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厂  子
曾 平
村主任把大家叫到他家外面的坝子上开会。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孩子。身强力壮的男人全跑到城市打工去了,到春节,才像鸟儿一样飞回来。村主任的咳嗽比往常认真了好多。他要宣布重大决定时都咳嗽得厉害。
村主任说,人家乡长,像龟孙子,陪了三个月,王老板才答应过来!
村主任又说,你们不晓得,为了把王老板拉到我们坝坝村,乡长喝了多少酒!三个月没下战场,五次差点儿住院!
大家对乡长喝不喝酒不感兴趣,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村主任非常清楚。村主任接着说,把地交给王老板,一亩地,人家给一千斤谷子。一亩地,起早摸黑地干,一年收多少?满打满算,八百斤。还没算化肥、种子、汗水。现在啥都不干,坐在家里,一年的收成全进屋,还多二百斤。
坐在家里收成就能进屋,大家求之不得,就叽叽嘎嘎地热闹起来。
村主任的大嘴巴继续翻动,说,王老板说了,今天签合同的,一人奖一百块。一百块是多少?一百五十斤谷呢。村主任从裤腰带里取出一摞叫合同的东西,来回在大家面前晃,说,签了就是钱哟!
大家都签上大名,然后领走一百元的奖金。
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进大家的土地,厂子一天天地耸立起来,一根大烟囱,高得像要插进蓝天白云里面。
大家问,这王老板,建的啥厂哟?
村主任说,今年租地的谷,王老板给了没?
大家说,给了!算成钱,安逸。
村主任说,安逸你还操啥子闲心?村主任叼着带过滤嘴的香烟,反剪着手,到厂子去了。村主任兼着厂子的副厂长呢。
没多久,大家把村主任围住,还是在他家坝子边。不同的是村主任家房子的外墙全贴上了白花花的瓷砖。村主任说了,明年春天,村上盖一座四层的办公楼,钱,厂子那边出。以后,村上开会,用不着他家的坝子了。村主任很忙,偌大一个厂子,需要他忙的事情多。要不是大家带信给他婆娘,说如果不出来,就把厂子推了重新种庄稼,村主任断然不会出来。
村主任没有好脸色,说,种庄稼,还没种够?
村主任继续没有好脸色,说,王老板的租金,给没有?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说,主任,烟囱上面那些黑烟,把天全吃完了。大家的眼睛都望着直插云霄的烟囱和那些奔腾咆哮的黑烟。
村主任见惯不惊的样子,说,天空是你家的?办厂子怎能没有烟囱?有烟囱怎能没有黑烟?大家说,主任,你没闻到臭味儿?
一些忍耐不住的,早已肆无忌惮地咳嗽开来。村主任也忍不住跟着大家咳嗽起来。村主任说,办厂子就有烟雾,有烟雾就有臭气!臭气没闻过?茅坑臭不臭?大粪臭不臭?久了,惯了,还香!
过了几天,村主任传达了王老板的决定,每家每户给一个名额,去厂子当工人,月工资一千块,干得好,还发奖金。
村主任说,你们的男人、儿子,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挣多少钱?赶快把他们喊回来,到厂子当工人,既挣工资,还照顾家里,人家王老板,想得周到不周到?
不到十天,在城里打工的男人,纷纷回家,去了厂子。
过些时候,大家再次围住村主任。都是一些老人,年轻的男人女人,全进厂子当工人了。
大家说,主任,你去看看玉泉河。玉泉河成臭水沟了。
坝坝村有条河,水清得像玉,甜得像泉,祖祖辈辈都叫它玉泉河。大家长年累月靠玉泉河浇地,饮水,河水滋润着村子。
村主任说,臭水沟怎么了?王老板的租金,少了你们?你们的儿女进厂子,少了工钱?
大家忧伤地说,主任,那河水,咋吃啊?
村主任笑笑,很释然,说,这好办,明天,我就让厂子给大家打井,一家一口,这下,好了吧?
【小题1】坝坝村的自然环境在建厂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大家”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群体,请统观全文,概括其形象并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本文写了坝坝村毁田建厂的故事,请探究本文的主旨。(6分)
【小题4】下列关于文中三处加点的“咳嗽”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处是村主任为显示权威,强调厂子的来之不易和重要;
B.第二处是体现大家在村长面前肆无忌惮;
C.第三处是既因空气臭,又在为自己想对策作掩饰。
D.三处“咳嗽”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
E. 凸显村长虽谋求政绩但也一心为民劳累至深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20分)
大江南北
吴冠中
杏花春雨,江南是我的故乡。在北京住了三十余年了,依旧恋念着故乡,总说江南好。多次,刚过春节,北国冰封,人们还在溜冰的季节,我便收拾去江南写生的画具了。“太早了,南方也还冷着呢,等到四五月份春暖花开的时节去多好!”邻居们都这样劝我。我有我的所恋,我一味追求:柳梢初冒新芽,尚未吐叶,疏疏的枝条随风飘摇,远远看去,通体呈现着朦胧的半透明的冷灰色调。这时候,春水微绿,远山偏青,湿润的堤岸带着褐色,彼此间的色彩融洽和谐,都很谦虚,谁也不欺压谁。白墙黑瓦的江南人家就散落在这宁静和谐的水乡里,显得分外醒目。这里、那里,像镶嵌似的点缀了浓重鲜艳的彩点,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田间的姑娘,是晾晒的衣裳。由于在整体银灰调环境中占面积极小,是色彩的浓缩点,所以鲜艳的色彩也不会刺眼,这是色彩效果的规律。待到垂柳浓荫的五月天,处处绿树成团,青草如茵,红花簇簇,又别是一番打扮,但不是我所追求的对象了。我穿着厚棉衣离开北京,其实并不算太早,一夜醒来,窗外已具青绿意味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我甚至有些着急了。我要赶在春风之前,仔细观察她是如何染绿了江南岸的。她用笔轻巧而隐蔽,三天、两天,甚至每天每天,江南岸的色调缓慢而迅速地递变,人们未及察觉,往往过了一个星期,才惊讶杨柳绿了!桃花开了!流光容易把人抛!我的青春早被流光抛去,只忙于捕捉那流光中瞬息消逝的早春天气了!
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到北方时,过了长江便渐渐进入漠漠平原,林木稀疏了,树叶也不很绿了,同那黄灰溜溜的土壤一样显得没有精神。啊!真单调。尤其沧州一带,极目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立即使我想起充军中的林冲,他那可怜的草料场又在哪里呢!村庄吗?太不起眼了,那泥墙泥顶或灰顶的房舍与土坡泥埂混成一片,虽各有起伏,远远看去也难分是坡是屋,因为房屋外墙几乎都不露门窗,像长年闭着眼睛在打瞌睡,看不清它们的面貌。数十年,生活在干燥、晴朗的北方已数十年。尘土、黄沙的袭击替代了拂面的春风;粗笨的大车在干涸的河床里颠来簸去;直线上下的峭壁寸草不生;大平原,一望无际到天涯不见一户人家。这些是单调吗?数十年的相熟相亲,不单调了,是单纯,是质朴,是大气磅礴的粗犷之美,何必执意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娟秀呢!确乎,我是一个南腔北调之人了,爱上了北国的统一基调银灰调,我竭力吸取这银灰色的调揉入江南水乡的画面中去,否则感到江南鲜明的色相易流于甜腻。
年年复年年,我奔驰在大江南北,眼看着江南江北都在不断地变,究竟哪边将更富饶,难说呢!我还记得早年夜间过江坐渡轮及换车的情形,曾使我畏惧南去,尤其是拖着笨重的画具。今天当我在卧铺车厢中听着列车轰轰隆隆过大江,感到分外轻松,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南下是回来,北上又是回去,我永远在母亲的怀抱之中,伟大的母亲!
【小题1】作为画家,作者偏爱江南早春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5分)
【小题2】文章说春风染绿江南,“她用笔轻巧而隐蔽”,“轻巧”和“隐蔽”各指什么?(4分)
答:轻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隐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结合文中划线句,说说作者具有怎样的艺术追求。(5分)
【小题4】文章结尾写卧铺车厢中的“我”“感到分外轻松,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感受的?(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河南漫池县段村乡位于漫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
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求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1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
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
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漫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己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论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小题2】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述目前我国进行的“精准扶贫”中的哪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小题3】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风铃/刘国芳
兵回家探亲时,小琪抱一个孩子来看他,兵屋里一屋子人,很热闹,小琪进来,把一屋子的热闹熄灭了。
旋即,众人离去。
一屋子只剩下兵和小琪,还有那个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相对无言。
良久,小琪开口说话了。“我对不起你。”
兵无言。
小琪说:“是母亲逼我嫁给大狗的,他有钱,给了聘礼两万块,我不嫁母亲跳了两次河。”
兵无言。
小琪说:“我是爱你的,一直爱你,我也知道你喜欢我,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婚,跟你结婚。”
兵无言。
小琪见兵不说话,出去了,俄顷,小琪走了回来,她手里除了抱着一个孩子外,还多了一只风铃。
小琪说:“这风铃是你以前送给我的,这两年我一直把它挂在门口。”
兵看见风铃,开口了。“你现在来还我风铃,是吗?”
小琪摇头。“我刚才说了,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跟你结婚。这事,你不要急于回答我,你考虑,同意的话,把风铃挂在你门口,我看见了风铃,会来找你。”
小琪说着放下风铃走了。
屋里剩下一个兵。
兵呆着,许久许久,后来兵拿起风铃,在手里晃动,于是有丁零丁零的声音在屋里响起,小琪住在隔壁,听得到风铃声,她跑出来,抬头往他门口看。
他眼里潸然泪下。
兵回部队时,也没把风铃挂在门口,兵把风铃带走了。回连队后,兵把风铃挂在营房门口,是大西北,风大,风铃整天在门口丁零丁零地响,兵没事时,呆呆地看着,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军营里挂一个风铃,起先让兵们觉得好玩,久了,兵们烦了,觉得丁零丁零的声音很吵人,于是让兵拿下,兵拿下来,把风铃放好,但没事时,兵会把风铃拿出来,兵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把风铃在胸前晃动,让风铃丁零丁零地响,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心口了,你看到了吗?”
小琪看不到,兵把风铃挂在心口也罢,门口也罢,小琪都看不到,小琪只看得见他的家门口,那儿没有风铃。
两年后兵退伍了。
这回,小琪没有来看兵,兵问人家,小琪呢,怎么不见,人家说小琪老公找一个更年轻的女人,把小琪离了。
兵沉默起来。隔天,兵把风铃挂在门口。
小琪没来。
兵便看着风铃发呆,在心里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有风吹来,风铃丁零丁零地响,兵听了,又在心里说:“小琪,风铃在响哩,你听到了吗?”
小琪听到了,也看到了,但她一动不动抱一个孩子坐在屋里,没出来。
隔天,兵找上门去。
兵去之前,把风铃取了下来,然后放在胸前,同时用手晃动着,于是在风铃丁零的响声中,兵走进了小琪屋里。
小琪见了兵,把头勾下,然后说:“我现在被人遗弃了,你还来做什么?”兵说:“来告诉你,我不但把风铃挂在门口了,还挂在心上了。”说着,兵又把手中的风铃晃起来,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4岁了,会说话,听见风铃响,孩子把一只手伸出来,还说:“妈妈我要。”(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这篇小说以人物语言描写见长,虽然没有任何心理活动的描写,却能通过简短的对话传达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A.小琪抱着孩子来看兵时,热热闹闹的一屋子人旋即离去,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故事的展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波澜有起伏的。
B.小琪对兵仍然有深厚的感情,说“我跟大狗离婚,跟你结婚”,而兵也知道这是小琪的安慰话,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门口没有风铃”。
C.兵回部队后,把风铃挂在营门口,兵们由开始的喜欢到后来的厌烦,说明他们并不知道这只风铃身上所寄寓着的兵对小琪的爱与思念。
D.小说以4岁的孩子听见风铃声,伸出手说“妈妈我要”作为结尾,避开了直接的交待,而借孩子天真的话,含蓄委婉的预示了两个人未来。
【小题2】小说开头部分三次写到“兵无言”,请谈谈你对这三处“无言”的理解。(6分)
【小题3】写出小说中“风铃”在“兵”与“小琪”情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小说兵在真爱面前过于软弱,他的无言与沉默,险些丢了自己的真爱;还有人说,兵经历了一次情感与理智的痛苦冲突,演绎了一份可赞可叹的人间真爱……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
在中国正统的知识积累中,文人阶级对话语权力的垄断,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始终处于集体的“失语”状态。由文人所构筑的社会文化体系,事实上排除了普通大众的参与。在精英文化的掩盖下,民众的精神活动只能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大众普遍性的失语,使我们的文化传统体现为极少数社会成员思想片段的串联。即使是今天,我们仍然习惯于从那些思想家和大人物所留下的片言只语中去寻绎历史的线索,而无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的解读。
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文人阶级在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围的局限。他们不屑于将大众生活面相纳入历史的范畴,更无从总结他们的精神体验。当我们今天面临历史知识的重构任务时,弥补这一缺憾,就成为不得不完成的一个课题。
显然,我们必须转向,寻求解释历史的新资源。
民谣就是这样一种资源。
作为重构历史的一种资源,民谣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和生动。尽管文人对民众生活的记录也不无意义,但在乡土社会中自由流淌的歌谣比任何文人的描述都更为鲜活和真切。
民谣对探讨民众生活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对各种具体场景与细节的描述,这是正统历史中无法看到的。这种细节未必是真实生活的完整复述,但却与生活本身保持了最紧密的距离和最合理的关系,使我们得以体会生活本身的鲜活与斑斓。
与大众生活紧密关联的民谣,若隐若现地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民众随意吟诵、篡改及至遗忘中,记录着群体的喜悦与哀怨、自得与黯然,以粗粝的方式呈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本相,表达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伦理信仰、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它所蕴涵的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千百年来民众生活形成真实的观察印象,也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原始状态下的民众精神世界。
选自 田涛《民谣里的中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精英文化的掩盖下,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始终缺乏对社会文化的话语权。
B.大众普遍性的失语,使我们仍然习惯于从那些思想家和大人物所留下的片言只语中去寻绎历史的线索。
C.在中国正统的知识积累中,民众的精神活动只能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边缘地位,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也往往被人们忽略。
D.文人阶级在累积知识的过程中,也想将大众生活面相纳入历史的范畴,只是他们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围的局限,无法总结大众的精神体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由于文人对底层生活接触不多,所以他们所记录的民众生活,往往是表面的,不够鲜活和真切,并没有多大意义。
B.民谣所记录的民众生活的细节未必是真实生活的完整复述,且是正统历史中无法看到的,我们不能采信。
C.虽然民谣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它被民众随意吟诵、篡改及至遗忘中,对重构历史意义很有限。
D.由于民谣记录着民众的生活本相,表达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伦理信仰、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所以它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原始状态下的民众精神世界。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民谣对重构历史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及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的,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了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也有严格规定。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到达顶点。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比篆晚出之隶、草、楷、行等字体尚未行世,故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另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而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典范。
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印面虽风韵万端,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篆刻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无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即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
【小题1】下列对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中国的篆刻艺术有厚重的悠久传统,其文字篆刻于金属、象牙、犀角或玉石等材质上,虽刻于方寸之间,但也能给我们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B.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观点已为学界接受认同,但作者认为中国的篆刻艺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以刀为笔的甲骨文。
C.中国篆刻艺术,有凹凸两种,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由于印泥多为朱色,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又有“白文”“朱文”之说。
D.中国篆刻艺术对篆刻者有着极高要求,虽不一定是书法家,但要了解汉字字体,印文排列方面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对印章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说明人们对印玺十分重视。
B.秦代试想“书同文”,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篆文局官方正式字体地位,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与手工业发达这些都是汉代篆刻印章大胜的原因,
C.印家的“胸内有法”是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这是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D.印章的印面依据阴阳二体间的组合搭配来求得变化,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进而取得奥妙无穷的效果。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制作方法而论,现代篆刻艺术的始祖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
B.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兴盛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密切,这说明文化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
C.中国的篆刻艺术,又称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当前所发现的东周遗物说明其起源不晚于周代。
D.设计印稿的印家需要反复构思,使尽解数让成套和成组的印章方方有别,从而显出自己的章功和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