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大,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大,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儿子想让山水来城里享享福,但事与愿违,不会说普通话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他更喜欢家乡不用说普通话的生活。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E. 老队长榔头庸俗卑鄙,是山水身边群众的代表,是他为山水的悲剧生活开了源头,进而埋葬了山水美好的前程和爱情。
【小题2】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小题3】小说中插叙了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10 02:38: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

禁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噪音甜润,念白、唱腔、身段、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明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得早,天黑收摊,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杯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的摊贩忙碌着,多事是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菜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呼呼,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可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哈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叮呵笑,说:“那中,哈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找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集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我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刷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响老街人。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染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戏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张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子专程等候梨花白并送她回家,一是因为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天又黑,他怕路上不安全;二是因为他想让梨花白给他唱一出《贵妃醉酒》。
B.老街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冰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D.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枪 王  
胥得意
就在新兵老兵汗淋淋地背着枪唱着歌从操场上归来的时候,中尉出现在了连队的门口。踏步的队伍立定后,向左转。中尉正好在队列前站着。
干部科的干事指着中尉说这是新来的指导员。连长从队列一旁跨出,三步并成两步。连长的手握住了中尉的手。
连长一脸的欢迎。在干部科干事介绍过中尉的经历和优点之后,连长的掌声就像是点燃了爆竹一样,连队的门前响起一片掌声。经久方息。中尉的脸被掌声击得通红。中尉把左右两侧的眼镜腿正了两下后,又在鼻梁上推了一下。中尉点了一下头。算是和战士们认识了。然后,中尉退到了队伍的尾上。
战士们在值班排长“解散”的口令音还没落时,大喊一声“杀”后,一下子就散在了楼里。中尉在连长、排长们的陪同下往楼里走。
老兵端着一盆水从走廊急急地走。水珠从盆里跳出来,在中尉的脚前溅成了水花。急什么你?连长吼。老兵刹住身,放下盆,贴墙站住,一动不动,紧绷着嘴。连长拿手指在老兵眉心处用力点了一下后和中尉一起往楼梯上迈。中尉回头看了一眼,老兵吐了下舌头,把拇指和食指勾成两个圆圈罩在了眼睛上。中尉心中顿时有了一种被枪刺扎了一下的感觉。
中尉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已经把老兵从家庭到爱好了解透了。其中仅有的一次和战士洗澡时,中尉还发现老兵的肚脐处有三个痦子呈三角形长着,一大两小。大的像黄豆般,小的如绿豆,左边的小痦子上还长了一根一厘米长的汗毛。由此可见,中尉对老兵是相当“关心”了。同时,中尉还发现,老兵在连队有着极高的威信。可以说,一呼百应,包括连长也高看他一眼。因为老兵的档案里装着三个三等功。团里、师里、军里三级比武的,都是第一。在他班里待过的兵,再孬的军事训练在连队也能排个前十名。老兵跑五公里时,在腿上缠两个沙袋落谁几百米不叫欺负人。尤其老兵打枪,瞄七不打八,说十不是九,指哪儿打哪儿。人称枪王。老兵的缺点就是文化少,脾气暴。
中尉每次见了老兵都笑。老兵感觉就是皮笑肉不笑那种笑。有时笑得老兵心里就没了底。
因为老兵是老兵,是连里最老的兵,老兵就要拿出老兵的架子。那次射击之后,老兵把枪在空中抛出一条弧线。枪落在了中尉手里。老兵说,让指导员给大家表演一下枪法。空气一下子凝住了。兵们愣愣的。中尉从左边正了一下眼镜,从右边正了一下眼镜,从鼻梁上又推了一下眼镜。中尉笑了。这么多人,都留点面子。枪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又落在了老兵手里。
老兵一屁股坐在地上。枪托“啪”地折了回去。老兵挥手骂,你们新兵蛋子看什么热闹,训练去。
火辣辣的太阳正当头的时候,老兵枪膛里的子弹在靶子的中央穿出了五个洞。老兵把迷彩帽倒扣在头上。老兵把靶子往中尉眼前一扔。老兵冲中尉嘿嘿地笑。老虎连可不养不行的人呢。
中尉接过枪。一个点射清脆地响过。中尉问,我眼神不好使,打两枪服不?
打一百枪老虎连也有子弹。
通信员从远处靶沟边跑了过来。两只血淋淋的麻雀落在了老兵和中尉之间。老兵看见麻雀的眼睛已被穿得血肉模糊。
老兵背起枪走了。
圆满完成任务。通信员把一支沾着鸟血的长铁钉举在了中尉的面前。中尉和通信员相视一笑。
老兵再从训练场上出现时比以前训得还认真,辅导新兵比以前更耐心。老兵再也不允许任何人叫他枪王,只不过他一直没弄明白,指导员看似无意的两枪怎么就那么神奇地击中了两只鸟的眼睛。而且有一次指导员和他唠嗑时,还讲到他肚脐处长了三个两大一小一个长着一根一厘米长汗毛的痦子。老兵觉得中尉的身上有一种威慑,尤其是他习惯性地用手左边一下右边一下中间再一推眼镜,然后一笑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尉把左右两侧的眼镜腿正了两下后,又在鼻梁上推了一下”一句运用动作等描写,勾勒出一个文质彬彬的指导员形象。
B.中尉心里有“一种被枪刺扎了一下的感觉”,是因为他受到了老兵的羞辱,这也为后文他接受老兵挑战埋下伏笔。
C.中尉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对老兵有了透彻的了解,哪怕是身上的痦子也了如指掌,可见中尉对工作细致认真的态度。
D.结尾写到“老兵觉得中尉的身上有一种威慑”表明老兵心中已认为枪法过硬的中尉才是真正的“枪王”。
【小题2】请简要分析老兵这人物形象。
【小题3】有人认为画线段有多余之嫌,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该段内容是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可删除。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考验
弗兰克·迈考特
每个班都有一个天生就是来考验你的害人精。他通常坐在最后一排,在那儿,他可以将椅子斜靠在墙上。你早就对全班同学讲过将椅子斜靠在墙上的危险:孩子们,椅子会滑下来,你们会受伤。
安德鲁知道将椅子斜靠在墙上会让你生气,至少会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后他就能抛出那个吸引女孩眼球的小把戏。你会说:嘿,安德鲁。
他不慌不忙。哥们儿,这是摊牌的时候。女孩们都在看着呢。
教室里一片寂静。你感觉,这个班级不喜欢安德鲁,而他也知道自己不会得到同情。他是个脸色苍白的瘦子,一个不合群的人。但是,全班同学还在看着。他们可能不喜欢他,但是如果你欺侮他,他们就会反对你,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把斜靠在墙上的椅子。
安德鲁在等,全班同学在等,椅子趾高气扬地斜靠在墙上。哦,真想抓住一条腿将他拖下来。他的脑袋会沿着墙滑下,每个人都会大笑起来。
我转身离开安德鲁。我不想让他们认为我打退堂鼓了,我知道得采取行动。安德鲁的脑袋靠在墙上休息。他给我一个蔑视的微笑。
我不喜欢安德鲁那蓬乱的红发和清秀的相貌。我不喜欢他矜持的傲慢。有时候我就一个话题做准备活动,全班同学都理解我的话,我滔滔不绝地讲着。正沾沾自喜时,我扭头看到了他冷冷的目光。我不知道是该把他争取过来还是将他彻底摧毁。
脑海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把它小题大做一番,把它变成一节观察课,假装你事先计划了整个事件。于是,我说:那么,这儿发生了什么?他们瞪大眼睛。他们很困惑。
想象一下,你是个报社记者。几分钟前,你走进这间教室。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故事?
迈克尔大声说:没有故事,只有安德鲁同往常一样是个可恶的家伙。
安德鲁脸上那蔑视的微笑消失了。我觉得自己让他动起来了,我用不着说什么。继续这个诱导性问题,让全班同学谴责他。我会将那微笑永远从他的脸上抹去。这个小浑蛋,他不会再把椅子斜靠在墙上了。
我扮演着通情达理而又客观的老师的角色。迈克尔,像那样的评论不会给读者很多信息。
安德鲁的女朋友举起了手。
哦,戴安娜?
她对着全班同学说:迈考特先生问我们这儿发生了什么。我要告诉安德鲁把他的椅子放下来,别再当傻瓜了。
当她走向教室后排,站在安德鲁面前时,我很紧张。
安德鲁,看吧。你看见了这儿发生的一切。这是个大班,有三十多个人。那边的迈考特先生看见你斜靠着椅子坐着。他让你把椅子放下来,你却笑着坐在那儿。安德鲁,你在浪费这个班里每个人的时间。你有毛病呀?来这个教室是让老师教课,而不是让他叫你把椅子放下来,好像你是一年级的小孩,对不对?
他还是斜靠着椅子坐着,但是他看着我,好像在说:这儿怎么啦?我应该怎么办?
他把椅子向前倾,直到放平。他站起来,面对戴安娜。看见了吗?你会永远记得我,戴安娜。你会忘了这个班,你会忘了这个“叫什么来着”的老师,但是我把椅子斜靠在墙上,老师因此而生气。这个班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永远记得我。对不对,迈考特先生?
我真想摘下“通情达理老师”的面具,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听着,你这个小笨蛋,把椅子放下来,要不然我就把你扔出窗外,让你成为鸽子的美餐!
你不能那么说。你知道自己的角色:如果小坏蛋们时不时地让你生气,忍着,哥们儿,忍着。没有人强迫你从事这个工资过低、悲惨的职业。你能做些什么?回到工作上来吧。对全班同学讲话,处理斜靠在墙上的椅子这个问题。事情还没完,他们正等着。
听着!你们在听吗?
他们笑了。他又来了,又是老一套的“听着!你们在听吗”。他们在楼道里冲彼此叫喊,模仿着“听着!你们在听吗?”那表明他们喜欢你。
我说:你们看到了发生在教室里的事。你们看见安德鲁把椅子斜靠在墙上,你们看见当我叫他把椅子放下来时,又发生了什么。那么,你们就有了写故事的素材,是不是?我们有过冲突,安德鲁与老师,安德鲁与全班同学,安德鲁与他自己。哦,对,安德鲁与他自己的冲突。你们都在心里做了笔记,对不对?要不然你们就会说:为什么老师要跟安德鲁和他的椅子这样小题大做?或者,为什么安德鲁那么让人讨厌?如果你们要就此事写份报告,就会有另外一个角度:安德鲁的动机。只有他知道为什么他要把那椅子斜靠在墙上,而你们有权推测。在这个班上,我们可以有三十多种猜测。
(以上节选自《教书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又不断穿插进人物心理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考虑到生计,迫于现实压力,迈考特先生不得不忍受安德鲁的“蔑视的微笑”,妥协退让,结束了与这个班级的学生的对峙局面。
C.小说的结局,表明迈考特成功地应对了这个考验,化解了危机,把安德鲁的挑衅转换成了一次观察课的素材。
D.小说语言通俗口语化,运用了多种人称叙述,其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能真实自然地揭示人物心理。
【小题2】从全文内容看,迈考特先生这个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考验”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小题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3】(小题3)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题4)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水
晨晖
围子山上有棵导航树,四五个大汉绷直了手方能合围。树下有条鸡肠小路,路边有眼泉。那泉水泛着波光,珍珠似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那“盘子”倒更像只碗,于是有了名,叫“一碗水”。
一碗水是神水,这传说有些年头了。说那泉是龙吐的,那树是龙尾呢。一年四季这泉就没干过,满满的一碗,就不再流了;等舀干了,马上又满了。
山下就是围子村,围子村人就喝一碗水长大。村民开门见山,守着和尚百衲衣似的几分地刨挖,日子依然紧巴。好在守着一方神水,也就没啥。
村里是有过一回大事的。就是前年,段大爷的独根苗苗炼娃考上了农学院。大家说,他家挨着一碗水最近,沾了龙气。这屁娃儿,是龙子呢。
看来村子里又有大事了。
回来耍暑假的炼娃昨天放出口信,要把一碗水搬出去卖掉。
这还了得?
一大早就有好些人来过问,炼娃笑着解释,说他经过几年调查,一碗水是一股优质矿泉水,含有好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我们和人家共同来开发,行的话,一年产值就是一百多万呢。
怪不得。我们就知道这里是宝地。神嘛,自然会带来财富哟。一百多万,那是多少?谁也没见过呀。村子着实兴奋了一阵。
这天炼娃来到当村长的二舅家,把开发一碗水矿泉的计划详尽地告诉了他。二舅自然高兴,围子村苦啊,作为村长,不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心头难受啊。
可就那么一碗水,咋个开发?二舅问。
炼娃说,神水是取之不尽的。
产品怎么运走?
修公路嘛。
钱呢?
厂家负责大部分,余下要靠集资。
这消息在村民大会上开了锅。神没送来金子,倒要给人家掏腰包,谁干?
第二次村民大会,还是要出钱!大家就咬耳朵,炼娃是我们看大的,娘老子都是本分人,山羊咋下个狐狸崽呢?
也有打圆场的:兴许这娃儿是为大家呢?可以问问他,赚的钱是咋个分?
炼娃说,厂家投了资,前三年村子不分成,但大家干了活工资照发。收回成本后,四六开,厂家六村里四。
明摆着胳膊肘朝外拐嘛。
才不止呢,根本就是抢人。
我们自己干,不掺外人。
可……炼娃有话要说,却被打断:别以为围子村人笨,办不来事。那年公社号召大干水利,我们村修的水渠还得了头名呢。
技术呢?
技术?不是神水吗,弄出去就行。
钱呢?
哦,把神水弄出去要钱,这倒没想过。可至少犯不着给人家钱嘛。嫁了女,还搭上一套嫁奁。这账,不划算。神水,我们不卖。
群情激昂,大家又找回一点当年斗四类分子的感觉。话就难听点儿!
这屁娃儿,又不是围子村的人,跳那么起劲干啥?
莫不是诈了大家的钱替他父亲奔丧?
哦,对了,二舅,他们一根竹蔸芭发的芽,合了伙来整我们?
炼娃低下头,不说话。
第二天,就有些“五老七贤”来到炼娃家看他生病的爹。送来些山货,送来些话:
乡里乡亲一家人呢,咱们可别犯傻哟。
娃儿不是山里的羊,是麻雀要飞走的。
黄鼠狼嗦只狗来,还不是看起那鸡。
……再说,挖了一碗水,龙脉断了,谁负责?
炼娃从山上回来,夹着一卷纸。爹挣扎起来,吐了一口痰,痰里裹着血,血里夹着哀求:娃呀,别逞能了,给我留一张老脸吧。……看着山货,炼娃明白了。
爹没熬过那天晚上。他是抓住炼娃的手落气的。
安葬了爹,炼娃决定走了。这天,他照旧来到一碗水前,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炼娃把那卷纸扔在那里,头也不回下山走了。
村民总算喘了一口气,再也没人来抢一碗水了。而且还有收获,炼娃在那卷纸上标出了围子山37处神水的位置,还画了图。它们汇成了山脚的一条小溪。原来,一碗水只不过是最小的那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以树的粗大和“一碗水”的传说与神奇,写出了围子村的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交代。
B.围子村虽然贫穷,但因“一碗水”有“龙气”,养育出了炼娃这样的大学生,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就不觉得穷了。
C.炼娃为了改变村子的现状,带领村民致富,找人来共同开发“一碗水”,但此举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故而作罢。
D.小说对炼娃走前来到“一碗水”,“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的描写,暗示了炼娃心里的悲哀。
【小题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围子村村民的群像,请你结合文本,分析村民群体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一碗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