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
别墅的主人
(德)舍伦·施密特
①郊外一幢豪华的别墅内,星期一上午10点钟,一个身着浴衣的男人坐在壁炉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食物,还时不时地往杯子里斟点儿葡萄酒。
②他伸手拿起一张唱片,正想往电唱机上放时,门开了,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走了进来。
③“请原谅,门没关。”来人说,“我是施密特兄弟公司的代表。认识您很高兴。您是格雷经理吧? ”
④壁炉前的男子转过身,明显流露出被打扰后不悦的表情。“是的,我就是。请问您有什么事?”
⑤“经理先生。是这样的,我这里有一张您去年的账单,共200美元……”
⑥“好的,我明天从办公室把钱给您转过去。”
⑦“这样的说法您已经重复多次了。”那代表提醒道,“因此,我决定直接来找您,希望今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⑧“请你出去!把账单直接寄到公司。我现在没有钱,你懂吗?”
⑨“我懂。”那职员答道,“我也预料到了这一点,尽管我曾想我俩最好能在私下解决这个问题,而用不着去麻烦执行法官。他也认识您,而且现在就等在门外。”
⑩壁炉前的汉子猛地站起身来,慌乱中酒瓶掉在了地毯上,名贵的葡萄酒在地毯上汩汩地浸染着。
⑪“真无聊!”他大声嚷道,“得啦!这是你们要的钱,拿去吧!别让我再看见你!”
⑫原来,到郊外去的人并不都是为了去享受阳光和宁静,比如乔伊·斯托克就不是这样。他喜欢造访那些久无人住的别墅,然后再趁机得到点儿实惠,或者别的什么。
⑬乔伊知道,一旦被抓住,钱包装满钱的人总是更容易找到借口,说走错了门,或者只想开个玩笑等等。他亲身体会到,对待身无分文的人,警察的态度会更严厉。
⑭进入格雷经理的别墅对他来说如同儿戏一般。别墅里没有人,他的行动自然也就可以从容不迫。进去之后,他先按上等人的习惯,冲了个澡,把房子主人的浴衣穿好,再去查看整个住所。因为早上有些凉,所以他生了火,然后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里,享受着美酒佳肴。他心情好极了,自然就想听段音乐。
⑮“正在这时,”事后他对朋友们说,“进来了一个傻瓜,要我付一笔什么账,这着实吓了我一跳。我是一星期之前发现那幢偏僻的住所的。我连续监视了它一个星期,断定他没人居住。幸好,那人把我当成别墅的主人,还说门外的执行法官认识房子的主人,好在当时我身上带着钱……噢,尽管这次行动使我蒙受了损失,但把它当成必要的生产成本,心里就平衡了许多。”斯托克说完,深深地叹了口气。
⑯斯托克可没做过亏本的事情,所以尽管带着侥幸,他还是去光顾了一下施密特兄弟公司。斯托克想,也许,能挽回点儿成本。
⑰斯托克到的时候,施密特兄弟公司正在开会,显然,格雷经理也在。
⑱“您真是个天才,经理先生。”公司的职员们正在称赞格雷经理,“您竟然想到把自己装成收账的人。”
⑲“可我有什么办法呢?”格雷说,“我一拧门把手,门就开了。窃贼穿着我的浴衣。坐在我的壁炉前,还享受着美酒佳肴。那家伙是个大块头……并且,他可能带有凶器。我想抽身退出去时已经晚了,于是就把他当成别墅的主人。但最成功的一招还是我说执行法官就在门外,没想到这一招这么灵,那个坏蛋听说执行法官会认出他是冒牌的房主,吓坏了,赶紧掏钱包。到头来,在这桩买卖里,我也算小有赢利吧。”
【小题1】小说共十九个自然段落,结构层次非常清晰,请用“ / ”线给小说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各层次大意。[答题时可用下列代码代替段落](6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
【小题2】小说悬念设置引人入胜,但后面作者揭穿乔伊·斯托克假别墅主人的身份时,我们又觉得合情合理,并不感到唐突,因为在此前小说中有了些伏笔(暗示)。请找出小说中有哪些伏笔。(4分)
【小题3】简要分析乔伊·斯托克的性格。(6分)
【小题4】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点?(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一:
2018年1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2017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2016年增长1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2016年下降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2017年再次下降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万式的比例为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90后、80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70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60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而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5000元的比例(23%)首次超越女性(1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事,调查显示,90后收入情况虽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移动支付使用场景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

材料三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
 
90后
80后
70后
60后
易受骗指数

★★
★★★
★★★★
受损金额




采取止损措施




报案比例




购买账户安全险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材料四
90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Wi-Fi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
70后、80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
60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
调查显示,相比2016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12%,其中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损失的比例为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该比例仅为30%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使手机闪付获得国内外手机生产商的高度认可,也让手机闪付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
B.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是传统密码验证方式和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的主要原因。
C.90后、80后打车、叫外卖,70后买电影票、发红包,60后资金转账,手机支付改变着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D.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外卖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崛起迅速,比例占总消费的9成左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移动支付比例迅速上升的原因,材料二概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在移动支付比例上升中的贡献及原因。
B.90后收入情况虽然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说明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C.材料三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损失后,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因而,50岁以上的人群中遭骗后,追回损失可能性最小。
D.由于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遭遇诈骗后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相比2016年有所下降。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移动支付用户怎样避免遭受诈骗减少损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米歇尔·福柯说:“我们很可能属于批评的时代。这个时代缺少原始的哲学家。这在任何时候都使我们想起它的统治和命运:一个使我们无法挽回地远离原始语言的时候。”
的确,当我们来这个世界时,世界以及集聚在其中的事物,已被无数次地以不同的方式解说过了,因此是有些迟了。当我们面对世界或其中的某一事物时,我们实际上是面对着关于世界或事物的繁荣茂密的解释和传说,七嘴八舌的语语,甚至作为面对者的我也可能是一堆观念和常用词汇的纠集。我们难得以一颗纯净的心去体会世界中的事物的意趣,获得本初的直觉,而是以一种声音去倾听另一种声音,以一种意见去接纳另一种意见,以一种语言去转换另一种语言,在众说纷纭之中力排众议,寻找某种和解,或标立一种新说。于是,从经验演绎出经验,从知见派生出知见,由著作编造出著作的泡沫学术,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时尚的潮流。学子们像游鱼一样嬉戏其中,并企图兴风作浪,使之波澜壮阔。学术的创造力被理解为标新立异,解释的目的在于产生新的意义,于是,一再复加的解释便成了不断偏离原始意趣的过程。在解释的解释中,事物不是向我们走来,而是背我们离去。学术使人聪明,又使人茫然;使人多一条神经,又使人少一份真情实感。世界变得陌生。
然而,对于解释的解释也还不见得比对事物本身的解释容易。米歇尔·得·蒙田说:“对于解释的解释比对于事物的解释更难,关于书的书比关于任何其它题材的书更多。我们只是互相撰写评注罢了。”在着个过度诠释的时代,我们读到的差不多是一些注脚的注脚的注脚,而不是传真的本文,而且注脚比本文更加深奥。因此,我们的时代盛产思想家的家、哲学家的家、文学家的家,而缺少本真的思哲和诗人。走进书店和阅览室,那些饶舌的家家们就蜂拥而来,把你团团围住,絮絮叨叨,喋喋不休。也就是在这个时刻,经典的意义再次被揭示出来。
经典是长长的注脚前面的原文,反复解释着的文本;经典是原始思悟者对事物的直觉把握,是世界最早照进人类心灵的光;经典是天机的一次泄露,是天地与人类秘密的同时敞开之后默契的进入;经典是生命的又一次发源,是赤子对母亲的拥抱,是人与世界血缘关系的一次回流;经典是一种发明,尽管世界与人类的事实已经存在很久,经典的作者总是第一次抵达,尽管语言的体系已足够完备,经典的作者还能回到与事物相对无语时,他们和上帝一起造物;经典出自经典作者与自身无法避开的遭遇,出自他们命运的必然,出自他们虔诚的情感和天真的操守,出自他们的困顿、苦恼和疑惑,出自他们的关怀,出自他们性命的亲证,出自他们温暖的血流。这大概就是经典的意义所在。正是这种意义使他们超越了某一时代,某一区域的时态,进入永恒。经典似酒,藏得越久就越醇厚;不像茶,人走了就凉。经典可以埋入土里,千百年后挖掘出来是新的。经典读了一千遍还像是第一遍,能给你带来新鲜的灵感。经典可以不休止地诠解,但所有的诠解都意犹未尽。
经验的初始和性命的亲证是经典的土壤,也正是经典作品的纯粹地道之处。因此,对于人类而言,经典都是处女作,不论它是哪一个时代的作品。粗俗浅薄,不是因为经验不够丰富,而恰恰是经验过于泛滥;品格不高,并非缘于技巧不练,而恰恰是套路太过于娴熟了。几乎可以断言,没有一个人可以凭借间接的经验(即知识)和技巧伎俩成为经典作家的。真正的大师得传于天地,这正是在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今日,经典作家如此稀罕的原因。
世界已经存在很久,人类的历史也十分漫长,是否所有的事情都已被经验?是否所有的话语都已曾说过?是否所有的经典都已被写作出来?非也。即使是一棵树,它的存在也可以无数次地发现。
但是,人们不是任何时候都在呼唤经典的,并不是因为经典太难于进入,而是因为人太难于进入。人的心灵很容易接受成见和日常用语而被其堵塞。于是经典成为一种豪华的装饰品。
这就是经典在今日的命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存在太久,人类的历史又漫长,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接触这个世界时,世界本身和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已被解释了无数次了。
B.对世界和事物的解释是纷繁多杂的,一个新解释的出现总是力排众议,或是寻找众多解释的某种和解,或是标立另一种新说。
C.当我们面对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时,实际上面对的是关于这一事物的各种解释,因此我们不可能直接体会事物的意趣,从而获得本初的直觉。
D.学术中追求的标新立异,是在解释的解释中产生新的意义,这只会偏离事物的原始意趣,让事物背离我们而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泡沫学术,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对于解释的解释比事物的解释多,关于书的书比关于事物本身的书多,这都只是在互相撰写评注罢了。
B.我们已不可能读到对事物本身解释的传真的文本,读到的都是解释的解释,而这些解释的解释比事物本身更深奥,让人茫然。
C.我们这个时代缺少本真的思哲和诗人,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大多是些饶舌的家家们,这让我们不可避免的远离了原始的本真。
D.经典是原始思悟者用他们虔诚的情感和天真的操守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它带给人的灵感总是新鲜的,人们可以一遍遍的读,一代代的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作家间接经验过于丰富乃至泛滥,技巧套路过于娴熟,这都是其在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今日没能成就经典作品的主要原因。
B.经典在当今很难进入人心,是因为成见和日常用语已堵塞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只是把经典作为一种豪华的装饰品而已。
C.单凭知识和技巧成就经典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经典作品是纯粹的、地道的,是需要经验的初始和性命的亲证的。
D.经典可以超越时空,进入永恒,可以被反复地解释、无休止地注脚,但所有的解释和注脚都不能将经典诠释殆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 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志节,不放弃操守。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D.“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D.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题(共15分)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动,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小题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
【小题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5分)
答:
【小题3】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问题。
此花此叶长相映
吕游
①我的家乡有一个偌大的池塘,池塘里有一池荷花。当夏日满塘的荷花盛开时,池塘便成了我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那荷叶可真大啊,简直就像让荷花睡觉的绿色小床。远远望去,一片片又肥又大的荷叶堆满了整个池塘,一直堆到了天边;而那一朵朵将开未开、含苞欲放的荷花,则像在荷叶这一个个圆圆的绿色舞台上嬉戏、歌舞的身着粉红色连衣裙的小姑娘……这种美妙的意境从童年起就深深镶嵌在了我的记忆里。
②然而,后来让我更加喜爱荷花并对其产生深深敬意的,还有另一种原因。
③有一些花,如桃花、紫荆花等等,花开了,却没有一片叶,等绿叶一一长出、伸出一只只绿色的小手时,花已经凋谢了;有一些花,绿叶长出来时却看不到花,等到花开始怒放时,叶或已不那么鲜亮浓绿,或已枯萎或已落在地上化作了泥土,或虽还在但已被花挡在身后或隐没于花下,或人们只注意欣赏花而早已忘了叶……虽然有“红花虽好,还得绿叶扶持”这话,但记着的人并不是很多。唯独荷花,花离不开叶,叶也离不开花,花与叶总是相依相伴、携手与共。
④你看,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千万荷叶多像一块块溢青流翠的绿毯铺满整个水面,仿佛溢满了绿色的生命,远远望去又似朵朵绿色的云,荷花恰如点点红霞点缀其间,与荷叶相映成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花的清香,离不开叶的挺秀。亭亭玉立的荷花,只有配上碧绿清圆的荷叶,才能更显出婀娜多姿;如果只有荷花,而没有硕大翠绿的荷叶,那荷花的美便会大大减弱。若没有叶的扶持,荷花很难在水面上绽放;若掐断荷花,水就会从被折断的茎里倒灌,致使根部腐烂,叶自然也会死亡。
⑤自古以来,荷花与荷叶都是密不可分的:有叶才有花,有花才有叶,叶肥花才美,叶亮花才鲜,叶绿花才红,花红叶才艳。叶气味芬芳,花清香袭人;叶有卷有舒,花有开有合。水摇荷叶动,露滴荷叶响,风吻荷花香。“十分荷叶五分花”,叶有多绿花有多红,花有多艳叶有多美。荷花与荷叶一生相互交融,相配得是那样和谐、完美、自然,如情侣般相依相随,你若只想欣赏荷花而抛开荷叶那也是很难办到的。难怪人们又称荷花为“绿荷”——绿叶之荷,因为花与叶早已是浑然一体、难以分割。花乃叶,叶为花,花中有叶,叶里有花,仿佛大自然的天作之合。
⑥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荷花与荷叶不但相依相伴、难舍难分,竟然还盛衰与共、生死相随:无叶花不开,无花叶不在;花败叶也败,叶残花也衰。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首《赠荷花》的诗,正是描写了这种情景——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⑦我承认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无疑是世间最美的荷花,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荷的清香,然而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是写出了荷花的外表,并没有写出荷花的内心。而李商隐笔下的荷花则更让我感动,因为他诗句里流淌着更多的是荷的不大为人所知的真情,是荷花与荷叶生死相伴的灵魂。
⑧我以前只知道荷花清纯无瑕、洁身自好、傲然挺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称作“君子花”,从未想到过她与荷叶之间竟还有着如此一场纯真动人的“生死恋”。
⑨“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一天,我来到荷塘,望见满塘的荷叶没有以前那么鲜绿了,荷花也没有过去那么鲜红了,荷花似在伤心地哭,泪珠一滴滴落在了荷叶上,仿佛在说,叶要离去了,我还有心盛开吗?
⑩我久久凝望着这满塘的荷花,似乎触摸到了花与叶的生命在轻轻颤动,纵使它是无语无声不会表达的小小植物,可我似乎看到一个个纯真晶莹的人世间最美的汉字早已溢满了整个池塘……
花叶犹如此,人何以堪?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从童年时代起就感受到了荷花与荷叶的美,对这种美有了更深的理解,荷花与荷叶可谓“翠减红衰愁杀人”。
B.“我”认为朱自清只是写出了世间最美的荷花的外表,并没有写出荷花的内心,这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美中不足。
C.荷花清纯无瑕、洁身自好、傲然挺立的特点是“我”早就知道的,但荷花与荷叶生死相伴的灵魂却是“我”以前不相信的。
D.从文中作者对荷花与荷叶的赞美中,可以推断出“一个个纯真晶莹的人世间最美的汉字”这句话中的“汉字”应是“爱”。
E.荷花与荷叶的关系足以让人动容,无声无语的小植物尚能做到这一点,有血有肉的人类一定会做得比荷花与荷叶更好。
【小题2】作者对荷花情有独钟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文本概述。
【小题3】“此花此叶长相映”在全文多次出现,每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4】作者在文中综合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举例并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