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厂  子
曾 平
村主任把大家叫到他家外面的坝子上开会。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孩子。身强力壮的男人全跑到城市打工去了,到春节,才像鸟儿一样飞回来。村主任的咳嗽比往常认真了好多。他要宣布重大决定时都咳嗽得厉害。
村主任说,人家乡长,像龟孙子,陪了三个月,王老板才答应过来!
村主任又说,你们不晓得,为了把王老板拉到我们坝坝村,乡长喝了多少酒!三个月没下战场,五次差点儿住院!
大家对乡长喝不喝酒不感兴趣,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村主任非常清楚。村主任接着说,把地交给王老板,一亩地,人家给一千斤谷子。一亩地,起早摸黑地干,一年收多少?满打满算,八百斤。还没算化肥、种子、汗水。现在啥都不干,坐在家里,一年的收成全进屋,还多二百斤。
坐在家里收成就能进屋,大家求之不得,就叽叽嘎嘎地热闹起来。
村主任的大嘴巴继续翻动,说,王老板说了,今天签合同的,一人奖一百块。一百块是多少?一百五十斤谷呢。村主任从裤腰带里取出一摞叫合同的东西,来回在大家面前晃,说,签了就是钱哟!
大家都签上大名,然后领走一百元的奖金。
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进大家的土地,厂子一天天地耸立起来,一根大烟囱,高得像要插进蓝天白云里面。
大家问,这王老板,建的啥厂哟?
村主任说,今年租地的谷,王老板给了没?
大家说,给了!算成钱,安逸。
村主任说,安逸你还操啥子闲心?村主任叼着带过滤嘴的香烟,反剪着手,到厂子去了。村主任兼着厂子的副厂长呢。
没多久,大家把村主任围住,还是在他家坝子边。不同的是村主任家房子的外墙全贴上了白花花的瓷砖。村主任说了,明年春天,村上盖一座四层的办公楼,钱,厂子那边出。以后,村上开会,用不着他家的坝子了。村主任很忙,偌大一个厂子,需要他忙的事情多。要不是大家带信给他婆娘,说如果不出来,就把厂子推了重新种庄稼,村主任断然不会出来。
村主任没有好脸色,说,种庄稼,还没种够?
村主任继续没有好脸色,说,王老板的租金,给没有?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说,主任,烟囱上面那些黑烟,把天全吃完了。大家的眼睛都望着直插云霄的烟囱和那些奔腾咆哮的黑烟。
村主任见惯不惊的样子,说,天空是你家的?办厂子怎能没有烟囱?有烟囱怎能没有黑烟?大家说,主任,你没闻到臭味儿?
一些忍耐不住的,早已肆无忌惮地咳嗽开来。村主任也忍不住跟着大家咳嗽起来。村主任说,办厂子就有烟雾,有烟雾就有臭气!臭气没闻过?茅坑臭不臭?大粪臭不臭?久了,惯了,还香!
过了几天,村主任传达了王老板的决定,每家每户给一个名额,去厂子当工人,月工资一千块,干得好,还发奖金。
村主任说,你们的男人、儿子,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挣多少钱?赶快把他们喊回来,到厂子当工人,既挣工资,还照顾家里,人家王老板,想得周到不周到?
不到十天,在城里打工的男人,纷纷回家,去了厂子。
过些时候,大家再次围住村主任。都是一些老人,年轻的男人女人,全进厂子当工人了。
大家说,主任,你去看看玉泉河。玉泉河成臭水沟了。
坝坝村有条河,水清得像玉,甜得像泉,祖祖辈辈都叫它玉泉河。大家长年累月靠玉泉河浇地,饮水,河水滋润着村子。
村主任说,臭水沟怎么了?王老板的租金,少了你们?你们的儿女进厂子,少了工钱?
大家忧伤地说,主任,那河水,咋吃啊?
村主任笑笑,很释然,说,这好办,明天,我就让厂子给大家打井,一家一口,这下,好了吧?
【小题1】坝坝村的自然环境在建厂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大家”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群体,请统观全文,概括其形象并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本文写了坝坝村毁田建厂的故事,请探究本文的主旨。(6分)
【小题4】下列关于文中三处加点的“咳嗽”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处是村主任为显示权威,强调厂子的来之不易和重要;
B.第二处是体现大家在村长面前肆无忌惮;
C.第三处是既因空气臭,又在为自己想对策作掩饰。
D.三处“咳嗽”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
E. 凸显村长虽谋求政绩但也一心为民劳累至深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以文化重建应对城市雾霾
雾霾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终风且霾”的记载。在历史上也曾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清人昭槤《啸亭续录》的“昼晦”条,其中就记有“路人皆不敢行”、“老妪佝偻为风吹毙”、“遗失幼孩”等事件。可是,今天的城市雾霾,与这些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苦果。
一直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突然遭遇所谓的十面“霾”伏,其实并不奇怪,而是中国近年来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是城市的命脉。工业化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必然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生态的严重透支和污染。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概莫能外。以能源为例,已故的印度原子能科学家霍米·巴巴博士曾测算道,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每百年消耗的总能量不到半个Q(每Q代表燃烧三万三千吨左右的煤所释放的能量),目前每一百年大约要消耗10Q。也就是说,在人类过去两千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大约有一半是过去一百年消耗的。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也可以参照这个公式测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已翻了两番,而按照到2020年再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届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90909Q,这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
其次,从生活方式上看,城市是天生的消费主义者。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是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的另一主要原因。一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一直以超过1.5%的年均速度增长,据国外学者的相关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年新增住房3亿—4亿平方米,建设用地18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而建筑垃圾和废料是城市雾霾的一个重要。另一方面,汽车社会是都市生活方式的一个基本标志。据相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近100倍。与此同时,我国小汽车数量迅速膨胀,自2009年以来,我国小汽车的销售量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更重要的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尽管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但由于它有效地降低了人的过剩和奢侈欲望,直接减轻了整个社会生产与分配环节的巨大压力,所以也就等于提高了生产力和增加了生活资料总量,西方当代学者唐纳德·沃思特就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所以说文化重建以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可以说有两种渠道:一是在“技”的层面上,如伦敦市民,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尽量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如后现代城市设计中的“3R”原则——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二是在“道”的层面上,主要是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如果说前者是西方人的特长,那么后者就是中国文化的利器。在批评片面强调物质生产、全盘否定礼乐制度的墨子时,荀子曾充满激情地说:天下的财物养活天下人本是绰绰有余的。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不足”和“有余”的激烈矛盾,关键在于个体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与合理安排。因而,与墨子主张一心发展生产、降低文化开支完全相反,荀子认为社会的首要问题是“隆礼重乐”,即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生活资料与主体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后要说的是,改造我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应成为“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一方面,以克制在现代化进程中过分膨胀的现代性欲望为基本手段,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为我们在城市化背景下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历史文化与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以改造主体为基础尽可能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这还昭示了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有助于解决当下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
【小题1】下列对于我国“新型城市病——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规律。
B.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
C.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
D.精神文明建设缺失,个体奢侈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导致生活资料总量增加。
【小题2】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就是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全部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
B.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是中国文化的利器,有助于解决城市病。
C.荀子“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传承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是“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城市雾霾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果,与古代社会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B.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能源消费量已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
C.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因为在“技”这个层面上突破不是中国的特长。
D.倡导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未来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 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不免/未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小题1】文中加横线词语的书写或加横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草如
B.(jiàn)外山光
C.芦
D.应(hè)
【小题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俭朴消磨难免
B.俭朴消耗不免
C.简朴消磨不免
D.简朴消耗难免
【小题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尘不染B.流连忘返
C.如雷贯耳 D.莘莘学子
【小题4】在文中第一段末句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土山的背后,缓缓流动着一条小河,
②荷花池北岸上,可遥见一排高低起伏的土山,
③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
④山上松柏茂盛,树下花草丛生,别有一番风致。
A.④①③②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小题5】文中“工字厅”的长联因情景交融而颇有意蕴。下面的对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适合挂在书房中的一项是
A.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B.山川佳色澄悬镜松竹清阴静读书。
C.贵客登堂谈真道高朋满座叙福音。
D.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同类题3

阅读下列《丹柯》节选文段,完成小题。(10分)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和谐地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这条路是很难走的!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每一步路都要那些人花掉很多的汗和很多的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到哪儿去的。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
他们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林的胜利的喧响下面,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
他们说:“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你们说:领导我们吧!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可是这些话反倒使他们更生气了。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他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把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逃到林子的深处去,就在那儿。黑暗颤抖着跌进沼地的龌龊的大口里去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那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小题1】请分析第一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小题2】节选部分反映了族人和丹柯怎样的性格?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试从多个角度理解《丹柯》的主题。(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的“业余精神”
宋元以后,中国绘画形成了一种“业余精神”传统,即“画画应是文人业余的艺术修养”。一方面,文人追求一种完整人格,反对职业化艺术;而现实中,很多文人却不得不靠绘画来谋生。这就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错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可以上溯到孔子时代。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应具备完整的人格,而不应成为擅长某种技能的器具。这种文化心理逐渐发展成了对业余的崇拜,不仅影响到绘画,也延伸到文学、建筑等领域。随着财富增多和教育水平提高,文人数量远超官僚机构的需要,边做官边画画的业余之路走不通了,所以文人开始以绘画等才能谋生,成为职业画家或作家。但画家如果是职业的,他就很难被主流艺术评价体系认可,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结果:为了赦免文人成为职业画家的过错,人们把评价业余画家的标准用在这些职业画家身上。这给中国绘画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首先,书画交易中,画家不会公开出售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是不被主流标准所认可的职业画家。有身份的画家会通过中间人与买家联系,并且会刻意将自己和所谓的“画匠”区分开。而在欧洲,拉斐尔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讨债却可以成为美谈。
其次,塑造了中国画独特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是基于业余精神影响的艺术标准:要超越实际功能、专注图像之外难以捉摸的文人意趣。元代以前,中国画也提倡“师法自然”,唐代韩干在马厩中向马学习,北宋范宽在自然中向山水学习。但元代以后,描绘真实不再是作品的追求,画家也就不再写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解释得很妙:文人画不在考究艺术功力,而在看出许多文人的感想。所以直到今天,哪怕是外国观众在欣赏中国画时,都知道作品是画家为表达自我而创作的。我们看重的是名家手笔、风格传承,而不像西方艺术那样关注图像本身。书画交易中鉴定用的也是相同标准,更强化了这种标准的权威性。
第三,对中国文人画题材的影响。虽然画家以“业余精神”标榜自己在作品中的自我表达,但是他们并不能像业余精神所要求的,只把作品给真正懂他的人欣赏,买家对创作也有很大的决定权,甚至改变画家的创作方式。如郑板桥一年能挣一千多两银子,他中等尺幅的作品是四两银子一幅,他不得不快速生产作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只能使用梅、兰、竹等热门主题和重复的笔法。这就造成了中国艺术史评价尺度和画作题材都越来越单一。宋元之后所有不和谐的题材,比如战争,比如鬼怪,几乎都被淘汰了,只留下能表达文人情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主题。这对画家的创造力是很大的限制,画家想选择违反潮流、有所创新,变得比任何时代都艰难。
(节选自高居翰《画家生涯》)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器”的观点导致中国历史上对专业技术的蔑视,造成职业画家缺失。
B.中国画宋元时风格大变,其重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数量远超官僚机构的需要。
C.西方绘画看重图像本身,欣赏和鉴定中国画时只需关注手笔、风格等因素。
D.市场对创作有一定决定权,这造成中国画中山水、花鸟等题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了中国文人画家“业余精神”的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并以之贯穿全文。
B.文章通过分析“业余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显示了作者深厚广阔的宏观视野。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始终立足于中外比较视角,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得出清晰结论。
D.文章逐层指出了“业余精神”给中国画带来的影响,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B.宋元前,主业为官、业余作画现象大量存在是“业余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C.业余精神让中国画从追求写实到追求难以捉摸的意趣,丧失了可贵的写实传统。
D.历史上可能有些颇具个性的画家选择个性题材,但其声名却很难流传下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人民日报》2000、2、25)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抨击“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 人格与金钱地位、 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B.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C.“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D.王维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正是他放弃了太多的追求,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的结果。
E.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小题2】作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因阅历不同而感受不同,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概括作者 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6分)
答:
【小题3】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简要分析作者赋予“明月清泉自在怀”什么内涵,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