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只想和你接近
吴念真
①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②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③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④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⑤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⑥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⑦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⑧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却完全满足的亲近。
⑨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⑩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磐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⑾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⑿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⒀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脚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脚指甲。
⒁当我剪完父亲所有的脚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开眼睛看着我。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⒂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次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⒃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
⒄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第一次帮父亲剪脚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⒅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⒆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选自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
【小题1】赏析第⑦段文字的写作特色。(4分)
【小题2】第⒄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有人评价吴念真的散文“深沉而有暖意”的,请联系全文,探究此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18分)
花  种
包利民
从起事起,林一然就知道爷爷每天伺弄他的那些花。夏天里,房前屋后地栽种,冬天,在一些破盆破罐里栽种。都是同一种花,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美,而爷爷却如同命根子一样呵护着。据说那是爷爷自己经过多次配种杂交而生成的品种,天下独此一家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兵戈乱世,爷爷对这些花却有着特殊的感情。林一然对爷爷的做法充满了好奇,爷爷的腰间,长年挂着两个小小的布袋儿,一个装着烟叶,另一个则是花籽儿。没事儿的时候,就掏出一小把来,逐粒地摆弄。那时村里寥落无比,很多人家都逃荒的逃荒,避乱的避乱,即使留下来的,也是终日惶惶,一片死气沉沉。唯有林一然家,一院子开着的花儿,仿佛一个标记,在破败之中分外耀眼。所以常引来那些流离的人,以为是家境好,上门乞讨。
林一然当兵走的时候,爷爷还弯着腰,给那些花浇水。他说:“爷爷,我要去打鬼子了!”爷爷没听见般,依然凝神看着花。林一然又说:“爷爷,等我们胜利了,咱们就有好日子了,到时我开一大片地,专门给你种花!”爷爷站起身转过脸,眼中漾着一丝暖意,腰间的两个布袋儿也晃动着。林一然就这样踏上了征程,身后是一片灿烂的绽放,和一个身影。
经历了大小战斗无数,林一然也在枪林弹雨中跋涉过太多的山山水水。他作战勇猛,仿佛与鬼子有着血海深仇,事实也是如此,他的父母都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下,是爷爷把他拉扯大。每当和战友们谈论起老家,他都是一脸的灿烂,如家中那些花儿。他对大家说:“我家最好找,进了村,看哪个院子里开满了花就是我家!”
而再次回到家,已是六年以后,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林一然的部队也正好经过家乡。他跑进村子,脚步像心情一样急切。可是,却没能看见那一院子的花开,入目的,只是断壁残垣,还有着火烧过的痕迹。他在废墟里茫然地找寻着,却是没有爷爷。
他向乡亲们打听,乡亲们悲痛地告诉他噩耗,在他离家的第三年,爷爷就被鬼子害死了。因为爷爷时常掩护一些受伤的八路军,被鬼子发现,烧了房子,把爷爷带到村南的荒甸上,活埋了!
林一然哭倒在地,想起当年离开时对爷爷说过的话,想起爷爷那转头间温暖的眼神,悲从中来。哭够了,他问起爷爷的埋骨之地,乡亲们也说不清楚,甸子那么大,每处都一样,记不清活埋的具体地点也是情理之中。
林一然疯跑向村南的荒甸,乡亲们在身后跟着。正是五月,甸上杂草丛生,他在心底不停地呼唤着爷爷,风吹草动,却没有一处回应。忽然,他远远地看见一簇簇花儿开放,仿佛一团团火点亮了眼睛。他冲过去,在花丛中,他细细地看着,就是爷爷长年种的那种花,独此一家。他缓缓跪在地上,对乡亲们说:“我爷爷就埋在这里,这些花就是标记!”是的,除了爷爷,再没人能种这种花。
一个乡亲忽然说:“我想起来了,你爷爷遇害时,我也远远地看着。当鬼子往坑里填土时,你爷爷向四外扬了好几次手,好像扔出了许多东西,肯定是他布袋里那些不离身的花籽儿了!”林一然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爷爷撒出那些花籽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就是为了自己回来时,能找到他吧!那些种子生根发芽,拔节开花,然后花籽随风洒落,几年下来,这里已是这么一大片花了。仿佛爷爷的身影仍在花丛中,回头冲他微微地笑。
悲伤的心底有了暖暖的感动,只要这些花儿还在,自己就永远找得到家,找得到爷爷,在林一然的心中,那是最美的标记,在生命中永远灿烂!
【小题1】小说以“花种”为题,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的画线句子有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中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本文写战争年代美好家园被侵略者焚毁,与大多数战争题材营造的凄凉悲苦之境是否一样?请结合本文写法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2

寂  寞     龙应台
①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漫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②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③有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11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5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刻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④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选自《目送》,有删节)
【小题1】第二节用“沉静”、“深沉”形容老鹰,说说你对这一形象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列举作者在蛰居生活中关注自然的举动,并思考她所追求的生活境界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三、四两段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这与文章的题目“寂寞”有何关系?说说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橘子树    〔美〕斯坦利·布比恩
“它可从来没为祖母开过花。”妻子用鼻子闻着那株渐已成熟的橘子树,不禁叹息道。
这株橘子树虽然只有四尺高,可枝头上已经果实累累。
“因为我们把它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答道。因为有约在先,我没有告诉她真实的原因。
“那花盆只有一尺多,我觉得有点不合适。”她抱怨道。
我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就在她祖母去世的前一年,妻子把这株橘子树连同那花盆一起送给了老太太。
当初,我就觉得这个想法有点荒唐。在橘树栽培方面,我算是行家里手,可我还从来没见过一株长在花盆里的!
“祖母,快来看呀!”走进院子,凯伊远远便喊道。“我知道,你的走廊上需要放点东西给点缀一下,增添一点生机。”
“噢……嚯……”巴布西娅双手合拢,发出一连串惊叹。“简直太好了!”
凯伊笑了。“祖母,你准备把它放在哪?”凯伊建议道,“这儿怎么样?”
“我不知道。好像这里光照太多了。”巴布西娅答道,“放在那里也许更好一点。”
“放在那里会挡住你的窗子的。祖母,我知道你非常喜欢看窗外的世界。”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们不止一次遇见巴布西娅步履蹒跚地给橘子树浇水。
“怎么还是没有结出橘子呢?”妻子每次看到橘子树总是这么说,一边还用手满怀期盼地抚摸着橘树的叶子。
一天傍晚,我们来到祖母家。尽管已是夜色朦胧,我还是看见在橘树中有一个圆乎乎的东西,便弯下身子看个究竟。
“凯伊。”她正准备敲门,我喊道,“快来看!”
她走到我的旁边,睁大眼睛。“哇!”她激动得喘着粗气,迫不及待地将手伸进树叶中,小心地摸索着,果真摸到了一只快要成熟的橘子。然而,那橘子一碰便掉了下来。
“不!”凯伊尖声叫道,用手捂着她的脸。
我赶紧捡起那个橘子。“它本该自己落下的。它才这么小。”
妻子呆呆地盯着那只橘子,好像它会因流血而死去。
“走吧,我们把它交给巴布西娅。”带着一份惶恐,我走过去敲门,领她进了屋子。
“祖母,给你。”说着,我递过橘子,“我们在外面发现的。”
“噢。”巴布西娅说着挪动着脚步。
“是我碰落的!”凯伊脱口说道,随后鼻子一酸便哭了起来。“祖母,实在很抱歉!
是我将它碰落的。我不是故意的。”
“呵,哎呀!”巴布西娅伸出双臂抱住孙女。“我早就看见了。”她解释道,一边用手抚弄着凯伊胸前的头发。“只是它还小,很脆弱,所以我没有叫你们去看。我知道它不会长久挂在上面的。傻孙女,不要难过了,日子还长着嘞!”
她们又一次紧紧拥抱在一起,凯伊擤着鼻子,擦着脸上的泪水。“你这话只是说来安慰我的。”她的眼里闪现出晶莹的泪花。
她们松开手。凯伊摘下眼镜。“我去清洗一下睫毛油,马上就回来。”刚要迈步,她又停了下来,转身朝她的祖母挤出一丝笑容,“巴布西娅,谢谢你!”说完,她走向浴室。
我发现她的眼里又闪现出晶莹的泪花。
“我可怜的小孙女!”巴布西娅叹道。
“是啊。她是多么希望那株橘树为你开出几朵鲜艳的花来!”
巴布西娅沉默片刻。“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吗?”
“当然。”
巴布西娅转过身来,把手放进围裙的衣兜里。“你必须答应我绝不告诉凯伊。”
我眨眨眼,疑惑不解,但随后又点点头。
我最初的反应是朝那个尚未成熟的橘子皱起了眉头。此时,它就放在桌子上。
落下之后,它变得有点奇形怪状,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然而,神奇的巴布西娅跟我低声言语了几句,竟然使它焕发出异样的光来。真是意想不到!我不禁大笑起来。巴布西娅的嘴角上挂着一丝笑容,随后也跟着朗朗地笑了,笑得我们俩直拍大腿。
“什么事?”凯伊走了回来,好奇地问道。
“嗯,内部笑话。”我答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这也是巴布西娅从这株橘树上所看到的唯一的橘子。
“它怎么没有像现在这样为祖母开满鲜花呢?”凯伊问道。“她可比我们照顾得还要周到呀。”
“这得需要时间。”我答道。可当我看见凯伊的脸上挂着泪水,话语就变得有气无力了。
我替她擦去了眼泪。可是,当我劝她离去时,她却执意不肯。我闭上眼睛,默默念道:“巴布西娅,请原谅我。”
“凯伊,听我说。”她好像无动于衷。我又重复了一句,这一次,我的语气更加坚定“听我说。我知道它为什么没有为巴布西娅开花?”
她擤着鼻子,迟疑了一下,身体侧向一边,看着我。我说,“巴布西娅对橘子有过敏反应。”
“什么?”凯伊摘下眼镜,后退了一步,显出一副惊愕的样子,“不会的。”
“确实如此,我可以发誓。她要我答应保守这个秘密。”
“可……可为什么?”她看着橘子树。“那又不会伤害我的感情。
“不。”我用指节轻轻刮了一下她的鼻子。“会的。但这并不是她不告诉你的主要原因。她确实喜欢这株橘子树!这是你送给她的一份特殊礼物。正因如此,她从没有忘记按时给它浇水。”
(选自《中外经典微型小说大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借一盆微不足道的橘子树展现人间至真至美的感情,在淡淡的叙述之中自然融入浓浓的情愫,语浅情深,令人动容。
B.看到那株渐已成熟的橘子树上开满鲜花,妻子叹息“它可从来没为祖母开过花”,表明她仍在为此感到遗憾,仍在思念祖母。
C.小说中多次写到祖母为橘子树浇水的情节,说明祖母十分喜爱孙女送来的特殊礼物,她希望这棵橘子树能够长满果实。
D.祖母之所以没有说出自己对橘子有过敏反应的秘密,是因为不想伤害孙女真诚的感情。但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E.“我”明知道那个快要成熟的橘子不是花盆里的橘树上所结,但是没有说破,这体现出“我”淳朴善良、孝顺祖母的性格。
【小题2】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6分)
【小题3】“我”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请任选两个角度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琴者,情也;琴者,禁也。”春秋时孔子酷爱操琴,困厄中弦歌不绝;战国时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广为传颂;魏晋时嵇康一曲《广陵散》,刑场上弹奏生命的绝唱。当贾宝玉要林黛玉为其操琴一曲时,黛玉却认为琴是“圣人之器”,演奏时要盥手焚香,整衣齐冠,还要择地遇时,有严格的规范。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的五声音阶,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应综合地多方面从琴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成为琴派。一些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仰慕,以致琴人随之学习,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自成一派。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形成琴派。
(摘编自林西莉,许岚《古琴》,三联书店2009年10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弦歌不绝、伯期知音典故、嵇康刑场演奏《广陵散》是“琴者,情也”的证明;而林黛玉论操琴则说明“琴者,禁也”,古琴有严格的规范。
B.古琴最早有五根弦,合乎五行、五音,后经改造,才形成了现在七弦制,人们还将其结构赋予了文化与政治内涵。
C.古琴的音乐简单含蓄、古淡阴柔、典雅恬静,有时听来觉得无声,但这正是它的美妙之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映。
D.古琴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弹奏,才能展现其静态美。因为环境安宁静谧,才能与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以及弹奏者平和闲适的心境相适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琴家,他们的天性、修养、思想、心理,影响了各自对于琴文化的理解,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B.只要同一地域的琴家具有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相互影响及民风相近等便利条件,就能形成理解和风格相近的同一流派。
C.造诣深厚、独树一帜的琴学家,琴人随之学习,形成了师承体系,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往往相同或相近,形成琴派。
D.所谓琴道,不能只从古琴的音乐曲调去理解,还要从弹琴者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上去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尝有较高的心性修养,因此追名逐利、心浮气躁之人,往往是不能弹奏好古琴的。
B.如果两个人既对音乐曲调有相同的理解,又能在琴曲的精神层面产生共鸣,那么他们往往会成为知音。
C.琴派的形成往往受地域、师承及所练习的琴谱的影响,因此,那些同一地域、同一师承、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往往就能形成同一琴派。
D.古琴不易弹奏,技法较难掌握,并且琴乐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所以经常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哲学家、艺术家、圣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形而上①的追求。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他们都看作哲学家,因为他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做哲学要做的事情,即阐释人生的意义。尼采说,通过他们的出现,“从不跳跃的自然完成了它唯一的一次跳跃”,即实现了“对于存在的伟大解释”。
自然产生哲学家的用意是要阐释人的生存之意义,哲学家应当不辜负自然的重托,负起这个使命。尼采发现,在他的时代中,只有叔本华是负起了这个使命的。他说,叔本华的伟大之处是“站在整幅生命之画面前,解释它的完整的意义”。
对于生命之画的完整意义的阐释,不能靠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必须凭借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就是这样。这样建立的哲学,“尽管一开始也只是为了自己;但通过自己最终是为了一切人” ②。相反,那种空洞说教或抽象演绎的哲学,在人生启迪上对任何人都不会有价值。叔本华最后找到的拯救之道是弃绝自我、听天由命,尼采对此并不赞同,后来还不断地予以猛烈抨击。 
与叔本华形成对照的是那些“冒牌哲学家”,他们舍本求末,致力于详尽地研究生命之画所用的画布和颜料,而不是理解画本身。人们看到,“在哲学的大厦中,他们立刻就陷在那样一些地方了,在那里他们得以博学地赞同和反对,得以苦思、怀疑和辩驳”③,而对大厦的整体状况却毫无了解的兴趣。
按照哲学界相当一致的看法,康德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似乎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人的认识不可能触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因此,在康德之后,哲学向何处去便成了问题。尼采对此有深刻的感知,他说:“对真理的绝望……这一危险伴随着每一个以康德哲学为出发点的思想家。”康德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影响,使得“一种具有腐蚀和瓦解作用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④得以流行。康德哲学引起了他们严重的心灵危机。例如,和康德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克莱斯特,读了康德哲学之后,说自己 “最神圣的内心深处”被这个思想刺伤了,发出了痛彻心肺的悲喊:“我的最高目标沉落了,我一无所有了。”
尼采自己也是因康德哲学而对真理感到绝望的人,但他不甘心停留于绝望,而要怀着这绝望继续前进,即使明知对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认识之不可能,仍要为世界和人生寻找一种形而上意义。在这种心情下,从康德哲学出发而仍然试图给世界和人生做出整体解释的叔本华哲学对尼采就有了一种向导的作用。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竭力向人们解释这幅画的悲剧涵义,创建了他自己的哲学。
(选自周国平《<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译者导言》有删节)
注:①“形而上”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包含做人做事的原则。②③④引自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小题1】下列关于“生命之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叔本华没有辜负自然的重托,站在整幅“生命之画”面前,解释人的生命完整的意义。
B.叔本华对“生命之画”完整意义的阐释是从他自己个人的真实生命体验开始,不是靠抽象的逻辑推理。
C.叔本华最后的哲学研究背离了“生命之画”,弃绝自我,听天由命,尼采对此并不赞同,后来还不断地予以猛烈抨击。
D.“冒牌哲学家”致力于研究“生命之画”中的局部细微的东西,不是对“生命之画”做整体理解。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关尼采的哲学思想或认识的一项是
A.哲学是由客观自然提炼出来的,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解释,需阐释人的生命意义。
B.哲学是给世界和人生做出整体解释,最先是为了自己,再通过自己最终服务所有的人。
C.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竭力向人们解释生命的悲剧涵义,为世界和人生寻找一种形而上意义,创建了自己的哲学。
D.康德“认识不可能触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质”的哲学思想,使得诗人也对真理感到绝望,内心崩溃,使“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得以流行。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之所以认为艺术家、圣人是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是以不同的形式阐释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类的规律,做哲学要做的事情。
B.康德实现了在哲学上的彻底的变革,在康德之后,哲学迷失了发展方向,引起了思想家们严重的心理危机。
C.康德哲学对德国诗人克莱斯特的心灵伤害巨大,摧毁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诗人对康德哲学极其痛恨。
D.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解释生命之画,创建自己的哲学,认为对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认识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