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去 拉 萨
周国华
浸泡在刺骨的湖水中,饥寒和高原反应让他的腿肚子不听使唤地打晃,①他的心随着雪山背后的夕阳慢慢往下沉
突然,两道冰川般的光芒从他眼中射出,他扑上前去从水中抓起一条鱼,奋力抛向岸上。碎石堆上,鱼儿徒劳地蹦起,又无奈地落地。
终于能尝到肉味了!他长出一口气,在周围捡来几块干牛粪,扔到石块圈起的土灶中,提了根一头削尖的树枝,走向那条奄奄一息的鱼。
“嗷嗷——”不知何时一位藏族老人出现在他眼前,指指地上的鱼儿,对着他发出藏獒般的咆哮声。
他惊恐地瞪大双眼,攥紧树枝,乱发无力地垂在肩上。
“喔,你是汉人吧?”良久,老人嘴里蹦出了生硬的普通话,“这样吧,用我的粮食来换你的鱼,行吗?”老人拿出糌粑打着手势。
原来老人也想吃鱼!他“嗯嗯”点头,一把接过糌粑往嘴里塞。
老人微笑着,轻轻捧起鱼儿,嘴里念念有词,一步一步走到湖边蹲下身子,将鱼儿放到水中,对着湖面磕了一个长头。
他茫然注视着老人。
“可怜的孩子,多吃点,”老人又取出几个糌粑放在他面前,自己也拿了一个吃,“你不知道吧,我们有水葬的习俗,这圣湖的鱼儿,谁要是吃了它们,那可是对先民的大不敬呐。”
他恍然大悟。
老人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事,也不管他是不是能听懂。老人是磕长头去拉萨的,估计还要好几个月才能到达。末了,老人爱怜地望着衣衫褴褛的他说道:“孩子,我看你好像也没地方去,帮我拉车吧,至少饿不着你。”
帐篷里,老人的打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他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他穿上了老人给的一件旧藏袍,戴着油腻的口罩,拉着那辆带棚的旧人力车,一路紧随着老人一个身位接着一个身位地往前挪动。
第三天起,当夜暮降临时,他总能赶在前面支好帐篷,烧好开水,默默地搀起磕完长头的老人,替他把这一天的终点用碎石块垒起记号。闲暇时,他老是盯着前方发呆。
他的到来,为老人省去了一半的路程,却过早地耗尽了车上的干粮。第四个月的一个傍晚,老人领着他到路边的藏民家里乞讨,藏民热情地布施给他们食物。从那以后,每回当老人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都已准备好食物托着下巴坐在山石上,目光越过老人的身子茫然投向远方。
拉萨越来越近了。②这一天的白天似乎结束得特别早,近在头顶的乌云盘旋在光秃秃的山头周围。他在山坳的背风处刚支起帐篷,雨倾泻下来。他一路小跑焦急地寻找老人,老人迎面拼命跑来。
“卧倒——”老人抢步上前扑倒他的一刹那,山上被雨水冲塌的乱石轰然滚落……
“老爷爷——”他积郁了许久的哭喊声直击厚厚的云层。
帐篷里,他为老人敷上藏药,老人慢慢苏醒过来。
“老爷爷,您这是何苦啊,为了我这个没用的罪人!”他泪流满面。
“别傻了,孩子,救人是积德的事,我真要是在磕长头的路上被佛祖接去,那也是福分呐。”老人微微抬起身子,额头的皱纹和硬币大小的厚茧凹凸有致,却盈满笑意。
“可我真的有罪啊!两年前为了哥们义气,在老家捅伤了人……”
“打一开始,我就琢磨着你肯定有说不出的难处,”老人沉声说,“唉,也是有缘呐,我年轻时去过很多地方,也做了不少错事,现在想来,真是罪孽啊!这一路,我是为来世祈福的。可你,还年轻呐——”
“老爷爷,我懂了,等陪你到了拉萨,我就去自首。”他开心地笑了,两年来,这是他头一次笑。
“糊涂啊!”老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汉人不是说‘回头是岸’吗,你醒了,难道还要呆在苦海里吗?”
“可是——”他犹豫着说,“这一路谁来照顾您?”
“傻孩子,你不回去才是我最大的负担呐,”老人撑起身子下床,不容置疑地说,“明天就回去!”
这一夜,他的呼噜声第一次比老人先响起,只是他不知道,老人的打呼声其实是假装的。
一场雨下来,原本灰蒙蒙的群山披上了雪装,在清晨暖阳的抚摸下,粗犷的汉子一夜间变成了静美的姑娘
他最后一次拉车到前面停下,支好帐篷,回到老人面前。
“扎西德勒!”一老一少紧紧拥抱在一起。
他走在山路上,身后响起了老人激越苍凉的歌声,听不懂歌词,他却哭了,哭得酣畅淋漓。他回过头来,山口只有经幡向他挥动着五色的手指。
山的那一边,老人正默念六字真言,跪地,伏身,向远方神色庄重地磕下长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第三段在描写“他”时注重动作描写,运用了“长出一口气”“捡”“扔”等短语和词汇,其中“长出一口气”表现了“他”终于可以尝到肉味的轻松心理。
B.老人絮絮叨叨地告诉“他”自己的事情,主要是因为老人一个人在磕长头的路途中太过寂寞,现在终于找到一个能够倾诉的人。
C.从老人给“他”的服装是“旧藏袍”以及让“他”戴的是“油腻的口罩”等可以看出,藏族老人也是个贫困的人,让“他”拉车并给“他”饭吃是个艰难的决定。
D.“他”虽然从前为了义气伤过人,但仍是一个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人,这些可从“他”在陪着老人磕长头过程中提前支帐篷、烧开水、搀老人等事上体现出来。
E.倒数第二段中,“他”听到老人苍凉的歌声后大哭,“他”的哭是自我情感的深度释放,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
【小题2】文章前半部分有很多地方暗示“他”是个逃犯,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小题4】文中三处画横线部分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9 10:3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优

徐全庆

老王是个很精明的人,一直都是。至少老王认为是。

老王的精明主要表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冲水。虽然并不累人,但要下楼,到水房,来回要几分钟时间。有时还要排队,时间就更长。小张没来时,只有老王、李科长和赵副科长。谁都不愿意去冲水。李科长和赵副科长觉得咱大小也算是个领导,就该老王冲水。老王认为自己是老同志,尊老爱老懂不懂?就常常没水喝。

只好轮流去冲水。但老王去得多些。

老王就常常说这事,当然不是抱怨,老王精明,不会那样得罪人的。老王是表扬。有外人在时,老王常常当着两个科长的面表扬他们,老王说:“李科长和赵科长真是好领导。”来人自然会附和,老王接着说:“就说冲水吧,这小事哪有领导干的?我就抢着干。可他们都说我是老同志,也都抢着干。真是好领导。”

来人也感叹:“难得的好领导呀。”

说得多了,李科长和赵副科长更不好意思让老王一个人去冲水了。

好在后来来了小张。

该说一下评优的事了。

局里每年给他们科一个优秀人选名额,评上了那是有奖金的。因为有奖金,大家都想要,也都不好意思明里争。无奈就轮流当。一直都是这样。

这年又轮到了老王。

投票的时候,李科长先向小张介绍了一下惯例,然后说:“还是老规矩,今年该老王了。”

可老王突然说话了。老王说:“我提个建议。”

大家都愣了,这是个新情况。李科长有经验,虽狐疑着,却立刻说:“有什么想法只管说,错了也没关系。”

老王就说:“我提议,今年的优秀给小张。”老王这样说时,还环视了一下大家,眼里全是真诚。

小张的眼睛立刻就湿润了。“这不合适,我刚来。”小张说。

说起来确实不太合适,小张上班还不到一年。但老王有老王的理由。小张虽是新兵,但活没少干(这倒是事实),而且人年轻,这个优秀对他将来进步大有好处(这个可就难说了)。老王最后没忘加一句:“我嘛,明年再评是一样的。”

这就是老王的精明之处。等于先声明了,今年我让了,明年的优秀得给我老王。老王还有两年退休,评优反正只能轮一次了。老王还有件事等小张帮忙呢,卖个人情给小张。

优秀就给了小张。

小张要请老王吃饭,老王没让。看着小张感动的样子,老王心里说了句,还嫩啊。

第二年,局里突然取消优秀评选了,老王知道后,抽了自己好几个嘴巴子。

以后只要话题扯到运气上,老王就说:“小张运气真好。刚工作,又是最后一次评优,就赶上了,真该买彩票。”说了几次,小张就觉得欠了老王一个人情,于是请老王吃了顿饭。

老王仍说。小张就又给老王买了不少东西。花的钱超过了奖金。

老王终于不再说这事了。

真是精明呀,小张感叹,也疑惑,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临到退休了,连个副科长都没混上。

(摘编自2019.04《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点明“老王是个很精明的人”,情节紧紧围绕“精明”展开,全文于细微处写人,构思精巧。
B.听了老王表扬领导冲水的事,来人感叹道“难得的好领导呀”,这里从侧面表现出老王的确精明过人。
C.小说的叙述语言简洁传神,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文中对话描写多用短句,营造了轻松、明快的气氛。
D.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再点老王的“精明”,以小张的疑惑作结,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画横线的句子“至少老王认为是”中的“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评优”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挽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自《上海文学》2017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
【小题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问题。
美女
契诃夫
黄昏的阴影已经落在车站的小花园、站台和田野;车站遮蔽了落日,不过,根据从机车里冒出的一团团烟雾以及它们被染成的淡淡的玫瑰色来看,显然,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去。
当我在站台上走来走去的时候,忽然发现,大多数散步的旅客都往一节二等车厢那拥,带着异样的神情停在车厢旁边,仿佛这节车厢里坐着一位什么知名人物。在这节车厢旁边我遇到不少好奇的人们,其中有一个正是我的同车旅伴——一个矮个子炮兵军官,聪明、热情、好客,跟我们在旅行中偶然相识、没有深交的人们一样。
“您在那儿看什么呢?”我问。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眼睛向我示意一个女人。这是个年轻姑娘,十七八岁,穿的是俄罗斯服装,头上什么也没戴,只有一小块披巾不经意地搭在一个肩膀上;她不是乘客,想必是站长的女儿或妹妹。她站在车厢的窗子旁,跟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乘客谈话。
这姑娘是出色的美女,这一点,无论是我,或是跟我一起欣赏她的那些人,绝不怀疑。要是照老规矩把她的外貌一部分一部分地描绘一番,那么她最有魅人的地方就是那一头淡黄色的、波浪起伏的、厚厚的秀发,它们披散着,头顶上系着个黑色的发带,至于其他的部分,要么不太合适,要么就是很一般。她那一双眼睛,是出于卖俏呢还是由于近视,总是微微眯缝着,鼻子微微向上翘起,嘴很小,侧影轮廓不分明,肩膀窄得与年龄不相称,尽管如此,姑娘给人的总体印象依然是真正的美丽,望着她,完全可以确信:俄罗斯人的脸无需严格的整齐端正便能显出其美丽,不仅如此,即使是把这姑娘的翘鼻子换上一个又端正又完美的,结果倒使这张脸丧失了全部的妩媚。
站在窗旁谈话的时候,姑娘因傍晚的潮气而瑟瑟颤抖,她不住地回头看我们,一会儿挺起身子两手掐腰,一会儿又抬起手整理头发,她有说有笑,脸上的表情忽而惊奇,忽而恐惧,我就没见过她的身体和面容有安静的时候。她的美的全部秘密和魅力,恰恰在于这些细微而无限优美的动作,在于她的微笑,她脸色的变化,在于她向我们投来的匆匆一瞥,在于这些优美的动作与青春、活力、笑语声中流露出的心地纯洁、以及我们所喜爱的小孩、小鸟、小鹿、小树身上的纤弱与和谐。
这种美是蝴蝶的美,它只能与华尔兹、在花园里飞舞、欢笑和快乐相映成趣,却不能与严肃的思想、悲伤和宁静相容;似乎只要站台上吹过一阵大风或下上一场雨,她那柔弱的身体就会枯萎,她那变幻莫测的美就会像花粉一样消散。
“这样……”军官在第二遍铃响过后往自己的车厢走时叹息了一声。而“这样……”是什么意思,我无法判断。
也许他感到惆怅,极不情愿地离开美女和春的晚会,走回窒闷的车厢;也许他跟我一样,正不由自主地为美女、为自己、为所有垂头丧气走回自己车厢的旅客而惋惜。也许他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也许这种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在我们这节车厢旁边,乘务员正胳膊肘靠着月台的扶手站着,往美女那边观望;他那张脸因昼夜不眠和车厢的颠簸而疲惫不堪,显得憔悴,松驰,令人腻烦,现在却流露出脉脉的温情和深深的忧伤,仿佛他在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清醒、纯洁、妻子、儿女;仿佛他感到追悔莫及,因为姑娘不属于他,他已未老先衰,愚蠢迟钝,满脸粗鄙,要得到一般人或旅客们的幸福对于他不啻登天。
第三遍铃响了,汽笛长鸣,火车懒洋洋地启动了。站务员、站长从我们的窗前闪过,接着是花园、美女、以及她那奇俏、天真、慧黠的微笑……
我把头探出车窗外往后看,看见她目送火车走后在站台上走动,经过电报员所在的那扇窗户,朝花园跑去。车站已不再遮蔽西边的景色,田野敞开了胸怀,但太阳已经落山了,一缕缕黑烟在绿绒绒的禾苗上蔓延.在春的大气中,暗淡的天空下,我们的车厢里,处处是忧伤。
我们熟识的乘务员走进车厢,点起了蜡烛。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节)
【小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概括“美女”的特点,并分析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美女”的美丽。
【小题3】作者说:“我们的车厢里,处处是忧伤。”请结合小说有关内容分析人们“忧伤”的原因。
【小题4】请探究《美女》与契诃夫的小说名篇《变色龙》的不同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鸟,像人一样说话(节选)
范小青
城里的外地人要回家过年了,模范小区里的气氛有点紧张。
小区的保安对进入小区的外来人严查死守,收旧货的老王只得守在小区门口不碍事的角落,提着精神喊一声“收旧货啦”,再没精打采嘀咕一声“我惨啦”。 
这天晚上,严加防范的小区里,还是发生了一件盗窃案。就发生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宣梅住的这幢楼里,就发生在一楼的刘老伯家,刘老伯媳妇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一包金银首饰不翼而飞了。据说刘老伯的媳妇睡到半夜忽然惊醒了,硬说有人进屋了,她的丈夫还骂了她一句神经病,门窗都锁得严严实实,门外还有防盗门,窗外还有防护栏,贼从哪里进来?可刘老伯的媳妇硬是爬起来,一眼就看到藏首饰的抽屉被拉开了,她听到自己的心“咯噔”一下沉了下去,顿时就号啕大哭起来。闻风而来的邻居们兔死狐悲,纷纷痛骂窃贼。
物业管理公司决定开除当晚值班的保安班长王大栓,公司总裁也跟人事部门经理生了气。他说,我再三跟你们强调,要慎用外地人,慎用外地人,你们听进去了没有?人事经理叫苦不迭说,我也不想用外地人,可是,可是,我找不到本地人肯当保安的。
王大栓想立功赎罪。他让大家回想一下,从那一天开始,风雨无阻地守在小区门口收旧货的老王不见了。头一天老王还说,年关是买卖旧货最忙的时候,他要抓这个机会,好好地收一票。怎么一转眼人就不见踪影了呢?他主动要求去追查他的老乡老王。王大栓很费了一些周折,但最后他什么也没有查到。老王确实是当天晚上走的,但他和另外几个老乡同一天下晚坐同一趟夜车回老家过年,有证人。
后来门卫小万提供了一个信息,从出入小区的登记册上也能看出来,盗窃案发生的当天下晚确实有个外地人进了十七幢,他就是宣梅的男朋友。他觉得,那个人说的本地话和刘老伯的本地话是不一样的,倒是和十七幢的宣梅有点相像。宣梅听到这样的疑问,是很生气的,生了气就会乱说话,但这一次她生气气过了头,反而平静下来,思路反而清晰了,被保安盘问时说话显得特别有条理。她说,房子是我租的。我说本地话还是外地话,关你们什么事?我又没有说我是本地人。学说本地话,是为了办事顺利,生活方便,不光我不是本地人,我男朋友也不是本地人,但我们都说本地话,不可以吗?你们不也在学说本地话吗?我也以为你们都是本地人呢。早知道这地方都是外地人在管理,连保安队的班长、连物业的老总都是外地人,我还不愿意租你们小区的房子住呢。她和她的男朋友确实有不在案发现场的证明。那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她们就出去了,和一群朋友在飙歌城玩,一直到凌晨三点才回家。 那时候,不仅刘老伯的媳妇已经哭过,接案的民警也已经勘查过现场,取过证,警车正驶出小区。
这天晚上刘老伯家的抽水马桶出了问题,老是滴滴答答地漏水,刘老伯的儿媳妇把水箱盖抬起来,想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就在抬起水箱盖的那一刻,她失声尖叫起来,她丢失的那包金银首饰,就端端正正地躺在水箱的底部,还用一块塑料布包得严严实实。不等刘老伯的儿媳妇反应过来,刘老伯已经上前把包包抢到自己怀里,一迭声地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他的儿媳妇简直不敢相信他会这样做,一时张大了嘴愣住了。过了好半天,她才回过神来,赶紧要抢回包包,她尖利地叫喊着,怎么是你的,怎么是你的?是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我们结婚的时候,你只给了我一只金戒子和一副很小很小的耳环,我后来到金店去称,两样加起来也只有二钱的东西,成色也不足的。刘老伯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包包紧紧地捂在怀里,他的手指像铁钳一样坚硬,儿媳妇无论如何也夺不回她的金银首饰。她急了,情急之中就把刘老伯推了一下。这一推并不很重,刘老伯没有摔倒,头也没有着墙,只是肩膀那里沾了一点墙灰而已。但是等到刘老伯重新再站稳、再回过神来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刘老伯一张嘴,说出了一连串谁也听不懂的话。
刘老伯的儿子一直在旁边看着这场争夺却没有出面加以劝阻和制止,因为他一直以为老爷子是在开玩笑。可是看着看着,他笑不出来了,他感觉不对头了,赶紧出面调解。好了好了,丢不丢脸?现在这种东西,又不值什么钱的。他的老婆说,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是谁的就应该是谁的,话要说清楚。人说家贼难防,我们家倒好,出了强盗了。他们以为刘老伯听了这样的话会发怒,他的儿媳妇还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怕刘老伯的拐杖举起来打她。可是刘老伯并没有发怒,别说举拐杖,他的身子连动都没动一动,不过他的嘴在动,他仍然在说话,一连串又一连串的话从他嘴里跑出来,只是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说什么。
刘老伯再也不会说本地话了。他说的肯定是一种话,但是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话。大家都以为是神经方面的问题,家人把他送进医院。医生经过一番检查后说,不是神经病,是老年痴呆症。至于刘老伯现在与人交流时使用的这种语言,医生也说不清楚,他建议找有关方言方面的专家试试。后来他们请来一位方言专家,经过专家的分析,也有结果了,这是西南边远山区的一种方言,说这种语言的人总数不超过一千。但是一直说本地话的刘老伯怎么会说出这种语言来呢?后来刘老伯的儿子终于回忆起来,他说,我想起来了,我小的时候,我爸爸跟我说过,他是大山里的人,那座山,像一把剑一样尖利,竖在面前,住在山里的人,很难翻过这把剑从山里走出来。五岁的那一年,瘦小的调皮的爸爸钻在一个货郎的担子里跟出了大山。但我小时候,根本就不相信爸爸说的话,爸爸是个幽默的人,他喜欢开玩笑。现在看起来,这竟是真的,爸爸原来是那边山里人。
也就是说,五岁以前,刘老伯说的就是这种语言,难道现在他又回到了五岁以前?医生说,这种现象虽然不普遍,但发生过,一个人老了,忽然就回到了童年,童年以后的一切,他都忘记了。大家说,怪不得刘老伯的身材这么瘦小,西南边地上的人,都是这样的长相,怎么从前就没有看出来呢?
这个失窃案件最后是虚惊一场,公司最后决定不开除王大栓,但班长却不给他做了,倒是小万在这次事情中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物业升小万当了班长。
老王回家过年了,可是老王的声音却留在这里。紧靠大门的一号楼的二楼业主,养了一只八哥在阳台上,原来只会说,你好,吃过了吗?这一阵它每天听老王念叨,时间长了,也学了老王的话。八哥说,收旧货啦,我惨了,收旧货啦,我惨了。它学得惟妙惟肖,连语气和音调也和老王一模一样,它提着精神亮着嗓门说,收旧货啦,又垂着脑袋憋着嗓音说,我惨了。听见八哥说话的人,无不大笑。一个人说,这鸟,像人一样说话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社会转型期的城市众生相,有“本地人”刘老伯、“收旧货的”老王、“保安”王大栓和小万、“刚毕业的大学生”宣梅等。
B.王大栓是社会转型期保安这个特定时代的人物缩影,他主动要求追查他的老乡老王的情节,表明他陷入了企盼被城市认同,却又丧失自我的困境。
C.“收旧货的老王”的“收旧货啦”和“我惨啦”的念叨,含蓄地表明了城市底层人对生活的追求以及没法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无奈。
D.发现失物后刘老伯和他儿媳的争执,反映了两个人对待财物的不同价值观,也映射了当时严酷的现实,以及在此环境中人们扭曲的心灵。
【小题2】小说围绕一个城市模范小区的一起失窃案展开情节,在写失窃案真相大白之前,文中作了哪些铺垫?这样写有何好处
【小题3】小说结尾写业主饲养的八哥学会了老王说话的语气和音调,这样写有何用意?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角落里的阳光
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有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 “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阳光。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小题1】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浸透(_____) 黝黑(_____) 萎缩(______) 报酬(_____)
【小题2】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
【小题5】小说题目中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