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女人
吴组缃
这个女人二十来岁,扁扁的嘴巴,扁扁的鼻子。手粗,眼粗,身腰粗。她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说:“太太,我想,我想,我想……”说的时候,两只粗大的手互相紧握,扭捏着;圆而大的眼睛往下沉,盯着她自己的脚尖。那脚趾头也在扭动着,是赤脚。
太太则才因为先生看了电影,没曾约自己,又想到昨晚上做了许多菜,等先生回来吃,等到八点先生才回来,先生说吃过了;“吃过了,早就不告诉我!”气得太太楞了一夜肚子。“我晓得你心里早没我!”两颗眼泪就流下来,就伏到床上去抽咽。
先生捧着一本书楞了一会,戴上帽子笃笃笃地出去了。
太太一个人在床上躺着,觉得没有趣味,看见这个女人推门走进来,忸怩得滑稽的样子。
一个礼拜前,这个女人由荐头行送来,先生问怎么样,太太说:“看那傻样顶有趣的。”于是就留下了。现在,太太虽然刚拭干眼泪,肚里还憋着气,可是她觉得很闷,愿意有个人和她说话。
“你想什么?你说,不要紧。”
“我想太太给我看封信。”
“可以的。”太太很骄傲很尊贵地点点头。
那女人拂开衣角,在腰上掏了一会,掏出一封没有封口的,已经皱褶得不成样子的信,忸怩地递给太太。
太太把信细看了两遍,撇着嘴笑了一笑,说:“唔,是你丈夫来的信。”
那女人想说点什么,把头拾起来,却又重复地低下,看看自己的脚尖。那脚趾头动了两动,到底没有说出来。太太接着说:
“你丈夫说,他和你吵了嘴,他很懊悔。叫你明年回家去插秧。他不再骂你。你公公婆婆也不再打你骂你。说小炭子没有奶吃,叫你赶紧寄钱回去……”
太太把信上的话说了一次,又说了一次。说着,注意那女人的动作和表情。
那女人颈子红红的,渐渐红到嘴巴上,红到耳根。
“倒霉——”咬住了,恨恨地再爆出两个字“死鬼!”
一下子功夫,她刚才那种忸怩的样子一点都没有了。
太太觉得顶有意思的,笑了。打着一种和小孩说话似的口调说:“哦,你原来是吵嘴逃出来的?你胆子可不小!你是怎样逃出来的?你家在哪里?你说点给我听听看。”
那女人把手扭了两扭,又稍微忸怩了一下说:
“我是黑非,黑非。我家里种田。两个老不死的天天打我。那年水荒,说是我带来的;今年不下雨,又说是我带来的。可是真的是我带来的吗?那倒霉的死鬼也夹在中间骂。我插秧,我耘草,那小鬼小炭子还在背上哭呀哭的。六月里哭呀哭的,我车水,车到晚上,汗水臭烘烘的。那小鬼哭呀哭的,哭到天迷迷亮,就发烧,把我背上捱得一背子痱子。那倒霉的说我的痱子把小炭子弄得病病怏怏的,拿锄头敲我腿直骨。”咕嘟咕嘟咽了两口唾沫。
太太看她说得那种急样子,唾沫咽了一口又一口,头一点一点的,身肢一晃一晃的。太太忍住了笑,扮得很惊讶的神气,说:
“哦,打你?虐待你?岂有此理!——你慢慢说。”
“倒霉的,我不过吃了你家三碗锅巴饭!我想想,我就气不过。我把我娘给我的一根簪子卖给红毛鸡,贩银子的。红毛鸡是个老头子,我跟红毛鸡走。红毛鸡不肯带我。我晓得他到上海。我死乞白赖跟他走,一走走到南京。我用了一吊三百钱。我就到行里头。三丁子,新嫂子,二嫂子,富头的妈,都在行里。都不种地了,都进行了……”
“都是你们村上熟人?”
那女人点点头。
“真好胆子!”太太松了松腰,赞叹着。
“那鬼老头子,红毛鸡,还拿话吓唬我喂!吓得心直跳。那鬼老头子说,南京上海有洋鬼子捉人挖眼睛,有洋鬼子。——倒妹子才不怕!不吃那口气饭!自己做,自己吃!“
“那你的孩子你不管了?小炭子?”太太不知几时有点感触,态度骤然正经起来。
那女人不说话,看看自己的脚动了两动。半晌,才说:“我问太太借两块钱。我托太太写封信。”
“钱倒可预支给你,没问题。可是你的信不好寄呢。信上说寄到鸿胜先,什么东西呢?”
那女人把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望到窗子外边的天。说:“怕是在城里,是家店,是家茶馆。姓鸿的开的。”
“哪有姓鸿的呢?没有这个姓。”
“倒霉的也不写清楚!”
“是你丈夫写的吗?”
“那倒霉的写得出信!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认识!——我去问问二嫂子。”说完就出去了。
太太深深吐了一口气。回头看见那枕上潮湿了的一块,她就觉得自己腮上火辣辣的。
太太不再“觉得这女的顶有趣的”。她佩服这个女人,她羡慕她。但是,对于她自己,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想看。
(选自《太白》,1935年1月第1卷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太太一开始看到黑非觉得她“那傻样子顶有趣的”,后又写“太太不再‘觉得这女人顶有趣的’”,二者并不矛盾,恰恰能更好地反映黑非的行为给太太内心带来的触动。
B.太太因为先生看电影没有约她、没有回来吃饭又不事先告知这样的小事就生气,甚至与丈夫闹别扭。这位不通情理的太太,是作者极力贬低的人物形象。
C.“回头看见那枕上潮湿了的一块,她就觉得自己腮上火辣辣的”一句与“两颗眼泪就流下来,就伏到床上去抽咽”形成照应,也说明太太完全走出了生活阴影。
D.太太是从黑非的讲述中了解到黑非身世的。黑非无法忍受族权、夫权对她的迫害和欺压,毅然选择出走,这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E.小说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地方风俗的农村,风格上呈现出一种质朴和真实的特征,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对人物的刻画,小说语言都散发出乡土味。
(2)这篇小说有主副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黑非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吴组缃先生的文学作品十分关注女性命运,这种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陈毓
村里搞新农村新民居建设,建房要在统一规划里,院落前后错落一致,大小规整,色彩仿佛。听说这样做才能拿到政府补偿的那部分修建资金。
建房委员会的人找到高奶奶家说明情况,开始高奶奶不愿意改旧建新,她说旧房还没旧到不能住人,旧房被人暖着,屋里有温温的人气。再说,前院有石碾盘,碾盘边每年都挂满红枣的枣树多遂人的心思,咋能说拆就拆,说砍就砍?
后来建房的又仔细说了拆旧窑建新居可以得到一笔补贴,说得高奶奶心里七上八下地为难。高奶为这事板了两天脸。但她也知道板脸不管用,这事别说她做不得主,恐怕儿子大毛也做不得主吧。做得了主的是建房委员会的手里攥着的补偿金。
但是,意外的是,石碾盘和枣树都留下了。那是孙子小毛的功劳。
小毛在省城搞艺术,这是高奶奶听村子里的时髦青年说的,高奶奶不懂时髦青年嘴里的字词,但看得懂说话人神情里的羡慕和向往,也跟着和说话人统一了说法,称小毛是艺术家。
不到长假日,很难看到艺术家小毛的身影在村子里晃,他在城里忙着呢,带学生,自己还搞绘画创作。这真够牛气的了,但是小毛对高奶奶说,跟奶奶比,我是条毛毛虫。尽管嘴上说:有这么白净好看的毛毛虫么?但高奶奶爱听小毛的话,遇见小毛能安静地待在自己身边一会儿,高奶奶忍不住打听孙子在城里的营生,高奶奶从小毛嘴里又逮住几个新鲜词,但还是没懂那些字词的真正意思,这越发让她对这个孙子刮目相看。回头心里一琢磨,高奶奶发觉这个孙子的心性跟自己真是有几分相像,越发在心里生出一份对小毛的疼爱。
新民居规划委员会的委员们再次到高奶奶院子的那天早上,小毛也奇迹般地 出现在高家门口。笑嘻嘻的小毛还带回个红头发乌眼珠,让高奶奶辨不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年轻姑娘,高奶奶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小毛扯到背僻处。得知那姑娘不是未来的孙媳妇,高奶奶才算松了口气。慢慢返回人群,招呼人从树上摘枣子给小毛和红发姑娘吃,站在人群边听他们七嘴八舌地发表对自家院落的修建规划。
小毛和委员会的人看设计图纸,然后丈量,再然后,小毛笑眯眯地告诉高奶奶,奶奶喜欢的枣树和碾盘都能包近未来新盖的院落里。只是这样,他家就距村子要修的道路终端多出三米,这三米的路,村子负债,但钱得高奶奶家出。高奶奶听说,又急了,小毛还是笑嘻嘻地说,修路的钱他负责出,他还说,对艺术家奶奶尊重些,宠爱些,不就是三米路的钱吗?哪能和奶奶的价值比?小毛左一个价值右一个价值,把高奶奶心里说得又糊涂又甜蜜。但是她又片刻清醒,问小毛咋又能耐把树留下,小毛眨眨眼,说自己小的时候在院场边玩,差点掉下沟崖,是那棵枣树伸手揽住了他,哪能砍救命树?这不就要命一样么?高奶奶说,又说故事,你小时候的事,我都不记得,你就记得了?
但是小毛回来的这天,高奶奶怎么着都是高兴,高奶奶高兴了就有两个爱好发挥,一个是唱信天游,一个是剪纸花。
年轻的歌在苍老的高奶奶的演义里,像是回忆,像是倾诉。
一张艳红如火的剪纸在高奶奶低缓婉转地信天游伴唱里,在她剪刀的折叠弯转中出世。一层层展开,就见一棵硕大的树冠覆盖了画面上方,树上繁花压枝,枝上有鸣叫的鸟,树下,两个老汉正在对火,远处有一条狗正往这边过来,小鸡在老汉腿间啄食,一扇木格窗子刚打开,一个妇人正探头向外看。
高奶奶的这幅剪纸打动了小毛带回来红发姑娘,她给高奶奶手里塞进簇新的五百元钱,要买那幅剪纸,红发姑娘的举动让高奶奶脸上现出少女才有的羞涩,红发姑娘的举动让她有点惊喜,有点惶惑,她不知道是接她的钱还是拒绝她好。确实,活到今天,第一次有人给高奶奶的剪纸付钱。剪纸村里人大多数人都会,虽然都说高奶奶的剪纸格外好看,剪啥啥就鲜格灵灵地活,但那也不过是鸡群里站着只鹅,没啥惊讶人的,高奶奶想。可不都是谁想要,喊一声高奶奶,高奶奶就寻思要的人的心意,折纸,开剪。慢慢铺展开,耀亮看花人的眼。拿走吧。总是这样的。
但是今天,高奶奶向外推让的手只是一伸,就又缩回了,毕竟这一瞬间,高奶奶感到了钱能带给人的愉快,何况那钱是自己赚来的呢,更何况那姑娘递钱的样子满是诚恳,生怕自己不愿意似的。这时就听小毛在一旁说,收了吧,奶奶,放在城里,这纸花,贵着呢!高奶奶苍老的满是青筋的手攥着那卷簇新的纸币,忽然对自己有了模糊的新的认识。像是有点惊讶,有点欢喜,还似乎有点茫然。多奇特的感觉啊。是不,高奶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和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作者通过小毛这个次要人物更好地衬托高奶奶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同时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B.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融合许多景物、风俗的描写,具有散文化的倾向,这些和沈从文的《边城》很相似。
C.“拆与不拆做的了主的是建房委员会的手里攥着的补偿金”;小毛出钱修最后三米的路,一切问题解决。这些内容意在表现金钱的威力。
D.小毛千方百计地将救过他命的枣树保护下来,一方面是出于对奶奶的孝顺,另一方面是他懂得感恩。小说着重赞美了人情美。
E.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的冲突来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是着力于相对柔韧、含蓄的语言提醒人们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
【小题2】高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大大小小几何形的麦田将原野均匀(分隔/分割),种粒的全部能量转化为陇间 ,它们将在秋天成熟,连绵不绝,设下朴素的宴席——握住镰柄的农民融入麦芒闪耀的金光里,积年劳作使他们的掌心磨砺出粗厚的老趼。镰刀的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这就是丰收。而冬天,大地光秃秃的,它深深隐藏起自己的斑纹,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空气中隐形的设计者用透明手指在窗户上描绘出 ,我呵气,融化一角冰凌,透过湿润的玻璃遥望那种辽阔的白——我知道,看似无痕的雪地上其实有着细碎的纹饰:觅食禽鸟的小爪痕,(拱/揭)开冰雪寻找草根的羊和野兔的足迹,还有还乡人凹陷的很快又会被雪重新填满的脚印。河流冻结,主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厚重/沉重)落叶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冰雪融化,春天的斑纹将再次浮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
【小题1】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犁铧、连绵不绝
B.陇间、磨砺
C.根茬、冰雪融化
D.凹陷、浮现
【小题2】(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分割/揭/沉重
B.分割/拱/厚重
C.分隔/揭/厚重
D.分隔/拱/沉重
【小题3】(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破土而出的禾苗冰花般美丽的童话
B.禾苗的破土而出童话般美丽的冰花
C.禾苗的破土而出冰花般美丽的童话
D.破土而出的禾苗童话般美丽的冰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古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为大火也叫作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小题1】“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A.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B.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C.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D.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作民间传说的背景。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其余三种含义不同的一种天象是()
A.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C.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D.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的水平。
B.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
C.夏商周三代,对大火天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了解日益深入。
D.子午线的测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丑的眼泪
(奥地利)约·马-齐默尔
圣诞夜的前一天上演的马戏开演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引人入胜的。他们满心喜悦地坐在巨大的帐篷里。当黑色的矮马跳舞时,他们欣喜若狂;当雄狮怒吼时,他们毛骨悚然;当穿着白色紧身衣的漂亮女郎在半空中荡秋千时,他们惊恐得大叫。
啊,小丑出场了!
他刚在跑马道上跌跌绊绊地出现,孩子们就欢快地扯开他们的嗓门尖叫起来。孩子们大笑着,帐篷在他们的笑声中颤抖。他们笑得那么厉害,以至眼泪蒙住了视线。这个小丑可真了不起!他的滑稽表演是那样扣人心弦。
这个小丑根本不说话。他用不着说话就妙趣横生。他在孩子们面前表演他们想看的哑剧。他一会儿装小猪,一会儿装鳄鱼,一会儿装跳舞的熊。装兔子的时候,他简直滑稽透了。
突然,这个年迈的小丑紧张起来。他发现一个头上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
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坐在跑马道的第一排。她是一个长着聪明俊秀的面庞的漂亮姑娘。坐在她身旁的父亲在笑,母亲也在笑,只有这个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不笑。只有她一人不笑。
于是他又专为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卖力地表演起来。
年迈的小丑从来没有表演得如此精彩。
然而,无济于事。那姑娘仍然毫无笑意。她瞪着滚圆而呆滞的眼睛看着小丑,连嘴角都没有动一下。年迈的小丑正突然感到一阵不知所措的悲戚和束手无策的恐惧。他真想中断表演。他觉得,如果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小姑娘还是那样瞪着他,他就无法再继续表演了。
于是他走到小姑娘面前,有礼貌地问:“告诉我,你不喜欢我的表演吗?”
小姑娘友好地回答:“不,我很喜欢。”
“那么,”小丑问,“你为什么不笑呢?”
“请您原谅,”她回答,“因为我看不见你。我是瞎子。”
当时,整个帐篷里就像死一般的寂静。
母亲解释道:“爱丽卡从来没有看过马戏!我们给她讲了不少关于马戏表演的情况。所以这一次她无论如何要来。她想知道马戏究竟怎么回事!”
小丑郑重地问:“爱丽卡,你现在知道马戏是怎么回事了吗?”
“是的,”爱丽卡高兴地回答,“我当然已经都知道了。爸爸和妈妈给我解释了这里的一切。我听到了狮子的怒吼和小马的嘶鸣。只有一件事还不清楚。”
“为什么大家对你发笑?”
“那么好吧。如果你的父母方便的话,明天下午我到你家里去。”
“到我家里?”爱丽卡激动地问。
“是的。我将表演给你看,同意吗?”
当夜大雪纷飞,第二天仍然下个不停。他准时到达。她握着他的手,激动地结结巴巴地说:“真……真……真太好了。您真的来了!”
“当然,我答应过的。”小丑说。他牵着爱丽卡的手,把爱丽卡安顿在圣诞树前的沙发上,自己在她的面前跪下。“那好,我们开始吧!”小丑说,“但是请不要让手离开我。你要不停地摸着我,这样你才能知道我在干什么。”
于是年迈的小丑开始表演。他把在马戏团表演的全套节目从头做起。
“现在小熊开始跳舞。”当他模仿熊跳舞时,爱丽卡细嫩的小手抚摩着他,但是她的面容仍然呆滞不变。
虽然这是他毕生最困难的表演,但是小丑一点也不畏缩。他又开始学鳄鱼,然后学小猪。渐渐地,爱丽卡的手指从他的脸上滑到了肩上,她的呼吸急促起来,嘴巴也张开了。
仿佛爱丽卡用她的小手看到了其他孩子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她在小丑装小猪的时候哧哧地笑起来,笑得短促而轻柔。
年迈的小丑更有信心地表演起来。爱丽卡开始欢笑了。
“现在是兔子。”小丑说,同时开始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爱丽卡大笑起来,声音越来越响。她高兴得喘不过气来。
“再来一遍,”她兴奋地喊,“请再来一遍!”
她的父母面面相觑,爱丽卡还从来没有这么快活过。
她笑得气喘吁吁。她高喊:“妈妈!爸爸!现在我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了!现在我什么都知道了!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圣诞节啊!”
她细小的手指仍在跪在她面前的老人脸上摸来摸去。
突然爱丽卡吃了一惊。她发现这个伟大的小丑哭了!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圣诞夜前一天上演的马戏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节目,而在整个马戏节目中,小丑的表演是最受欢迎和最受期待的。
B.小丑一会儿装小猪,一会儿装鳄鱼,一会儿装跳舞的熊,一会儿又装兔子,他的表演不需要语言,他滑稽的模仿就足以让孩子们欢笑。
C.小姑娘虽然坐在第一排,因为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表演,所以与听到矮马和雄狮的表演时不同,在小丑表演时没有发出笑声。
D.小丑了解了小姑娘的困惑后,就决定到她家里专门为她表演,因为他很想让小姑娘知道大家为什么对他的表演发笑。
E. 小说通过一个滑稽演员和一个失明小姑娘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表达了作者对无私的爱的赞美。
【小题2】小说前半部分着力突出孩子们看到小丑表演时的喜悦和兴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小丑”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结尾“小丑的哭”这一情节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