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
施耐庵
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子。”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
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
两个教头在明月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我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说道:“二位教头比试,这锭银子,若是赢的便将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小题1】下列对“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水浒》人物豹子头林冲一生曲折辛酸,“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节,写他受高太尉迫害,发配沧州,途径柴进庄院,与武师洪教头较量枪棒的故事。
B.小旋风柴进,好礼贤下士,交棒一节,作者饱蘸笔墨写他对林冲礼遇有加。
C.较棒的过程写得曲折摇曳。先是吃酒等月上,较起棒来又是穿插开枷,又是发力物(彩头),真正较量起来,不过两个姿势(“把火烧天”“拔草寻蛇”)、一个回合,真是吊足了观众(庄客)和读者的胃口。
D.较棒进行到四五个回合,林冲跳出圈外认输,因为戴着枷自己处于被动,柴进马上自责“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表明柴进疏于安排。
E.林、洪二人枪棒的较量,也是人物性格的较量。林冲隐忍退让,处事冷静,洪教头目空一切,咄咄逼人,小说把二人描写得栩栩如生。
【小题2】林教头与洪教头比武的过程一波三折,请概括其起伏的过程。(6分)
【小题3】洪教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根据文中细节描写分析概括其性格特征。(6分)
【小题4】选段主要内容是围绕林冲与洪教头比武展开的,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花惊艳
肖复兴
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前,我刚住进这个小区,它就存在。十四年来,花开花落,世事如风,变迁很大,它依然偏于小区一隅,没有任何变化。别的理发店都重新装潢了门面,在门前还装上了闪闪发光的旋转灯箱什么的,连名字都改作美发厅了。它依然故我,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而且,别的理发店里伙计不知换了几茬儿,甚至老板都已经易人。它的伙计一直是那几个,老板始终是同一个人。什么事情,能够坚持十四年恒定不变,都不容易,都会老树成精的。
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但印象很深,每一次去小店理发,见到老板都忍不住想起这件事,而且会和他谈起。他总会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小店里,让回忆充满暖意和快乐。
因为常去那里理发,我和这位老板很熟,其实,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更图老板手艺不错,都常去小店。大家都知道每年春节前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会坚持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直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然后回江西老家过年。他买好了大年夜最后一班的火车票,他说虽然赶不上吃团圆饺子,但这一天车票好买,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
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他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时间毕竟晚了,进门一看,伙计们都下班回家了,客人也早已经不在,店里只剩下他一人,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乘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我知道,理我的头发确实很简单,就是剪一下,洗个头,再吹个风。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活儿了。但毕竟有些晚了,还是有些抱歉。迎来送往的客人多了,理发店的老板都是心理学家,一般都能够看出客人的心思。他看出我的心思,开玩笑对我说,怎么我也得送走最后一个客人,这是我们店的服务宗旨。
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心想,居然还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
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表情,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还是去过年。虽说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但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
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
她大笑道:“您还是真说对了,我这么大年纪,也是属于‘圣(剩)斗士’了,找这么个婆家不容易。”
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对老板说:“你赶紧先给这位美女理吧,我不用见婆家,不急。”她忙推辞说:“那怎么好意思!”我对她说:“老板待会儿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她说:“那就更不好意思了。”但我抱定了英雄救美的念头,把她拉上了座位,然后准备转身告辞了。老板一把拉住我说:“没你说的那么急,赶得上火车的。正月不剃头,你今儿不理了,要等一个月呢!”我只好重新坐下,对老板说:“那你也先给她理吧,我等等,要是时间不够,就甭管我了。”
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悄悄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老板头也没回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看我又坐下了,他笑着说:“您得让我多带一份钱回家过年。”说得我和那女人都笑了起来。
老板麻利儿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都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其实人主要靠头发抬色呢,尤其是头发真的能够让女人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你比她简单多了,一支烟的工夫就得!”
果然,一支烟的工夫,发理完了。我没有让他洗头和吹风,帮他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拿好他的行李,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位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支烟的工夫就到。”
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就像突然炸开在我的头顶,挺惊艳的。
(节选自2014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1段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在理发店,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突出了理发店的特点,从侧面表现了理发店老板的人物形象。
B.“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这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写出了理发店老板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的疲倦,好在火车上睡一觉。
C.“他总会哈哈大笑”表明理发店老板对自己一年前所做的好事的称心、满意,回忆起来,心中总充满快乐,还表现出事情过去了不放在心上的豁然。
D.原本理一个人的头发时间就紧张,女同志的到来让时间更紧张了。理发店老板的手犹豫了一下,可以看出他不愿意做这件事,但听了我的话之后,他还是笑着答应了。
E. 文章最后一段点题,烟花绽放既营造了喜悦的节日氛围,又表现了我们的欢快心情,在美丽的烟花中结束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
【小题2】文中的理发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有三处写了“一支烟的工夫”,分别说说其作用。
【小题4】文章题目是“烟花惊艳”,请结合全文探究“惊艳”的深刻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诱狼
张爱国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一停下,猎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树林里,等待那只母狼。
太阳就要落山了,母狼还没有来。莫非它不会来了?就在猎人的耐心将尽的时候,树林里伸出一个灰褐色的头颅,猎人一眼就认出是那只母狼。它四下一番张望,大概是认为没有了危险才慢慢走出来。血腥的记忆让它不得不这么做,这个冬天,它家族的七只成年狼,除了它,都成了猎人的盘中餐和袋中钞票。
看着母狼明显消瘦的身子,猎人的心很疼,既为那白白流失的肉,更为那宝贵的皮——瘦狼的皮易脱毛、没看相,卖不上好价钱。
母狼已到了射程之内,但猎人不能开枪,因为一枪下去,至少要在它的身上留下一个窟窿,那样的皮更卖上好价钱。
母狼突然停下脚步,昂头,嗅鼻。它似乎嗅到了猎物的味道,一只被猎人折断了腿的兔子。母狼一看,冲过去,两只前爪摁住兔子,张开了嘴……
猎人激动极了,只要它咬一口兔子,他就成功了——兔子身上被抹了毒药。可是,就在母狼大张的嘴即将挨上兔子的一刹那,它却突然丢下兔子跑进树林。
可恶的畜生,竟然识破了计谋。猎人很懊恼,一定是一个月前死于同样计谋的公狼的遭遇唤起了它痛苦的记忆。
猎人必须筹划新的计谋,他不相信凭他作为一个人的智慧就战胜不了一个畜生。
三天后,当那只母狼又出现时,猎人的心一阵剧痛——它更加消瘦了。它虽然还是很警惕,但踉跄的步伐里明显多出了急躁。猎人知道,为了幼狼,它今天必须找到食物,它体下被幼狼抓咬得血肉模糊的乳头就是明证。
这次,猎人为母狼准备的是它的“公狼”——猎人将那只公狼的皮囊塞满了海绵,固定在一个做了伪饰的陷阱上。
发现“公狼”时,母狼稍一吃惊就跑了上去。为了避免它发现破绽,猎人摁一下手里的遥控器,“公狼”发出一声狼叫声。猎人本以为它听到叫声后会更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没想到它却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公狼”,突然蹿进树林里。
猎人狠狠地给自己几个嘴巴,骂自己自作聪明,多此一举,十足的猪脑子:凭狼的听觉,能分辨不出它的公狼的叫声?
猎人决定采用对他来说是最辛苦的一招。
猎人踩着没膝的雪,在树林里攀爬了三天才找到那只母狼的巢穴。母狼不在,两只幼狼中的一只已经死去,另一只骨瘦如柴,浑身颤抖,伏在地上,不时地伸舌舔舐一截干枯的兽骨。见了猎人,幼狼竟然晃悠悠地站起来,飘忽忽地走向猎人,它大概是误以为猎人是给它送食的吧。
猎人抓出幼狼,为了不让它立即死去,给它喂了点牛奶,然后固定到陷阱上那只“公狼”的身边。
母狼很快就找来了。它完全没有了前两次的小心和警惕,惨叫着跑向幼狼,干瘦的身子直被风吹得打趔趄。就在猎人认为母狼这次一定会掉进陷阱的时候,母狼却在陷阱的边沿站住了,直盯着幼狼,凄惨地叫着。约莫半分钟,母狼开始绕着陷阱走。三四圈后,母狼跨上那根架在陷阱上用于伪装的树枝,颤巍巍地走向幼狼——它要救走幼狼。
猎人赶紧大叫,想让母狼受惊吓而跌进陷阱,可它仿佛听不见。猎人又向母狼身旁放了一枪,可它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
眼看母狼就要挨上幼狼了,猎人慌了,对着幼狼“砰”的一枪。幼狼中枪,掉落陷阱。母狼没有叫,也没有跑,扭头看看树上的猎人,看看陷阱里的幼狼,又看看“公狼”,突然一声惨叫,扑向“公狼”,抱着它一起滚进陷阱。
猎人得意地从树上跳下,活动活动冻僵的手脚,走过去,掀开陷阱上的伪饰物,不由得大惊:母狼已将公狼的皮囊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
陷阱里,一片血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这一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为下文诱狼作铺垫。
B.小说多次刻画了母狼“瘦”的外形特点,既写出了母狼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母狼生命力顽强的形象。
C.母狼在识破了狼人的阴谋的情况下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这一奋不顾身的行为是爱子心切的本性使然。
D.“母狼已将公狼的皮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这一动作描写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
【小题2】小说中猎人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陷阱里,一片血腥!”结尾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1959年——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晚期。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这些炼炉都是竖炉。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自西汉中期,冶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C.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D.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全面推向生产、生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C.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D.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C.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高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D.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小题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A.
【小题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A.
【小题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屋檐三境
梦天岚
①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②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你欢乐的眼里,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③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④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那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在岁月蹒跚里滋滋地亮,时间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⑤而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青春的背影。只是在你的辞别的回眸里,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⑥生活过得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⑦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岁月里坍塌。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⑨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⑩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⑾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⑿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你用长者的达观与淡泊抚慰眼前的每一道街景,或者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⒀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⒁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6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⑤段的“仓促而又灿烂”一句中,“仓促”可以理解为对前程中的困难没有充足的准备,“灿烂”可以理解为前程的美好。
B.第⑧段的“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指的是在生活的困苦和磨难中,对家园和生活往事的怀想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C.第⑨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漫长的岁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抒发的是人生易老而事业未成的悲哀。
D.作者认为人在历经沧桑后才能走向成熟,走向对人生过程的欣赏,才能有一种达观的胸怀。“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正是对这种胸怀的形象描绘。
E. 本文在写作上视角新颖,文章层层递进,情节跌宕曲折,哲理和状物在文章中融为一体,含意隽永而意味深长。
【小题2】所谓“屋檐三境”,在文中指的是人生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人生境界又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6分)
【小题3】请你简述下列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6分)
①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
②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说:“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越发模糊了。”而在第⑩段中,作者又说:“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这两句话都写到“屋檐”,但前后不一致,是否矛盾,请你作简要分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