凶狠、贪婪而无情,由于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睦与安宁,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中。
C.“人”将那些居住在沼泽地里的、过着和睦的生活的、赞美着上帝的麻风病人赶至大路上,是说“人”对穷困潦倒的病人也毫无怜悯之心,而更加丧心病狂地迫害他们。
D.上帝两次打开“人”的生命簿:前次证实他的以恶报善;后次验明他的逐恶弃善,这些事实都说明他的罪孽深重、恶贯满盈。
E.“人”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身上集中于邪恶、罪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
【小题2】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请就这几句话的含义和关系作出简要分析。(6 分 )
【小题3】按理说人生活在地狱中应特别向往天堂,为什么“人”却拒绝向往天堂呢?请说明理由。( 6分 )
【小题4小说为什么取名为“裁判所”?面对“人”的无理取闹,“裁判所中”却是“寂静无声”,甚而至于“寂静无声了”,请就这些艺术处理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8分 )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月7日,“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10部舞台咏诵艺术作品。“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出的这10部作品中精选出4篇经典原文、7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经典的歌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全面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典,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比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我的观点是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以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也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是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会的认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代相提并论了。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当然,萨氏的这本著作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影响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杜甫无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极端的例子里,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准备慷慨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断了诗兴。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成“绝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会造成原作价值的折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出。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于传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化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并受到儒家至高至尊的推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认为是能够认识并把握历史法则的人,是孟子所谓的“圣之时者”。
儒家最强调变的经典,是五经之首的《周易》。“易经”就是变经,是对变革规律的总结。这是一部专门阐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与法则的经书。“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都以承认和重视外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前提。阴阳、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国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机制、变化规律所创立的概念。在其他儒学经典中,都充满着这种自我更新的意识,如《诗经》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乐记》借上古言变化:“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针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其中,特别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之际,成功应对了佛教的挑战,后来,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战。
总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弹性的文化,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化、封闭的文化。
(摘自《中华读书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只是诠释经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真正重视经典,体悟经典,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斯密的《国富论》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书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为经典。
C.材料二中列举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
D.文学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绝唱”,就很难超越。
【小题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题3】材料三说:“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