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米歇尔·福柯说:“我们很可能属于批评的时代。这个时代缺少原始的哲学家。这在任何时候都使我们想起它的统治和命运:一个使我们无法挽回地远离原始语言的时候。”
的确,当我们来这个世界时,世界以及集聚在其中的事物,已被无数次地以不同的方式解说过了,因此是有些迟了。当我们面对世界或其中的某一事物时,我们实际上是面对着关于世界或事物的繁荣茂密的解释和传说,七嘴八舌的语语,甚至作为面对者的我也可能是一堆观念和常用词汇的纠集。我们难得以一颗纯净的心去体会世界中的事物的意趣,获得本初的直觉,而是以一种声音去倾听另一种声音,以一种意见去接纳另一种意见,以一种语言去转换另一种语言,在众说纷纭之中力排众议,寻找某种和解,或标立一种新说。于是,从经验演绎出经验,从知见派生出知见,由著作编造出著作的泡沫学术,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时尚的潮流。学子们像游鱼一样嬉戏其中,并企图兴风作浪,使之波澜壮阔。学术的创造力被理解为标新立异,解释的目的在于产生新的意义,于是,一再复加的解释便成了不断偏离原始意趣的过程。在解释的解释中,事物不是向我们走来,而是背我们离去。学术使人聪明,又使人茫然;使人多一条神经,又使人少一份真情实感。世界变得陌生。
然而,对于解释的解释也还不见得比对事物本身的解释容易。米歇尔·得·蒙田说:“对于解释的解释比对于事物的解释更难,关于书的书比关于任何其它题材的书更多。我们只是互相撰写评注罢了。”在着个过度诠释的时代,我们读到的差不多是一些注脚的注脚的注脚,而不是传真的本文,而且注脚比本文更加深奥。因此,我们的时代盛产思想家的家、哲学家的家、文学家的家,而缺少本真的思哲和诗人。走进书店和阅览室,那些饶舌的家家们就蜂拥而来,把你团团围住,絮絮叨叨,喋喋不休。也就是在这个时刻,经典的意义再次被揭示出来。
经典是长长的注脚前面的原文,反复解释着的文本;经典是原始思悟者对事物的直觉把握,是世界最早照进人类心灵的光;经典是天机的一次泄露,是天地与人类秘密的同时敞开之后默契的进入;经典是生命的又一次发源,是赤子对母亲的拥抱,是人与世界血缘关系的一次回流;经典是一种发明,尽管世界与人类的事实已经存在很久,经典的作者总是第一次抵达,尽管语言的体系已足够完备,经典的作者还能回到与事物相对无语时,他们和上帝一起造物;经典出自经典作者与自身无法避开的遭遇,出自他们命运的必然,出自他们虔诚的情感和天真的操守,出自他们的困顿、苦恼和疑惑,出自他们的关怀,出自他们性命的亲证,出自他们温暖的血流。这大概就是经典的意义所在。正是这种意义使他们超越了某一时代,某一区域的时态,进入永恒。经典似酒,藏得越久就越醇厚;不像茶,人走了就凉。经典可以埋入土里,千百年后挖掘出来是新的。经典读了一千遍还像是第一遍,能给你带来新鲜的灵感。经典可以不休止地诠解,但所有的诠解都意犹未尽。
经验的初始和性命的亲证是经典的土壤,也正是经典作品的纯粹地道之处。因此,对于人类而言,经典都是处女作,不论它是哪一个时代的作品。粗俗浅薄,不是因为经验不够丰富,而恰恰是经验过于泛滥;品格不高,并非缘于技巧不练,而恰恰是套路太过于娴熟了。几乎可以断言,没有一个人可以凭借间接的经验(即知识)和技巧伎俩成为经典作家的。真正的大师得传于天地,这正是在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今日,经典作家如此稀罕的原因。
世界已经存在很久,人类的历史也十分漫长,是否所有的事情都已被经验?是否所有的话语都已曾说过?是否所有的经典都已被写作出来?非也。即使是一棵树,它的存在也可以无数次地发现。
但是,人们不是任何时候都在呼唤经典的,并不是因为经典太难于进入,而是因为人太难于进入。人的心灵很容易接受成见和日常用语而被其堵塞。于是经典成为一种豪华的装饰品。
这就是经典在今日的命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存在太久,人类的历史又漫长,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接触这个世界时,世界本身和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已被解释了无数次了。
B.对世界和事物的解释是纷繁多杂的,一个新解释的出现总是力排众议,或是寻找众多解释的某种和解,或是标立另一种新说。
C.当我们面对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时,实际上面对的是关于这一事物的各种解释,因此我们不可能直接体会事物的意趣,从而获得本初的直觉。
D.学术中追求的标新立异,是在解释的解释中产生新的意义,这只会偏离事物的原始意趣,让事物背离我们而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泡沫学术,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对于解释的解释比事物的解释多,关于书的书比关于事物本身的书多,这都只是在互相撰写评注罢了。
B.我们已不可能读到对事物本身解释的传真的文本,读到的都是解释的解释,而这些解释的解释比事物本身更深奥,让人茫然。
C.我们这个时代缺少本真的思哲和诗人,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大多是些饶舌的家家们,这让我们不可避免的远离了原始的本真。
D.经典是原始思悟者用他们虔诚的情感和天真的操守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它带给人的灵感总是新鲜的,人们可以一遍遍的读,一代代的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作家间接经验过于丰富乃至泛滥,技巧套路过于娴熟,这都是其在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今日没能成就经典作品的主要原因。
B.经典在当今很难进入人心,是因为成见和日常用语已堵塞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只是把经典作为一种豪华的装饰品而已。
C.单凭知识和技巧成就经典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经典作品是纯粹的、地道的,是需要经验的初始和性命的亲证的。
D.经典可以超越时空,进入永恒,可以被反复地解释、无休止地注脚,但所有的解释和注脚都不能将经典诠释殆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11:5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大观园的青年男女,在探春的发起下组成了诗社。刚好贾芸送了白海棠花来,他们就开始写海棠诗,用七言的八句律诗、十三元的限韵,加上“盆、魂、痕、昏”这四个字,规则很严格。
如果我们真的把诗当成一个游戏来看待的话,成长中的青少年真的可以从中学到声音和字词之间微妙的配置关系。比如前面提到他们决定要限韵,就让一个小丫头发一个声音。我们现在用的语言,每一个字有一个声音,而这个声音是有它的质感的。“en”是一种质感,“i”是一种质感,“ong”“ang”都有各自的质感。讲话铿锵有力不只是内容的感染力,也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这是跟音韵学有关的。修辞不仅包括文字的意思、形象,也包括文字的声音。游戏当中,这些孩子把“十三元”的“en”音拿出来,他们实际上是在玩声音的游戏。
今天我们如果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打一个字,就会出现这个音的所有的字,你会发现这些字音有共同的倾向,字的声音会形成一个质感的分类。这个质感不是指意思,而是指声音的质感。比如“江洋韵”是“ang”的韵,“中东韵”是“ong”的韵。“ong”“ang”的共鸣音很大,仿佛国乐中的黄钟大吕演奏出来的声音。所以“江洋韵”“中东韵”通常都是用来写颂歌或者很大气的东西的。“一七韵”是“i”韵,本身是闭口韵,共鸣的部位非常小,比如“凄”“寂”“离”“依”,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质感,就是声音比较低,调性比较悲哀,常用来表达比较细腻的感情。如果是送别的诗,就常常选“一七韵”。
韵分为开口韵和闭口韵。口腔开得很大,共鸣的部位振动到鼻腔的韵叫“开口韵”,因为振动性大,所以传达出来的讯号也比较堂皇,有一种壮大的感觉。闭口韵是口腔不必大开得很大就能发出的声音。有一些韵,比如“由求韵”,“ou”这个韵,是在中间的,情感比较委婉。比如“秋”“酒”“楼”都是“ou”,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字加在一起,“秋天、喝酒、上楼”,就会产生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其中似乎有一种心情。
他们写海棠诗时用的是“盆、魂、痕、昏”这四个字,在他们还没有作出诗的时候其实已经有感觉出来了,这四个字决定了基本的调性。就像画画一样,基本的色调已经有了,就看你怎么去组合了。每个画家调色盘里的色彩有上百种,可是他的色彩却有可能一直在某个调性里。1904年毕加索的调色盘里都是灰蓝色调,这个灰蓝色调决定了毕加索的创作里某种忧伤的调性与感觉。“盆、魂、痕、昏”这几个字就如同绘画中的灰蓝色调。
(节选自《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音韵中的质感》)
【小题1】下列各选项所陈述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诗的游戏可以让成长中的青少年从中学到声音和字词之间微妙的配置关系。
B.要想说话铿锵有力,一方面取决于所说的内容,另一方面取决于说话的声音。
C.颂歌因为一般要采用“江洋韵”“中东韵”,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用配以国乐。
D.字的发音和色彩一样,调性决定不同的情感,画家选择色彩,诗人选择音韵。
【小题2】根据本文文意来推断,“海棠诗社”的作品普遍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情绪。(2分)
【小题3】 根据本文中的观点,分析说明《琵琶行》中“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几句用韵的理由。(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天安门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更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构成严重的危害,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却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被破坏——这种借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节选自《科普博览》,有删改)
【小题1】有关“国家生态安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便是生态安全的国家。
B.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
C.人类的身心病态不仅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更将导致国家生态安全遭受严重的挑战。
D.国家生态安全关乎民族危亡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我们必须正视。
【小题2】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化后沦为生态难民。
B.由于至今没有重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人类即将面临丧失生存空间的威胁。
C.荒漠化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这类问题已构成中华民族生存的心腹大患。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安全的严重危机主要是由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的。
B.只要改变不可持续的涸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就能保障生态灾难不再重演。
C.西部是生态脆弱之地,西部开发首先要重视生态建设,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D.防止水土的进一步流失,防止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所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大喊打造文化?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误解么?
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 ——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作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
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还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龙套似地站着,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选自冯骥才《文化可以打造么?》)
【小题1】下列对有关“打造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自然积淀而成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
B.打造文化在当前之所以叫得这么响,因为文化是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所以打造文化应运而生。
C.打造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这才是打造文化的本质
D.打造文化者不能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可以把鲁迅和齐白石当作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小题2】【小题3】下列分析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打造的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地创造文化,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
B.打造文化都是政府行为,其本意是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
C.文化不能像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那样通过努力打造出来。
D.打造的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造文化者可以通过整合,包装,改造完成真正的文化建设。
B.在市场霸权的时代,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
C.打造文化之风致使许多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
D.如今,许多游客所游历的景点是打造出来的并非原滋原味的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
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生活。
D.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
【小题2】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导必然让儿童异化。
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化。
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点。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正说明了这一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6分)
先谈空灵。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中国画堂的帘幕也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词中常爱提到。如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节选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万物静观皆自得”,指的是人空诸一切,心无挂碍,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各自呈现着它们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
B.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遂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C.艺术空灵化除了依靠外界物质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的“空”,精神的淡泊。
D.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人格投射于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神韵。
【小题2】下列有关诗词引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意为静谧中知微动,虚空中纳万千,说明空明的觉心,才能容纳万境。
B.李方叔的“好风如扇雨如帘”,韩持国的“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可见自然风雨造成了间隔化效果,营造了诗境和画意。
C.陶渊明的《饮酒》诗让我们看到艺术境界的空并非真正的空,而是由“心远”接近“真意”,获得充实。
D.司空图《诗品》中的“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象化地描述了艺术的心灵“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