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俄罗斯)伊万·阿历克谢耶维奇·蒲宁
①我们是在夜里到达日内瓦的,正下着雨。拂晓前,雨停了。雨后初霁,空气变得分外清新。我们推开阳台门,秋晨的凉意扑面而来,使人陶然欲醉。由湖上升起的乳白色的雾霭,弥漫在大街小巷上。旭日虽然还是朦朦胧胧的,却已经朝气勃勃地在雾中放着光。湿润的晨雉轻轻地拂弄着盘绕在阳台柱子上的野葡萄血红的叶子。我们盥漱过后,匆匆穿好衣服,走出了旅社,由于昨晚沉沉地睡了一觉,精神抖擞,准备去作尽情的畅游。
②“上帝又赐予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早晨,”我的旅伴对我说,“你发现没有,我们每到一地,第二天总是风和日丽?千万别抽烟,只吃牛奶和蔬菜。以空气为生,随日出而起.这会使我们神清气爽!不消多久,不但医生,连诗人都会这么说的……别抽烟,千万别抽,我们就可体验到那种久已生疏了的感觉,感觉到洁净,感觉到青春的活力。”
③可是日内瓦在哪里?有片刻工夫,我们茫然地停下来。远处的一切,都被轻纱一般亮晃晃的雾覆盖着。只有街梢那边的马路已沐浴在霞光下,好似黄金铸成的。于是我们快步朝着被我们误认为是浮光耀金的马路走去。
④初阳已透过雾霭,照暖了阒无一人的堤岸,眼前的一切无不光莹四射。然而山谷、日内瓦湖和远处的萨瓦山脉依然在吐出料峭的寒气。我们走到湖堤上,不由得惊喜交集地站住了脚,每当人们突然看到无涯无际的海洋、湖泊,或者从高山之巅俯视山谷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这种又惊又喜的感觉。萨瓦山消融在亮晃晃的晨岚之中。在阳光下难以辨清,只有定睛望去,方能看到山脊好似一条细细的金线,迤逦于半空之中,这时你才会感觉到那边绵亘着重峦叠嶂。近处,在宽广的山谷内,在凉飕飕的、润湿而又清新的雾气中,横着蔚蓝、清澈、深邃的日内瓦湖。湖还在沉睡,簇拥在市口的斜帆小艇也还在沉睡。它们就像张开了灰色羽翼的巨鸟,在清晨的寂静中还无力拍翅高飞。两三只海鸥紧贴着湖水悠闲地翱翔着,冷不丁其中的一只,忽地肤我们身旁掠过,朝街上飞去。我们立即转过身去望着它,只见它猛地又转过身子飞了回来,想必是被它所不习惯的街景吓坏了……朝暾初上之际有海鸥飞进城来,住在这个城市里的居民该有多幸福呀!
⑤我们急欲进入群山的怀抱,泛舟湖上,航向远处的什么地方……然而雾还没有散,我们只得信步往市区走去,在酒店里买了酒和干酪,欣赏着纤尘不染的亲切的街道和静悄悄的金黄色的花园中美丽如画的杨树和法国梧桐。
⑥码头旁,游艇和船夫都在阳光下打着瞌睡。在蓝盈盈的清澈的湖水中,可以看到湖底的砂砾、木桩和船骸。这完全像是个夏日的早晨,只有主宰着透明的空气的那种静谧,告诉人们现在已是晚秋。雾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顺着山谷,极目湖面望去,可以看得异乎寻常的远。我们迫不及待地脱掉上衣,卷起袖子,拿起了桨。码头落在船后了,离我们越来越远。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还有在阳光下光华熠熠的市区、湖滨和公园……前面波光粼粼,耀得我们眼睛都花了,船侧的湖水越来越深,越来越沉,也越来越透明。把桨插入水中,感觉水的弹性,望着从桨下飞溅出来的水珠,真是一大乐事。我回过头去,看到了我旅伴那升起红晕的脸庞,看到了无拘无束地、宁静地荡漾在坡度缓坦的群山中间浩瀚的碧波,看到了漫山遍野正在转黄的树林和葡萄园,以及掩映其间的一幢幢别墅。有一刻间,我们停住了桨,周遭顿时静了下来,静得那么深邃。我们闭上眼睛,久久地谛听着,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船划破水面时,湖水流过船侧发出的一成不变的汩汩声。甚至单凭这汩汩的水声也可猜出湖水多么洁净,多么清澈。
⑦我把桨提出水面,连汩汩的水声也渐渐消失。从桨上滴下一颗水珠,然后又是一颗……太阳照得我们的脸越来越热……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至我们耳际,这是深山中某处的一口孤钟。它离我们那么远,有时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听到它的声音。
⑧由深山中隐隐传至我们耳际的钟声温柔而又纯净,闭目坐在船上,侧耳倾听着这钟声,享受着太阳照在我们脸上的暖意和从水上升起的轻柔的凉意,是何等的甜蜜,舒适。
⑨我们不慌不忙地划着桨,谛听着正在消失的钟声,谈论着我们去萨瓦省的旅行,商量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逗留多少时间,可我们的心却不由自主地离开话题,时时刻刻在向望着幸福。我们以前所从未见到过的自然景色的美,以及艺术的美和宗教的美,不论是哪里的,都激起我们朝气蓬勃的渴求,渴求我们的生活也能升华到这种美的高度,用出自内心的欢乐来充实这种美,并同人们一起分享我们的欢乐。
1901年
(选自《蒲宁散文精选》,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梳理文章的思路。(4分)
【小题2】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第⑥⑦两段作者是如何表现“静”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游览日内瓦,但作者为什么以“静”为题?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边城》第六章,完成第文后各题。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并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小题1】选文中有句话:“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翠翠明白了”,但为什么“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
【小题2】“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一句中,那些人为什么“笑”?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理想?
【小题3】祖父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理解“狡猾”一词的含义?
【小题4】选文最后一段,“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翠翠真的是在看云吗?这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内心世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汪道涵多维多彩的情感世界
孟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因提纲极具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他的一生,爱国爱家,心系故土家园,情牵海峡两岸……
汪道涵,191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现明光市)明光镇,原名汪导淮。其父汪雨相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思想进步、开明、为人正直,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
汪道涵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创办的明光小学和初中读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昂,汪道涵和同学秦其谷、李正恩等十几名青年学生上街进行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正值学校放暑假返乡的汪道涵与数名有志青年商议,很快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同时还决定创办《抗日快报》,报道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80年后汪道涵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汪道涵卸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年逾古稀的他在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逐渐淡出中国政坛。
然而,在海峡彼岸发生的事,却促使汪道涵在垂暮之年重新活跃于政治舞台。
那是在1990年10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内地理所当然作出回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以促进两岸交流。于是,在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这时,中国内地遴选一位能与辜振甫旗鼓相当者来提纲“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重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时任党中央***的江泽民首先想到的便是汪道涵,汪道涵堪称最佳人选,义不容辞。
于是,晚年的汪道涵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以76岁高龄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受到举世瞩目。他务实、理性、勇敢,先行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他说:要多多出台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不管台湾是谁执政,我们是对全体台湾人民的,要主动释放善意。
已经76岁的汪道涵和74岁的辜振甫,双双成为两岸和谈第一对手。1993年4月27日至28日,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及双方会务诸问题进行了磋商。
备受世人瞩目的“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第一次晤谈。随后在1998年10月,二老又在上海会晤,进一步商谈有关事宜。
汪道涵在处理台湾事务之中,思想活跃,善于异中求同。两岸争议的焦点乃“一个中国”。汪道涵为求双方能够对“一个中国”取得共识,曾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新的解释:向来,大陆方面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则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民国,而汪道涵则提出,“一个中国”的中国,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亦非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同属一个中国!
无奈好事多磨。随着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崛起,原定汪道涵访台化为泡影,“汪辜会谈”无法继续。
(选自《世纪采风》,有删节)
材料链接:
他深情地说:“故乡总是令人回忆的,故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缅想之中。在报章杂志和安徽来人中了解一二,便感欣慰。”繁忙的工作没有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人民政协报·汪道涵的故乡情》)
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一身笔挺的西装,印发光亮整齐,有着学者睿智的风度,虽然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汪道涵的父亲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对汪道涵有较大的影响,选他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和他这个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B.抗日战争期间汪道涵参加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C.汪道涵先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一生活跃于中国政坛。
D.1990年10月,“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中国内地由汪道涵负责组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促进两岸交流。
E. 汪道涵晚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文章正文部分以此为重点又选取了其他的有代表性的事件突出汪道涵的伟大人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3】汪道涵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作出卓越贡献,请简要概括。
【小题4】有人评价汪道涵“言行乃同侪之表率,品德为晚辈所景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烧炭人    西班牙巴罗哈
喀拉斯醒过来,就走出了小屋子。顺着紧靠崖边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跑下树林中间的空地去。他要在那里作炭窑的准备。
夜色退去了。苍白的明亮,渐渐的出现在东方的空中。太阳的最初的光线,突然从云间射了出来,像泛在微暗的海中的金丝一样。
山谷上面,仿佛盖着翻风的尸布似的,弥漫着很深的浓雾。
喀拉斯就开手来作工。首先,是拣起那散在地上的锯得正合用的粗树段,圆圆的堆起来,中间留下一个空洞。便将较细的堆在那上面,再上面又放上更细的枝条去。于是一面打着口哨,吹出总是不唱完的曲子的头几句来,一面作工,毫不觉得那充满林中的寂寥和沉默。这之间,太阳已经上升,雾气也消下去了。
在正对面,一个小小的部落,就像沉在哀愁里面似的,悄然的出现在它所属的田地的中央,那前面,是早已发黄了的小麦田,小海一般的起伏着。山顶上面是有刺的金雀枝在山石之间发着芽,恰如登山的家畜。再望过去,就看见群山的折叠,恰如凝固了的海里的波涛,有几个简直好像是波头的泡沫,就这样的变了青石了。但别的许多山,却又像海底的波浪一般,圆圆的,又蓝,又暗。
喀拉斯不停的做着工,唱着曲子。这是他的生活。堆好树段,立刻盖上郎机草和泥,于是点火。这是他的生活。他不知道别样的生活。
做烧炭人已经多年了。自己虽然没有知道得确切,他已经二十岁了。
站在山顶上的铁十字架的影子,一落到他在做工的地方,喀拉斯就放下工作,走到一所小屋去。那处所,是头领的老婆在给烧炭人们吃饭的。
这一天,喀拉斯也像往常一样,顺着小路,走下那小屋所在的洼地里去了。那是有一个门和两个小窗的粗陋的石造的小屋。
“早安。”他一进门,就说。
“啊,喀拉斯么?”里面有人答应了。
他坐在一张桌子旁,等着。一个女人到他面前放下一张盘,将刚刚离火的锅子里的东西,舀在盘里。烧炭人一声不响的就吃起来了。还将玉蜀黍面包的小片,时时抛给那在他脚边擦着鼻子的狗吃。
小屋的主妇看了他一眼,于是对他说道:“喀拉斯,你知道大家昨天在村子里谈讲的话么?”
“唔?”
“你的表妹,许给了你的毕扇多,住在市上的那姑娘,听说是就要出嫁了哩。”
喀拉斯漠不关心模样,抬起了眼睛,但就又自吃他的东西了。
“可是我还听到了还要坏的事情哩。”一个烧炭人插嘴说。
“什么呀?”
“听说是安敦的儿子和你,都该去当兵了哩。”
喀拉斯不答话。那扫兴的脸却很黯淡了。他离开桌子,在洋铁的提桶里,满装了一桶烧红的火炭,回到自己做工的地方。将红炭抛进窑顶的洞里去。待到看见了慢慢地出来的烟的螺旋线,便去坐在峭壁紧边的地面上。就是许给自己的女人去嫁了人,他并不觉得悲哀,也不觉得气愤,毫不觉得的。这样的事情,他就是随随便便。使他焦躁,使他的心里充满了阴郁的愤怒的,是那些住在平地上的人们,偏要从山里拉了他出去的这种思想。他并不知道平地的人们,然而憎恶他们了。他自问道:“为什么硬要拖我出去呢?他们并不保护我,为什么倒要我出去保护他们呢?”
于是就气闷,恼怒起来,将峭壁紧边的大石踢到下面去。他凝视着那石头落在空中,有时跳起,有时滚落,靠根压断了小树,终于落在绝壁的底里,不见了。
火焰一冲破那用泥和草做成的炭窑的硬壳,喀拉斯就用泥塞住了给火冲开的口子。
就是这模样,经过着始终一样的单调的时间。夜近来了。太阳慢慢的落向通红的云间,晚风开始使树梢摇动。
小屋子里,响亮着赶羊回来的牧人们的带着冷嘲的叫嚣,听去也像是拉长的狂笑。树叶和风的谈天开始了。细细的流水在山石间奔波,仿佛是无人的寺里的风琴似的,紧逼了山的沉默。
白天全去了,从山谷里,升起一团影子来。乌黑的浓烟从炭窑里逃走了。还时时夹着火花的团块。
喀拉斯凝视着展开在他的前面的深渊。而且阴郁地,一声不响地,对着于他有着权力的未知的敌,伯出了拳头;为要表示那憎恶,就一块一块的向着平野,踢下峭壁紧边的很大的石块去。
(选自《鲁迅译文全集》)
【小题1】文章多处描写太阳,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中“于他有着权力的未知的敌”中“未知的敌”指什么?(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喀拉斯的形象。(6分)
【小题4】对文章主人公,有人“哀其不幸”,有人“怒其不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也许有人不知道,大家深恶痛绝的地沟油其实是生物柴油的上好原料,在欧洲许多国家,用菜籽等油料作物和回收的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生物柴油的概念是1895年由德国工程师、柴油的发明者鲁道夫•迪索提出的。生物柴油是指利用各类动植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
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后,生物柴油成为了热门课题。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可以减排50%的尾气。此外,生物柴油不含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减少90%的空气毒性。“地沟油”回收后,除了用提取物制造肥皂外,最普遍的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生产的生物燃料不但能够用于汽车,甚至能够用于飞机。今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成为全球第一家用地沟油提炼的航空煤油做燃料的航空公司。
像我们平时炒菜的油,一般是脂肪酸甘油酯,若跟甲醇反应,就能变成脂肪酸甲酯,它有很好的燃烧性,能当柴油烧。据统计,现有生产物柴油的方法达20多种,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在国内,也有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杂质虽多,但主要成分还是油,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使用氢氧化钠(占油脂重要的1%)或甲醇钠作触媒,在酸性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
以地沟油做原料的生物柴油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转化率由最初70%到80%,提高到目前的98%,产出比高得惊人。市场售价也低于化石柴油。而且,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生物柴油可供应量不会枯竭。
然而,目前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综合利用成本还太高,导致合法渠道的地沟油回收无法与地沟油重上餐桌这条“黑心链”竞争,给“地沟油上餐桌”留下可乘之机,管理地沟油,各国各有招数。德国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张“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意大利政府规定家庭餐厨废油要集中倒进住宅区或是公共场所的专门容器里,由专业公司定期收集,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此外,意大利会定期在学校推广展示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过程,培养青少年收集,利用废油的意识。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使这些废油真正用得其所,变废为宝。
【小题1】下列关于“生物柴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不含可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此生物柴油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
C.菜籽等油料作物、各类动植物油脂和食用残油都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D.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优势明显,不仅用途广泛,存储量也比石油大。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物柴油具有产出比高,售价低,燃烧时排烟少,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等特点,地沟油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
B.只要满足有触煤,催化剂和高温三个条件,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后就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
C.在欧洲许多国家,提炼生物柴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内虽然也有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但技术比较落后。
D.管理地沟油各国措施不同,德国严格记录在案,加拿大制定法规。意大利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这些都能使地沟油用得其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柴油作为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
B.综合利用成本太高是制约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综合成本是加快其应用的关键。
C.当前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很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由此看来要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柴油是相对容易的。
D.地沟油制成生物柴油能造福人类,上餐桌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是“害”是“利”取决于人对它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