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被移植的树
李 浩
我知道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见”。有时,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公路上,我会遇到装载大树的卡车。那些树已经足够高大,甚至都小有沧桑,硕大的树根和根部的泥土被粗草绳仔细地包裹起来,伤掉的细根似可忽略不计。它们将会被移植到城市,路边或者公园,携带着这一小点儿的“故土”然后开始新的生长。它们会长得更高大些,部分的根须会获得延展,把原属于异乡的土也一并紧紧抓牢。
我要说的并不是树。我要说的,是贵州,安顺,一个叫屯堡的地方,和那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屯堡居住的“少数民族”其实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汉人,他们的祖上来自明朝时的中原,是征战和屯兵的结果。
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被安插在屯堡,之后他们的家人,妻儿,或者在中原被招募、被迁移的男男女女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就像……就像树的移植,它的根要被拔起,同时,为了它的成活,带给它一些“故土”。是的,就像是树的移植,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土。
那一小点儿的故土:这些迁徙者和他们的子孙,曾经固执地将它固执地守住,让它尽可能地不融化,不变异——这是他们从中原所带过来的,我们可以从这份固执中看到迁徙者们的“念念不忘”。那一小点儿的故土是:语言,服装和发式,被称为“地戏”的传统戏剧,生活习惯,也许还包括家族观念,邻里关系……进屯堡的路上,有一个专门的纪念馆,在那里,我见到了屯堡人的传统服装,见到了地戏表演用的面具。据说,地戏表演内容以“杨家将”、“薛家将”为主,很中原化。是的,这一小点儿的故土在一个中原的汉人那里也变得古老而新鲜了,变得异质了,他们固执的坚守竟使得自己完全地区别于“中原”,他们至少在六百多年的时间里,远离中原的风起云涌,少受其它文化文明的冲击。
这种坚守:使他们这些人成为了恒久的“少数民族”,成为了恒久的异乡人,即使在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我想他们的归属和认同也不会强烈,他们大约有一种永恒性的局外感。在不被融合、融化的固执里,除了怀乡这种病症,我想大约还有着某种精神上的高傲。
我们在雾中上山。有雾掩映的屯堡其实更有独特的美,有它自己的时间史,有它自己的时间长度和额外宽度,有单独属于它的时间粘稠——这点,在云山屯更为明显,更为强烈。走在古老的石阶上,走在石质的、木质的古老房子之间,那种时间的粘稠感是显见的,让人仿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仿若进入到了历史。何况那雾,遮住了向更远处望见的雾。在“我们的”时间之外,这是屯堡给我的强烈感觉。当战事平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在这片陌生、偏僻的地方得到安顿,休养生息,刻意而固执地保持着祖辈的文化和习惯,慢慢,它和“我们的”时间脱开了,它有了自己的坚固。在云山屯,它们保留的是明时的建筑,至少是明时的风格,它们也成为树的根部的小片故土,慰藉着一代一代的怀乡病。六百年,在屯堡之外已几度风雨变幻,当他们把和“外界”的路一一打开,突然发现,那个臆想的、被记忆的“故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
云山屯,它的静寂让我意外。它的静寂更凸显了它的质感和美,它几乎是空的,旷的,单独属于我们这少数几位来访者的,它允许你向任何一处探幽。远处有些许的鸡鸣,引得近处石房角落里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那一刻,我都想停下来,止住呼吸——在云山屯,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外在于这个时间这片土地的,在进入到它们的地域里,我们必须保证对“主人”的敬重使它们免被打扰。我们走远些的时候,回头,有几只鸡缓缓走上了石阶,走在我们刚走过的路上,它们安然的样子让人感动。朋友们说,这座屯堡除了少数的老人外,其他的人多数已经下山,他们接受与“我们”同样的教育,穿同样的服装,泡吧,上网,经商或外出打工……屯堡的“少数民族”正在普遍地汉化,重新成为汉人。屯堡,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完全的象征,一种旅游资源,一种可在“外人”面前展示的、不具根脉感的文化。
在屯堡博物馆里,讲解的小姑娘给我们叙述的只有博物馆墙壁文字上提供的那些,她远不如一个“外人”,博学的杜应国先生对屯堡知道得更多,包括她服饰中的文化内涵——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指责,甚至有小小的欣慰。当然,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
【小题1】文章从树的移植说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固执”来修饰屯堡人的“坚守”?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4】请简要赏析文中倒数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怀念牛

申平

一路上,我恨不能把大黄牛打死……

这是30多年前的一天,亘古不变的太阳照耀着内蒙古一个农业县的乡村土路,17岁的我赶着一辆破牛车,进山拉柴去。

那时我家成份高(我爷爷是地主),所以像我这样一个“地主羔子”,在村里受欺凌仿佛就是天经地义。昨天娘带着我去找生产队长申请用车时,生产队长的脸从头到尾都是黑的。早晨我套车出发,生产队长又特意赶来说:“就给你一天时间,今天天黑以前必须回来,牛不能少半根毛,车不能有半点损坏,否则,你就是破坏生产!”听听,这叫什么话,我心里真是恨死了他。

因为心里有气,我便拿驾车的大黄牛出气,没想到它却跟我捣起蛋来。他开始不走正道,一会往左拐,一会往右行,还不断地想走回头路。我用鞭子使劲抽它,也许因为我人小力不够,它好像根本就不在乎。直到我把鞭子打烂,它也根本不听我的指挥。看我手里没了家什,它变得更加嚣张,居然往路边一靠,梗起牛脖子不肯走了。我跳下车来,恶毒地咒骂它,用脚踢它,可它就是不走。(1)它的一双牛眼不断地斜视着我,我分明在那里面看到了轻蔑和嘲笑。联想到村上人对我的欺辱,我真的是被气急了。我看到车上有一根绞柴车用的木棒,就把它抽出来,抡起来就往大黄牛身上猛打。我边打边骂:狗日的,让你们欺负我!让你们欺负我!这回它大概被打疼了,居然狂跳起来,拖着车子下了便道,没命地往前狂奔,直到车被树挂住。

我从后面追上来,脸上流的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我和大黄牛面对面地喘着粗气,互相怒视着。如果当时我手上有刀,我真想马上宰了它。宰了它我就自杀,这个世界真是太冷酷了!后来我冷静下来,我把木棒放回到车上,上前去摸大黄牛的脑袋,我带着哭腔对它说:大黄牛,我求求你了。我知道你不愿意进山,刚才也是我不好,可我家连一点烧柴也没有了。我还得活下去呀!你可怜可怜我,行吗?说也奇怪,不知大黄牛是闹够了还是听懂了,接下来它竟开始听我指挥,重新上路出发。

由于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所以到林场装上柴禾以后,太阳就压山了。林场的一个职工对我说:“小伙子,你干脆等明天再走吧。出山这么远,小心碰上狼啊!”我何尝不想如此,可我想起了生产队长的话,只好摇摇头,咬牙上路。临行前,我在林场选了一根小臂粗的柞木棍防身。

回家的大黄牛根本不用吆喝,它拖着一大车柴禾还有我,大踏步地朝前走着;但无论它怎样快走,没出山天就黑透了。路上空空荡荡,不见一个人影。天越来越黑,我越来越怕。我忽然觉得,大黄牛成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依靠。

真是怕啥来啥。忽然,大黄牛的脚步慢了下来,接着它又停住了。我往前面一看,头发不由得直立起来。狼!前面的路上站着几条黑影,它们的眼睛闪动着蓝光。我一下子觉得浑身发麻,几乎就要从车上栽下来。大黄牛这时回头看了看我,好像在问我怎么办。我声嘶力竭喊了一声:“大黄牛,全看你的了!”话音未落,只听大黄牛“哞”地一声大叫,它把脑袋贴近地皮,拖起车快速向前冲去。几条狼先还在路上不动,等到大黄牛走近,它那两支锋利的犄角向它们晃动的时候,它们才不得不跳开,但随即它们便开始从两侧向大黄牛发起进攻,跳跃着去咬大黄牛的肚子和腿。这时我被大黄牛的气势所鼓舞,几乎忘了害怕。我两脚分别站到两边车辕上,抡起柞木棍开始打狼。柞木棍极其坚硬,打到狼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我听到了狼的哀叫声。这样一来,大黄牛的犄角和我的柞木棍便形成了一张强大的火力网,车上的柴又是树杈荆条,所以狼们只有跟着车跑,不敢靠前。但它们并不放弃,继续穷追不舍,在车的两边蹦跳嚎叫。

前面突然出现了两支火把,接着听见马蹄声响,跟着的狼立刻不见了。啊,有人!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见到了救星!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来人竟是生产队长,还有几个村里人,他们是专门来接我的。(2)我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霎时觉得生产队长的黑脸也是那么可爱。

生产队长看了看我,问了一下情况,淡淡地说了一句,没事就好。随后他又说了一句:“大黄牛真是好样的”。我从车上跳下来,上前抱住了大黄牛的脖子,使劲地亲吻着。大黄牛也伸出舌头,舔着我的脸。在这一瞬间,我和大黄牛成了生死至交的好朋友。

此后我经常到牛栏里去看大黄牛,送青草给它吃。为此,村里人也开始对我友好起来,说我是个有良心的人。是啊,我怎么能忘记大黄牛呢。如果不是大黄牛的勇敢忠诚,我也许早已葬身狼腹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多年,大黄牛也早已不知所终,但我依然深深地怀念它。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怀念的“牛”有怎样的特征。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它的一双牛眼不断地斜视着我,我分明在那里面看到了轻蔑和嘲笑
(2)我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霎时觉得生产队长的黑脸也是那么可爱。
【小题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牛与狼的对抗?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牛的感情变化,并谈谈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隧   道
列车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
列车意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
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
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
“隧道口的铁轨坏了。”
“得停多长时间?”
“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
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挂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码给了他。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挂了电话。
“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
“你不能请个假吗?”
“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
旅客挂上听筒。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
“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他说。
“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
“修道工说要4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
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
“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有两个钟头了!”
“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
旅客挂上电话。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
“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
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
“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
旅客又挂上听筒。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
“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了。”
“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10分中内能过来吗?”
“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
“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10分钟就可以修好了。”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
“混蛋,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4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10分钟。”
“真是个混蛋,”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
“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
“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
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二段写了隧道铁轨出了故障,一位乘客急于见到自己的父亲。环境描写极为简省,却能够营造与语段相适应的意境和氛围。
B.小说第一、二段得作用是交代时间、地点,点出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小说主要表现出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
D.小说中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是表现父子性格特点的主要手段。
E.列车员的几次不同表现实际上是对父亲的几次褒奖。
【小题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小题3】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概括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
【小题4】故事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哆。”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佚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佚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小题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小题4】(小题4)11.根据文意,概括“纳什均衡”的现实意义。(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独立动画:渐成中国动画领域的生力军
朱逸宁
作为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动画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尽管有一群人始终在坚持且佳作频出,但很多人对此了解不多,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独立动画是怎样一种动画类型。
什么是独立动画?它首先意味着不依赖商业模式运作,其次也应当指一种创作动画的精神,也就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趣味的表达。动画导演皮三认为,动画应该是不高深、不复杂的,甚至可以不承载社会价值,不依附任何意识形态,主要就是表现作者的创造力,而个性明显的独立动画在这方面显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他看来,之所以有很多作者选择独立动画创作且乐此不疲,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表达方式很有趣,个人色彩很浓厚,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是一种真正“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中国独立动画从2000年以后才有起色,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此前的中国动画处于加工厂状态,缺乏独立创作——所谓独立创作应是从加工机器转变为拥有自己的创作系统,这是在千禧年之后才逐步实现的。Flash和闪客的出现是一个重要标志,他们作为个人创作者在网上交流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立动画最早的潮流,这个时期动画的主要收获在于带来了很多生活经验。
这也正是皮三特别强调的一点:动画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比所谓的灵感要重要得多。中国的独立动画人在那时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人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娱乐功能,动画才能赢得观众。对此,皮三说的很直白:观众不会因为同情动画的处境而去看,他们只因为好玩才会去看。
的确,在我们要求动画具有“寓教于乐”功能的时候,往往会过分强调“教”而忽略了“乐”,从而导致了大部分观众的流失。在这方面,独立动画的兴起可以说是起到“矫枉”的作用。
2005年前后,由于网络动画的数量大幅增加,泥沙俱下,也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作品,有些人因此对独立动画持怀疑态度,实际上,独立动画在此期间已经开始分流。长期以来,因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使得独立动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互联网的普及使独立动画有了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动画特质得以放大并扩散,有些独立动画作品虽然很难一下子进入传统媒体,但其短小精悍的结构很适合在网络放映,从被某些观众喜爱到得到广泛传播,是迟早的事。
经过了10年历程,独立动画已渐渐成为目前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不仅在网络上有一批作品广为传播,如《哐哐哐》、《泡芙小姐》、《小破孩》、《李献计历险记》等,而且在诸多国际动画节中也屡屡露脸,如雷磊的《这个念头是爱》、刘健的《刺痛我》等,加之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发起的独立动画论坛等活动,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独立动画正在走上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虽然这类动画作品并非商业大制作,但不代表没有观众和市场,它体现的是动画人最纯粹和最个性化的创作方式,最本真地展现出动画创作者的奇思妙想,是一块有益于动画成长的土壤,中国当代的动画大师就产生于此间也未可知。
(节选自2012年6月28日《中国文化报 》)
【小题1】对“独立动画”的实质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动画是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B.独立动画不依赖商业模式运作, 主要指一种独立思考和趣味表达的创作动画的精神。
C.独立动画个性明显, 主要就是表现作者的创造力。
D.独立动画个人色彩很浓厚, 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 是一种真正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动画长期处于加工厂状态, 缺乏独立创作, 所以直到2000年以后Flash和闪客的出现并形成独立动画最早的潮流, 中国独立动画才有起色。
B.中国独立动画人在千禧年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人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
C.大部分观众从中国动画市场流失的原因是动画过于强调“教”而忽略“乐”, 忽视了动画应有的娱乐功能。
D.一些独立动画人才脱颖而出, 逐渐摆脱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 所以互联网成为独立动画的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观众的角度来说, 只有娱乐性强的动画片才会有人去欣赏观看。
B.今后的动画片会着重强调 “乐”, 忽视“教”的作用。
C.独立动画因其短小精悍的结构很适合在网络放映, 所以不会进入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体。
D.从目前形势看, 独立动画已渐渐成为目前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成为商业大制作自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