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摘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

【小题1】童年的一次失手,成了“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最早”有深意吗?请简要说明。
【小题2】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题(本大题2小题,共14分。)
学界泰斗王先谦
①王先谦,长沙人。他幼习经史,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他一生很少担任实际的政务官职,主要以学术名世,尤其在湖南声望极高,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②王先谦学术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其他的注释著作《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也颇见功力,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他的《十朝东华录》是又一部重要的史著,至今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鸦片战争之后,随中西文化逐渐交流,中国学者开始著述外国史地,王先谦也顺应时代潮流,于光绪年间撰成《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日本源流考》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的本源,目的是欲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书中还用一定篇幅辑录明代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的资料,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心。
③他曾花费半生心力,成《尚书孔伟参正》一书,书中探讨《尚书》原委,旁证历代诸儒训释;博采《史记》、《汉书》、《论衡》等材料,对伪托之处详加辨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评价它“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他还撰有《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从而奠定了自己在近代经学史上的地位。
④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王先谦也颇有造诣。东汉时刘熙曾作《释名》一书,以辞音求义,来推究事物名称的由来,清代毕沅又作《释名疏证》,对《释名》加以注释论证。对此,王先谦又特意撰写了《释名疏证补》,对毕沅此书再加补证。此书撷取江浙和湖湘学者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有系统,后人认为它超过了毕沅的《释名疏证》,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⑤此外,王先谦一生所作诗文共有44卷,1190篇,蔚为大观。他文宗秦汉,效法韩愈,笔力遒劲,气魄雄浑,诗宗杜甫、苏轼,自成格调,是晚清一大家,与王运齐名,人称“二王”。
⑥王先谦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自幼苦读,锲而不舍,数十年来废寝忘食,孜孜于典籍之中,而且具有博采众长的作风。王先谦治学侧重古文经学,但不拘泥门户,兼采今文学源的观点,认为今古文经之争,“展转纷纭,徒形词费”。王先谦在撰述过程中继承了湖湘务实的传统学风,重求实,反臆断。凡遇暂时不明白的问题,他并不武断曲解,总是以“存疑”的态度对待,或注明“无考”,或注明“未知孰是”,“所当厥疑”。而对自己著述中的错误,一经发现就立即纠正。他曾刻印袁本《世说》,当经叶德辉提醒知道袁本“讹谬百出”时,便毅然毁版,请叶详加校勘后重镌。他还深刻地揭示中国学人普遍务虚图名的弊病,痛恨空谈,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他的这种学术态度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而且启迪了众多岳麓书院士生,使他们深涉经史,旁及诸子,趋重实务,接受新学,使这千年学府再度焕发生气,因而无论是撰述,还是教育,王元谦都堪称大家。
【小题1】请从文中找出三个关键词(每词不超过4个字),来概括王先谦的特质。(9分)
(1)    (2)    (3)    
【小题2】被誉为“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的王先谦取得了哪些方面的学术成就?请分条归纳。(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
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孟多维。
1933年,他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1957年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1935年,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负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加缪在给良师益友让•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织了劳工剧团。他改编了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短篇小说。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硝烟笼罩欧洲大陆。加缪在日记中写道:“野兽统治的时代开始了……”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虚弱未果。加缪继续在山顶一间面朝大海的出租屋里,夜以继日同时创作着“荒诞三部曲”——《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 1942年,《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先后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局外人》开篇所展现的冷漠、虚无,至今令人震惊。“局外人”默尔索过失杀人,对法庭罗织的罪名淡然处之,这既折射了司法制度的荒谬,也成为二战后一代青年的写照。
外敌入侵,加缪投身地下报纸《战斗报》,担任主编,为法国抵抗运动鼓与呼。加缪接连为《战斗报》撰写社论,号召人们为祖国而战。他写道:“一个渴望生活的民族不应该等待别人给她带来自由,她得自己去争取自由。”“从巴黎少逃出一个德国人便是向盟军战士和我们东部的法国同志少射一粒子弹。”
战争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一枚高于普通等级的玫瑰勋章。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我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我身旁牺牲的战友们却没有获得勋章”。 二战过后,加缪断断续续写了六七年的《鼠疫》正式出版发行,销量突破十万册。《鼠疫》寓意了法西斯暴行肆虐与正义力量奋起抗争的趣旨。加缪曾说:“我希望人们在几种意义上阅读《鼠疫》,但是它最明显的意义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抵抗。证据就是,敌人虽未指明,但是,在欧洲所有的国家中,人人都认出了它。”
缘于共同的爱好,加缪经常与萨特、波伏娃、毕加索等人相聚于咖啡馆探讨文艺、哲学问题和社会事件。萨特的戏剧《禁闭》排演时,曾邀请加缪担任主角。二战期间,萨特、波伏娃等也参与到加缪主编的《战斗报》中。加缪和萨特,惺惺相惜、其乐融融。然而,对于共产主义特别是苏联极权统治的政见分歧,使得加缪与萨特的亲密关系出现了裂痕。1951年10月,加缪酝酿、修改了近十年的《反抗者》刊行。这部有关政治、哲学和艺术理论的思辨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反抗故我存在”的核心命题,在萨特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尔贝•加缪或反抗的灵魂》的评论。文章经萨特授意,由杂志社编辑执笔,长达二十多页,极尽嘲讽之能事,对加缪的《反抗者》展开批判。加缪随即回应,最终使得加缪与萨特分道扬镳。 世人一直把萨特和加缪并列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但加缪说:我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一名存在主义者。  
阿尔及利亚问题就像肺病一样折磨着加缪。从1830年开始,法国逐步占领阿尔及利亚,开始了殖民统治。加缪在报刊撰文呼吁和平,反对暴力,他写道:“法国政府左手拿着《人权宣言》,右手拿着用来镇压的警棍时,还能以文明的创立者自居吗?”对于那些被殖民当局逮捕的民族解放阵线成员,加缪也尽力展开营救,他参与过一百多起宗教救援案件。
1959年9月,戴高乐宣布给予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权,其可以在独立、联盟或者并入法国三条道路中作出选择。对此,加缪颇为振奋。阿尔及利亚最终宣告独立。
相关链接
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和长大的加缪,是一位典型的“黑脚”,即生活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公民。他对法国人和阿拉伯人有同样的感情,这使他在1950年代中期阿民族主义者和法国殖民当局的冲突中,没有像萨特等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站出来谴责法国的殖民政策、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而是主张欧洲白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相处。  (摘自《郑州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B.二战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勋章,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表现了他的谦虚。
C.加缪与萨特分道扬镳,两个人都有责任,萨特撰文批评加缪,有错在先,加缪随即回应,能看出二人均心胸狭窄。
D.作为一个阿尔及利亚人,他关心国家的独立与自由,同法国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E. 加缪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这篇传记不仅仅写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对他斗争精神的赞扬。
【小题2】加缪的伟大的文学成就,在传记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加缪“直面荒谬”,不仅仅指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参加“直面荒谬”的斗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风岭往事 
田际洲
扛着一袋衣物翻过清风岭,我到清风村时已是晌午了,可我还是顶着烈日不停地叫卖。大婶大姐小妹,买衣服裤子。随着我那脆亮的叫卖声,一下惊动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娘直朝我招手,我快步跑过去。老娘立即将我领进屋,问我吃了午饭没有,我说没有,老人家就叫我在她家吃饭。
一听老娘请我吃午饭,我十分感动,马上答应下来,并说只要老娘喜欢哪款,只管挑就是。
老娘告诉我,她本姓刘,婆家姓彭,儿子在村里当村长。老娘说时,显得十分自豪。不一会儿,彭家老娘就端出两盘菜子油炒的土豆片,外加一盘菜油炒的山鼠肉,山鼠是老人远房一个堂孙套来孝敬他的。我吃了午饭,就对老人家说,您看中哪款,随便挑就是,我少收两块算是饭钱。
看到我吃完饭,老人家打开我的行囊,拿出我卖的衣裤一件一件地上看下瞧,既喜爱却又迟迟不开口。我一时没有搞明白,如果老人不想买,那为什么要招呼自己过去,还请自己吃午饭。我跟老人家说,大妈真想要一套,一套女装二十块,我就收十六块,刚好保个本钱。那时我们当地大米的市场价是八角钱一斤。
看到我这么年轻,而又如此诚恳,彭家老娘就说。你可不要笑话,我上了年纪旧点儿破点儿没关系,可我就是想为我的儿媳买一条裤子,我的儿媳很勤啊,她一天下地干活,裤子破了好几个洞,连屁股都露了出来。可我手里没有现钱,但我儿子又不让给她买,我想用大米与你换,就怕你不干。
我很是感动,心想这位彭家老娘真好,这么关心自己的儿媳。但我又想不明白,为啥老娘的儿子还是村长,不给自己老婆买裤子不说,又不让老娘给她买。二话没说,我就答应下来,用两套女式衣裤换下老大妈的四十斤大米,一看时间不早了,我扛着就往回走。那段时间我患了一种眼疾,一过傍晚就看不清东西。
一爬上山梁,火红的晚霞把巍峨的清风岭涂抹得更加壮丽多彩。早已在山垭等侯多时的妹妹见我一到,马上接过我的背包觉得很沉,问我装的啥,为何这么沉。我说是大米,是一位大妈没有钱,就用大米换了一套衣裤,要我帮她带过来卖的。妹妹嘟着嘴说,你就不怕爸妈骂。
我说不就花一点儿力气,帮大妈扛过来卖一下一样是钱嘛。我们攀着山石,沿着来时的山道下了山。
回来不久,我的眼疾竟不治而愈。据当地一老中医讲,说我视力的恢复,完全得益那山鼠肉,那可是上等的滋补品,比天麻、人参、燕窝凑效多了。
过了几个月,我碰到中学同学陈一山,他从外面打工回来,他的家也是住在清风村,他的话更是让我吃惊。彭姓在清风村是大姓,彭立富又是村里唯一个高中生。选村长时,彭家老娘就以长奶的身份向全村的孙儿,孙女跪说好话让大家投他的票。
那时候的村干部待遇特低,一年就那六百来块钱的补贴,凡是有点儿文化的年轻人都跑到外地务工去了,没人愿当。彭姓一些孙儿孙女不敢不听长奶的话,只好都在彭立富的名字上画上圈儿。
三年之后,我在镇上开了一家百货批发部,这才与彭家老娘当村长的儿子彭立富和已当村女主任儿媳的刘玉玲见上一面,他们一家三口一起来这边镇上赶场,先到信用社取款,后到我开的百货批发部,付前次他为清风村几百名留守娃赊购鞋袜衣帽的货款。一些在外的家长都是将小孩的生活开支打在彭立富帐户上,由他代付。
你过去为啥不给你婆娘买新裤子,还不让你老娘给她买?递上一支烟,我笑着问彭立富。
他又摸出打火机,给我点上烟。不瞒你说,我就是怕她跑广东上海打工,她跑了咱村那两百多个娃咋办?他们的父母都出去了,他们每天都是要吃要穿,而且还要上学,我不委屈她又委屈谁去?是有点儿不近人情,可又有啥办法?我问,那她理解你吗?他说以前不理解,后来理解了。我又问,你现在还当村长。他说我不当谁又有来当,人都跑光了。但我没告诉他,自己不久前也接手了咱村的村主任一职。
雨过初晴,我远远地望着他们一家三口在赶场的人流中隐没,又抬头望了一眼左前方那座巍峨的峻岭,岭上跨着一道绚丽的彩虹。我仿佛望见,彭村长扶着老娘拉着媳妇背着沉重的背篓,一直沿着那条连接彩虹的山道一步一滑地向上爬行。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彭家老娘请“我”吃饭,用大米换衣服裤子的行为,既体现了老人对晚辈的关心和体贴,也流露了老人不谅解儿子苛刻对待儿媳妇的情绪。
B.小说对彭家媳妇刘玉玲的描写笔墨不多,主要采用了侧面介绍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一个生活简朴、勤劳坚韧、识大体的留守农村的妇女形象。
C.村长彭立富有担当的精神,有坚定的信念,为大家舍小家,造福于村民,在他的鼓动和影响下,“我”也勇敢接手了自己村的村主任这一职务。
D.文中多次出现景物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渲染了气氛,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强化了人物形象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发生在清风村里的故事很感人,甚至略带悲怆。其反映的当下农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与教育问题,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清风村,文章为何以“清风岭往事”为题?请简析作者的用意。
【小题3】请简要分析“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4】“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小说情节设计的重要技巧,请在文中找出四处这种技巧的运用并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阿芳
林语堂
我家里有个童仆,我们姑且叫他阿芳,因为阿芳,不是他的名字。由某兑换铺雇来时,阿芳年仅十五,最多十六岁。现在大约十八岁了,喉管已经增长,说话听来已略如小雄鸡喔喔啼的声调了。但是骨子里还是一身小孩脾气,加上他的绝顶聪明,骂既不听,逐又不忍,闹得我们一家的规矩都没有,主人的身份也不易支撑了。阿芳能为人所不能,有许多事的确非他不可,但是做起事来,又像诗人赋诗,全凭雅兴。大约一星期间,阿芳打破的杯盘,总够其余佣人打破半年的全额。然而他心地又是万分光明,你责备他,他只低头思过。而且在厨房里,他也是可以称雄称帝,不觉中几位长辈的佣人,也都屈服他的天才。也许是因为大家感觉他天分之高,远在一班佣人之上。你只消听他半夜在电话上骂误打电话的口气,便知道他生成是一副少爷的身份。
在阿芳未来的时候,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都是轮到我身上的。现在一切有阿芳可以代拆代行了,我可以安然读柏拉图的《共和国》,不会奉旨释卷去修理自来水马桶,或是文章做得高兴不至于有人从厨房里喊着:“喂!水管漏了。”单单这一层的使我放心,已经足以抵补我受阿芳的损失而有余了。他有特赋的天才,多能鄙事,什么家具坏了,会自出心裁,一补一塞,一拉一敲,登时可以使用起来;闲时也会在花园中同小孩讲其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到底不知道是讲的小孩有趣,还是听的小孩有趣。尤其是有一件事,使我佩服。自从到我家之后,他早已看准了我的英文打字机。每晨我在床上,他总在书房里打扫两个钟头,其实正在玩弄那一部打字机。有一天,打字机凭空坏了。我花了两小时修理不好。我骂他不该玩弄这个机器。那天下午,我出去散步回来,阿芳对我说:“先生,机器修理好了。”
还有许多方面,确乎非有阿芳莫办。他能在电话上用英语、国语、上海语、安徽语、厦门语骂人。而且他哪里学来一口漂亮的英语,这只有赋予天才的上帝知道吧。只消教他一次便会。他说Waiterminit,而不像普通大学生说Wait-a-meenyoot。我劝他晚上去念英文夜校,并愿替他出三分之二的学费,但是他不肯去。
叫阿芳做事,又是另一回事了。比方叫他去买一盒洋火,一去就是两个钟头,回来带了一只新布鞋及一只送给小孩的蝗虫,但是没有洋火。一收拾卧房,就是三小时,因为至少有一小时须喂笼鸟,或者在厨房里同新老妈打诨说笑:“阿芳,你今年十八岁了,做事也得正经一点。”我的太太说。但是有什么用?还要看他摔破杯盘,把洋刀在洋炉烤焦了,秽箕放在饭台上,扫帚留在衣柜中,而本人在花园里替小孩捉蝗虫。现在我的茶碗没有一副全的了。到了他预备早餐时,厨房里又是如何一阵阵“乒——乒——乓”的声音,因为他相信做事要敏捷。早餐本来是厨子的事,但是不知如何,已变成阿芳的专利。
三星期前,我们雇了一个新来洗衣的老妈。这个老妈并不老,只二十一岁。从此厨房重地又变成嬉笑谑弄的舞台了。工作更加废弛,笑声日日增高。打扫房间已由两小时增到三小时,阿芳连我每日应刷的皮鞋都健忘了。我教训他一次,两次,三次,都没结果,最后无法,我便下严重的警告:如果明天六时半皮鞋不给我擦亮,放好在卧房前,定然把他辞退。我必须维持主子的身份。那天晚上,我召集全家佣人,重申警告,大家都有惧色,尤其是烧饭洗衣的老妈。
第二天早晨,我六时醒来,静听房外的声音。六时二十分,洗衣服的青年老妈把我皮鞋放在门前。我觉得不平。
“我是叫阿芳带来的。你为什么替他带来?”
“我正要上楼,顺便替他拿来。”那老妈恭而有礼的回答。
“是他叫你的,还是你自己作主?”
“他没叫我,我自己作主。”
我知道她在撒谎。阿芳的梦魂还在逍遥睡乡。但是这位青年老妈婉词的替阿芳辩护,倒使我不好意思。我情愿屈服。
按:此为两年前存稿,阿芳后来与新老妈有私,串通在外行窃,入狱,今年六月出狱,至此尚未见面。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阿芳和新来洗衣的老妈年纪相差不大,他们经常在厨房玩笑嬉闹,以致影响到工作,我怕他们长久下去会会把主子的教训不当一回事,所以决心整顿他们。
B.阿芳做事总是心不在焉,差错不断,让我觉得无可奈何;只有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做得让我满意,让我放心。
C.作者没有歧视家里的童仆阿芳,而是以平实的笔调,如叙家常般地展现了他的形象,在字里行间流溢着脉脉的温情,显示出深沉、委婉的写作风格。
D.作者善于运用朴素而个性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在我和年轻老妈的对话中,青年老妈理直气壮的心态,我同情老妈的心情,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E.洗衣服的青年老妈在我限定的时间之前,把我的皮鞋放在门前,但我的心中还是不平,因为我惩戒阿芳的目的没有达到,他对我的警告仍然置若罔闻。
【小题2】作品中的阿芳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阿芳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结尾一段是作者两年后写的文字,作者为什么补写这段文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