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如何突破PX困境》
近年来,PX风波不断。某种程度上,PX项目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甚至开始演变成社会问题。如何才能突破PX困境,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可能至少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越是不理解就越容易产生恐惧,这是心理学常识。因此,拨开PX的神秘面纱,让大众对“二甲苯”这一本来不应该成为公众常识的石化产品多一点科学认知是当务之急。 PX,是化学品对二甲苯(para- xylene)的英文简称。这个化学名称,如果在中文世界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本身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过程。
分析公众对PX的认知,源头大多来自网络和坊间的道听途说,其中包含了不少误解。但是,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先入为主,而且三人成虎,传的人越多,影响越深入。因此,正本清源,还原事实真相的工作很难一两次见效。对于PX世界公认的低毒而非剧毒的常识,科普要经常化、持续化。特别是对于准备上项目的地区,科普必须先行,不仅要入耳入眼,而且要入脑。
比如前些年,不少人曾经质疑手机辐射会致癌,但如今消费者并没有抛弃手机,对辐射致癌的担忧也基本消散。这和全世界科学家不断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对比数据,让公众知道“手机的辐射并不比电视高”密不可分。
其实PX在国内外科学界早有定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对PX全球公认的定性就四个字:低毒易燃。这些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不断地传导给公众,才能让大家通过了解消除内心的恐惧。
其次,有必要让公众知道,上PX项目的目的并非只是个别企业为了赚取利润,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有人说,低毒也是有毒,为什么非要上PX呢,难道不能买国外的产品吗?
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似乎什么都可以到国际市场上买。但是,过度依赖国外可能会让我们承受两个代价:更高的价格和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占到全球消费量的32%。而这些年国际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所以,在所有化工原料中,PX差不多是利润率最大的。由于PX是生产服装面料、药物胶囊甚至矿泉水瓶的主要原料,它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如果我们只能进口,最终付出更多生活成本的一定是消费者。此外,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国际形势紧张,还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最后,任何一个关乎民生的项目要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决策程序的合法、透明,具体工作上的扎实细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天这一信息交流和获取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任何暗箱操作或瞒天过海的思维都是错误的。
所谓决策程序合法、透明,就是要事前广泛听取民意,听取各方意见,而不是生米做成熟饭再向社会公布。很多时候事前多费些力气,事中和事后就会省去很多麻烦。
而工作要想做到扎实细致,最重要的是诚意和善意。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别有用心或者唯恐天下不乱者毕竟是极少数。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心里要真正装着百姓,要摸清楚百姓不接受、不认同的根源在哪里,对公众情绪宜疏不宜堵。
【小题1】下列对“PX”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PX,就是化学品对二甲苯(para-xylene)的英文简称。这个化学名称,在中文世界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本身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过程。
B.PX在国内外科学界早有定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对PX全球公认的定性就四个字:低毒易燃。
C.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占到全球消费量的32%。在所有化工原料中,PX差不多是利润率最大的。
D.作为常识我们应该知道PX低毒而非剧毒,它是生产服装面料、药物胶囊甚至矿泉水瓶的主要原料。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年来,PX风波不断。某种程度上,PX项目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甚至可以说演变成了社会问题。可突破PX困境,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B.对PX的认知需要正本清源,但是还原事实真相的工作很难一两次见效,因为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先入为主,而且三人成虎,传的人越多,影响越深入。
C.科学家不断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对比数据,让公众知道PX低毒易燃,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大家对PX有了深入了解,慢慢就会消除内心的恐惧。
D.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什么都可以到国际市场上买,但付出更多生活成本的一定是消费者,而且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国际形势紧张,还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文世界PX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拨开它神秘的面纱。越是不理解就越容易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B.公众对PX有正确的认知,明白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加上决策程序的合法、透明,就能突破PX的困境,进而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C.网络和坊间的道听途说,包含了不少误解,有时会以讹传讹,因此科普要经常化、持续化,特别是对于准备上项目的地区,科普必须先行,不仅要入耳入眼,而且要入脑。
D.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任何一个关乎民生的项目,有了扎实细致的工作,有了诚意有了善意,没有暗箱操作没有瞒天过海,就有可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6:0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刚性美与柔性美
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池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达·芬奇的天才是比较的多方面的,他的世界中固然也有些魁梧奇伟的男子,可是他的特长确为佩特所说的,全在“能勾魂”。《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⑤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在画方面有石涛、八大与六如、十洲之别,在书法方面有颜、柳与褚、赵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⑥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土比亚的《哈雷姆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幽州台怀古》,李白《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中国艺术缺乏刚性美在音乐方面尤易见出,比如弹七弦琴,尽管你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它都是一样单调。
⑦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羡,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E.“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具有西方批判学者所谓的“宇宙的情感”。
A.第①段中的“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一句对全文起引领作用。
B.“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每句诗都提起三个状貌,一切美都可以按照这六种标准来分类。
C.第④段“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句中“反衬”的意思是指达·芬奇在相反方面衬托出与米开朗琪罗在性格和艺术上的截然不同。
D.达·芬奇在艺术上的特长全在“能勾魂”,比如《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透露出的一种柔性美。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的是( ) (3分)
A.中国诗人多倾向于描写“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
B.中国诗人“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
C.《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
D.李白专以雄奇擅长,也有《闺怨》《长相思》《清平调》刚柔两种美混合调和的诗歌。
【小题3】(小题3)结合文意,概述刚柔两种美的具体特点,并指出这两种美形成的因素有哪些?(4分)
【小题4】除上文例子外,请举出一个能表现文学或其他艺术中刚性美(或柔性美)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C.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人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的功能
鲁枢元
①在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便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孔子认为“诗”有四种基本作用,即“兴、观、群、怨”,此外还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近代,梁启超认为小说亦有四种功能,即“熏、浸、刺、提”。可以说,重视文学的功能与作用,是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一般认为,文学的功能是以三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与美悦作用。
②社会规律和社会关系的理解的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首先体现在对生活形态的认识上。由于文学以形象、审美的方式反映生活,具有生动、具体、感性化的特点,无论它反映什么,都会显得十分细致,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比如,人们阅读了杜甫的“三吏”、“三别”这一组诗稿,就能够了解到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许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其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是怎样生产、生活、劳动,看到他们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诗经》中的《七月》这首叙事诗。几乎描述了一年的劳动过程。文学不是历史,它并不单纯记录史实,但是当它生动细致描绘社会生活的时候,就常常会起到历史所难以承担的作用。文学的认识功能还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即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真理和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③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是文学作品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心灵与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的功能。古往今来众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揭示真理,歌颂美好,批判邪恶,嘲弄愚蠢,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产生很大的思想影响和教育作用,据此人们常称作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发生的,并不是作品中赤裸裸的说教所能达到的,更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训,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说明、评价生活。文学的教育方法不在于教训,而主要是通过形象感染,它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实现。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贺拉斯把“寓教于乐”作为一条艺术法则提出来,旨在说明文学的教育作用必须通过“乐”即审美来进行,因为文学首先是文学,如果是单纯的道德或政治说教就会失去文学的特性,变成非文学的东西了。优秀的作品,常常以娱乐为契机和外形,产生吸引力,引导读者或观众欣赏。
④我们欣赏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时,在感情上受到触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了灵魂,这就是文艺的美悦功能。文学之为文学,就必须是美的结晶的体现,这是文学最主要的本质所在。正是文学家创造的美的作品,让人们领略到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中的自然花草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发人们的美感。
⑤但这并不是说文学只能描写美的事物,描写丑的事物同样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并不在于文学描写了美的事物还是丑的东西,而在于是否提供了美的信息,是否具备了审美价值。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在《吝啬鬼》中塑造了守财奴阿巴贡的形象,作家通过对他的讥讽、嘲弄,否定了他的丑恶行为,衬托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所以生活中的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也就是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了对艺术美的表现。
⑥文学的美悦功能是十分广泛的,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首先,它发展人的感受能力,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趣味,丰富人的想象力。文学用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增强人的艺术感觉能力,培养和丰富人的情感。其次,文学有助于人们提高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的社会生活而奋斗。
(选自《文学理论》,鲁枢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的功能”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说的“兴、观、群、怨”,指的是文学的认识功能。
B.文学的认识功能,要求作家单纯记录史实。
C.文学的教育作用要通过审美来实现。
D.文学具有美悦功能,因此作家被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E.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人的情感,这属于文学的美悦功能。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阅读《诗经》中的农事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生产劳动状况,这是文学的认识功能。
B.阅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以了解法国当时的阶层状况,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
C.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知道什么是善良,从而产生思想影响,这是文学的美悦功能。
D.阅读王维的山水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
【小题3】(小题3)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塑造了毒辣奸诈的伊阿古形象,但通过阅读《奥赛罗》,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美,能够培养和丰富人的情感,并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朱光潜
①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大多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②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但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故事多么简单平凡?这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③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④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⑤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与滥调是死对头。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从读过陶渊明、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之后,便觉得它有诗,我们本来不觉得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之中有诗,从读过美国近代小说和俄国现代诗之后,便觉得它也有诗。莎士比亚教我们会在罪孽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伦勃朗和罗丹教我们会在丑陋中见出新奇。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⑥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趣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艺术地观照出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应该具有诗的趣味。
B.平凡中见出情趣,丑陋中见出新奇的作品是有诗的趣味的。
C.不爱好诗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只能关注故事而不能读出其中诗的趣味。
D.读出诗中的故事比较容易,但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情趣,感觉到诗的佳妙,则不容易做到。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长恨歌传》《会真记》的故事性强于《长恨歌》《西厢记》,但其文学价值远不如后者。
B.学文学的人如果偏嗜,就不能真正欣赏诗的佳妙,因而也很难拥有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
C.成功的文学教育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而培养文学趣味与读多少书没有多大关系。
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它不仅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类文学的水平,也能滋润我们的人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的人也能欣赏小说戏剧等其他种类文学。
B.培养读诗的趣味好比开疆辟土,要读者一层一层的挖掘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C.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需有创造性,都需时时刻刻开发新鲜境界,否则就会腐烂、僵死。
D.诗永远没有末日,它使生命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推展生命的活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小题2】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小题3】(小题3)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小题4】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