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到达车站的时候天还没亮,不过你可以感觉到,这铁定是不一样的一天。有点凉,小韩在月台上跳来跳去,手插在夹克口袋里。他口里头冒着热气,高声嚷:“阿吉一定喜欢。”
“妈的,那还用说吗?”杜子回话。他的毛衣高领搂住了下半脸;他在抽烟,吸的时候把嘴面前的衣领往下拨一点。
我跟阿吉坐在候车的椅子上。我们都是一夜没睡,我是说,我们全体。昨天我们在帮阿吉收东西,他那房子房东要。我们让阿吉坐在床上。一边收的时候,大家拼命讲笑话,把气氛弄得比较不那个一点。因为,实在是:阿吉那么不声不响的,我们这一伙里,向来是他的话最多,现在这情况,让人没法不觉得凄惨。
后来,下半夜的时候,我们喝起酒来,当然也给阿吉斟了一小钟。就是喝酒的时候,杜子说:我们带阿吉去南方澳。大家都同意了,因为南方澳的海是台湾最美和最险恶的,我们想阿吉一定喜欢,他向来喜欢强烈的物事。而且,他也没去过南方澳。
下了这决定之后,我们就出来了,叫了计程车一路呼啸到车站来。起初那司机不肯载,他看到阿吉像见了鬼似的,可是杜子拜托他:“这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带他去南方澳。”他边说就哭起来了,完全是酒喝太多的关系。那司机八成是起了好奇心,他让我们上了车,一路上问东问西的一大堆。最后还叹气:
“年纪还这么轻。”他是说阿吉,不过老实说,这话听来实在讨厌,又一点意思也没有。
到进收票口的时候,我们学了乖,让阿吉披上我们的大军用夹克,那收票员什么也没看出来,我们完全混进去了。
月台上亮白白的,什么人都没有。我们说这地方阿吉包喜欢;凌晨四点的月台,浪漫得一塌糊涂的。阿吉这家伙就是这样,他那信上是怎么自称的:“对生与死都永远抱着梦想的呆子。”
我可不知道他现在死成这个鬼样还能有什么梦想,或许也有吧!或许他知道我们带他到南方澳去。
我看看阿吉的脸,呆子似地笑咪咪地,特写,只到肩,他那时手上捧了一叠书,没照出来。
相片下面是他的姓名、生年、役年。一个好好的人就只剩下这么四四方方的一箱了,而且这一箱也不会留下,阿吉自己遗书里写的:“把我的骨灰洒在海上。”
【小题1】小说中说的“不那个一点”指的是。
【小题2】结合作品的内容,概括阿吉的性格特征。
【小题3】人们评价说“这是一篇寓意深远的小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共鸣”,你从文章中体味到的“寓意”是什么?
【小题4】下面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借第三者之口,用泼墨式的手法记叙阿吉的一生,叙述了阿吉的性格、喜好和他那平凡而短暂的一生。
B.这是一篇以以小见大的传统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浓缩在短短的几百字中。
C.本文的成功,在于作品主要靠精炼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人物的色彩显现。
D.“阿吉一定喜欢”“年纪还这么轻”透露出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虽不见人,但清晰可见。
E. 在人物对白的同时伴以心理描绘、肖像描写和外部动作表情的刻画,更使人物丰满、鲜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别有深意的“绊脚石”,明明白白地向世人昭示:德国人绝不会忘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反思罪恶、铭记教训、悔过自新则自然形成了德国人的一种“绊脚石心态”。
德国人“绊脚石心态”的形成经历过一段“化蛹”时期。1945年第三帝国覆灭,之后的二十年,德国人虽有赧颜,但基本上是羞于提及那段历史的。【乙】在整个国家里,很多纳粹时代当官的人仍在台上;他们的知识分子三缄其口,不愿担当“批判者”的角色;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干过坏事的当事人,视曾经的岁月更是如瘟疫,惟恐避之不及——德国《明镜》周刊称这些人为“沉默的邻居”。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反倒是未亲历苦难的下一代人把“大屠杀”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从而使得整个民族进行反思。面对那一段历史,既寻求真相,也对一些具体人事怀抱宽容。【丙】德国当时就有“说出真相”一类组织,鼓励那些经历过“二战”的“沉默的邻居”说出自己的故事,把每个人的创伤记忆尽可能地发掘出来,并且形成对人道主义、社会公正的普遍诉求。德国人人的这种“绊脚石心态”并没有因为代际嬗变而淡化,也不曾因国势崛起而稀释,相反,四十多年来,不绝如缕,世代相袭。
【小题1】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缄其口B.从而C.嬗变D.不绝如缕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小题1】“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用文中的话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说:“那儿(园子)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阐释“一个世界”和 “另一个世界”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写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时,为什么写“别人去上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课文,想想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作者会得到怎样的生命感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空中骑士
【美国】安布罗斯·比尔斯
月桂丛中沉睡的这个哨兵是一个名叫卡特·德路斯的弗吉尼亚州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他的家离他现在躺着的地方不过几英里路远。
一天,他安静而严肃地说道:“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
父亲抬起了狮子般的头,默默地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接着答道:“请便,先生。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弗吉尼亚没有你这个叛徒照样能打败北方佬。如果我们都能活到战争结束,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的是非。”
德路斯就这样离开了童年的故乡当兵去了。凭着忠诚和大胆,他很快就赢得了同伴们和长官的赏识。今天被选派到最前沿的岗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然而,疲倦比决心更强,他竟然睡着了。
他最初感到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上的乐趣。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但又具有大理石雕塑的希腊神像那种使人忘怀了一切活动的恬静。骑士那灰色的服装与缥缈的景物和谐一致,他的右手满把握着枪,使它固定不动。马的侧面带有浮雕似的鲜明棱角,在天空的背景上投下黑色的剪影。骑士的脸稍稍偏向左侧,只露出额头和胡须的轮廓,此刻他正在俯瞰峡谷的凹底。刹那间,德路斯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若明若暗的感觉,他仿佛是一觉睡到了战争的结束,仰望着一件高贵的艺术品。这种感觉立刻被人和马的轻微动作所驱散,他这时完全清醒,强烈地意识到情况严重。
他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偏偏在这一瞬间,骑马人转过头来,朝着这个隐蔽的敌人的方向看,似乎是在端详他的面孔,他的眼睛,还有他那颗勇敢而富于同情的心。
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耷拉下来。
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扳机。他没有俘获敌人的希望,开枪警告只会使敌人带着致命的消息奔回营地。但也许这人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他只是在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放他一条生路,他也许会转身沿着来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策马而去。
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但是这一次他瞄准的是马。他的记忆中萦回着父亲临别前的话,仿佛那是什么神明的嘱咐似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现在他十分镇静,咬紧牙关但又不太僵硬,他的神情像睡梦中的婴儿一样安详,浑身肌肉不打一下哆嗦,呼吸均匀而缓慢,精神对肉体传了话:“安静,别慌张。”
他开了枪。
一个男人骑在马上,腾空而起向山谷飞去,……骑手端坐马上,挺拔、威武。他手握缰绳,以减缓军马向下冲的速度,他的头发如翎子一般飘然而起。军马飘扬的鬃毛遮住了他的双手。马的身躯平稳,像是在平地飞奔一般。然而,刹那间,马儿四蹄腾空,冲了下去。不,是飞翔而下!
德路斯开枪以后,重新装上弹药,继续守望。不到十分钟,联邦军的一个军士小心地匍匐行进,爬到他身边。
“你开的枪?”军士低声说。
“是我。”
“对着什么?”
“一匹马。它刚才就立在那边岩石上,离这儿很有点路呢。你瞧,那匹马现在不见了。它掉下了悬崖。”
说话人脸色苍白,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情流露。答过了话,他转过脸去,再不往下说了。军士没有听懂。
“听着,德路斯,”他沉默了片刻,说道,“别把事情搞得神神秘秘的。我命令你报告。马背上有人吗?”
“有。”
“谁?”
“我父亲。”
军士站起来,走开了。“我的老天啊!”他说道。
【小题1】下面对作品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情节很简单,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父子在战场不期而遇和互相残杀,儿子记取父亲的教诲,开枪射杀父亲的马,致使父亲坠崖而死。
B.父亲有坚定的信念,虽不赞同儿子的立场,却不忘长者的责任,临行时赠给儿子做人的原则,但作为军人却是失败的,他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上。
C.作品的心理描写恰到好处,如德路斯准备向父亲射击时的犹豫不决,不仅加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而且使作品在情节上悬念迭起,更加真实感人。
D.德路斯射中父亲的坐骑后,又将枪膛的子弹填满,并继续认真观察敌情,没有丝毫的哀伤之情,表现了他刚毅和冷酷的性格。
E.作品最后德路斯和军士的对话,既点出了故事的结局,又描绘了德路斯的无奈、痛苦和绝望的心情,让人对他既充满敬佩又带有同情。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小题3】作品是怎样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小题4】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试作探究。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14分)
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惟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②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沙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一种好想划拳下酒的感觉充盈心房。
③遥遥望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地一亮:在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的折腾下,竟会有如此灿烂的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把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好一派“泰山石敢当”模样。在目力所及的无边无际中,这里简直是一个最为苍凉壮丽的生命场,铺天盖地的是生命和自然的交响。
④陪同的友人介绍说:“戈壁滩,独领风骚的乔木就是胡杨;它们只生长在这一带;胡杨,生是戈壁的精灵,死是戈壁的魂魄;它以磐石般的信念独守千年岁月,你走近它、体味它,方知什么是真汉子,什么是伟丈夫……”听罢,旅途的疲惫和困顿霎时成了过眼烟尘。于是,我一马当先,跃入胡杨林,让这卓尔不群的雄奇浸润自己的眼睛和心房。
⑤越往前行,越显幽静。蓦地,一泓波平如镜的海子裸呈在我面前。阳光轻洒,映现高天流云的碧水便忽闪出锦缎般的光来。掬一口,每一根神经都透着清冽怡爽。在这仿佛混沌初开的漠野中,除了胡杨,还有什么能护住这晶莹透亮的海子呢?感动间,友人的话语又在耳畔回响:胡杨,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上白垩纪就已问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树木;它的躯干是优质建材,嫩枝树叶是牛羊的饲料,流出的碱汁既可制皂又可食用;国际自然保护协会宣布的“绝对保护珍兽”野骆驼,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黑鹳,世上罕见的蜂鸟,珍稀名贵的新疆大头鱼全赖胡杨林庇护生存。面对此情此景,不善诗词的我也不禁吟哦:“缄默着,永远奉献”——这是胡杨写在尘世的生命;“缄默着,永远奉献”——这是尘世写给胡杨的诗篇。
⑥怀着依依不舍的心绪,我驱车赶往另一片已然死去的胡杨林。
⑦那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永难忘怀的景象啊!
⑧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一抹斜阳,被岁月消弭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发亮。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瞠目的脊梁。大气中闪耀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威光。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⑨据说,世界上,似这般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胡杨林已是屈指可数的了。所以,我特别珍惜,将它当成城市中的绿化地,小心翼翼地逡巡,认认真真地思量。我忆起了劬(qú)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是的,不深入胡杨林,也许永远不会清楚什么是生命的坚忍和昂扬,什么是生命的风采和永恒,什么是震撼人心的本相……
⑩这时,“打道回府”的唤声响了!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离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
【小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小题2】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3】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胡杨(50字以上)(4分)
【小题4】下列对胡杨卓尔不群的雄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胡杨在沙尘风暴中独立干旱瘦瘠的戈壁荒滩,展现苍凉壮丽的生命场。
B.胡杨在世界上,据说已是屈指可数的珍稀树种,数量日渐减少,特别值得珍惜。
C.胡杨是树中的真汉子、伟丈夫,它坚守信念,耐得千年寂寞。
D.胡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树木,至今仍在经济与生态等方面默默奉献。
【小题5】第⑨段写忆起张骞等人,其意图是什么?(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滴水能够映现出整个太阳
严春友
在人生道路的两边,本来存在着无数美的事物,可是,我们常常只是为了赶路而忘记了欣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题记
“一滴水能够映现出整个太阳”不过是一句普通的格言,可是却包合着深刻的道理:世界是按照自相似或全息的原理构成的。
谁都承认,大自然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谁能想到,她竟是按照最简单的方法——复制——构成。这种方法看起来单调而简单,大自然却用它创造出了种种奇迹,创造出了一个多姿多彩、充满了生机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的聪慧之处。
用这种方法构造出的世界,呈现出许许多多神奇的现象。
一滴水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已经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我们的眼睛不过几厘米大小,却能看到整个星空,只有整个星空的信息被浓缩进空间的每一个点上,这才有可能。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少女那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不仅空间上是这样,而且时间上也是如此。每一个存在物在其自身中都浓缩着它自己的历史、它的类的历史以至整个宇宙的历史。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作为一个层次沉淀在进化链条上在后的、较高级的事物中。人是目前所知的最高的进化层次,在他之中包含了宇宙有史以来的所有进化阶段。人类的大脑包含着它的进化史,由爬行动物脑、缘脑和新皮层三个层次构成,它们对应着脑进化的三个阶段,分别负责本能、情感和智力。可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落都是其进化史的缩影。
于是,每一个存在物都是一个小宇宙,是整个宇宙的缩影。这也正是生物之所以能够克隆的根本原因。宇宙的每一部分也同样包含着宇宙的全部“基因”,每一块物质都包藏着宇宙的全部性质,就是说,它不仅包藏着已经发现和还没有发现的一切物质特性,而且还包含着植物、动物、人类等一切生命形式。只要达到一定的条件,那么任何一块物质都会从自身中进化出各种生命形态。从这个角度说,一粒沙子并不比宇宙小,只要条件具备,就能够从一粒沙子中克隆出一个宇宙,因为我们现在的宇宙只是大自然从一个比沙子还要小很多的宇宙“奇点”中克隆出来的。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既各自独立,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当我的脑中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宇宙万物相应相和、翩翩起舞,共同奏出一曲宇宙大合唱。这宇宙的歌声响彻无尽的太空,传遍古往今来,这宇宙的音符也同样跳跃在我的心中,跳荡在我小小的脉搏中。
我们人类从很遥远的古代起就有了进行星际飞行的梦想,嫦娥奔月就是其中的一个。尽管目前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但是看来要飞出银河系是几乎没有可能的,因为宇宙是太广阔了,广阔得令我们难以想象:即使以光的速度飞行,要飞出银河系距我们最近的地方,也要上万年的时间。况且,就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来看,要达到以光速飞行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之海,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呀。
既然我们注定永远不能实现在星系之间飞行的梦想,那么,就让我们用赤诚的心灵来谛听萦绕于我们身边的宇宙之声吧,谛听来自遥远宇宙的呼唤,倾听来自远古的喘息,倾听大自然无声的喃喃细语。
(节选自严春友《大自然的智慧》,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大自然用复制方法构造出的世界,呈现出许许多多神奇的现象。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世界的“神奇现象”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章以“一滴水能够映现出整个太阳”为标题,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一般地说,文章写完倒数第三段就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两段呢?请结合“题记”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