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动物园里的哑剧演员
米科尔森
一天,有一位失业的哑剧演员被一名动物园管理员突然抓住了。这位管理员解释说,动物园里那只最吸引人的大猩猩突然死了,为了吸引观众,他希望这位哑剧演员能够扮演那只大猩猩。
第二天早晨,为了生存的哑剧演员便穿上大猩猩的套装走进笼子。他惊喜地发现,这还真是一桩难得的美差:他可以想睡就睡,想玩就玩。几个月过后,人们对他有点厌倦了。他发现人们已经将注意力转向隔壁笼子里的那头狮子。他可不想失去观众的眼球。于是,他越过隔离墙,悬吊在狮子笼的顶上。自然,这让狮子火冒三丈,可观众们看得很开心。于是,来动物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动物园乐在心中,给这位哑剧演员涨了薪水。就这样,哑剧演员不断变着花样挑逗狮子,观众越来越多,而他的薪水也跟着不断上涨。
有一天,当他在狂暴的狮子头上表演倒挂金钩时,不小心从笼顶上掉了下来,哑剧演员吓得魂飞魄散。他开始围着笼子跑,而狮子则在后面紧追不舍。最后,哑剧演员吓得尖叫起来,“救命啊,救命啊!”狮子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跳跃便将他按住了。哑剧演员看着气势汹汹的狮子,知道自己已经命在旦夕了。这时狮子却开口说话道:“_____ 。”
【小题1】请你根据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性格,补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6分)
【小题2】阅读全文后,谈谈这篇小说给你的思考。不少于150个字。(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谢有顺:心若嘈杂,在哪儿都不能安静
广州很大,而谢有顺很闲。
他2001 年出道时因“当代中国最年轻的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声名鹊起;他强调写作中的精神追问,认为文学写作最重要的是精神维度;多年来,他集学者与传媒人于一身,2010年被世界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
“仅此而已,“足够了”,“没有过高的期许”……这些都是谢有顺的口头禅。对生活要求不高的谢有顺谈起自己理想的生活与理想的居所:“有一个大书房、一个小茶室、一个不会灰尘满天的阳台。书房可以放三墙壁的书,一张写字的大书案,天气不热时,可以在阳台看书读报。仅此而已。”个人的空间要求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必寻找专门的空间“放空”自己。“心若嘈杂,在哪儿都不能安静。不必对生活有过高的期许,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期许和自我定位。”谢有顺的理想生活要求不高,实现却不易,寻常人没有那么放松的心境。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如同对喝茶的理解一样,他认为茶叶毕竟是一种树叶,是每年都会产出的自然之物,过分渲染茶叶的奢侈价值,反而忘记了喝茶的本质。
谢有顺是70 后,有一段物质生活贫瘠的童年。尽管物质匮乏,但家乡小山村山清水秀,在他心里张扬着一种自然质朴的生命力。童年的他,喜欢打开大门,走入广袤的大自然。如今,对于过分丰富的物质环境,谢有顺有某种天然的抗拒。过去的一年,谢有顺的微信朋友圈忠实地记录他的生活:喝茶、写字、会友、讲课、开讲座、在广州郊区建工作室,在老家建房……他外表现代,内心还是个古人
对于生活的理解,谢有顺更多地是立足精神层面思考。他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一个有机体,很难说有怎样的比例分配。严格意义上说,工作也是一种生活,就像活着本身也就是运动一样。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要从中找到乐趣,一个人才可以持续下去。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的“人品观”。有人说中国没有贵族,其实和西方的贵族精神相对的,应该是中国人身上所体现出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我们称之为“君子人格”。
谢有顺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君子人格”其实与他的家庭成长环境有关。他出生一个客家乡村,故乡是一个重读书、重礼仪、重声名,有非常浓厚的家族乡土文化的地方。谢有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但父亲从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谢有顺清晰记得自己家中堂挂的对联。永远是“兄弟和其中自乐,子孙贤此外何求”,每年父亲都用红纸重写一遍。在自家的门楼墙壁上也总是“教严成德”和“为善最乐”这两句话。前者是关乎小孩的培养,后者是关乎一个人如何立世,“这应该是我们家的家训、家风吧。”
两年前,谢有顺有了孩子,他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过多的期许。他说,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品质是善良、诚实、大度、勇敢、有同情心。如果说要给孩子树立一定的财富观,无非是取之有道,用只有方。钱财来得干净,用得得体。
(节选自2014 年5 月《新周刊》418 期,有删改)
【小题1】如何理解“他外表现代,内心还是个古人”这句话?
【小题2】简析“广州很大,而谢有顺很闲。”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小题3】以谢有顺为例,分析文中“君子人格”的内涵以及与“家风”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侠意象的发展史大致是一个逐渐神化,不断崇高化的过程,到金庸、梁羽生则达顶峰。大侠的举动甚而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生存。金庸的主要魅力之一,就在于生产出一系列“侠之大者”。从陈家洛始,中经袁承志,郭靖,张无忌,乔峰,他们均“为国为民”而担天承地,到陈近南,更是志在扭转乾坤,再造天下。
陈近南与以前的大侠所不同的是,他死于平庸小人之手,死得凄凉;而且,此人是他鞠躬尽瘁效忠维护的对象。他的悲剧性就植根于他坚守的信念与原则中。他始终坚信自己信念的正义性,义无反顾地接受信念的召唤,哪怕这种信念反噬了他。甚至临终宽恕郑克?,也不是对人,而是对信念,对原则。他宁可自己荒谬地毁灭,也不愿丝毫损伤信念与原则,这正是大侠的本色。
当陈近南坚守的价值形态由于内在的某种虚妄性,而必然置侠的使命于荒诞时,他虽然“问心无愧”,却也于事无补。或许,如鲁迅所叹“到后来,真老实的逐渐死完,且留下取巧的侠”(《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因而,走向韦小宝具有必然性。或许,金庸也为这种悖谬,这种必然性所赫然,不敢再推演,只好退出“江湖”。
不过,陈近南仍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韦小宝之流即或是无往不胜,也不过一市井好汉而已。满篇韦小宝,武侠小说休矣!毕竟人们崇敬侠,是由于其人格风范的磊落浩然,而不是事功的成败;侠的光彩在于人生境界的绰厉追求,而不是现实中的实战策略。在尘世中寻找英雄,在平庸中追问神圣,是人类永恒期盼。
于是,古龙另辟蹊径。与其称古龙的小说为“武侠系列”,不如称之为“浪子系列”。他推崇的是:“一个人,一柄剑,浪子的豪情,也不知有多少人羡慕”,他也自述:“我是个江湖人,也是个没有根的浪子”。
大侠总是常怀“忧患意识”。他们坚信自己的行为的正义性和生存的价值意义,敢于去担当黑暗而“哀我世人,忧患实多”。浪子也常常大有侠气、侠性、侠胆、侠情,而且也坚守“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侠义原则,不像韦小宝那样滑头。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使命却有疑惑,对自己的生存价值也无法确信。对大侠所遵奉的信念,他们察觉出某些虚妄与悖谬,但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精神资源,于是他们焦虑,孤独,甚至空虚。
忧患中,大侠确证自我;大侠扮演的是文化中的理想角色,在群体意识的认同中,实现自我;他们的人生追求是成为“你们所希望的我”。焦虑孤独中,浪子确证自我,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仍有强烈的价值关怀和意义求索,“浪子三唱,只唱英雄;浪子无根,英雄无泪”。但是,他们的个体性和自我意识更强烈,人生目的是成为“我所希望的我”。
大侠是“我思故我在”,在坚守信念中担天承地;浪子是“我焦虑故我在”,在怀疑意义中仗义行侠;韦小宝之流则是“我消费故我在”,在物质快乐中偷巧。
(节选自《武侠小说关键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陈家洛到郭靖到陈近南,武侠小说中这些侠客都秉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侠客这一意象不断被崇高化。
B.陈近南是标准大侠,却死于小人之手,死得凄惨,这种悲剧根源就在于他坚守的信念与原则在现实中具有某种程度的荒诞性。
C.“侠”并不追求事情的成功,如果滑头而又无往不胜的韦小宝之流充斥武侠小说,那么,武侠小说就没有可读性,缺乏价值了。
D.在塑造侠客形象上,古龙有所探寻与转变,他推崇“一个人,一柄剑”行走江湖,他塑造的侠客更具浪子情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武侠小说中大侠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身担国家兴亡、民族生存之重任;而金庸的主要魅力之一就在于塑造了这样一批这样的大侠。
B.浪子可能与大侠一样具有侠气、侠性、侠胆、侠情,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使命却有疑惑,对自己的生存价值也无法确信。
C.大侠在忧患的现实中实现自我的意义,扮演的是文化理想中的角色,他们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同,成为所有人希望侠客成为的那个人。
D.大侠、浪子和韦小宝之流分别代表了在坚守信念中担天承地,在怀疑中仗义行侠,在物质快乐中投机取巧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向是(  )
A.陈近南哪怕被信念反噬也义无反顾的接受信念的召唤,是源于对信念的坚守,对此,作者是完全不赞同的,读者也难以接受。
B.鲁迅曾经感叹,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行侠仗义之人不断消亡,最终只剩下投机取巧的“侠”,也许金庸也有同样的感触。
C.武侠小说中大侠勇于担当,可歌可泣;韦小宝之流投机取巧,品行低劣;而浪子既有坚守也有迷惘,这样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D.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寄存在于侠客身上,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如何在尘世中寻找侠气,在平庸中如何神圣,值得我们深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
【小题2】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小题3】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加以解释。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46.7%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 佑、崇拜、吉祥等含义。早起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闪电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现象,只能求助于神 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 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 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 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 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 作长寿仙鸟的鹤、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 象”。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 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葫芦 以其子多蔓长而被当作子孙绵延的象征,蔓谐音万,蔓上结葫芦寓意子孙万代。

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 器物也是常见的装饰图案,如“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这些器物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取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吉祥文字类图案是以吉祥祝 语直接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起到很好的装 饰效果,如寿字、喜字、百福图。除以上题材外,几何图形、神话故事以及山水、楼台、人物等也用作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大都具有意境,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表达 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由祭祀、崇拜、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特性的装饰图案, 古代人们在陶器、石刻、木雕、玉雕、年画、刺绣、建筑物、家具、服饰等物品上用线条表现、色彩渲染,运用借喻、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最终形成一定格式 的图案,寄予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更是现代艺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摘编自严旭《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最早是原始人在彩陶上记载生产、生活情况的各种纹样,这些纹样包含了祭祀、吉祥、祈佑等方面的内容。
B.无论是彩陶、青铜器还是后来的漆器、金银器等器物上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族文化。
C.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锤百炼,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D.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无所不包,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含蓄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早,先民用图腾崇拜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用各种精美的装饰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B.传统装饰图案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和越来越多样化,寄寓人们越来越多的美好祈愿。
C.寿、喜、福等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有节奏,书法有美感,和其它题材的装饰图案相比,它们的装饰效果更佳。
D.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象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这些图案巧妙地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意”“八卦图”等器物图案在装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可见佛教、道教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B.造型各异的装饰图案形神兼备,意趣横生,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文化,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C.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传统装饰图案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它借助多种手法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
D.所有的装饰图案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这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美的热爱的明证。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
从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
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
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
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
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
很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后也没有看见过。
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
不过,这的的确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
李小龙痴立在桥上。
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鹤。
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角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
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都描写得十分生动。
C.“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比喻风吹庄稼的沙沙声,作者以此表现了田野间的和谐安宁,烘托出李小龙走过庄稼地时内心的愉悦、轻松。
D.“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
E. 李小龙的活动场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生、水流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
【小题2】(小题2)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