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书事
①最近安居,我把我出租几年的屋子里的旧书搬了回来,清点整理中,我发现了很多书还在,像看见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般喜悦,当然也让我想起了我收藏的很多珍贵的书籍都不在了。
②最近我又要讲现代诗歌,很想意外发现我当年珍爱的那本《朦胧诗选》,那本朦胧诗集收录了北岛、舒婷、顾成、江河、杨炼、梁晓斌、卞之琳等人七八十年代写的发抒、反思文革的诗歌,我非常喜欢。90年代出来教书,那时的教材政治化太浓,我就一直给学生们讲这些朦胧诗,一届一届地讲,孩子们非常喜欢,讲完了就有同学借阅,但因为这本书要用于教学,在那个年代又不好买,所以我是一直看管得很紧,但后来还是一时疏忽,找不到了。也许这不是我的疏忽,实在是那本书太好了,对于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那实在是一本“及时雨”。
③我从教20多年了, 20多年穷老九的拮据生活,我不舍得将钱花在自己的衣食上,但碰到自己心仪的书籍那是一定要破财购买的,20年来我不间断地购买,又不间断地流失。大部分是被学生借走,少部分是被同事借阅,有些书籍我还记得被谁借走的,大部分说不出来历了,虽然20年来那些书籍不间断地在一路丢失,但是我从来不因为这个而遗憾,因为它不像钞票金银珠玉一般消耗散去,也不担心它会被人当着引火材烧掉,没有引火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但也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那些遗失的书籍散落在人间,不断地流传,书上的文字不断地传播,不断地感染,不断地孕育精神,那是书籍产生的本质目的。
④我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过不少书籍,《唐诗三百首》《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封神演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等,还有《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十月》《啄木鸟》等不少杂志,这些书和杂志是我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我在青少年时期有幸读了,可我家里除了一本黄历外父母没有买过一本书。这其中大部分是向同学借阅的,只记得有一本《东周列国志》是我在我表叔家里玩借来的,现在书也不在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我没有归还他。我感谢我的青少年时代那些让我读到这些书的同学和叔叔阿姨们,他们都不知道他们施予我少年时代弥足珍贵的恩惠。所以,我从来不会因为我珍爱的书籍的丢失而可惜,因为它也许不断地在施予,这是书的作用,相对于金钱来说书籍的传播具有精神温度,不似金钱仅满足物质甚至于增长冷血的欲望。
⑤我还记得我用于课外教学用的现代小说,有一次被一个学生借阅了,我知道是谁借阅的,我向他索要了几次,直到毕业都没有还给我,这事就过了。那个同学的成绩很好,考进了武汉大学哲学系,几年后,我的这个学生来看我,提了一大堆书,只记得其中有《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书籍,他告诉我他当时把我的书给弄丢了,没法交代,希望这样能弥补。他92年高中毕业,96年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省政府部门工作,现在是处级干部,写作很厉害,是单位的笔杆子,也许那些书在他的人生启蒙中有了些作用。
⑥原本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很热爱书籍的民族,明代的张溥每读一本书都要亲手抄录七遍,他的书斋因此命名“七录斋”,宋濂《赠东阳马生序》里就讲过他借书抄书的情景,为了不延期,天大寒,抄得手指都僵硬了;先秦时期人们写书读书都不容易,他们习惯把书全部背下来,汉初因为始皇焚书,好多人是靠记忆把书传下来的。我们不如古人文章好,缘于我们不如古人读书花的功夫深。
⑦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更不需要为我的《朦胧诗选》遗失而遗憾了,现在我的教学很方便,互联网上要找谁的作品都非常容易;现在读书也很方便,但是我们的孩子不读书了,在他们最需要广泛阅读的时候,他们却被迫沉浸在题海里。
⑧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关于各国全民阅读的调查,我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中国人的阅读排位。是谁造成了中学生和全民阅读的现状?谁能拯救阅读?!
2013-9-15
【小题1】以下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搬书时发现自己以前读过的旧书还在时的喜悦和生活拮据时仍然坚持破财买书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书籍的喜爱,对精神追求的珍视。
B.作者谈到《朦胧诗选》,表现了作者在文化僵化的时代,作为有前瞻的教师将其作为补充教材的珍视,并为其最终流失而深表遗憾,也流露出对借书不还的现象的谴责。
C.作者家里只有一本黄历,说明家境贫寒,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能够借阅到同学和叔叔阿姨们的书籍阅读感到庆幸和感激,这是他的书被借阅流失而不遗憾的主要原因。
D.作者用一个考上武大的学生还书的事例具体生动地印证了书籍带给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精神引领作用,表意具体生动。
E. 最后一句用各国全民阅读调查排位,委婉揭示出当今时代青少年和大众阅读现状,寄寓深切的忧思,从而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小题2】解释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含义。(6分)
(1)没有引火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但也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3分)
(2)相对于金钱来说书籍的传播具有精神温度,不似金钱仅满足物质甚至于增长冷血的欲望。(3分)
【小题3】从这篇充满温度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小题4】文章最末一句“是谁造成了中学生和全民阅读的现状?谁能拯救阅读?!”,你以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全民阅读不良现状,怎样才能拯救阅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谁见幽人独往来
彭建德
梁漱溟晚年的头像,冷峻而严慈。因其神情与我外婆的老父亲很相似,故觉得亲切,老人与梁同岁,皓首穷经,终老书斋。幼时我在他的藤椅下转来转去,他伏案握管,转过头,只是轻轻的用目光唤住我。吃完饭,他教我双手将筷子平持胸前,说一句,请大家慢用,才准离桌去玩。然而,还没等我长醒,他便与他的时代一齐凋谢了。看了梁漱溟的照片,我固执地认为,外婆的老父亲便是梁漱溟,梁漱溟就是他。硕儒们历经乱世飘零,长成一副模样,也未尝不可。
梁漱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她有坚持个性的资本。他20出头,蔡元培看了他的一篇文章,便要聘他到北大教哲学。仅凭一篇文章便被人家看中,真有点“大抵还她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的幸运。然而,梁漱溟却极力推却,原因是他自认水平不够。但,蔡元培还是霸蛮将其聘任。
在北大,梁漱溟经常去一位杨姓同事的家。每次,有位同龄人给他开门。这位青年姓毛,字润之。此时,二人还若花鸟不相识,后来到成为朋友,这是后话。
交了几年书,梁漱溟认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北大不合适。于是毅然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离开,在山东捣鼓一番,又领着一帮学生跑回北京,一起租房共读。在冬季的早晨,天将未明,曙色萌动之际,他把学生们喊醒。但见疏星残月,悠悬头顶,耳闻雄鸡初啼,大地更显风范,年轻时即露端倪。
梁漱溟生于1893年,当时不管中国文化,还是中国社会,都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他的学问根基来自家传,出发点与墨家较为接近,强调行动力,认为中国的贫弱,主要是当时知识分子专务虚文,不能行胜于言,不能与具体事实结合起来的缘故。
他思想驳杂多元,一言难尽,也惟其如此,才能在星汉灿烂的民国思想界散发出异样的光芒。人的生命,出来生殖繁衍,还有思想的存在,更凭借其深度,可不朽。
在人生问题上,梁漱溟一度求诸佛教,十七八岁时萌生过出家的念头,后来终生吃素。早年,梁受其父思想独立的影响较大,对先哲的高明思想,拒绝理会,遇到困惑,转而求诸宗教。人类早年,也是对自然充满想象,亦归于宗教。当所谓科技发展,征服自然的力量强大,以及圣人著述的影响,两者会渐渐对宗教保持距离。
中国文化本身兼顾宗教的功能,比如,儒家学说,一部《论语》,更像一本操行手册,规定得很细,也充满生活气息。仿佛一位善长人翁,一边嚼着茶叶,一边与你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那些人生的小迷惑与小寄托,便从生命深处衔枚疾走,悄悄撤退。也许,正因为儒家学说出现的很早,很成熟,中国的宗教才归于文化的力量之下。从梁漱溟的个案来看,也正是儒家提倡参与社会,他才没出家,并使得他在许多社会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梁漱溟的一生,都积极参与社会问题。他非常看重伦理礼俗,不论进行乡村建设,还是谈东方文化,他都能归到这个点上来。他所处的时代,自甲午以后,社会变革者,不是害怕触及固有的伦理秩序,便是彻底破除之(冯玉祥曾下令禁止过春节)。仿佛剪了个发型,自以为高级,其实很难看,又回不去,干脆剃成光头。或许,无需做出非此即彼的极端选择,关键在于调和两者的度,但这正是难以拿捏之处。包括梁漱溟,也不能提出一个很好的尺度。因为单从伦理层面,根本无从提起。而他参与的社会实践,力量太弱,难见大成效。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不管乡村教育,农村经济,还是乡村礼俗,都得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推行。当他从事此类实践时,民国世界正水深浪阔,情况复杂,所以收效不大。建国后,在时代猛烈动作的惯性下,他和他那套理论,又被历史的微风吹颤,惊枝未稳。
关于梁漱溟的性情,由于1953年的一次政协会议,世人皆谓其有骨气,颂为“一代直生”。而不知实因不为人解的孤独寂寞使然,不分场合的透支友情,以至一生清傲,生出顽皮。
在会场上,梁漱溟凭一时之气,顶撞了老朋友毛润之,引发众怒,面对众怒梁竟然表示,如果老朋友原谅自己,并亲口说,我误会你了,才行,否则将失去对他的尊敬。此言一出,会场大哗。有人再次呼喊,要他从发言台上下来。但,梁不予理会,而是转头看着他的老朋友,对方并没有请他下台,只是问:那你再讲一下,讲到四点钟好不好?梁硬邦邦地顶了一句:我要讲的很多,四点钟哪能成。会场又是一片哗然。如此反复好几次,面对旁人的呼喊,梁漱溟冷笑不服,任由大家用目光对着他。然后,他把目光转向他的老朋友。局面一时僵硬至极,时间继续流逝。梁漱溟就这样尴尬地站在发言台上,形单影只,孤独无助地看着他的朋友,默默地看着。其情形,可以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来映衬: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节选自《散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梁漱溟(1893.10.18-1988.6.23)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②“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梁漱溟座右铭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的开头写“外婆的老父亲”,看似与传主梁漱溟无关,却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梁漱溟给人的亲切感,朴素细腻的文字中寄寓了作者对传主的一腔深情。
B.北大的教育理念在梁漱溟看来是落后的,尽管对蔡元培先生充满了感恩之心,梁漱溟还是辞去了北大教师一职,到山东、北京等地区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了。
C.出现得早且成熟的儒家学说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他能给迷茫中的人指明生命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与一定的宗教功能。
D.尽管梁漱溟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许多调和伦理礼俗和社会新变化的建议,但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推行,他个人力量太弱,故而难见大效。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小题2】文中说梁漱溟的“思想驳杂多元,一言难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驳杂多元的思想怎样影响了梁漱溟?
【小题3】文章结尾为什么以黄仲则的诗歌做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章以“谁见幽人独往来”为题,请结合材料中的梁漱溟的经历,探究梁漱溟身上表现的“幽人”特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如何突破PX困境》
近年来,PX风波不断。某种程度上,PX项目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甚至开始演变成社会问题。如何才能突破PX困境,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可能至少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越是不理解就越容易产生恐惧,这是心理学常识。因此,拨开PX的神秘面纱,让大众对“二甲苯”这一本来不应该成为公众常识的石化产品多一点科学认知是当务之急。 PX,是化学品对二甲苯(para- xylene)的英文简称。这个化学名称,如果在中文世界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本身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过程。
分析公众对PX的认知,源头大多来自网络和坊间的道听途说,其中包含了不少误解。但是,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先入为主,而且三人成虎,传的人越多,影响越深入。因此,正本清源,还原事实真相的工作很难一两次见效。对于PX世界公认的低毒而非剧毒的常识,科普要经常化、持续化。特别是对于准备上项目的地区,科普必须先行,不仅要入耳入眼,而且要入脑。
比如前些年,不少人曾经质疑手机辐射会致癌,但如今消费者并没有抛弃手机,对辐射致癌的担忧也基本消散。这和全世界科学家不断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对比数据,让公众知道“手机的辐射并不比电视高”密不可分。
其实PX在国内外科学界早有定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对PX全球公认的定性就四个字:低毒易燃。这些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不断地传导给公众,才能让大家通过了解消除内心的恐惧。
其次,有必要让公众知道,上PX项目的目的并非只是个别企业为了赚取利润,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有人说,低毒也是有毒,为什么非要上PX呢,难道不能买国外的产品吗?
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似乎什么都可以到国际市场上买。但是,过度依赖国外可能会让我们承受两个代价:更高的价格和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占到全球消费量的32%。而这些年国际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所以,在所有化工原料中,PX差不多是利润率最大的。由于PX是生产服装面料、药物胶囊甚至矿泉水瓶的主要原料,它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如果我们只能进口,最终付出更多生活成本的一定是消费者。此外,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国际形势紧张,还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最后,任何一个关乎民生的项目要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决策程序的合法、透明,具体工作上的扎实细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天这一信息交流和获取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任何暗箱操作或瞒天过海的思维都是错误的。
所谓决策程序合法、透明,就是要事前广泛听取民意,听取各方意见,而不是生米做成熟饭再向社会公布。很多时候事前多费些力气,事中和事后就会省去很多麻烦。
而工作要想做到扎实细致,最重要的是诚意和善意。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别有用心或者唯恐天下不乱者毕竟是极少数。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心里要真正装着百姓,要摸清楚百姓不接受、不认同的根源在哪里,对公众情绪宜疏不宜堵。
【小题1】下列对“PX”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PX,就是化学品对二甲苯(para-xylene)的英文简称。这个化学名称,在中文世界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本身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过程。
B.PX在国内外科学界早有定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对PX全球公认的定性就四个字:低毒易燃。
C.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占到全球消费量的32%。在所有化工原料中,PX差不多是利润率最大的。
D.作为常识我们应该知道PX低毒而非剧毒,它是生产服装面料、药物胶囊甚至矿泉水瓶的主要原料。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年来,PX风波不断。某种程度上,PX项目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甚至可以说演变成了社会问题。可突破PX困境,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B.对PX的认知需要正本清源,但是还原事实真相的工作很难一两次见效,因为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先入为主,而且三人成虎,传的人越多,影响越深入。
C.科学家不断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对比数据,让公众知道PX低毒易燃,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大家对PX有了深入了解,慢慢就会消除内心的恐惧。
D.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什么都可以到国际市场上买,但付出更多生活成本的一定是消费者,而且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国际形势紧张,还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文世界PX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拨开它神秘的面纱。越是不理解就越容易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B.公众对PX有正确的认知,明白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加上决策程序的合法、透明,就能突破PX的困境,进而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C.网络和坊间的道听途说,包含了不少误解,有时会以讹传讹,因此科普要经常化、持续化,特别是对于准备上项目的地区,科普必须先行,不仅要入耳入眼,而且要入脑。
D.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任何一个关乎民生的项目,有了扎实细致的工作,有了诚意有了善意,没有暗箱操作没有瞒天过海,就有可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18分)
你的笑容永远灿烂
傅昌尧
①老吴醒过来了!
②老吴在死亡的隧道里摸索了三天三夜,终于又回到生命的入口。老吴的苏醒让整座城市长长吁了一口气,鲜花和掌声将医院塞得满满的。老吴是个英雄,火海救人的英雄。
③老吴很普通,普通得犹如街边的梧桐树,老吴绝对没想到自己今生还做一回英雄。那天,老吴下班本不该从那条街经过,很像是有个导演在故意安排,老吴突然心血来潮要给自己买一条绵绸做的灯笼裤,老吴每天在护城河公园锻炼身体,见人家穿着灯笼裤很精神,就想也来一条。
④刚拐进那条卖服装和小商品的步行街,就见有人急赤白脸地往外跑,边跑边喊:“起火了!起火了!”老吴眼睛不太好,一抬头,这才看见不远的一个店铺里有火光,浓烟滚滚。老吴犹豫了一下,准备往后退,可被蜂拥而来的救火的以及看热闹的人流裹挟着,被挤到了起火现场,老吴明显感觉到阵阵热浪的舔舐。有人喊,太危险了,大家往后退,给救火车让道!老吴听到远处消防车的鸣叫声越来越近。就在大家纷纷向街对面退去时,老吴突然发现,那起火的店铺里好像有个人。老吴站住了,大叫,里面有人!可没人理会老吴,店铺里不知什么东西爆炸了,人们跑得更快了。
⑤老吴的脚挪不动了,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里面那个人是我看见的,我不能跑,跑了,就是见死不救。老吴在冲进火海的一瞬间,后悔今天不该来这里,更不该看见了别人没看见的那个人。
⑥老吴抱着那个人从火海里冲出来,简直是个奇迹,当老吴浑身是火在地上打滚时,人们一时怔住了。是赶到的消防兵将老吴身上的火扑灭的。人们立即将老吴送到了医院。老吴的勇敢与奋不顾身,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又通过新闻媒体打动了更多的市民。人们手捧鲜花,络绎不绝地前往医院慰问。老吴受到的拥戴有些异乎寻常。
⑦老吴的神志稍稍清醒一点以后,得知从市长到街边捡破烂的盲流都来看过他,心里便忐忐忑忑的。他竭力追忆着那天救人的情形。他问身边的人,救出来的是个什么人?人家告诉他,救出来的是个美丽的姑娘。老吴又问,那姑娘怎么样?人家告诉他,姑娘只受了点轻伤。老吴还问,那是谁家的姑娘?人家还告诉他,那姑娘就是普通人家的姑娘。老吴再问,人家就说,老吴你现在特别需要安心治疗,别消耗精力,因为还处在危险期。老吴便微弱地叹息了一声,心里一堵,又昏了过去。
⑧老吴像多数严重烧伤的病人一样,病情反复无常,一些国内著名的专家也被请来为老吴诊治。专家们说,老吴的伤势太严重了,这样的伤势还能活着,简直不可思议,且随时都会……老吴只要一醒过来,就询问那个被救的姑娘,人们越来越难以应付老吴的询问。那天,老吴凑在前来采访的记者耳边问,那个姑娘为什么没来看我?记者怔住了,许久才说,她会来看你的。老吴说,骗人。昏厥。
⑨后来,人们找来一个姑娘,对老吴说,这就是你救的姑娘,可老吴连眼睛也没眨一下。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人们决定将真相告诉老吴,这样或许对治疗有好处,因为老吴反复询问那个姑娘,肯定是意识到什么,应该尊重老吴。但医生们却又说,风险同样很大。
⑩告诉老吴真相的任务交给了老吴的老伴儿,她噙着泪花,轻轻捧起老吴的头,隔着纱布,说,老头子,人家虽然承认你是个英雄,可你知道吗?你闹了个大笑话,你那天救出来的是个塑料模特!
⑾老吴忽然微笑着,用异常清晰的声音说,其实我知道……说完,老吴就停止了呼吸。人们发现,尽管老吴的脸庞烧得面目全非,但那笑容却像浇铸般的硬朗、灿烂。
⑿给老吴出殡的那天,万人空巷。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5分)
【小题2】老吴临终前为什么微笑?标题“你的笑容永远灿烂”有什么内涵?(4分)
【小题3】老吴为救一个塑料模特而牺牲了自己,但全城的人都认可他是英雄,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当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请你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和技法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老吴在冲进火海的时候,后悔不该来,更不该看见那个“人”,这样的心理描写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B.老吴苏醒后,虽然自己处于危险期,却仍然不忘他人的安危,一再追问“女孩”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了他的善良。
C.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构思严谨,比如所有人中只有老吴看见了那个“人”,就暗示了这有可能是个假人。
D.小说③~⑤段运用比喻、衬托、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为我们形象、生动地叙写出一个普通市民如何蜕变为英雄的过程。
E.人们之所以找来一个姑娘假扮是老吴救的那个“人”,主要是因为怕刺激老吴,导致病情恶化,这也说明人们是从心底认可老吴的义举,所以才会这样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是一家相当于民间智库的独立机构,它基于调查研究而得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是否能为社会广泛认同,可能并不确定。但是,这至少反映了一种社会趋势,一些人认为,可以为基因剪刀“造人”开绿灯。

国际社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红灯警示,现在却有人准备开绿灯,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之短令人吃惊。2015年,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因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反对。当时有人预测,世界上首次诞生基因编辑活产婴儿可能还要50~100年。但是,从那时到现在才三年,就已经有人呼吁为基因编辑婴儿开绿灯了,这是否意味着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为时不远了呢?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目前已知有超过4000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影响全球超过1%的新生儿。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健康婴儿。这显然比胎儿出生前的基因检测更先进。

不过,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提出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的同时,给予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一,基因编辑婴儿必须确保并符合未来出生婴儿的福祉;其二,符合社会的正义和团结,不会增加歧视和分裂。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和困难。

仅仅从技术上看,基因编辑要符合婴儿的福祉就是一个难题。黄军等人对胚胎修改β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时,试验了86个废弃胚胎细胞,最终只有28个基因被成功编辑修改,成功率约为33%。显然,这个成功率并不足以获得安全性和成功率的保障,也让人们对此技术抱有疑虑。

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这也意味着,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把正常的基因剪掉;或者导致胚胎或生殖细胞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导致残障婴儿的出生,毁灭婴儿的福祉。因此,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如果没有100%的准确性,尚不可能用于临床“造人”。

另一方面,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专业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地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以英国而言,目前允许人体胚胎研究,但英国法律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因此,即便伦理和技术都为基因编辑“造人”开绿灯,但要让法律开绿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自张田勘《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关于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来自民间机构,这一结论不可信。
B.尽管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但国际社会对此技术向来坚决反对。
C.社会普遍认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还需要的两个限定条件,条件苛刻因而难以实现。
D.基因编辑“造人”技术的准确性达100%以后,就可以用于临床“造人”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六段以黄军等人的试验为例,意在说明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率并不高。
B.文章中作者多处引用数据,如第四、六段,使论证准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基因编辑“造人”要让法律开绿灯路还很长。
D.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符合读者的接受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某协会对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反映出社会对此有所包容。
B.在黄军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反对三年之后,有人就准备对基因编辑开绿灯了。
C.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果能够避免正常基因被剪和发生基因重组,则意味着此技术的成熟。
D.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需经历复杂的过程,即使法制健全的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很长时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摘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

【小题1】童年的一次失手,成了“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最早”有深意吗?请简要说明。
【小题2】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