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大,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大,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儿子想让山水来城里享享福,但事与愿违,不会说普通话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他更喜欢家乡不用说普通话的生活。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E. 老队长榔头庸俗卑鄙,是山水身边群众的代表,是他为山水的悲剧生活开了源头,进而埋葬了山水美好的前程和爱情。
【小题2】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小题3】小说中插叙了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10 02:38: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芦芙荭/文

先是一声。

接着是两三声。

老人抬起头在门前的树上瞅了半天,也没寻见鸟的踪影。老人以为他又出现幻听了。这样的事,以前也常常发生在老人身上。

过了几天,老人从庄稼地里回来时,突然发现房前屋后到处都闪烁着鸟的飞影,像风裹动的树叶,在眼前飞舞着。寂静的黄昏一下子律动了起来。

这一次,老人听到了鸟儿们那潮潮的叫声。

老人耸耸鼻子,是的,春天的味道越来越浓烈了。

老人走进屋里,再出来时,他的手上多了一把木勺。木勺里是金灿灿的麦粒。老人抓起麦粒,一把一把地向道场上扬去。金黄的麦粒在黄昏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后,就在道场上砸出了一声声鸟的叫声。

啾。

啾啾。

啾啾啾。

老人坐在门前的那块巨石上,一脸慈祥地看着那些鸟儿叽叽喳喳地抢食着地上的麦粒,好像那些鸟儿是他的孩子。

一年四季,老人最喜欢的就是春天了。春天的黄昏,老人就喜欢坐在门前的这块巨石上,看家家户户房顶上升起的炊烟;看村里的男人们从地里收工赶着牛羊回家;还有那翅膀上挂着水珠的鸭子,一摇一晃不紧不慢地从面前走过。

这样的日子多好呀!

可这一切,对于老人来说,似乎成了回忆。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那个时候,这个村庄多美呀,人还没到村庄,老远就能感受到那热闹的氛围。不说村庄,你就是走在村子外面的小路上,忽然,路边的庄稼地里就会蹿出个人来,吓你一大跳。

老人记得,那时他还年轻。也是在春天的一个黄昏,他到了这个村庄。

他本来是路过这个村庄,去另一个村庄的。可走到这个村庄时,天就要黑了。因此,他走得有些急,就出了事。他的一只脚在迈出时,不小心踢起了一粒小土块,那土块就像一只鸟一样飞了出去。他根本没有想到,在他前面不远处有个姑娘也正走在黄昏的路上,那土块好像长了眼一样,不偏不倚正好砸在前面走着的那个姑娘。

在这个美丽的黄昏,他和姑娘结缘,之后他就成了这个村庄的人。

他对姑娘说,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他都要守着这个美丽的村庄和她好好地过一辈子。

可现在,当老人在春天的黄昏里坐在这块巨石上时,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狗的叫声没了,鸡的叫声没了,连同孩童的嬉闹声也没了。

老人每天只能看着自己房顶上的炊烟一缕缕升起,再一缕缕飘散。

村庄还是先前的村庄,只是再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村子里的人陆陆续续地都搬走了。许多人都来劝他,让他和他们一起走,搬到河川去,那里有宽阔的大马路,出门就能买到想要买的东西。可他就是不走。没有人知道他不走的原因。只有他心里清楚,他是在坚守着几十年前那个黄昏他对她的承诺。几年前她就去了,她就埋在当年他们相会的那棵树下。那棵树现在也已成了老树,将来,他要和她一起在这棵树下守着这美丽的村庄。

鸟儿们吃净了地上的麦子,一只只地飞走了。场院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老人从巨石上站起身,天还没完全黑。他开始动身向村外走去,慢慢地,他走到了几十年前他和她相见的地方。几十年了,这里几乎没什么变化。说没变化也不对,路边的那些树都长大了变粗了。只是早些年又被人砍掉了。这两年,老人又在那地方种上了小树。老人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心血来潮,他的心突突地跳了几下,然后,他像当年那样在路上走着。估摸着差不多了,他脚下一用力,一个小土块就飞了起来。那土块像一只鸟儿一样向前面飞去。老人想在空中找到那土块的身影,却什么也看不见,他只好竖起耳朵想听听土块落地时的声音。

他等呀等,黄昏却是一片寂静。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6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鸟声鸣叫入笔,打破了只剩老人一人居住的村庄的安静,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渲染了一种空寂的氛围。
B.因为老人年龄大了总有幻觉,所以老人抬起头在门前的树上瞅了半天,也没寻见鸟的踪影,就以为他又出现幻听了。
C.小说用词形象生动,如文中“砸出了一声声鸟的叫声”中的“砸”,传神地写出老人高兴用力抛掷麦粒后鸟儿欢腾情景。
D.小说结构严谨,多处照应。如前后都有踢土块的情节,对比中突出老人回忆中的美好和如今一人在小村坚守的执着和落寞。
【小题2】文章对于老人的形象并没有刻意清楚的描绘,可给人印象还是很深刻。请结合文本对老人的形象特点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他等呀等,黄昏却是一片寂静”。有什么意味和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地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质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甚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要更多。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几乎每个晚上都耿耿难眠。

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地跟我说过,地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难以自禁地,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橡管别离!”

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在文中首先出现在小病号的答问中,直至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下旬再次出现,串联起整个故事,使叙述集中而清晰。
B.“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这形象地写出了岳老师的付出与努力的价值,以及她内心所感到的神圣与幸福。
C.作品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比如小病号背不出诗,“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愤怒”一词就写出了小病号对岳老师好管闲事的不满。
D.作品在叙述岳老师和小病号的故事时,穿插写“我”的感受和思考,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坚强和反抗不幸命运的态度,也彰显了作品主题。
【小题2】请对作品中画线的两段话进行简要的赏析。
(1)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2)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小题3】作品两次描写岳老师的哭,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才告结束。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 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  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和我坐在书房里烤着火,爸爸划了一根火柴,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雪花覆盖了每一个屋顶,矮小的桑椹树在我们这条街排开,树枝上也堆满了积雪。一夜之间,雪花塞满了所有的裂缝 和水沟。哈桑和我走出锻铁大门时,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 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了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已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你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快赢了!”哈桑兴奋得直喘气。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我收 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 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不仅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浓郁的异域风情,而且深刻揭示了家庭、友情、人性的丰富内涵。
B.小说写得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这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阿米尔与哈桑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C.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成功刻画了哈桑的形象,特别是“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一个性化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感人品格。
D.小说最后一段中“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一句,采用比拟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再次面对哈桑时的复杂心情。
【小题2】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 田
马 平
水泥路通到了大山深处的花田沟村,也通到了刚刚建好的红瓦房。
柴云宽占了一卦,对妻子米香兰报了一个入住新房的好日子。腊月初八,好,就依他一次。穷家没有什么家什好搬,那天要紧的事,不过是熬腊八粥。
腊月初八,天刚亮,雪花就飘起来了。
半上午,雪已经乱起来,村支书牛春枣突然出现在了家门口。一起来的还有丁从杰,省上派他挂职当这贫困村的第一书记。
滕娜从后边跟了上来,说:“你们看,香兰今天漂亮成这样,要把我比到屋角呢。我回去了!”市文化馆定点帮扶花田沟村,馆长滕娜的联系户就是这。米香兰一把拽下膝娜,却把棉被和餐具礼品往外推,结果还是只好收下了。
丁从杰好像是来这儿看雪的。他最后一个进屋,对柴云宽说:“我在报上读你的诗了!”滕娜这才想起来,连忙从包里拿出一张市报。
“《红瓦》。”牛春枣说,“我昨天就读了。老柴,我过去是有眼不识泰山!”柴云宽只顾得看报纸,好像没有听见牛春枣的话,却突然抬起头,朝他拱一拱手。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炉火也跟着笑,哗哗哗的。
吃完腊八粥,几个人围着一团火坐下来。滕娜拿出手机,让大家看她在牛春锁家拍下的大月季树。月季是嫁接在七里香树上的,枝头保留了十二个,姿态各异,合抱成团,各自开出了不同颜色的花。那大朵大朵的花,以十二种色彩一同开放,散发着含混的香气……照片上只有零星的雪花,门外的雪下大了。
这时候,丁从杰的电话响了。他到雪地里说了一阵电话,进屋之后对牛春枣伸出两根手指打了打手势。看到大家盯着照片,丁从杰说:“牛春锁是我联系的贫困户,他要把月季当礼物送给你们,我让他缓一缓,担心你们跟他原先有矛盾,不领这个情……”
米香兰突然说:“你前两天从我家地里取土了,家里种花吧?”
“种花。”丁从杰说,“作土质分析。”
“种月季!”牛春枣比丁从杰还急,“沙质土!碱性土!”
丁从杰说:“我刚才接了一个电话,我们花田沟,就要成为一个月季花海了!”
雪花已经大乱。屋内丁从杰从头说起月季,却是一点不乱。
丁从杰从那山旮旯见到大月季树以后,问过柴云宽两次,“花田”两个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柴云宽不再说他唱过的“薅草锣鼓歌”《花田错》,只说花田就是种花的农田,这块坝子有可能从前种过花。事实上,丁从杰和牛春枣也都这样讨论过,但还需要更多的意见来支持这个主张。两个人在网上搜“月季”,终于和四川同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上了线,立即带上一包泥土过去洽谈。对方也派人到花田坝上考察,进而研究回马古镇的人文资源和交通优势。来来去去调研过了,上上下下洽商过了,同画公司决定在花田沟及其相邻两个村投资建设“月季博览园”。项目分为三期,花田坝是一期,一通过评审就立即开工。
“我们花田沟,资源在沉睡。”丁从杰说,“同画公司看重那棵大月季树,表示会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这可能引发‘一锄头挖个金娃娃’的思想出笼。明天开会,除了做项目建设动员,要提醒大家防止这个思想,特别强调严禁滥采滥挖。当然,‘坐地等花开’的想法,也该特别警示。”
牛春枣兴奋得快坐不住了,结果却又为雪着急起来。他说,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雪,当务之急是防灾,明天的会议要往后移一移。他对米香兰说:“今天晚上,你们那老屋里要安排住两家人。山上搬下来的那五家人,还有两家新房没有盖起来,住在窝棚里……”
“没问题。”米香兰说,“床,火,都没问题。”
丁从杰和牛春枣立即动身,先分头到几个留守老人家里去。滕娜立即打电话回去,因突降大雪,全馆人员明天全部不休周末,到花田沟村展开慰问活动。柴云宽也忽然从大雪里消失了。
“放心。”米香兰对滕娜说,“他一定去雪中看花了。他已经说了,要跟牛春锁学嫁接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新修的山间乡村道路和新建的红瓦房写起,烘托并渲染了小说的喜庆氛围,凸显了小说关注扶贫脱贫的主题。
B.柴云宽为人住新房而占卦,赋诗《红瓦》抒发情感,小说结尾又要跟牛春锁学嫁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性格的复杂和多变。
C.牛春锁的大月季树在小说中占据重要位置,丁从杰和牛春枣正是由此想到种植月季的可能性,进而与科技公司制订了共赢的计划。
D.小说以“花田”为题,既契合花田沟村的地名和“薅草锣鼓歌”《花田错》的歌名,更暗示了山村种植月季之后的美妙前景。
【小题2】小说画线句子“雪花已经大乱”,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较多,你认为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作品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
“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
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
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
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
“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启吉,你更要……”
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
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
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
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
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
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
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
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
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万木凋零的凄冷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凉而美丽的氛围,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与启吉相见的喜悦心情。
B.石榴子儿很美,当石榴掉下去时,偏偏是露子儿的那面朝下,这一描述体现了作者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容易消逝的理念。
C.“落叶”和“围在圈中的泥土”虽无语,但这种隐藏在土地下的勃勃生机依旧未变,在严寒的冬天更加展现出一种凛然的坚强。
D.“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思念的人,见了面却只表达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
E. “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心中离别的忧伤。
【小题2】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主人公纪美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的。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