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后面题。(共8分)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人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 “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咿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子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浊泪。
【小题1】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4分)
【小题2】请挑选一处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分析其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旅店
林清玄
我常常想,生活里的很多记忆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跑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小小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个旅店了。
因此,对于古代那些有心思在旅店里题诗的书生,我是敬佩的。然而,他们纵是题了诗,又能真的印证什么呢?
我们把自己摊平在一条道路上,过去的记忆便成为五颜六色的屋舍绵绵穆穆地展延开来。堂皇富丽的楼宇固然鲜明,更教人怀念的是,植在荒山僻地飘酒香的野店。
有一回马蹄走过一枝枯了的凤凰木下,“最长的一日”的一幕电影便浮现出来,一支倒竖的步枪上,斜挂着暗草色的钢盔,一曲低沉的挽歌在晴空翻扬。那样的感觉一旦滋长便不再淡下去,一直到看到另一种美才平息下来;秋天的泥土散放着成熟的禾稻的香气,山风盈袖,秋阳展颜。
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有巢氏削木器而图轮圆;伏羲氏观星象鸟兽之迹而八卦;仓颉仰察星斗回曲之势,俯视山川蜿蜒之形,点画结绳为文字。
前人很多美丽的名字被流传下来,写在一本叫做“历史”的书上,愈是最先建立自己旅店的人,愈是散放古老沉厚的馨香。因此,读书是一种冒险,像骑在马上在充满旅店的路上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如果走入司马相如的店,别忘了沽一坛酒,万一走入曹操的店,就当心脑袋!
走入莎士比亚店,在炉边他会讲很多让人洒泪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在肃冷的寒夜,北风呼呼,许多军士站在城堡上守卫,使人一开始就有不祥的预感,可是由于莎士比亚用低沉的嗓音和充满诗的语言向我们说这个故事,在凄寒中竟被炉火烤出一种难言的美感。
哈姆雷特有自己的旅店,有自己不可解的道路,策马奔驰,尘土飞扬之处,就注定了他将投宿在刻骨凄凉的地方,他无可奈何地选择了荒家作为黄昏的客店。
哈姆雷特的野店和荆轲的客栈开在一处,我们从那里经过,就感觉到易水的萧萧风冷,荆钶的白衣裳飘在天际,那样清楚慑人的白颜色,衣袂动处便扬起让人沸腾的悲壮来。那个颜色是理智无法预期的,生命是一种赌注,赌天下苍生。
山鹰坠毁,选择高冈;荆轲选择白颜色配葬自己的死,只因为白色是素净的颜色,阳光的颜色,最宜于鲜血的颜色。人的风骨愈在面对危难和死亡时愈能显现,我们走在血迹斑斑的路上,一路上都散放着先人侠骨的香气。
即使像岳武穆那样铁铮铮的汉子,生活中充满了凄美,悲壮和狂歌,也不禁要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马上弄笔之际,感知自己未来的历史命运,他也作了无可奈何的选择——把金牌一道一道纳入怀中,仰首天地,映现出满天满江的红霞。许多记忆写在旅店里,也有许多记忆在路上被遗失,吴弘道的《醉高歌》有这样两句,“风尘天外飞沙,日月窗前过马”,在无意有意问,很多事不都是这样吗?
我们往往没有时间或心思静下来欣赏两旁的风景,“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再回首便是山水千重、两岸猿声的路上,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在马上、在风尘迢迢,各形各色的旅店中选择呢?
就把住马鞍叫劲!碧绿的草原上,我不停地奔向一轮不落的朝阳,朝阳之下原始的纯朴和亲情活在每一个山冈的野店里,鸟鸣、花开、鹰扬、大地醒转。
此际,我在马上,回首后顾,三十功名和八千里路的日月风尘,在一刹间都远去了,留下一种不可言说的美。
【小题1】请分析开头一节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哈姆雷特的野店和荆轲的客栈开在一处”这句话,并概括一下文中“前人的旅店”到底有着怎样的特征。(4分)
【小题3】对于生命中的各色各样的旅店,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感悟?请分条简析。(6分)
【小题4】“旅店”作为小说的标题,请探究它的丰富意蕴。(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7分)
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
……
它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它已经撞坏了另外四门炮,在船壁上撞破了两道裂缝,幸喜裂缝都在水面以上,仅在狂风起时才可能有水从这里进来。它疯狂地冲撞船的骨架,这些结实的骨架还抵抗得住,因为那些弯曲的木材是特别坚固的。可是在这个庞然大物的攻击下,也听得见这些骨架发出咯咯的响声。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把一颗铅弹放在瓶中摇动,也不会撞击得这么疯狂,这么迅速。四只车轮在死人身上碾过来碾过去,把他们切着,剁着,剐着,五具死尸切成二十段在炮舱里滚来滚去,那些人头仿佛在叫喊,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船板被撞坏了几处,已经开始有裂口了。全船充满了可怕的闹声。
——节选自《炮兽》
【小题1】根据文中对炮兽的大量描写,概括炮兽的特征,并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大炮的极强破坏力,请举例说明。(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文化大史
张大千以锲而不舍的毅力,使自己的艺术开始在世界崛起,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他是一个旅行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大使”,他使世界上无数的人知道:“艺术在中国”,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特别是他与西方美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会晤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一次重要的接触。
1956年7月27日,张大千来到法国的烧陶名城——瓦拉里斯镇观看陶器展览会。毕加索也来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张大千目睹了万众欢呼毕加索的热烈场面。第二天,即7月28日上午11时30分,张大千夫妇和翻译受毕加索邀请,来到他在乡下的别墅——加利福尼亚宫。这是两个气质、思维、艺术创作方法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专门学校,张大千的启蒙老师是母亲,毕加索的启蒙老师是他当图画老师的父亲。在艺术道路上,张大千师承中国传统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独领风骚;毕加索也是如此,在广泛接触各种传统流派的基础上革新,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张大千的艺术主张是:“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刭超物的天趣,才算是艺术”;毕加索则主张作画应“集中精力注意相似之处,一种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相似之处。”张大千和毕加索都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享誉世界。在生活经历上,两个人也有绝妙的相似。张大千一生将近一半的岁月寓居海外,但始终怀念祖国,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毕加索一生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一直保持着西班牙的芷狺习惯和气质,他拒绝了所有要他放弃祖国国籍加入其他国籍的建议。
毕加索请张大千来到画室,参观他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集式作品、拼贴画。毕加索还拿来他的1百多幅用毛笔水墨仿齐白石风格画的花鸟虫鱼作品。张大千很惊讶,他很感慨这样一个已处于艺术顶峰的巨匠大师,仍在细心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毕加索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不要说巴黎,整个西方都没有艺术!”张大千以为听错了,他请翻译再翻译一遍。毕加索又大声说:“在世界上有艺术的地方,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源于中国的日本,第三是非洲。东方的中国人和黑人是真正懂艺术的,白人根本无艺术,也不懂艺术!很多年以来,我一直莫名其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和东方人到巴黎来学艺术?“他两眼发出灼人的光芒逼视着张大千:“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张大千听到毕加索的肺腑之言,感动极了,他为这位艺术大师对中国艺术的崇高评价而深感自豪,就连那个年轻的华裔翻译眼眶里也溢满了泪水。
毕加索不断赞美中国画是神奇的艺术,他认为中国的毛笔字也是艺术。毕加索伤感地对张大千说:他没有去过中国,他很想去。张大千很感动,他对毕加索说:“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张大千还当场为毕加索用毛笔写字。他看到毕加索的笔不是中国的优质毛笔,答应送给毕加索他自己用的毛笔请他试用。毕加索邀请张大千一行共进午餐后,合影留念,照片上两个人贴在一起,其实;他们的心早贴在一起了。告别的时候,毕加索赠给张大千一幅自己的作品《西班牙牧神像》。
张大千后来专门画了一幅墨竹送给毕加索。画中两竿墨竹一浓一淡,深浅相宜,用来表达中国画的意境、韵味,更重要的是,张大千用墨竹象征与毕加索的友谊长青,两国艺术文化常青。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毕加索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时受到万众景仰,可他没有摆架子,十分尊重来自中国的一行客人,第二天就邀请了张大干等人。
B.“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方的中国人到巴黎来学艺术?…‘这不是舍本逐末吗”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让张大干不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C.张大干画一幅墨竹画送给毕加索,有出于个人的友谊因素,也有出于中国“文化大使”的因素,可能后者更重要。
D.文中描写的那个年轻的华裔翻译,毕加索十分看重他,特意邀请他,虽然这个翻译不懂绘画艺术,但他感情丰富。
E.本文选取张大千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作为文化使者与外国同行建立亲密友谊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画家的无悔追求。
【小题2】张大干与毕加索在哪些方面有相似的经历?请简要概括。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3】为什么说张大干是中国的“文化大使”?请举例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中国人真正懂艺术”“在世界上有艺术的地方,第一是中国”对文章中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的这种评价,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原文和史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
思郁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1997年出版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通过采访那些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幸存者、清理人、已逝者的家人,还有那些参与到救援事故中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声音辑录而成。
我们会注意到受访者说话的时候,只有一个声音,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始终没有出现。她隐居在了幕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记录者和倾听者。正是这种看似客观的记录者身份让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文学是一种创作,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写作。如果作家只是记录倾听到的声音,是否可以借用巴特的那个术语来说,作者已死?要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从第一本书《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开始,就有意识地采用了这种口述记录,整理成篇的方式写作。她自己称这种创造是一种“文献文学”,肇始于纪实文学的本体,但是与纪实文学的写作之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写作那种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并非她的志向所在。当她开始接触到纪实文学之后,她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记者的采访手记中有很多部分,囿于审查制度或者各种偏见的缘由,不得不被舍弃了。但是这些被舍弃的记录与发表出的新闻相比有着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历史学家舍弃的地方,恰恰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因为正如她坚信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文学”。如果我们无法确认回忆的真实性,这样的材料何尝不是文学创作呢?它不具备历史意义,并不代表它不具备文学意义。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时间酝酿过程当中的下意识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故事就在大街小巷里,就在芸芸众生里:“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这个人有半页纸,那人有两三页纸。让我们一起来写一本时间的书。每个人都大声说出自己的真相和噩梦的阴影。我需要听到这一切,与这一切融合,成为这一切,同时也不失去自己。我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复杂性恰恰在于我们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到《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时间跨度从1985年到1997年的十几年间,内容从访谈二战卫国战争中的女兵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幸存者,中间还间隔了两场战争——关于被遗忘的儿童的战争《我还是想你,妈妈》和描述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那就是倾听别人的声音,倾听别人的苦难,见证那些沉默者的历史,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要知道她的第一本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还是存在的,她在帮助她们回忆,与她们的灵魂沟通,给她们必要的情感安慰。但是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她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她在这本书中看上去真的消失了,只有那些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只有那些创伤的肉体在诉说他们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只有那些再也不能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但是倾听只不过是创作的基础,它并非是作者的全部。所有的采访当然都是值得记录的,但成为一本书还要意味着记录的选择和筛选,声音的排序和结构的组合,素材的整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这些故事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主题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
她选择了恢复这些元故事的面貌,选择了尊重这些人物的原型,选择了原最为原始的文学创作方式,这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提到的,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这样非凡的方法,阿列克谢耶维奇加深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理解”。
相关链接
①2015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公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记者、散文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说:“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中国新闻网)
②“复调写作”:“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文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的创作与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了2015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家奖得主。
B.被历史学家舍弃了的一些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文献,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
C.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她的志向并非写作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而兴趣却在更为细腻而真实的纪实文学。
D.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读者可以听到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创伤的肉体在诉说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E. 获得诺奖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就是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创作的复杂性恰在于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小题2】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献文学”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文学批评界有不同意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否支持她获得这个荣誉?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后面问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

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
【小题3】这篇小说的结尾暗示了什么?哪些地方对这一结尾做了铺垫?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