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他奶奶的!”团长觉得怪委屈。
  (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
[注] ①老娘:接生婆。②走柳:方言,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多指心里焦虑不安。
(小题1)小说开场交待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请简要概括其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3)小说中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封他二十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的情节事件?(4分)
(小题4)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为什么需要哲学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②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的答案。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信息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联系起来?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所要严肃对待的。
③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一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一种意识: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如数学家会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
④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反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这些回答并不就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因为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
⑤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哲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哲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统。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   (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
【小题1】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
B.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C.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去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
D.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题的各种回答。
A.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
B.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
C.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D.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这些问
【小题3】作者认为,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写出三点即可)(3分)
    
【小题4】作者是怎样回答“为什么需要哲学”这一问题的?请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小题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小题2】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4分)
【小题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5分)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2分)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小词在初起时本来是歌筵酒席之间的艳歌。因为它篇幅短小,而且人们对它轻视,所以称它作小词。但是这种艳歌小词却很妙,它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特质,跟诗是不一样的。诗是言志的,是它本身的情意内容就有一份感动你的地方。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曾云:“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作品;可是,它们使读者感动的原因,是杜甫本身博大深厚的感发力量所致。小词则不然。 在我看来致使小词意蕴丰富起来的原因,一种是“双重性别”的作用。比如《花间集》中的作者都是男性,而他们所写的那些形象、情思和语言却都是女性的,这种“双重性别”的现象,就容易引发读者丰富的言外联想。如果换作一个女性作者写她的对镜梳妆,那就是非常现实的动作行为。而当一个男性作者用女性口吻来叙写女性对镜梳妆的时候,就容易促使读者想到这里边有象喻的意思。像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照花前后镜”等词句,都使读者透过词表面的女性形象,联想到一个男性的如张惠言所说的“感士不遇”一类的感情。
致使小词意蕴丰富起来的另一种原因,是“双重语境”的作用。比如南唐作者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数句,王国维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从表面看,李璟这首词与温庭筠《菩萨蛮》一样,也是写一个弃妇的形象。实则不同。温庭筠词引起读者联想,是由“双重性别”引起的。因为温庭筠是个士人,所以他使读者想到一个士人的“感士不遇”。可是李璟作为南唐的君主,他无所谓“遇”与“不遇”,所以他的思妇形象没有“感土不遇”的意思。可王国维为什么从他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看到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就是由于“双重语境”的缘故。因为李璟时代的南唐,偏安一隅,在他所处的这个小环境的相关语境之中是可以安定享乐、苟全一时的;可是在整个晚唐五代这个大环境的相关语境之中,北方的北周对于南方侵略吞并的阴影一天比一天严重,所以他的潜意识中又有一种忧危念乱的恐惧。正是这种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强烈反差,才使得王国维从他的“菡萏香销翠叶残”数句想到“众芳芜秽,美人迟暮”,那是对于国家危亡,国运难以久长的一种深隐的忧虑。所以我们说小词从一开始就隐藏了多种可能性。
一般而言,小词总是写伤春、怨别的感情。古今诗人感慨时代的时候常常用伤春来喻托,所以五代那些相思怨别、感时伤春的小词就充满了多种诠释的可能性。不过这对当时的作者本人而言,只是无意识地潜意识地有所流露,和屈原、曹植有心之喻托有本质的不同。正因为小词的作者,在他们的显意识之中写的真的就是伤春和怨别,所以才使得小词那种微妙的作用得以形成,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小词并没有停止在《花间集》五代的创作里。南唐中主李璟所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还是指一个思妇。可是到了后主,其《相见欢》一词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数句,何尝不是伤春?又何尝不是落花?可是,他最后却写出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却从伤春写到了他自己的人生,所以他所写的不再是思妇的伤春,而是自我的伤春。这是小词一个默默的演进,它不再是为歌女而作,而是作者用歌辞的形式进行自我抒写。自此,词已经由歌辞之间变为诗人自我抒情和言志的诗篇了。这是词的第一步演变。那么,这种诗化的拓展从何而来?是从他的国破家亡而来。中国词的拓展,与世变,与时代的演进,与朝代的盛衰兴亡,结合了密切的关系。
(节选自叶嘉莹的《当爱情变成了历史——晚清的史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起小词不同于诗歌,作为唱词,一般没有言志内容,其情感大多需要通过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
B.小词篇幅短小,最初是歌筵酒席之间的艳歌,尽管不乏情韵,但一般不上大雅之堂,因而被人们轻视。
C.小词虽小,但具有独特的美感特质,词中形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其意蕴隐藏着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D.小词的情感哀婉、曲折,五代时的《花间集》男性作者常常借助女性形象、情思和语言表达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般诗歌作品触动心灵,大多由于作者的心意和情怀,小词是歌咏他人之作,歌词本身难以让人感动。
B.小词创作中,呈现出“双重性别”,一般女性看来非常现实的动作行为,在男性作者的笔下,往往会引发人们的言外联想。
C.小词作者创作时的情境并非作品表现的情境,正是这种言语情境的强烈反差,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D.小词总是写伤春的感情,这也是古今诗人常用的喻托,只是小词中的喻托与屈原、曹植等人的喻托有本质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小词演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尽管都写了弃妇形象,但由于作者所处情境不同,表达的意境也不一致。
B.南唐李后主在小词创作中把他人的伤春与自我的伤春联系在了一起,使小词创作有了新的突破。
C.小词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不再是为歌女下作,而是作者用歌词的形式自我抒情和写作,表达自己主观情感。
D.小词的拓展与演变,与朝代的兴衰密不可分,其中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对文学、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巨大冲击。

同类题4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完 成小题
“ 百 代 皆 沿 秦 度 ”, 建 筑 亦 然 。 它 的 体 制 、 风 貌 大 概 始 绕 没 有 脱 离 先 秦 奠 定 下 来 的 这 个 基础 规 范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建 筑 艺 术 基 本 保 持 了 和 延 续 着 相 当 一 致 的 美 学 风 格 。这 种 艺 术 风 格是 什 么 呢 ?简 单 来 说 ,便 是 作 为 中 国 民 族 特 点 的 实 践 理 性 精 神 。
首 先 ,各 民 族 主 要 建 筑 多 半 是 供 养 神 的 庙 堂 , 如 : 希 腊 神 殿 、 伊 斯 兰 建 筑 、 哥 特 式 大 教 堂等 等 。中 国 却 主 要 是 宫 殿 建 筑 ,即 供 世 上 活 着 的 君 主 们 所 居 住 的 场 所 。大 概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所谓 “ 大 房 子 ” 开 始 ,中 国 的 祭 拜 神 灵 即 在 与 现 实 生 活 紧 紧 相 联 系 的 世 间 居 住 的 中 心 , 而 不 在 脱离 世 俗 生 活 的 场 所 。于 是 ,不 是 孤 立 的 、摆 脱 世 俗 生 活 、象 征 超 越 人 间 的 出 世 的 宗 教 建 筑 ,而是 入 世 的 、与 世 间 生 活 环 境 联 在 一 起 的 宫 殿 宗 庙 建 筑 ,成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代 表 。从 而 ,不 是 高 耸 入云 、指 向 神 秘 的 上 苍 观 念 ,而 是 平 面 铺 开 、引 向 现 实 的 人 间 联 想 ;不 是 可 以 使 人 产 生 某 种 恐 惧 感的 异 常 空 旷 的 内 部 空 间 ,而 是 平 易 的 、 非 常 接 近 日 常 生 活 的 内 部 空 间 组 合 ;不 是 阴 冷 的 石 头 ,而是 暖 和 的 木 质 ,等 等 ,构 成 中 国 建 筑 的 艺 术 特 征 。
中 国 的 这 种 理 性 精 神 还 表 现 在 建 筑 物 严 格 对 称 结 构 上 ,以 展 现 严 肃 、 方 正 、 井 井 有 条 ( 理性 )。所 以 ,就 单 个 建 筑 来 说 ,比 起 基 督 教 、伊 斯 兰 教 和 佛 教 建 筑 来 ,它 确 乎 相 对 低 矮 ,比 较 平 淡 ,应 该 承 认 逊 色 一 筹 。 但 就 整 体 建 筑 群 说 ,它 却 结 构 方 正 ,逶 迤 交 错 ,气 势 雄 浑 。 它 不 是 以 单 个 建筑 物 的 体 状 形 貌 取 胜 ,而 是 以 整 体 建 筑 群 的 结 构 布 局 、 制 约 配 合 而 取 胜 。 非 常 简 单 的 基 本 单 位却 组 成 了 复 杂 的 群 体 结 构 ,形 成 在 严 格 对 称 中 仍 有 变 化 ,在 多 样 变 化 中 又 保 持 统 一 的 风 貌 。这 种流 动 美 ,在 个 体 建 筑 物 的 空 间 形 式 上 ,也 同 样 表 现 出 来 ,这 方 面 又 显 出 线 的 艺 术 特 征 ,因 为 它 是通 过 线 来 做 到 这 一 点 的 。 中 国 木 结 构 建 筑 的 屋 顶 形 状 和 装 饰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屋 顶 的 曲 线 ,向 上微 翘 的 飞 檐 ,使 这 个 本 应 是 异 常 沉 重 的 往 下 压 的 大 帽 ,反 而 随 着 线 的 曲 折 ,显 出 向 上 挺 举 的 飞 动轻 快 ,体 现 出 一 种 情 理 协 调 、舒 适 实 用 、有 鲜 明 节 奏 感 的 效 果 ,而 不 同 于 欧 洲 或 伊 斯 兰 以 及 印 度建 筑 。
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中 ,始 终 没 有 离 开 平 面 铺 展 的 理 性 精 神 的 基 本 线 索 ,渲 染 表 达 的 仍 然 是 现实 世 间 的 生 活 意 绪 ,而 不 是 超 载 现 实 的 宗 教 神 秘 。
( 摘 自 李 泽 厚 《 美 的 历 程 》)
【小题1】下 列 关 于 原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中 国 建 筑 的 美 学 风 格 ,起 源 于 先 秦 流 传 下 来 的 基 础 规 范 ,即 使 经 历 多 个 朝 代 ,仍 未 发 生 改变 。
B.与 中 国 的 主 要 建 筑 功 能 不 同 ,国 外 的 主 要 建 筑 更 多 是 作 为 祭 拜 神 灵 的 场 所 ,显 得 超 凡 脱俗 。
C.中 国 建 筑 不 是 以 体 状 外 貌 取 胜 ,相 对 低 矮 平 淡 ,因 此 在 美 学 风 格 上 比 其 他 宗 教 建 筑 逊 色一 筹 。
D.就 整 体 建 筑 群 而 言 ,中 国 建 筑 在 对 称 中 有 所 变 化 ,但 就 个 体 建 筑 而 言 ,却 缺 少 了 变 化 。
【小题2】下 列 对 原 文 论 证 的 相 关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第 一 段 开 篇 明 义 ,指 出 中 国 建 筑 从 秦 汉 至 明 清 ,基 本 保 持 延 续 了 一 贯 的 实 践 理 性 精 神 。
B.第 二 段 通 过 对 比 中 国 建 筑 与 欧 洲 、 伊 斯 兰 等 地 区 建 筑 用 途 的 不 同 ,论 证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艺术 特 征 。
C.第 三 段 运 用 对 比 论 证 和 举 例 论 证 的 方 法 ,论 证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结 构 特 征 。
D.文 章 采 用 层 层 深 入 的 论 证 结 构 。在 提 出 观 点 后 ,分 析 了 中 国 建 筑 两 方 面 的 特 点 ,最 后 作 了综 述 。
【小题3】根 据 原 文 内 容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新 石 器 时 代 的 “ 大 房 子 ” 作 为 祭 祀 神 灵 与 生 活 居 住 的 共 同 场 所 , 说 明 和 西 方 相 比 ,中 国古 人 对 供 养 神 灵 、 祭 祀 先 祖 不 够 重 视 。
B.哥 特 式 教 堂 高 耸 入 云 的 尖 顶 、巨 大 幽 闭 的 空 间 、阴 冷 的 石 头 材 质 等 ,都 体 现 出 宗 教 建 筑 神秘 出 世 的 特 点 。
C.太 原 永 祚 寺 的 双 塔 布 局 对 称 ,但 具 体 形 制 又 不 完 全 相 同 ,这 体 现 了 中 国 建 筑 严 整 与 变 化的 统 一 。
D.中 国 屋 顶 向 上 微 翘 的 飞 檐 ,表 明 借 助 线 可 达 到 轻 快 协 调 的 艺 术 效 果 ,我 们 也 能 由 此 看 出大 国 工 匠 的 审 美 追 求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曾国藩正是把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 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法家之弊是逞强,是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呆子;梁启超也瞧不起曾国藩,认为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
B.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只见逐利之徒,难见好义之人。
C.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卫道”的使命感。可以说,主要就是儒家的思想成就了曾国藩。
D.曾国藩运用法家的理念治军,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一度被罢免兵权,后来他放弃法家而以道家处世,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
E.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
【小题2】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
【小题3】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
【小题4】***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理由,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