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孤独的灵魂
①在这样一个繁星之夜,我读着一本司马迁的传记,脑海中却浮现出另外一个中世纪意大利诗人的影子——但丁。我突然觉得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种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和笔的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无法言说的联系。司马迁与但丁,就像距离遥远的东西两半球上空的两颗星,悬挂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几千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
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头顶的冥冥星空浩瀚且深邃。仿佛显示出一种历史的纵深。
③或许是灵魂和命运的相似吧。这是两个什么样的灵魂呢?因为生前受了深重苦难的洗礼,而显得高贵、纯净。他们是拥护统治制度的人,不是起义领袖和宗教异端,所以没有遭到屠杀和火刑。但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深刻的思想,勇敢正义的灵魂,不愿为世俗、强权、暴政所驾驭和驱使,也同样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的牵连,但丁因为佛罗伦萨教皇党内部白党和黑党之争的牵连,同样被他们时代的统治者判了死刑。最后,司马迁因为交不起五千万铢的赎命钱而改受腐刑。但丁也幸运不到哪去,他在全部财产充公后被驱逐,从此以后过着一种悲痛的流浪生活。
④可就是在这两个人背上命运沉重的十字架之时,司马迁写就了《史记》,但丁写就了《神曲》。关于这两本无以伦比的传世之作,人们赞誉实在是太多了。我只想借用鲁迅的话来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借用卡莱尔的话来评说《神曲》:但丁用一个沉默10世纪的声音,向人民唱出他那神秘高深莫测的歌。但这两本书,连同他们的作者,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本人,在他们的时代并没有得到真诚、中肯的评价。于是,司马迁的余生中伴随带着身体上巨大的痛苦,而但丁,终究没能回到他深爱的佛罗伦萨,在56岁时,客死在佛罗伦萨北部的小城市拉文那。
⑤我们敬畏他们,崇拜他们,歌颂他们,是因为他们是世界性的伟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像世界一样宽阔,而是因为他们像世界一样深刻。司马迁与但丁,深入了两个不同的“存在”世界的核心。在中国,司马迁这个人将中国的历史追溯到黄帝,建立了中华民族的谱系,确立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他的思想深入了这个民族的骨髓,他揭示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信仰和精神原则。在欧洲,但丁深入了基督教的灵魂,揭示了无所不在的创世两极因素——善与恶。欧洲人几个世纪以来都在顶礼膜拜但丁的思想,即但丁揭示的基督教道德的内涵——永恒的正义,永恒的忏悔,永恒的怜悯。
⑥就是这样的伟大的两个人,却都为他们的时代所不容。可是他们却向死而生。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而但丁说:“我们因苦难而完善起来。”司马迁用十四年的心血铸成《史记》,他的《史记》在他死后才公诸于世。而但丁,他完成了《神曲》后就去世了。仿佛他们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带给人们这些思想,他们的思想就像是重病病人用来延续生命的氧气,一旦他们的思想用文字、木简、羊皮纸这样的物质方式保存下来以后,他们也就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几千年来,当他们同时代的人和事物如空气中的尘埃,飘散无影,而司马迁与但丁的名字和精神却是闪亮发光的。他们为自己找到了生的另一种形式。
⑦终于说到了生与死的话题。这是一个和宇宙和天空一样严肃和神秘的话题。我觉得这不仅是将司马迁与但丁联系起来的东西,而且是将整个历史伟人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东西。这个哲学命题在这两个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看来,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他们的一生向我们展示的是生之重,死之轻,肉的痛苦和灵的升华。他们告诉人类和历史,我们应该轻蔑什么,信仰什么,对什么真诚,对什么漠视,对什么执著,对什么超脱。这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神秘关系,人类生存的永恒课题。卡莱尔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伟人的历史,历史只是这些伟人思想的外部反应。唯物主义者说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可是,当我们现代人折服于这些几千年来依然鲜活的思想,不由自主地仰视这些伟人的时候,我们清楚: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但是伟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两项是(4分)()()
E.文章自始至终将司马迁与但丁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着重求取两人精神方面的共同点,并探究二人的思想上的差异性。
A.文题中的“孤独”,表明司马迁、但丁二人由于具有独特的人格、过人的勇敢、深刻而超群的思想,因而一直不为人们接受与认同。
B.第②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一句,既承接上文司马迁、但丁二人“一种微妙的、无法言说的联系”,又引发下文对他们“灵魂和命运的相似”的解说。
C.第④段引用鲁迅、卡莱尔的话,意在证明《史记》《神曲》这两部传世之作的伟大;第⑥段引用司马迁、但丁的话,意在解说“向死而生”的涵义。
D.结尾“他们为自己找到了生的另一种形式”,是指写作《史记》与《神曲》,带给人们深入骨髓的思想,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其精神永存,思想永在。
【小题2】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与但丁的哪两大相似的遭遇?哪一遭遇更能表现“孤独的灵魂”?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①段“司马迁与但丁,就像距离遥远的东西两半球上空的两颗星,悬挂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几千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是一个比喻句。在文中另找一个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答题纸上),说说议论性文本中这类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中“深入了两个不同的‘存在’世界的核心”的意思是什么?(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9: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苏童和白先勇的这些青春记忆小说中,我们读到的与其说是“成长”,倒不如说是“拒绝成长”。苏童曾这样描述他的早期作品:“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后来我定名为香椿树街),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不安定的情感因素,突然降临于黑暗街头的血腥气味,一些在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年轻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的扭曲的灵魂。”少年们在这阴郁、潮湿的香椿树街上像是一群经原子辐射后的生命,疯狂又变态地生长。苏童没有点明辐射源何在,只以闪烁出现的“七十年代初”等时间标记表明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浩劫。生活在无序状态中,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为世界整序,那就是暴力。《舒家兄弟》中,总是被父、兄压抑的舒农谋划着放火烧死家人;小拐梦想恢复哥哥的野猪帮,他的英雄生涯却在另一帮少年的折磨侮辱中结束;在长篇《城北地带中》,小拐最终在单枪匹马与十余个男孩的斗殴中丧生在煤堆上。然而暴力非但没有带来他们渴求的秩序,反而造成了成长的终结:死亡。少年血粘稠地流淌着,腥甜的气息仿佛被雨沤烂了的花朵。
而在白先勇的小说中,拒绝成长的方式恰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固置”,“固置”于童年发育的某一时期。对于《玉卿嫂》中的容哥、《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杨云峰、《藏在裤袋里的手》中的吕仲卿来说,他们所“固置”的是俄狄浦斯阶段,恋母情结萦绕的时期。总有人终生未达到成熟。我们总是悲哀地发现:强迫忘记,却总难忘记的过去会在新的布景下上演;那个童年时受过伤害的孩子总是尖叫着不肯死去,寄生于成年后的体内。甚至,就是在一个表面上成熟的人心里,都有着不肯愈合的童年创伤。无法达到成熟的人,是一株幼时遭铁丝捆绑歪斜着生长的树,是面貌已成年而形体似孩童的侏儒。然而,这也是成长之路岔向的终点,不只是“长大了”才叫成长。“拒绝长大”也是。
苏童和白先勇正是那种受伤的灵魂,他们罕见地保持了感受乃至品味童年痛苦的能力,过于敏感的心灵对于生活来说,可能是一种重负,但对于艺术来说绝对必要。毕竟小说是样残酷的东西,因为它绚目的美可能正是建立在写作者极致的痛苦体验之上。就像北村所说:“我们可以欣赏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美,但我们是否体验到或愿意承受这种美后面的代价,那种极度颓废的体验会使美更夺目,但倾诉者却要忍受苦难,因为这些最美的是那么容易消逝呵!” (选自李学斌《海峡两岸: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小题1】分别概括苏童和白先勇“青春记忆小说”表现的“拒绝成长”的内涵。
【小题2】根据语境,分析下面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少年血粘稠地流淌着,腥甜的气息仿佛被雨沤烂了的花朵。
▲  
②无法达到成熟的人,是一株幼时遭铁丝捆绑歪斜着生长的树,是面貌已成年而形体似孩童的侏儒。

【小题3】文章最后说,“苏童和白先勇的青春记忆小说为我们创造了美,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结合文意,说说这代价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生活对于民族的每个成员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①之感①。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分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
(注)①橘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后用“橘化为枳”表示生物的品质因环境不同而发生改变。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传统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的一种民族精神。
B.文化传统即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的形而上的道,一般说来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C.文化传统对本民族人民而言,是起着规范思维方法、支配行为习俗、规定价值取向等作用的一种重要力量。
D.文化传统是那些为某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互相激荡、长期积累的产物。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划线句“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句中的“其”指的是“传统的一个新成分”。
B.“与原型的同异”中的“原型”指所学的外来文化。
C.“虽未必面目全非”,意味着“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后有可能是“面目全非”的。
D.整个句子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为后盾,民族的某个成员酿出的独特心理,便可以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B.拥有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团结、一个国家能够完整的前提和保障。
C.文化传统的变化往往需要经过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并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
D.文化传统如果出了问题,就可能使某一时代出现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危机,这时就需要冷静分析,合理选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学时代的瞿秋白
1909年,瞿秋白十岁。这一年春天,他从冠英小学堂初等班毕业,在家中自修。秋天跳级考入了常州府中学堂预科,翌年转入本科。
瞿秋白入学不久,1909年11月间,两周年校庆,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同时展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作出的各种手工、绘画、篆刻等。1910年8月,全校学生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的展览。会上常州府中学堂的展品甚多,引人注目。1914年6月10日,全校学生坐船赴上海参观展览会。常州府中学堂(辛亥后改称江苏省立五中)有八十多件展品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其中有瞿秋白制作的展品。  
瞿秋白的兴趣在于文科,他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特别喜欢野史、轶闻,其中记载着帝王的腐败,官府的横暴,民间的疾苦,以及群众的反抗斗争。这些书在当时是被列为“禁书”,或者是被称作无聊的“闲书”而严厉禁止学生阅读的。
瞿秋白的叔父家中藏书很丰富,有正史、野史、稗史,并且有太平天国的书籍。瞿秋白读后,曾在史书上写眉批痛诋投降清兵的明朝大臣洪承畴。他还经常与老师和同学谈论他的这些观点。
有时,上课的时候,瞿秋白就在书桌上偷偷地阅读这些书。一次,被老师发觉,没收了一本太平天国野史;可是第二堂课,瞿秋白还是照样伏在书桌上悄悄地读他的“禁书”。
对于课外读物,尤其是思想性读物,研读甚勤,如《庄子》、《仁学》、老子《道德经》、《新民丛报》、《饮冰室文集》等。在民初中学初级学生中能注意此类读物者并不多见,尤其是江苏五中。同班同学受秋白影响亦偶尔借阅《饮冰室文集》及《仁学》等,此两书内容,秋白在校时常引为谈助。惟《庄子》除秋白外,他人皆不易无师自通,亦惟秋白能独立思考。
旧时的中学堂,陋规很多,校内工友地位最低,工友行路遇见教师必须闪在路旁,立正行礼,恭而敬之地让教师通过;学生和工友不得交谈,当然更不许交朋友。瞿秋白是不满意于这些落后的制度的。瞿秋白自修时往往不在自修室,而常常到学校的医疗室去看书。那是一个幽静的地方,特别是那里有他的好朋友——工友费金生。费金生是个从农村来的青年,在医疗室作工,住宿。他朴实,热情,能干,懂得种田的知识,知道农村的情形。瞿秋白不能请假回家换洗衣服,费金生就常常在出外办事时顺路替他把穿过的衣服送回家去,洗净晾干以后又去帮他取回来,有时还帮他送信取物。瞿秋白非常愿意同金生谈心,把他当成自己的兄长,敬重他,信赖他,同他无所不谈。  
常州中学堂在当时算是比较进步的学校。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日本,并在那里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庶务长朱稚竹、兵操教员刘百能等教师也是同盟会会员。他们常在学堂里进行民族革命教育,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操练。学生思想活跃,很多人都倾向于革命。瞿秋白、张太雷等在屠元博的影响下,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他们关心时政,痛恨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暴政。瞿秋白常常指着头上的辫子对同学说:“这尾巴似的东西,留着有什么用,我们非把它剪掉不行!”不久,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瞿秋白独自在星聚堂的西房,自己把辫子剪下,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秋白于音乐能吹洞箫,偶于月夜一吹,音调婉转而凄楚,似唯此器适合于其性情。于国画能作山水,但亦不常作。
(陈铁健《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是***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摘自人民网《***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2)自1913至1914年之间,秋白课余时间付诸吟咏者不少。最初,我班同学年龄较幼者四人即江都任乃訚、宜兴吴南如与秋白和我,相约学作诗词,从咏物开始。我未得其门径,不久即退出。秋白与任、吴乐此不疲,各存二三百首,抄录成帙,秋白与任君进步尤速,惜稿早失。三人中惟秋白间亦作词。
(摘自李子宽《追忆学生时期之瞿秋白张太雷两先烈》)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学毕业后,瞿秋白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后来读本科,在当时常州府中学堂是一所历史名校,后改称江苏省立五中。
B.瞿秋白在绘画、音乐等方面具有特长,学校举办的展览会和后来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有他参加课外活动时制作的展品。
C.瞿秋白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这源于他的叔父家中藏书很多,如正史、野史和稗史,以及跟太平天国和明史有关的书籍。
D.《饮冰室文集》及《仁学》等是瞿秋白中学时代研读甚勤的书籍,他还经常谈论这些书籍,这也引起了班级同学的阅读兴趣。
E.瞿秋白不仅爱读历史书籍,还喜欢诗词,有段时间,与班上另外三位同学一起相约学作诗词,进步迅速,存诗较多。
【小题2】费金生仅是学校的工友,瞿秋白却同他无所不谈。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的缘由。
【小题3】瞿秋白把自己的辫子剪下,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请结合材料,分析他剪辫子的因素。
【小题4】成年后的瞿秋白走上革命道路并能够担任***早期领导人,这与他中学时代的经历是有着一定关系的。请结合文章,针对瞿秋白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诸多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或曰心理特性。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始动因素,并且总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存在。审美心理过程也是从审美注意开始的。
注意通常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大类。所谓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绮丽的自然风光引起我们的审美注意,多是这种类型。而有意注意,是指那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注意,多属这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注意尽管有所区别,但在审美实践中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许多情况下,两种注意是同时存在(虽有所侧重),或者交替进行和互相转化的。例如我们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先是有意注意使我们把视觉和听觉集中于舞台上的角色,当新的角色登场,我们的注意力随即转向新的角色,这时就自然过渡到无意注意了。
关于引起审美注意的原因,除了审美主体的个体倾向和内部状态(如审美需要和兴趣,心境和情绪状态)以外,主要是审美对象具有各种能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如鲜艳的色彩、和谐的组合、适度的比例、流畅的线条等等。这些引起注意的审美属性中,最重要的是对比强度和新异性。
以对比强度而论,属于互补色的红与绿,配合得宜,彼此都可增强对方的强度(鲜明度)。“绿叶扶红花”是美的,而尤以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显得更美。因为“万绿”作为背景和陪衬,更加突出了“一点红”的强度。倘若叶花等量,红绿各半,那审美效果怕要削弱许多。对比强度还表现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中,动的对象更容易引起注意。蔚蓝的天空,苍鹰翱翔;浩瀚的大海,巨轮披浪;无际的平川,列车飞驰;明亮的舞台,角色变换等等。在人们的视野中,苍鹰、巨轮、列车、角色等因其动很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而天空、大海、平川、舞台,因其相对静止而往往成为注意中心的陪衬。当然,这绝不是说,只有动态才显示美,而静态就不显示美。动态和静态在特定的场合各有其美,而且二者常常同时存在、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以审美对象的新异性而论,最好的例子是当代青年人的服饰。青年人都希望将自己打扮得更美一些。一件设计新颖的服装,常引起一些人的青睐,于是他们竞相模仿,形成“流行热”。之后,一种造型、色彩更新颖的时装又悄然兴起,于是他们又开始模仿和追求。又如,欣赏过韩美林动物画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笔下的动物格外可爱,给人的美感享受格外丰富。这是什么原因呢?它逼真么?恰恰相反,他的画多是变形画,线条非常简洁,圆弧形运用较多;色彩铺张,斑驳交错。韩氏画法的核心是突出了一个“新”字。唯其如此,他的画能引起更多观赏者的审美注意,以至几度出国展出,都引起轰动,盛誉不衰。
(选自陶功定《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意是人们在面对一定对象时所产生的心理特性,是伴随诸多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其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B.人们不产生审美注意,就不能产生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对象的鲜艳色彩、适度比例、流畅线条等审美属性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
C.注意一般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前者具有自觉性、目的性,有时需要意志努力,而后者不需要意志努力,不具有目的性。
D.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审美实践中常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和互相转化,因而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与艺术作品时的审美注意各有侧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观看舞台演出时,能在有意注意的作用下去听、看演员的表演,而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出现的新角色则是无意注意的表现。
B.人们产生审美注意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因是审美对象具有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内因是人们有个体倾向和内部状态。
C.“万绿丛中一点红”比“绿叶扶红花”更具美感,前者互补色之间的对比强度更大,“万绿”有效突出了“一点红”的强度。
D.静态和动态都可显示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各有特点;在一些场合,动态和静态同时存在,彼此辉映,产生很好的美感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浩瀚的大海和在大海上披浪前行的巨轮,人们往往将具有动态美的巨轮作为注意的中心,而将静态的大海视为陪衬。
B.当代青年人喜爱用设计新颖的时装打扮自己,他们不断追求在设计方面更新颖的时装,在社会上掀起一次又一次“流行热”。
C.韩美林的动物画以简洁的线条、铺张的色彩表现出动物的可爱,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但其动物画逼真性不够又令人感到遗憾。
D.韩美林画法的核心特点是“新”,他的画能引起更多观赏者的审美注意,在国外展出时能引起轰动,都得益于画法“新”这一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纳米雾机器人是由一大群能自我复制的智能型纳米机器人组成,每个机器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纳米颗粒。这些机器人身上都有12只手臂,还有接收天线,当需要什么的时候,只要往电脑中输入一个指令,电脑向空中发出无线电波,接到命令后的纳米机器人会立刻聚拢来变出你想要的东西。它们结构相似,具有遗传、繁殖及对外的应激能力;它们从出生、繁衍、执行各种任务,到最终衰亡,还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也就是说,它们还具有新陈代谢、生长、演变等特性。

这是美国计算机专家约翰•霍尔基于目前纳米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的一种构想。那么,以当今的科技水平,科学家制造出这样的纳米雾机器人还存在哪些技术难点?

一是繁殖问题,纳米雾机器人要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并在需要时快速自我复制,就必须从外界大气中补充、摄取新的物质。对比大气和生命遗传基因DNA的成分可以发现,大气中严重缺乏DNA中的磷元素,这意味着DNA无法在大气中顺利进行自我复制,此因素很可能成为纳米雾机器人在大气环境下无法繁殖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纳米雾机器人不能繁殖,它们就无法在自然界中存活;但反过来,如果其繁殖能力过强,加上在自然界中又没有天敌,一旦人类对其复制失控,这种纳米雾机器人将有可能迅速占领地球上的生存空间,直接威胁到其他生物,甚至人类的生存。二是能源问题,从可能的途径来看,纳米雾机器人的能量可依赖太阳能、摄取外界含能物质或由人类提供;前两种途径的可行性很小,第三种途径是通过人工电磁波等方式获取能量。这种方案相对可行,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电磁波能量装置微型化。

纳米颗粒的显著特点是表面积大,粒子表面的原子数多,周围缺少相邻原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化学活性。这些机器人在空中飘浮,人类肉眼无法觉察,不知不觉中会以热运动的方式扩散进入人或动物体细胞内,在人或动物体内将“如同幽灵一样游走”,如果潜伏在细胞内就有可能诱发细胞病变,甚至可能导致癌症。一些预言家危言耸听地预言,纳米技术产生的这种纳米生物机器人,最终将会使地球变成一大团灰色的、黏黏糊糊的物质覆盖的纳米怪物。

【小题1】下列对“纳米雾机器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雾机器人是一大群结构相似、能自我复制,在空中飘浮,人类肉眼无法觉察的纳米颗粒。
B.纳米雾机器人身上都有接收天线和12只手臂,通过无线电遥控接受人的指令,快速变出人们想要的东西。
C.纳米雾机器人能及时和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交换,并且在大气中生存、繁衍,接受人类的命令,执行各种任务。
D.纳米雾机器人的组成个体表面积大,粒子表面的原子数多,周围缺少相邻原子,吸附能力很强,化学活性很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计算机专家约翰•霍尔设计的纳米雾机器人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隐患。
B.纳米雾机器人在大气环境下无法繁殖的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大气中十分缺乏生命遗传基因中的磷元素。
C.从可能的途径来说,因为纳米雾机器人形体微小,所以电磁波能量装置微型化才便于它们携带和运用。
D.如果纳米雾机器人诱发细胞病变甚至导致癌症的话,是因为它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人或动物体细胞内,并潜伏其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雾机器人具有遗传、繁殖、新陈代谢、生长、演变等生命特性, 这实际上表明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生命范畴。
B.无法繁殖不能存活;繁殖能力过强,又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由此可见,纳米雾机器人的可控繁殖也是一大技术难点。
C.虽然近年的纳米科技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制造纳米雾机器人仍任重而道远。
D.因为纳米雾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很高,所以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将可能不断地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