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及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的,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了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也有严格规定。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到达顶点。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比篆晚出之隶、草、楷、行等字体尚未行世,故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另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而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典范。
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印面虽风韵万端,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篆刻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无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即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
【小题1】下列对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中国的篆刻艺术有厚重的悠久传统,其文字篆刻于金属、象牙、犀角或玉石等材质上,虽刻于方寸之间,但也能给我们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B.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观点已为学界接受认同,但作者认为中国的篆刻艺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以刀为笔的甲骨文。
C.中国篆刻艺术,有凹凸两种,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由于印泥多为朱色,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又有“白文”“朱文”之说。
D.中国篆刻艺术对篆刻者有着极高要求,虽不一定是书法家,但要了解汉字字体,印文排列方面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对印章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说明人们对印玺十分重视。
B.秦代试想“书同文”,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篆文局官方正式字体地位,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与手工业发达这些都是汉代篆刻印章大胜的原因,
C.印家的“胸内有法”是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这是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D.印章的印面依据阴阳二体间的组合搭配来求得变化,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进而取得奥妙无穷的效果。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制作方法而论,现代篆刻艺术的始祖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
B.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兴盛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密切,这说明文化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
C.中国的篆刻艺术,又称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当前所发现的东周遗物说明其起源不晚于周代。
D.设计印稿的印家需要反复构思,使尽解数让成套和成组的印章方方有别,从而显出自己的章功和功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2 04:1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9分)
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   谢有顺
“文化大散文”盛行了多年。这种散文的普遍特点是,大规模地涉足历史的后花园,力图通过对旧文化、旧人物的缅怀和追思,建立起一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比较大气的新散文路径。这个潮流的倡导者,以前有余秋雨,以后有王充间、卞毓方、费振钟、朱鸿等人,他们所出示的话语风度,满足了许多人的文化期待,也使许多人觉得在散文中建构大话语模式的梦想正在实现——或者说,已经初步实现。
“文化大散文”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它的遗留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必要的清理。我愿意在这个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据我有限的阅读,我发现,文化大散文有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匮乏,那就是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触角无法到达的地方,作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请求历史史料的援助。甚至,在一些人的笔下,那些本应是背景的史料,因着作者的转述,反而成了文章的主体,留给个人的想像空间就显得非常狭窄,自由心性的抒发和心灵力度的展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不说这些历史史料许多都有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局限,我只想探讨,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散文作者,如何能够不像历史学家那样忙于对史料下结论,而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历史中的人性和精神碎片。也就是说,对于散文而言,历史这个阔大命题的诱人之处,并不在于诉诸史料的历史传奇和历史苦难的演义,而是在于那些长年沉潜在民间的独特段落和瞬间。这些段落和瞬间里面所蕴含的精神消息,往往才是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它与在野的文明、异质的文化、民间的传统一脉相承。我以为,如何更多地发现这些段落和瞬间,并为这些段落和瞬间找到合适的心灵形式,使之被缝合到一个大的精神气场之中,是历史文化散文作者急需共同解决的难题。
历史是什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历史是知识和材料,是铁的事实,所以他们有理由寻求历史的正解;而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也像历史学家那样试图以史料说话、并求历史的正解的话,那除了留下一堆漏洞和笑柄之外,我想不会有其他的收获。
因此,我认为,历史的力量,对于散文作者来说,恰恰是以非历史的方式达到的;它不是为了寻求历史的正解,而是为了接通历史中秘密的心灵通道。可是,当下的文化散文作者在进入历史的时候,往往表露出一种试图纠正历史的文化态度,他们的行文中,似乎总是在辩白,在澄清,在告诉读者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而恰恰忘记了他们手中那些有限的材料,并不足以做这样正统的事情。结果,多数的历史文化散文,都落到了整体主义和社会公论的旧话语制度中,它无非是专注于王朝、权力、知识分子、气节、人格、忠诚与反抗、悲情与沧桑之类,并无多少新鲜的发现。
这样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休矣!散文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入整体主义和社会公论之中。可困境恰恰就在这里,当历史在为散文作者提供有力的支援的同时,也为他们设下了陷阱:由于历史的阴影过于强大,作家往往无法挣脱它的圈套和逻辑,最终只好臣服于它。在最需要作家发表史识,最需要作家表现出人性的洞察力的时候,作家的身影却淹没在历史那阔大的阴影里,这与文学所需要的独立和创造的品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以为只有历史文化散文作者的写作不是受制于历史(更不是简单地转述历史),而是以非历史的方式来面对历史本身,他的写作才会贯彻出真正有价值的个人眼光和精神敏感。
如果说,历史研究主要是材料发现,那么,散文写作则应该是一种精神发现;这种精神发现又往往是非历史的,是在野的、异质的、民间的——只有它能有效地联结历史和作家之间的精神通道,也只有它能到达历史的人性深处。
因此,历史文化散文的困境,不在于作家们缺乏历史知识,而在于他们缺乏史识,缺乏深邃的精神识见。没有“史识”,作家就无法超越材料,获得洞见;没有“史识”,作家就不可能真正地与历史、文化发生精神对话,反而容易被史料所左右和蒙蔽。
【小题1】下列对“文化大散文”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文化大散文在内容上大规模地涉足历史的后花园,缅怀和追思旧文化、旧人物。
B.文化大散文力图建立起一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比较大气的新散文路径。
C.余秋雨、王充间、卞毓方、费振钟、朱鸿等人是文化大散文这一潮流的倡导者。
D.在文化大散文中,原本枯燥的史实,一经作者转述,就充满了文学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留下一堆漏洞和笑柄”这句话讽刺了某些历史文化大散文作者越俎代庖,只能贻笑大方。
B.本文批评了文化大散文作者“试图用史料说话并求历史的正确”的做法,落到了整体主义和社会公论的旧话语制度中。
C.这篇文章不否认文化大散文成就,并指出文化大散文的成就在于作家获得丰富的历史材料,获得洞见,从而具有独立创造的品质。
D.文章认为文学需要的独立和创造的品质,文化散文作者的写作应该以非历史的方式来面对历史本身。
【小题3】联系全文,概括“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企业家为什么越来越重视书画文化
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中国书画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200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书画形成了其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规律。中国书画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如果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书画艺术也就不复存在。
经营企业也是如此,特别是经营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更是要有哲学思想的底蕴。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现实呼唤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家。同时,书画艺术还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对促进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巨大作用。
用心的企业家总是能从书画艺术中汲取营养,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建筑、园林中讲究空间的曲折处理,“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体操、武术中的一招一式,刻意塑造刚柔之美。墨分五色的笔墨技法之理,以及中国书画家们经常提到的“师法自然”等等,与构建什么样的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管理风格如出一辙,都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书画、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
企业家学习书画,爱好书画,并非是人人都要成为书画家,而是重点在于陶冶身心,培养开朗豁达、自信率真、高瞻远瞩的性格特征。有的企业家本身就是书画家的当然更是求之不得。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家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一个擅长书画的企业家更容易左右逢源。可以说,在商业氛围越来越浓的时代,企业家反而越来越重视书画文化,这正是现代企业家作为领导者在个人品味方面的升华,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成功离不开良好公共关系的建立,以收藏、观赏或馈赠高雅艺术品作为创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栽体,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企业收藏书画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形象,将企业的层次提高到文化层面的最高境界,同时超越了企业之间的行业界限,促进企业的沟通,有助于企业的实际经营和发展。   
企业收藏书画本身也是一种投资、集资、融资、增值的手段,书画艺术品是“软黄金”。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已被国内众多的企业家所认同和接受。中国有句古话:“宅有书画家不穷。”、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收藏一段时间,待到时机成熟将手中的艺术品出手,再转而买自己更为中意、有更高回报的艺术品。而通货膨胀肆虐,遭遇经济危机之时,书画较于货币资产更为保险。
当然,书画作品的最终价值还是决定于画家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境界、内在修为与外在境遇。书画家应具有综合素养与创造能力,书画之外还要具备思想高度、文学修养等等。因此,作为收藏者的企业家也应具备相应的眼光和判断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书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画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且具有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规律。
B.中国书画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经营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家可以从中汲取哲学思想的内涵。
C.中国书画中蕴含的“师法自然”等与企业家构建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管理风格存在渊源关系。
D.中国书画固然具有投资价值,但想收藏中国书画的企业家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眼光和判断力。
【小题2】文章说,“书画艺术晶是‘软黄金’”。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书画文化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
杨国荣
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理性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义上的“观”——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了价值的内涵。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
内在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其中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
引申而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社会领域中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应共同存在而非相互排斥。与之相联系,这些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享有、运用自然资源上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按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以上权利,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而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以上原则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某些民族、某些国家在利用、消耗自然资源方面远远超过甚至压倒其他的阶层、集团、民族和国家。这里无疑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如果不加抑制,同样将导致生态的问题:当社会领域的某些成员、集团、民族、国家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时,天人之间的不平衡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正如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将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一样
以上事实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与社会上不平等地运用自然资源有着难以否认的联系。
可以看到,在天人关系之后,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前面所提及的看法,即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与之相应,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如前所述,以人观之的“观”既涉及以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包括从价值的视域看待世界。从逻辑上说,如果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并进而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以人观之”所涉及的以上价值关切对于抑制这种偏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文汇报》2014年12月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以人观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狭义的理性认知直接指向了对价值的关切。
B.涉及狭义的理性认知,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
C.价值的关切,以天地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但并不包含任何物质上的价值利益。
D.孟子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明理学家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B.从人类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
C.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必然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这就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就是由我们上一代人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D.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避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等对象价值关切的科学概括,即自然中的“每一个个体”不管是敌是友,都可以互不伤害共生共存。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
C.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权利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
D.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进而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电影如今呈现出勃勃生机,不仅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由于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娱乐至死”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从所谓“屌丝”电影到所谓“毒舌”电影,从偶像电影到“粉丝”电影,从喜剧电影到“恶搞”电影,在近期一些较高票房的电影中这种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
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30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性地指出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正在日渐娱乐化,甚至演化为“娱乐至死”。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
面对舆论批评,票房似乎一直是追求“娱乐至死”的挡箭牌:似乎观众的选择就体现了作品的价值,而票房则因为帮助国产电影争取了与好莱坞竞争的市场份额而获得某种批评豁免权。实际上,由于电影特殊的消费方式,一些电影借助商业元素的配置、营销推广的带动、粉丝心理的盲目,创造了不俗的电影票房,但是许多观众对这些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内容质量却并不满意。
电影作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不仅应该提供娱乐,也应该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担当。目前,电影产业的“唯娱乐”、“唯票房”现象,反映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电影去争票房、争市场、争所谓份额,无疑是文化上的饮鸩止渴。我们的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足够的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美好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因此,国产电影需要份额和票房,但更需要“绿色”的份额和票房。
(选自尹鸿《“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娱乐至死”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消费方式的特殊性需要电影用“娱乐至死”的态度来实现内心压力的释放和欲望的宣泄。
B.“毒舌”电影、“粉丝”电影和“恶搞”电影的出现使“娱乐至死”成为电影文化主流。
C.“娱乐至死”的追求使得如今的中国电影呈现勃勃生机,获得了较高票房和较高收视率。
D.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娱乐至死”化,虽然不断刺激放大着欲望,但不利于心灵的净化。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与好莱坞竞争电影市场的份额,国产电影要通过对娱乐的追求来提高票房。
B.有较高票房的国产电影,都具有娱乐性,同时也建设了新文化、塑造了新文明。
C.电影票房一路飙升,直接引发了许多观众对影片艺术质量和内容质量的不满意。
D.电影产业“唯娱乐”、“唯票房”的不成熟表现,可能会导致电影的市场危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小题1】下列与诗歌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鉴赏法”是中国古代沿用甚久的一种传统的诗歌鉴赏方法,人们主要通过研究诗人的生平事迹来对诗歌的意蕴和价值做出判断。
B.在鉴赏诗歌时,人们对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和异闻轶事做出详述,创造了许多诸如《唐诗纪事》这一诗话类的作品。
C.鉴赏者使用抽象的说法来鉴赏诗歌本身,并且着重引用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由于重复引用资料的情况很多,诗歌鉴赏也越写越长。
D.这种鉴赏虽有一定缺点,但能让人了解诗作本末,比较透彻地理解诗歌,因此发展到清末,《唐诗说》成为了诗歌鉴赏作品的集大成者。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历史记载中寻找鉴赏诗歌及其它文学作品的依靠是合理的,研究诗史和文学的人大多采用的都是“历史的鉴赏法”。
B.唐代诗人岑参的诗歌重在写景,构思精巧,这与高适雄浑豪放的诗作有很大区别,但二人的诗作都是以“悲壮为宗”的。
C.夏敬观所作的《唐诗说》一书汇集、总结了前人收集的众多诗歌鉴赏资料,可以说是“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作品。
D.《宿府》一诗围绕“独宿”,写诗人因“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而“独宿”,又因“独宿”而“姑且相就”。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关于诗人生平事迹的文字非常有限,因此不太可能了解诗人的每个作品。
B.要想了解诗歌的艺术成就,就必须在了解诗人生平事迹的基础之上,深入地把握全诗的脉络和命意。
C.如果没有对诗人生平事迹的把握,就不可能对诗歌的艺术成就做出全面的鉴赏,这种鉴赏就会落空。
D.鉴赏高适的诗也需要像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一样,深究诗歌的本末和脉络,只有这样才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