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此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翻而不可收拾”,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
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葛浩文认为莫言是一位谦和的人,“他经常夸奖他的译者,正如他的译者时常夸奖他的著作一样”。莫言对葛浩文的翻译水准充分信任,总是十分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他会对我说,‘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是在帮他的作品扩大国际影响,他对此也十分感谢。”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
B.葛浩文因其博士导师的推荐,对萧红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并出版了《萧红评传》,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C.文章中插入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D.传记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逼真细腻地描写了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复杂的内心感受。
E. 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
【小题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联系文本,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塑造传主形象的。(6分)
【小题4】结合文本,探究葛浩文成功的原因有哪些。(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26 04:48: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幻电影中经常会出现机器接管一切,人类沦为计算机的奴隶的情节。而在谷歌母公司Alphabet 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看来,那都是胡扯。他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威胁到人类及其工作岗位。他周一在出席哥伦比亚大学的活动时表示,对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没什么好恐惧的。他说,担心计算机胡作非为的都是些电影情节,该类技术能够帮助人类,而不是伤害人类,如帮助获得收入和就业。
施密特在接受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史蒂夫·科尔(Steve Coll)采访时说道,“我担心的是不平等问题,但没有证据显示我们所做的事情造成一个永难翻身的底层阶级。”他补充道,数十年来评论家们一直都担心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但总的来说,科技其实创造了“千百万的”新岗位。施密特发表这番言论的时机或许有些讽刺意味,因为就在一周前,谷歌的计算机利用其机器学习能力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AlphaGo对李世石4比1的胜利,是继5年前IBM沃森超级计算机在智力竞赛节目"Jeopardy!"中击败两位人类冠军之后,机器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施密特指出,人工智能软件(谷歌等公司正在实施开源)能够自动化诸如整理照片、甚至驾驶汽车的任务,但只有技能程度低下、重复性的那一类岗位才会受到它的影响。他承认,这包括新闻业的部分岗位,如特定的体育报道和企业业绩报道,不过这种替代人类的趋势的影响范围将很有限。“创意类工作和诸如医疗保健的护理类工作,都属于最不可能受影响的那些岗位。”他说,“没有证据表明在我身处的世界,人工智能会在那些岗位取代人类。”
除了机器学习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之外,施密特还看淡该技术在军事和网络战争上的影响。在他看来,随着全球的计算机变得日益互联,人工智能可能能够通过识别和隔离异常的活动来充当全球网络的“防卫盾”。在黑客入侵事件时常登上头版的当下,很多观众似乎都不认同施密特的观点。有人问他,要如何才能避免电影《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中的那些计算机控制一切的局面。施密特简单回应道:计算机很难做到那一点。据他称,人工智能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现在已经碰上了巨大的计算障碍。人工智能仍然很擅长解决问题,但前提是人类首先完成了定义问题这一繁重工作。AlphaGo就是很好的例子,相关团队耗时两年才完成编程,才有它现在的围棋技术。(节选自搜狐新闻《人工智能不会使人类沦为计算机的奴隶》)
【小题1】下列关于施密特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们就业,只有在少数岗位上会对人类产生冲击。
B.他认为计算机不会控制一切,但相信人工智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C.他看淡人工智能技术能在就业市场以及军事和网络战争上发挥重要影响。
D.人工智能之所以擅长解决问题,是因为人类首先完成了定义问题的工作。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人们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充当全球网络“防卫盾”,同时担忧它会控制一切。
B.像体育报道和企业业绩报道这样的工作岗位,应该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C.人工智能发展不会造成一个永难翻身的底层阶级,因此也就无需考虑不平等问题。
D.处理好计算障碍是人工智能继续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人类在这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月底至12月中旬,以“丝路文化、人文湾区、魅力广州”为主题的2018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简称“广州文交会”)盛大举行,涉及演艺、影视、非遗、动漫、艺术品交易、文化版权、文化科技、文化体育等11个板块约100场活动精彩亮相。在文交会开幕式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一大批广州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进行了签约。同时,中国(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孵化器暨空港文旅小镇、广州设计之都、融创文化旅游城等一批精品项目进行招商,备受业界关注。3日闭幕的第23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以7.75亿元交易额画上完美句号。仅非遗板块与文创产品交易额就将近1.7亿元。

文交会发布了《中国文创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7-2018)》,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22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在国内六大文创产业聚集区中,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文创产业集聚区,其发展规模及创收能力均占据优势。报告分析,过去一年,包括小说、动漫、影视剧、游戏在内的一切娱乐形式正构筑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未来,文创内容数字化、生活美学化与创意常态化将成为文创产业发展新趋势。

(摘编自《既有岭南风格又有国际气派——2018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综述》)

材料三:

广州漫画节与港澳动漫产业的合作,不仅发挥了港澳地区在动漫游戏展示、动漫人才培养、动漫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优势,还发挥了广州与深圳、香港的支撑和辐射作用,加强对区内其他城市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形成了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综合性高端文化发展片区。同时,广州还在不断树立“最广州”文化品牌,发起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合唱节”“广府粤韵——粤港澳大湾区粤剧喜刷曲艺文化周”展演活动,打造流行音乐文化品牌、“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手”等等,不断加强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树立文化品解,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易交流合作。本属文交会正集中为广州打造一个文化产业交易季并搭建平台,促进湾区文化交融。

(摘编自《“文交会”加深广州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材料四: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实现年均增长12%,到2035年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提升站位、打开思路,用产业思维来思考广州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将“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实现从“文化”到“文化产业”的跨越,不能单单只有文化现象、文化元素,而要聚集产业上下游链条。举例而言,粤剧本身是一门艺术,要形成粤剧产业,就要发展粤剧营销推广、剧院经营、人才教育、内容制作等多方面的产业链条。广州文交会要打造成一个综合性平台,提升广州文化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力。满足公众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也必须用好创新第一动力,切不可躺在过去的文化积淀中故步自封。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人才、智力密集型产业。比如好莱坞电影,就是因为汇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导演、演员、剧作家、特效师等顶尖人才,才掌握了全球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当下,广州要发展文化产业,仍然离不开人才。

(摘编自《文交会搭建文化产业开放平台》)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图1可知,从2010年到201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占GDP比重从2011年起大体呈上升趋势。
B.由材料一图2可知,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中美国所占比例最多,中国仅占4%,少于日本、韩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C.据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与上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D.小说、动漫等娱乐形式正在构筑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文创产业已朝着文创内容数字化、生活美学化与创意常态化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广州文交会”以“丝路文化、人文湾区、魅力广州”为主题,涉及演艺、影视等11个板块,交易额达7.75亿元。
B.广州漫画节通过与港澳动漫产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了港澳地区在动漫的诸多方面的优势,实现了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C.广州不断树立“最广州”文化品牌,发起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合唱节”“粤剧曲艺”展演活动等,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易交流合作。
D.要实现未来五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到2035年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目标,产业思维必不可少。
【小题3】2018年“广州文交会”有哪些特点?请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如何进一步提高会展质量,实现从“文化”到“文化产业”的跨越?请结合材料四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B.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C.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小题2】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又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我为你不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叙述不属于汉语正面临着的“危机”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B.在高学历的青年中,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C.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日渐消褪。
D.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得到重视,人们自视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因而放弃或者消解母语学习。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减弱“汉语危机”的声音,以此来消解外语的势头。
C.从汉语成为全球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语种来看,在不久的将来,汉语通过改革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受欢迎、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究竟应该“向何处去”却让我们很茫然。
【小题3】为什么说“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却在全球持续升温”这一现象的看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