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删节)
[瑞士]赫尔曼•黑塞
①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做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②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③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
④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小题1】指出第③节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议论性文章从来不排斥形象性,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蕴涵(4分)(选自第4节):
(1)黑塞在文中说:“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2分)
(2) 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2分)
【小题3】结合文意,阐述我们如何才能“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雨 伞
川端康成
春雨似雾,虽然不会濡湿,却会沾润人的肌肤。跑出门口的少女看见少年的伞,这才察觉:“呀,下雨呐?”   
少女正坐在店门前。少年撑开雨伞,与其说是为了挡雨,莫如说是为了掩藏自己走过少女面前时流露出来的羞涩。   
但是,少年默默地将雨伞移过去给少女挡雨。少女只有一侧肩膀在雨伞下。尽管挨淋,少年却难以启齿说出:“请过来”,然后让少女靠近过来。少女虽然也曾想过自己用一只手扶着伞把,但总是想从雨伞下溜走。  
两个人走进了照相馆。少年的父亲是个官吏,即将调任远方。这是为他拍的临别赠相。  
“二位请并排坐在这儿。”摄影师指着长椅子说。   
少年无法同少女并肩而坐,就站在少女的背后。为了让两人的身体在某一点上接合起来,他把扶着椅子的手指轻轻地触模少女的短外褂。这是他初次触及少女的身体。透过手指传导过来的微微的体温,使少年感受到一阵似是紧紧拥抱着赤身少女的温馨。  
这一生中每逢看到这帧照片,也许就会想起她的体温来吧。    
“再照一张好吗?二位肩并肩,把上半身照大些。”  
少年只顾点点头。  
“头发……”少年对少女小声地说。  
少女猛然抬头望了望少年,脸颊倏地绯红,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了明朗的喜悦。像孩子般乖乖地碎步走到了化妆室。   
方才少女看见少年经过门口,顾不及整理一下头发就飞跑出来,头发蓬乱得像是刚摘下游泳帽似的。少女一直为这乱发耿耿于怀,可是在男子面前连拢拢两鬓的短发修饰一下也觉着害羞。少年也觉得,如果对她说声“拢拢头发吧”都会羞辱少女的。
向化妆室走去的少女那股子快活劲儿,也感染了少年,喜悦之余,两个人理所当然地互相偎依坐在长椅子上。   
刚要走出照相馆,少年寻找起雨伞来。忽然看见先走的少女已经手里拿着那把雨伞站在门口。少女发现少年望着自己才意识到自己是拿着少年的雨伞走出来的,她不觉一惊。这种无意识的举止,难道不正是流露出她已经感觉到“那是他的东西”了吗? 
少年难以启齿说出“让我拿雨伞吧”,少女则无法把雨伞交给少年。然而,此时此刻两个人与在来照相馆的路上迥异,突然间变成了大人,带着夫妻般的心情踏上了归途。这仅仅是关于雨伞的一桩韵事……
(选自《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原刊1944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1)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一文语言华丽绚烂,在不动声色当中一种人生苦难和沧桑却被轻轻触及;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暗暗地激起。
B.《雨伞》几百字的文章里,传达出的意绪是极为丰厚的:羞怯,嗔怨,娇矜,喜悦……我们不得不惊叹文学大家的笔力之深厚。
C.《爱》中借女人想要把握自身命运而抗挣的故事传达出了张爱玲对于逝水流年的敏感,对于美和爱稍纵即逝的无奈,这些无不透着一种苍茫感和悲凉感。
D.《雨伞》一文中作者将故事安排在一个朦胧的雨天。通读全文,毫无疑问,这场雨合适那绵绵的初恋的感受。
E.《雨伞》与《爱》虽分别出自日本作家与中国作家之手,但都是以初恋为题材,故事短小精悍而余味悠长。
(2)小说以“雨伞”命名,雨伞对全文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3)张爱玲认为“就像葱绿配桃红,在一种参差的对照下,苍凉才有更深长的回味。”请结合《爱》一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川端康成与张爱玲都善于运用“小处着墨,大处着眼”的艺术手法,这两篇文章都注重细部勾勒,试分析它们各自是如何借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或主题的。(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代西方传说鳄鱼在吃人时会流泪哭泣,因此有了“鳄鱼的眼泪”这个谚语。生物学家们当然不会相信鳄鱼真的会装哭,因为鳄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眼泪能有什么用呢?上个世纪早期有个科学家用洋葱和盐擦鳄鱼的眼睛,发现它们不会因此流泪,似乎支持这个说法。但是鳄鱼是有泪腺的,人们在野外和公园中有时能看到鳄鱼的确会流泪。海龟也会流泪,生物学家早就发现那是眼眶附近的盐腺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于是生物学家难免会猜测鳄鱼的眼泪也有这个作用。这个猜测很合情合理,毕竟,鳄鱼和海龟都属于爬行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上应该很相近,而且有些鳄鱼生活在河流的入海口,也需要排出从海水吸入的盐分,在鳄鱼身体表面看不到有别的液体排出,眼泪就是个很好的候选。
但是这只是猜测。到了1970年,才有生物学家去检测鳄鱼眼泪的成分,发现海湾鳄鱼在海水生活一段时间后,其眼泪的含盐量有所增加。这似乎证明了鳄鱼的眼眶有和海龟一样的盐腺,被写入动物学专著和教科书。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实验表明鳄鱼眼泪的含盐量比海龟、海蛇等海洋爬行类的盐腺分泌物的含盐量明显要低,因此也有生物学家(包括这个实验的人)认为它其实否定了鳄鱼眼眶有盐腺的假说。
这场争论在1981年结束。那一年,悉尼大学塔普林和格里格注意到湾鳄舌的表面会流出一种清澈的液体,怀疑这才是鳄鱼盐腺的分泌物。但是液体分泌的速度太慢,无法收集进行分析,给鳄鱼注射盐水刺激盐腺分泌,也不成功。最后他们采用的办法是给鳄鱼注射氯醋甲胆碱,以前的实验已表明给其他海洋爬行动物注射氯醋甲胆碱能刺激盐腺的分泌。鳄鱼舌头上果然不停地分泌出液体,能够用针筒收集来分析钠、氯、钾离子的含量并测定渗透压。他们同时也搜集了鳄鱼的眼泪做比较。结果发现这些分泌液的盐分比血盐浓度高得多,大约是其3—6倍,渗透压则是血液渗透压的3.5倍,和海水的渗透压相当。而眼泪的盐分虽然也升高,但只是血盐浓度的2倍左右。随后他们对鳄鱼舌头做了解剖,在舌头的粘膜上发现了盐腺,其构造和其他海洋爬行动物的盐腺,特别是海蛇舌下的盐腺很相似。此后其他人的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个发现。
如此,那么鳄鱼的眼泪起什么作用呢?鳄鱼通常是在陆地上呆了较长时间后才开始分泌眼泪,是从瞬膜后面分泌出来的。瞬膜是一层透明的眼睑,鳄鱼潜入水中时,闭上瞬膜,既可以看清水下的情况,又可以保护眼睛。瞬膜的另一个作用是滋润眼睛,这就需要用到眼泪来润滑。鳄鱼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真的会流泪?美国一位动物学家在鳄鱼饲养场观察、拍摄了4头凯门鳄、3头短吻鳄在陆上进食的情况,发现其中的五头的确会边吃边流泪。该动物学家推测这是因为鳄鱼进食时伴随着吹气,压迫鼻窦中的空气和眼泪混合在一起流出来的。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学家猜测鳄鱼眼泪能排泄体内多余盐分的理由的一项是(    )
A.鳄鱼和海龟都属于爬行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上理当接近。
B.一些鳄鱼生活在河流的入海口,需要排出从海水中吸入的盐分。
C.鳄鱼眼泪的含盐量比海龟等海洋爬行类的盐腺分泌物的含盐量明显要低。
D.鳄鱼的身体表面看不到有别的液体排出。
【小题2】下列有关“鳄鱼盐腺”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鳄鱼的盐腺存在于鳄鱼舌头的粘膜上,其结构和其他海洋爬行动物相似。
B.鳄鱼盐腺分泌液含盐量的高低与鳄鱼在海水中生活的时间长短有关。
C.鳄鱼盐腺的构造与海蛇舌下盐腺的构造相同。
D.鳄鱼盐腺的分泌会加速是因为给鳄鱼注射氯醋甲胆碱。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塔普林和格里格的实验发现鳄鱼眼泪的盐分比血盐浓度高得多,大约是其3~6倍。
B.塔普林和格里格的实验以及之后其他人的研究结束了有关鳄鱼眼泪的作用的争论。
C.检测鳄鱼眼泪中的含盐量并不能确定鳄鱼是否有和海洋爬行类动物一样的盐腺。
D.有动物学家证明鳄鱼吃东西时流泪的原因是鳄鱼进食时伴随着吹气,压迫鼻窦中的空气和眼泪混合在一起流出来的。
【小题4】人们对鳄鱼眼泪的作用的认识,从本文看,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内容向艺术形式的推移
杜书瀛
艺术内容只有通过它的具体可感的外在表现——它的形式,才能发挥其感染作用。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看,一个艺术品从受孕到发育、成长,一直到诞生,始终处于不断的、不停顿不间歇的运动过程之中。因此,几乎是在艺术对象转化为艺术内容的同时,也就发生了从艺术内容向艺术形式的推移。一个艺术品,只有当它走完了从艺术对象到艺术内容、从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的全过程之后,它的运动才算告一段落。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应该是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纯粹的以艺术内容而存在的艺术品,或者纯粹的以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艺术品,严格地讲是不可能有的。一定的艺术内容必定要求用它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二者相依为命。
艺术内容向艺术形式推移的具体情形表现为前后承续、紧密相连的两个步骤。第一,是艺术内容自身固有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的被发现。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认识、掌握现实生活,将艺术对象转化为艺术内容;然而,艺术家对艺术对象(现实生活)的这种认识和掌握,绝不是仅仅认识和掌握该对象的内在意蕴,而不涉及它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艺术家几乎是同时也就认识和掌握了该对象的固有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艺术对象转化为艺术内容,绝不是对艺术对象的原样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想象、虚构、加工、改造,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艺术对象原来的状态。经过艺术家重新改造之后的艺术对象,即艺术内容,其组织结构、存在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时甚至大大改变了原来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
第二,它必然要求通过一定的媒介、给以一定的物质材料的表现,使之得到固定化和外在化。也就是说,艺术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工具,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使一定的艺术内容连同它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获得一定的物质外壳——具体可感的相对固定的物质外貌。一件艺术品的创作,在它尚未获得一定的物质表现以前,其艺术认识始终不能得到最后的完成,艺术内容始终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而这艺术内容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也始终不能得到确切的把握。只有在它获得了一定的物质表现之后,相对地说,其艺术认识才算完成,其艺术内容和它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才能被最终把握并被确定和固定下来。
艺术形式虽然并非艺术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艺术内容自己的形式,但是,艺术形式的创造却的确与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他的世界观、他的个性特点,特别是他的才能和技巧,有极密切的关系。对于同一个艺术对象和同一个艺术内容,普通人与艺术家,平庸的艺术家与天才的艺术家,所做的艺术表现是不相同的,而且可能相差很大。这里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这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特别是他的才能和技巧在起作用。
(选自《艺术哲学读本》,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推移关系的一项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绘制《蒙娜丽莎》,在由观察到体会的过程中艺术内容诞生,从开始绘画到画作完成是艺术形式的呈现。
B.在演艺圈打拼多年,筷子兄弟体会到了真情的存在,然后创作并演绎了被称为“神曲”的《小苹果》,歌曲旋律优美、情深意切。
C.柳永、李清照、苏轼等人的词作有多首被后人谱成歌曲传唱,他们的词作被后人谱成曲子传唱的过程体现了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的转化。
D.萧红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其传奇一生备受人们关注,今年由李樯编剧、许鞍华执导的反映萧红一生的电影《黄金时代》公映。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的创作要经过两个推移过程,即艺术对象到艺术内容以及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
B.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有独特方式,会通过其组织结构、存在方式等把握其内在意蕴。
C.艺术内容和其存在的方式最终能够被确定和固定下来,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工具的。
D.艺术形式的创造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等,但艺术形式并非艺术家的主观臆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是缺一不可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并相互决定对方。
B.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艺术对象(现实生活)意蕴的把握与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C.现实生活本身有其组织结构和存在方式,而经过艺术家改造的艺术对象的结构、存在方式会有变化。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艺术对象所做的艺术表现应该是不相同的,这与艺术家的水平等有密切的联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前方
曹文轩
⑴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⑶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⑷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⑸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⑹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⑸段的叙写层次。
【小题2】文章第⑹段引用了众多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述第⑺段划线句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档案文献,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史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研究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图像和历史的交流融合渐趋深入。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体会到芸芸众生之貌、熙熙攘攘之景。
(摘编自摘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史学研究原本重视图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稿原本有图像,古代的学者常从图中“索像”,从文字中“索理”。
B.宋朝以后,图像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衰落,是因为图像传播起来比文字困难,并且在表意方面欠缺深刻性和准确性。
C.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如果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会清晰而具体地还原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D.20世纪80年代,重文字轻图像的习惯有所改变,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代以来,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敦煌藏经洞经卷,清宫大内档案等史料的发现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史学的科学化的发展。
B.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都注重史料,并且史学大师们对图像有着浓厚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C.20世纪初新史学科学的理念、史学大师的呼吁倡导、改革开放后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促使中国史学的研究不断变更、发展。
D.做为史料,文字能够蕴含丰富信息,图像能够直观再现历史情境,二者相互印证,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石学过于注重文字、书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所以金石学的兴起没有使图像重拾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戟作为礼器,在唐代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利,研究人员依据《唐六典》的文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
C.“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受到了郑振铎的批评,可见郑氏对图像史料的重视,但他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仍未将图像作为编著主体。
D.普通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