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炫耀误好事
(美)欧·亨利
托尔斯·钱德勒在他那间过道隔成的卧室里熨晚礼服,为的是能压出两道笔直的裤线。一会儿,他衣着得体,潇洒地走出来,俨然典型的纽约公子哥,去开始夜晚的欢乐生活。
钱德勒在一家建筑事务所供职,每周挣十八美元。他从每周的收入中抠出一块钱,每隔十周把自己打扮成百万富翁的模样,走进纽约最绚丽的地区扮演几个小时悠闲的阔佬,对他来说,一夜风光足抵得过六十九个暗淡的长夜。跻身灯红酒绿的世界,形形色色的目光:明亮的、邪恶的、崇拜的、引诱的纷纷向他投来,他放轻了脚步。这时,一个姑娘轻快地跑过街角,在一块冰凌上滑了一下,摔倒在人行道上。
钱德勒连忙上前,礼貌地将她扶起,姑娘一瘸一拐,略带羞涩地表示了谢意。“疼得厉害吗?”钱德勒探问。“我想过一两分钟就能走了。”钱德勒说:“我去叫辆出租车,或者——”“您千万别费心,”姑娘的声音柔和而诚恳,“怪我太不小心,我的鞋跟再普通不过,不能怪它。”
钱德勒端详着姑娘,立刻被吸引了:优雅宜人,双眸流露着快乐和善良。她穿一身女店员常穿的衣服,廉价的黑草帽下露出光滑的深棕色发卷,是自尊的劳动女子的典范。钱德勒突然有一个想法:请这位姑娘共进晚餐。他敢肯定这位姑娘是有教养的,她的言谈举止表明了这一点,尽管她的衣着极为普通。他想邀请她,虽有违常理,但工薪阶层的姑娘不会拘于形式。这顿晚餐将给姑娘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一段美好的经历,而且她的感激之情使他更加自豪。
“我想,”他坦诚而郑重地说,“您的脚需要多休息一会儿。请给一个面子, 舒舒服服吃一顿饭,愉快地聊一会儿天。那时您的脚也好了,安然无恙地走回家。”姑娘抬起头,望着钱德勒明朗可亲的面容,眼睛明亮地闪烁了一下。“但我们并不相识,这样做不好吧?”“没什么,”钱德勒说,“自我介绍一下——托尔斯·钱德勒。我将尽可能使这顿晚餐令您愉快。用餐后我把您安全地送到家。”
“可是,”姑娘瞥了一眼钱德勒那无可挑剔的装束,“我就穿这身旧衣服,戴这顶旧帽子跟您去吃饭吗?”“没事的,”钱德勒高兴地说,“您会比我们在餐厅里遇到的任何精心打扮的姑娘更迷人。”“好吧,钱德勒先生,您叫我玛瑞安小姐吧。”他们坐在一张整洁的桌边,四周坐满了衣冠楚楚的贵客,乐队弹奏着轻柔的乐曲。玛瑞安小姐穿戴简朴却仪态优雅,她看着钱德勒沉稳自持的举止流露出近乎仰慕的神情。
此刻,曼哈顿式的疯癞、吹嘘炫耀的杆菌感染了钱德勒,他要扮演有钱、有品位的享乐者。于是,他向玛瑞安小姐海阔天空地谈起俱乐部、高尔夫、出国旅游等等,还暗示在拉奇蒙港停泊着一艘私人游艇。看出她被他那漫无边际的话打动了,他的自我吹嘘形成一层迷雾,透过这层迷雾,他还是看到了姑娘纯真的品德在闪光。她说:“你说的生活方式听起来怎么这样空虚没有意义?世界上没有什么工作让你感兴趣吗?”“玛瑞安小姐,”他叫起来,“您想想吧,我们要为晚宴穿上礼服,一下午去五六个地方拜访,我们这种无所事事的人才是最辛苦的大忙人。”晚餐用过,侍者得到了慷慨的小费。玛瑞安小姐走起来已没什么问题。“谢谢你陪我度过了美好时光。”她坦率地说:“我得赶紧回家了,我很喜欢这顿晚餐。”
他同她握手告别,脸上带着诚挚的微笑,嘴上还说着桥牌比赛的趣事。目送着她的背影,“真是位好姑娘。”他自语道:“我若不是天花乱坠地胡诌,而是告诉她实情,兴许我们还会——去它的!冲这身衣服我也得抖个样子啊。”
姑娘快步来到一座精美的宅邸前,她急速上楼走进房间,一位身穿精致便装的小姐正焦急地向窗外眺望。“哦,你这疯丫头!”见妹妹进来,姐姐叫道,“你穿着那身旧衣裳跑出去两个钟头了。妈妈派路易开车去找你了!”“好姐姐,我只是跑到西奥夫人店里,告诉她我的晚礼服要用紫红色的嵌花。这身穿戴正合我意,我敢肯定每个人都认为我是女店员。”妹妹娓娓诉说,如在梦中,“将来,我会爱上一个有深蓝色善良眼睛的人,他对贫苦女孩温存有礼,品行端正,长得英俊。但是他还得有奋斗目标,有工作干。他再穷我都不在乎。可是,亲爱的姐姐,我们总是遇到这样的人——在上流社会悠哉游哉的生活——我可不能爱这样的人,即使他有蓝色的眼睛,在街上碰到贫苦姑娘也和蔼可亲。”(据韩梅译文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望着钱德勒明朗可亲的面容,眼睛明亮地闪烁了一下”,为句话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出姑娘对主人公最初的好感。
B.小说描写托尔斯·钱德勒生活中的一次偶遇,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产生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
C.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因为爱炫耀,钱德勒错失了一个姑娘,这就鲜明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决定命运的主题。
D.鲜明的对比、大胆的夸张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钱德勒变形、扭曲的言行就是通过姑娘的善良、率真的表现反衬出来的。
E.小说中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浮华奢侈、享乐至上的社会现实正是滋生不良思想、畸形人格、虚幻人生的土壤。
【小题2】钱德勒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构思巧妙,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举两例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炫耀误好事”,如果以“钱德勒的奇遇”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清云寺的木鱼声
余显斌
清云寺是一个小寺,一院一殿,供一尊大佛。庙里有个僧人,叫灵上人,不知来自何处,整天一钵一杖一药篓,来往于山里人家中,或念经,或诵佛,或化斋,或医病。
庙中,除了上人,还有一个小弟子。
一天早晨,弟子洒扫院子,突听寺门“咯嘎”一响,忙跑去看,一个人倒在寺门外,头朝里,浑身浴血,显见受伤很重,已经昏迷。
弟子大惊,忙喊师父。
灵上人走出来,见汉子已昏迷,扳过他的身子,这是一个满脸胡子的人,身上有几处伤口。灵上人望着汉子的脸,突然,汉子左手引起了他的注意:汉子左手小指断了,而且是旧伤。他轻声念道:“阿弥陀佛,快抬到禅房中。”师徒二人动手,抬了汉子进了禅房,熬了米粥,一勺一勺喂下。慢慢的,汉子醒了,睁开眼,看来是饿得太狠了。
见那人醒来,灵上人合十问道:“不知施主因何受伤?”
汉子摇头,闭目不语。
灵上人轻声劝汉子好好休息,这儿地处大山深处,等闲人等不会来打扰的。说完,轻轻出了门,叫来弟子,嘱咐他好好照看病人,自己去采药医治。说完,拿着一个药锄背着一竹篓走了。
大山深处有一种草药,叫柴参,能够治血疗伤,但是,柴参所长地方多在山崖,而且扎根很深。
灵上人准备去采挖柴参。
望着灵上人背着竹篓一步步隐入云雾深处,弟子才进了房。
下午,上人没回来;傍晚,上人仍没回来。弟子急了,忙到山里寻找,在一个崖下,灵上人坐着,竹篓四边散落着柴参。原来,灵上人挖了柴参准备回时,脚没踩稳,摔了下来,生命虽无大碍,可一只胳膊断了。
弟子扶着师父,背着药材,回了寺里。
灵上人匆匆夹好胳膊,又忙着给汉子疗起伤来。
以后每天,灵上人都用绷带挂着受伤的胳膊上山采药,在灵上人精心治疗下,半个月后,汉子的伤终于好了。他跪在灵上人面前,请求剃度,愿作弟子。
灵上人微微一笑,摇着头。
“大师,你给了我生命,我愿从此一心向佛。”汉子苦苦哀求,弟子也在旁边代为求情。灵上人摇摇头,轻轻走出禅房,回到自己房内,端坐在那儿,一下一下敲着木鱼。但是,弟子听得出,师父的木鱼敲得缓慢而沉重。
几天后,灵上人从外面回来,将汉子和弟子叫入禅房。汉子又一次请求剃度为僧。灵上人双指缓缓数着佛珠,一脸平静,良久道:“你不是想当和尚,是想避祸吧?”
汉子一惊道:“大师这话什么意思?”
灵上人不回答,默默数着佛珠,许久,脸色凝重起来,对弟子说:“师父给你讲个故事吧!”然后闭着眼,缓慢而清晰地叙说起来——
在遥远的商州府洪垣县,有一个姓白的医生,医术很高,心地善良,年纪轻轻就成了一方名医。不久,他娶了个妻子,这女人不但善良而且漂亮,如一朵雨中的荷花一样。更让他高兴的是,妻子也出身中医世家,两人无事时,谈着医理,辩解疑难病症,生活幸福得就像天上一轮圆满的月亮。
说到这儿,灵上人声音由深情一变激愤:“可是,美,有时也是一种灾祸啊。”
“为什么?”弟子疑惑地问。
许久,灵上人脸上恢复了平静,接着道,这位医生妻子太美了,以至于名声远扬,引来了一场大祸。原来,离他们所住地方不远处,有一伙土匪,土匪头子叫王行独,是个色中恶狼,在一天夜里,他带着一群土匪闯进白医生家中,架起白医生妻子就走。
白医生来救,被王行独一刀插在腹部,倒了下去。
白医生的妻子急了,一口咬住王行独的手,咬掉了他左手小指。王行独疼得暴跳如雷,一刀杀了白医生的妻子,临走,又一把火烧了白医生的房子。
“你——你——是那个医生?”那汉子惊道。
灵上人缓缓地点点头,道,自己被乡亲救出,怕王行独报复,就远走他乡,出家为僧,没想到,二十多年后,仇人遭官军围剿,独自受伤逃出,来到这儿。虽多少年过去了,两人都容貌大变,可那天一看到汉子左手,他就知道,汉子是王行独。
王行独哈哈大笑,道:“你趁我受伤时报仇还有机会。现在,晚了。”说完,去抽怀里藏着的刀。房门突然一开,一群差役扑了进来,一拥而上,捆住了王行独。
一个无恶不作的巨盗落网了。
事后,弟子疑惑地问:“师父,他是坏人,你为什么救他?”
灵上人敲着木鱼,一脸平静道:“行善!”
“那,救了他,为什么又让官差抓他?”弟子挠着后脑勺。
“行善!”灵上人仍敲着木鱼,静静地说。
(选自陈永林编《2011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小题1】联系上下文,文中画线句子的细节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灵上人的形象特点。(5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灵上人对弟子两个不同问题均以“行善”作答,有何深意?(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唐代中期以前的城市,有着严格的政治等级体系,不同等级的城市有着严格的规定,简单说来就是城市的政治地位决定着经济规模和城市的规模等级。但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这一规律逐渐发生了变化,经济的独立推动作用逐渐显露。虽然唐代全国性城市仍以长安、洛阳为首,但是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苏州、杭州也上升为居民十万户的全国性城市,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越来越多的城市因为经济地位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区域城市经济等级体系形成与同一层级的城市之间的分工日益深化。
随着城市的经济属性不断增强,唐代中期以前形成的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的城市等级体系逐渐弱化,城市等级中的经济性因素不断增强。在一些新兴的经济区域,逐渐形成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并重的城市等级体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核心内容如下:一是政治地位已不是城市规模的唯一决定因素,政治地位高的城市不一定比治下的城市经济水平高;二是城市等级体系跨越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城市体系所涵盖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覆盖的区域已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以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城市等级体系为例,到唐代中后期,长江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扬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苏州、杭州、越州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以一般州府所在地(例如宣州、常州等)为三级区域中心城市,以县城为四级区域中心城市,以新兴的镇市和草市为第五级区域中心城镇的五级城市体系。
除了纵向上的区域城市等级体系逐渐形成,横向上同一层级的城市分工亦日益深化。这些城市往往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最终将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得同一等级城市之间形成较为常态的分工合作,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城市群。例如苏州以丝织品与盐业闻名天下,《新唐书·地理五》记载苏州土贡有:“丝绵、八蚕丝、绯绫。”《太平广记》卷402《守船者》载:“苏州华亭县,有陆四官庙。元和初,有盐船数十只。”杭州的发展与旅游业兴盛密不可分。长庆初,杭州刺史白居易将《杭州郡楼登望画图》寄给在长安的张籍,张籍即兴赋诗:“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富商文人居住于此,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越州以制瓷业和造纸业著称。
同一层级的城市发展有所侧重,证明了唐代后期城市之间分工的发展。同时,这一分工的发展,使得城市区域分布的合理性大为提高,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大幅增强,这也是这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城市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分工与专业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唐代中后期城市受政治影响逐渐减弱后,城市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增强,各个城市开始立足于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手工业,并最终形成了具有各自城市特色的交易市场。唐代陶瓷业空前发达,制瓷工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出现邢窑、越窑等著名的瓷窑。陆羽夸赞“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唐代丝织业发展迅猛,长江下游地区的扬州、苏州、杭州等均是重要产地。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销售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较大城市中出现同类商品的集中贸易,中小市镇中形成以某类商品交易为主的专业化贸易。在唐代城市中,市下设行,行为同类商品集中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行内又置店、肆经营。 此外,还有某些大宗商品的专业化贸易。在著名的茶叶产地形成了销售茶叶的专业市场。此外还有木材市、花市等大型专业化交易市场。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承担的大宗商品的集中交易频率加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中期以前,城市的不同规模往往表示着城市的不同的政治等级,在这个时期,城市等级体系是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的。
B.唐代中期以后,一些城市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将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出现了同一层级的城市分工日益深化的现象。
C.唐代中期以后,经济地位决定了城市等级体系,城市体系涵盖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覆盖的区域已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
D.到了唐代后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工进一步发展,城市区域分布越来越合理,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城市快速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削弱了长安、洛阳这两个全国性城市的政治地位。
B.区域城市经济等级体系的形成,同一层级的城市之间的分工日益深化,意味着因为经济地位的变化,城市政治影响力也随之变化。
C.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城市群有不同的等级体系,决定这个体系里每个城市地位的因素很多,但不断加强的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D.较为稳定的城市群是同一等级城市凭借自己产业优势分工合作而形成的,如苏州丝织品与盐业闻名天下,杭州则旅游业兴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唐代城市发展历史看,城市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也是社会分工导致的必然结果。
B.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商品的集中交易频率加快,使得唐代较大城市出现了商品的集中贸易和专业化贸易。
C.唐代后期城市之间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加强,使城市之间的合作成为客观需要,并成为常态。
D.唐代中后期,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探讨导致其变化的因素,给现在和以后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借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蓝翅膀的游隼
2010年秋季的一天,母亲来电话让我去夏营地帮大姐和牛倌把帐篷和畜群转场到秋营地。翌日,我就从县城乘班车到了夏日塔拉小镇,这个草原小镇正在修建楼房,天晴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不堪。
父辈们熟悉的一切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20世纪的最后10年,过去牧人们骑着高头大马尽情驰骋的草地被一道道铁丝围栏阻挡了。尧熬尔人(裕固族)的鄂金尼部落,也就是如今夏日塔拉小镇北滩的两个尧熬尔人的牧村,可能有一半的人已经不懂自己的语言了。一条历史的河正在断流……
我坐表弟的越野车到了夏营地。干活累了,躺在草地上闲看瞬息万变的天空白云。恍惚间我惊讶地看见在一片云中有很多年前我们家丢失的那只猫,它还是那么娇贵的样子,一边用爪子精心梳洗着自己的头、耳朵和脸,一边降尊纡贵地看着我们。在云中还有很多早已去世的前辈们,无论是他们的衣着、相貌还是气质都和现在的人迥然不同。我看到了祖父道帏·斯车穆加木参,还有鄂金尼部落的首领——我的外祖父尧熬尔·热布旦……
这时,从雪山那边的红色悬崖那儿飞来一只蓝翅膀的游隼,在白云间静静地滑翔着,一会儿又飞快地忽上忽下地飞着,我的视线随着游隼消失在天地交接处那像梦一样的云雾间。此刻,羊群正在铁丝围栏里吃着草,一道道铁青色的铁丝围栏一直延伸到南边的雪山悬崖下。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自己家的羊群尽情地在绿茵茵的夏牧场吃草。再过几天,我们家的这群羊将全部出售。因为父母已经年迈,这几年一直住在定居点小镇上。只有大姐一人在牧场上放牧,牧场上有各种杂事,实在太辛苦。所以我父母计划把羊群出售后,只留下一百来头牦牛,再凑合着放牧一段时间,然后把草场和剩下的牦牛群承包给别人。到那时,我们这个世代放牧,须臾离不开草原的牧人之家,就彻底改变生活方式了。
这些年来,太多的往事和我们这一代人渐行渐远。我亲眼目睹了牧场上的人和事转瞬间就变得和那些古老的传说一样遥远,我去追赶它们时,却发现就像我小时候在原野上追逐雨后的彩虹一样
夏营地的黑帐篷里,父亲和大姐一言不发,该干什么还在干着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们的心情就如同天空灰黑的雨云。对真正的牧人而言,牲畜不仅仅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是一种深沉感情的寄托。大姐清楚每一只羊和牛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轶事,每一只羊和牛都有它的家族、血缘和迥然相异的性情。牲畜是联结牧人与天地万物的纽带,是上苍送来与牧人做伴的……
太阳落下去了,帐篷旁边那条灌丛中的小路也暗淡下去了,一轮圆月升起在东边的墨绿色山顶上,而太白金星就在西边的红色悬崖之上闪烁,尧熬尔人把太白金星叫做“玛勒奇奥登”,意为“牧人之星”。我在帐篷外徘徊,帐篷里的炊烟正飘向远处的山峦间,我好像又回到了从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牧人生活中……
第二天,雇来的拖拉机把帐篷拉往了秋营地。我和大姐赶着牛羊来到帐篷前的河谷里,走向秋牧场。我们在铁丝围栏分割成的一块块草地中间走着,从前直走的路如今却要转来绕去。走过沼泽和山峦,就是那条著名的巴彦哈拉山脊大道。阳光下,一道道银灰色的铁丝围栏像密集的蜘蛛网一样布满了起伏的山峦,但走在那条古老的山脊大道上,视野仍很开阔。南面就是伟大的祁连山,那座白雪耀眼的高峰就是阿米岗克尔神山之巅。我常常感谢自己生长在这个奇异的山下,有时候我会这样想:人生长在这样一个地方,而没能拥有一个恢弘壮阔的思想和精神,那他就愧对这个令人敬畏的高山草原和超出人们想象的游牧生活了。
我们来到秋营地的山谷时,天色已晚,高悬西边天空的玛勒奇奥登——牧人之星或明或暗,一轮圆月刚刚从东边山峦上升起。
几天后,我们家的羊群全部出售给别人了。
多年后,夏营地旁的黑帐篷前面仍然是那条长满灌木的山谷和雪水河。一群刚出生不久的黑色、紫红和褐色的小牛犊跟着乳牛在沼泽地上吃草。大姐说牛群和帐篷刚搬到夏营地时,有个乳牛生下了一个火红的小牛犊,第二天她早早去看那个小牛犊,却发现它被狼吃了。她还说这几年狼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了。我知道这是因为山里开矿修路,经常有炸药爆破,野兽被惊吓后从深山里跑了出来,而山外却被一天天增多的人和牲畜占领,野兽走投无路……
我父亲对我说,这几年不少年轻牧民把刚生下才三四个月的小羊羔、小牛犊出售,说这样母羊、母牛上膘很快,其实是因为来钱快。小羊羔、小牛犊被贩子赶走后,满耳都是母羊、母牛撕心裂肺的哀鸣……
每个云淡风轻的傍晚,玛勒奇奥登——牧人之星,都在紧挨着牧场的祁连山之巅熠熠闪烁,明亮而又遥远,她淡漠、从容而冷静地凝视着这一切。
从1972年被送到寄宿制学校读书的那个冬天开始,我就如同那只从雪山边的红色悬崖上飞来的蓝翅膀的游隼,独自滑翔游弋在原野和城市、梦想和现实之间……
(节选自铁穆尔同名散文,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迥然:差别很大。
B.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C.轶事: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事。
D.游弋:兜游、徘徊。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彻底告别忙碌、辛苦的牧民生活,父母开始筹划出售羊群、找人承包草场,我们全家人都憧憬着幸福而美好的新生活。
B.在作者看来,草原上的道道铁丝围栏不仅限制了牧人、牲畜自由的脚步,人们的心理、草原固有的文化也因之发生了改变。
C.山里为修路而爆破炸药,野兽受到惊吓跑出深山吃了小牛犊,这体现了作者对牧区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间矛盾的思考。
D.文中三次写到的“牧人之星”仿佛是一个见证者,它见证了游牧生活的自然、美好,也见证了游牧文化的日渐衰微。
【小题3】阐释划线句子“我去追赶它们时,却发现就像我小时候在原野上追逐雨后的彩虹一样。”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自己就像一只蓝翅膀的游隼,独自滑翔游弋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请结合文意概括“梦想”和“现实”所指的具体内容。
【小题5】下面两句话分别出自《游隼》和《蓝翅膀的游隼》,都写到了“游隼”的飞行,请结合各自文本,分析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1)它们一旦发现猎物,就快速升上高空,占领制高点,然后将双翅折起,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收缩至肩部,以每秒近百米的速度向猎物猛扑过去……
(《游隼》)
(2)这时,从雪山那边的红色悬崖那儿飞来一只蓝翅膀的游隼,在白云间静静地滑翔着,一会儿又飞快地忽上忽下地飞着,我的视线随着游隼消失在天地交接处那像梦一样的云雾间。
(《蓝翅膀的游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牌楼的产生
①不论放在建筑群的前面,还是立在通衢大道上,牌楼总归是具有一种大门入口的特点,所以它的起源和建筑群的门分不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总是成群成组地出现,如一般民居,它由正房、左右厢房、大门、走廊组成为一个院子,周围院墙环绕,呈“四合院”的形式;官府乃至皇帝的宫殿,也是由大大小小的单幢建筑组合成各种形式的院落。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组建筑的院门就成为建筑中的主要大门了。这种大门早期的做法非常简单,在两根直立的木柱子上面,加一条横木组成为门,多用做乡间普通建筑的院门,所以古代将简陋的房屋称为“衡门茅屋”。为了挡雨雪腐蚀,后来在这种简单的衡门的横木上加木板顶,如同房屋的两面坡屋顶。
②公元12世纪宋朝颁行的《营造法式》中见到一种乌头门的形式,两根木柱左右立在地上,上有横木,横木下安有门扇。与衡门不同的是,两根木柱直冲上天,横木插入柱内,柱头用一种水生植物乌头装饰,故名乌头门。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古代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门。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把城市划为方形或矩形的里坊,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住宅。这种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到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已经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整座长安城设有一百一十个坊,每个坊都有专门的名称,坊内开有十字形或东西向的横街,街头皆设坊门以供出入。这种里坊之门在古代称为“闾”。中国古代有“表闾”的制度,就是把各种功臣的姓名和他们的事迹刻于石上,置于闾门以表彰他们的功德,有时还把刻石安在闾门之上。据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的分析,这种闾门上往往都书写着里坊的名称,而且按表闾的制度,将表彰事迹书写于木牌,悬挂在门上比石刻更为方便,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事,就是说闾门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牌坊之名可能就由此而产生。后来这种牌坊模仿木构建筑,形式日趋华丽,加了屋顶,并给屋顶和其它部分加了各种装饰,所以又称为“牌楼”。(取材于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小题1】下面各项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本文认为“牌楼”是古代民居的正门,因为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四合院的形式,整个院落需要一个共同的正门。
B.第①段中所说“衡门茅屋”,在古诗文中时有类似的表述,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有“衡宇”一词,用来指自己的家。
C.衡门和乌头门都有建筑群落入口的功能,因此在第②段结尾的一句可能是“不论是衡门还是乌头门,它们都是牌楼的雏形。”
D.牌楼上的屋顶最初的功能是挡雨雪腐蚀,后来屋顶有了各种装饰,使其在满足实用需要的同时兼有了审美功能。
【小题2】说明“牌楼”产生的过程。(3分)
【小题3】 北京城里牌楼很多,但多数只是一种装饰,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说说如果要使其更具备实用价值应该怎么做。(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饶宗颐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被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后又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史、西亚史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有学者曾统计,饶宗颐在学术研究上拥有50项“第一”。根据饶宗颐自己的归纳,其涉猎的领域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学界对其评价为:饶氏治学,不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而且“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就是说,他在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中,莫不有天下公认的创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饶宗颐也有自己的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身心康泰。饶宗颐认为此境界旨在为众人“指出向上一路”,永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自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意志。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这与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当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呢? 一曰“天人互益”。人类自己总是制造各种仇恨和恐怖,变成了物质的俘虏。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惩罚。饶宗颐认为,人类一切事业,都要以益人而不是损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一曰“物物而不物于物”。此句语出《庄子》,意为驾驭外物,而不为外物所驱使。人终其一生,都难免会受到外界“物”的诱惑,饶宗颐提倡一种可以自主的人生,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他始终没有加官进爵。一曰“慈悲喜舍”。这蕴涵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他也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2003年,饶宗颐将个人数十年来积累的藏书,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和180多件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大学。对于国瘼民生,饶宗颐更是慈悲而喜舍:汶川大地震,他当即捐款20万港币;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0万港币;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他将各界亲朋馈赠的160万元人民币悉数捐出;书法作品拍得的数百万元也捐给了有关慈善组织……
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张大千先生曾称赞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可见其功力深厚,已非同一般。他曾经把自己的一幅《荷花图》送给温家宝总理,这是一幅堪称诗书画三绝的画作,一枝荷花,形简而神逸,辅以一首自作词《一剪梅·花外神仙》:“荷叶田田水底天,看惯桑田,洗却尘缘。闲随秾艳共争妍,风也倏然,雨也恬然。雨过风生动水莲,笔下云烟,花外神仙。画中寻梦总无边,摊破云笺,题破涛笺。”此画以荷为题,以词为跋,寓意深刻。水中莲花,看惯桑田,洗却尘缘,恬然面对风雨,好一个“花外神仙”!
人们常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来形容饶宗颐的人生追求。“不磨”即是古人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中流”即立于水流中央岿然不动,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季羡林曾盛赞饶宗颐:“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相关链接】
①2014年金秋,97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荣获“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组委会在给饶宗颐先生的颁奖词中称,“他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②饶宗颐著述3000万言,专著60多种,各种论文400余篇,刊行诗文作品集20余种、书画集10余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荣获“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的饶宗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靠自学而成一代宗师,而且德艺双馨,道德品质也足以为世人楷模。
B.饶宗颐的成就得到了季羡林的盛赞,季羡林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大师,但是像饶宗颐这样的大师却是最难得的一个。
C.饶宗颐把自己的一幅《荷花图》送给温家宝总理,该画画技精湛,书法精妙,词意深刻,以花喻人,巧妙地赞颂了温总理“花外神仙”的品格。 
D.汶川大地震,饶宗颐捐款20万港币;青海玉树地震又捐款10万港币,他这样做是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以“安顿”为核心的的人生哲学。
E.饶宗颐一生治学按时间大致分为四块,从早期到晚年,涉猎越来越广泛,并不断向外拓展,思维触角从具体层面研究到精神领域,越来越深刻。
【小题2】饶宗颐的学术研究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饶宗颐认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人生追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