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箭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连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问,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问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被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IrN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盂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哥,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王从,突然有两声山乌长呜的锐音·盈耳绕粱,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tz,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诬低7.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竞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洙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
【小题1】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小题3】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人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
【小题4】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二十年以后
[美]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球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
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罗!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哦,你走了以后,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O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文章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者是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读者意料之外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
B.这样的结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凸显了人物性格和思想,使人物形象陡然鲜明,起到了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C.鲍勃的朋友吉米·维尔斯是一个铁面无私的警察,有值得赞赏的一面;但是,他冷漠无情,出卖朋友,把朋友当垫脚石的卑劣行径与鲍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司法黑暗。
D.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作者精心设置了一系列伏笔,如“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球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等,使情节环环相扣,严谨缜密而合情合理。
E.故事主要采用语言描写的方法,辅之以行为动作描写,精当处惜墨如金,细致处泼墨如云,既蜻蜓点水,又笔墨饱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2)“他们想跟你‘聊聊’”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聊聊”一词的含义是什么?(6分)
(3)主人公鲍勃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鲍勃的形象(6分)
(4)小说以间隔反复的手法进行了三次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8分)

同类题2

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和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以个人习惯对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B.作者认为,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有心灵,一些人因为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内心生活,所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
C.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意思是说,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D.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从而拥有精神家园。
E. 本文通过记住回家的路这一形象说法,表现了在喧嚣嘈杂的社会生活中既要走出去建功立业,更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关注内心的生活,流露出作者对青年人的劝解和批评。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3分)
【小题3】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联系你的生活积累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 “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②这诚然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③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⑤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
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⑦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
⑧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小题1】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批评人们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B.文中所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需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汇公议的公共生活场所。
C.第④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D.对第⑦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生活态度”,作者并不认同。
【小题2】依据文意,“公共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2分)
【小题3】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1分)
雅舍思雅
唐韧
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
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在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
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选自2011年3月7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请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1)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题为“雅舍思雅”,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对“雅”的理解。(6分)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说明。(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本文语言凝重隽永,行文丝丝入扣,收放有度,各种材料巧于编排,共同演绎着作者深远的忧思。
A.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实秋先生在重庆郊区避乱时的居所,当年已是破旧不堪,后来人去楼空,逐渐荒废。
B.本文的主旨是,怀念梁实秋先生甘于清贫、积极乐观的品格,希望人们即使生活困苦,也要有“肃挺之雅”。
C.谢冕先生感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是感叹当今的综合国力,相对而言,不如盛唐强大。
D.文章结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绵里藏针,批评了看门人精神世界的低俗,强化了主题,耐人寻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他已尝试的制度更坏。”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情况可能如此。许多中国人将这句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也就是中国伟大战略家孙子所说的“下下策”,它至少可以保证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在许多西方国家里,多党民主制度早已演变成一种“游戏民主”,即把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政客所做的承诺无需兑现,只要有助于打胜选战就行。这种没有“选贤任能”理念的“游戏民主”所产生的领导人能说会道者居多,能干者极少。
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套制度建设意味着,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t经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经过包括初步考察、征求意见、民谓、评估、投票、公示等一系列列程序。中国通过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安排,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上策”与保底的“下下策”的结合。
从思想传承来看,这种“事业咸败,关键在人”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渊源流长。
从制度传承来看,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源于科举选拔制度,也融八丁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如民调和选举等。这种集古夸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的制度安排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证。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就选举政治提出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他说,如果你患了病,你是到广场上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你一定会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其责任和难度百倍于治疗一种疾病,你该找谁呢?柏拉图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很多国家就是因为一人一票选出了恶人而走向了灾难。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德国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却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最终不仅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也差一点毁掉了整个西方文明。
西方自由派曾创造出一种“制度万能论”的话语:只要制度好,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选个傻瓜治国也没有关系。但随着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中国和中国模式的迅速崛起,这种“制度万能论”不攻自破。更何况,不同的制度各有优势,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摘编自《北京日报》张维为《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党民主制度是最坏的制度,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所产生的领导人能干者极少,最终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B.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力争选出德才兼备的领导人。
C.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集古今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说明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D.德国人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差一点毁掉了整个西方文明,他们的“理性”徒有其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中国选贤任能制度的特点和渊源,强调了选拔“贤能”的重要性,然后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的结论。
B.文章在论证时,有破有立,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述了中国选人制度比西方竞选制度更能选出“贤能”之人的深层原因。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西方竞选弊端,突出西方民主国家未能像中国一样继承传统,他们丢弃了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睿智。
D.对于选举领导人,文章先指出西方民主的弊端,接着分析中国选举领导人的方法,最后指出中国方法的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中国人把丘吉尔的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是因为西方民主至少可以保证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B.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一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证。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由于缺少科举选拔制度的锤炼,他们虽然意识到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无法找到更好地制度。
D.中国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经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可以避免产生的领导人只会夸夸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