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题目。(17分)
两个陈面包 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当作响的门铃。
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两千美元的存款。许多条件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可她还是独身一人。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发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但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想到这儿,玛莎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房中取来一幅油画,挂在柜台后面一个显眼的地方,这是一幅威尼斯的风景画。
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
“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答道。“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玛莎把画摘下又拿回了房间。他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是多么柔和,多么亲切啊!他一眼就能看出透视画得不准,可却不得不靠吃陈面包过活!但玛莎明白,虽则不幸,可一个天才在成名之前,常常是不得不如此艰苦奋斗一番的。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柜台上任何一种美味糕点。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开始担心起来,她很心疼,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这位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任何别人此刻也会这样的。玛莎灵机一动,立刻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这新鲜的黄油是几分钟前刚刚送来的。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
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对自己的大胆及慷慨的冲动感到高兴,但又不禁焦虑不安:是不是太冒失了?他会生气吗?肯定不会……那天玛莎久久地想像着当这位可爱的顾客发现她的小把戏时的情景。他把面包切开——啊,想到这儿,玛莎脸红了。当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他会……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步来到店堂,什么家伙弄出这么大的动静!两个男人已经站到了柜台前,一个是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另一个就是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
可他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要知道,是向玛莎小姐啊!
他声嘶力竭地吼着,像敲鼓一样擂着玛莎的柜台。“你毁了我!”他叫喊着,眼镜后面那双蓝色的眼睛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我要你知道,你是个多管闲事的混帐女人!”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放在她穿的那件蓝点丝绸背心上。这时,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抓住了那位正在喊叫的顾客的衣领。
“走吧,走吧,你已经说得够多的了。”他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新市政厅的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可是,您知道,小姐,那黄油……巴姆勃格的设计图,全毁了……”
玛莎走进内室,脱下蓝点丝绸背心,又换上了那件烟色斜纹哔叽的。然后回到柜台,坐下了……    
(取材于欧·亨利的小说《巫婆的面包》,有删改)
【小题1】(4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面包小店的玛莎小姐对常来买陈面包的中年男子一见钟情,并推断他是一个艺术家。
B.男子对油画“构图不够均衡”“透视也不太准”的评价,为最终揭开他的身份埋下伏笔。
C.“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这一细节,对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D.小说构思巧妙,以两个陈面包作为线索,伴随着玛莎小姐的遐想,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
E.小说蕴含深刻哲理,它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不可率性而为,否则会毁掉唾手可得的幸福。20、(4分)【小题2】(4)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玛莎小姐的形象特点。
【小题3】(4分)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4】(5分)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的特点往往是戛然而止,余味不尽。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就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你赞成这一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正义》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拍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象。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小题1】(小题1)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 (3分)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小题3】(小题3)(小题3)请列出官宦文人喜爱“风”的原因。(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C.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D.《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小题2】(小题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D.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B.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目前市场上的大豆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被转入了某种基因,让大豆具有了抗虫害的能力,这样便于田间管理、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对环境保护和农民有好处,对消费者则没有明显的好处。这类转基因作物有时被称为第一代转基因作物。
最近美国批准了一种转基因大豆新品种。这种转基因大豆的油酸比现有的任何大豆的油酸含量都高,榨出的油很稳定。不必为了稳定而进行化学加工以致产生有害的反式脂肪酸,而且另一种有害的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降低了20%。像这样改良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益,能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到转基因的好处的作物,称为第二代转基因作物。
抗虫害转基因大豆是用“加法”研发出来的,即转入一个外源的新基因。高油酸转基因大豆则是用“减法”研发出来的,让大豆种子中与脂肪酸的合成有关的一个基因不起作用,称为让基因的表达“沉默”。国内一家一贯抹黑转基因技术的报纸把基因沉默技术称为“新一代转基因”,声称“美国的转基因技术已经转向,正从挑战天然和违背自然的发展思路转变到‘尊重天然’和‘服从自然’的框架中”。
实际上,基因沉默技术并不是什么新一代或第二代转基因技术。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西红柿,为了避免西红柿成熟后皮不变软不利于运输、贮存,就采用了基因沉默技术。西红柿的皮变软,是因为其中的一种酶把细胞壁中的胶质给分解了。生物学家们把编码这种酶的基因克隆出来。然后合成一个和它相反的“反义基因”。把“反义基因”转入到西红柿细胞中去,会干扰原来基因的活动,让它再也没有办法合成该种酶,这样就可以等到它自然成熟了再采摘,这样,既好运输又好吃。由于转入的“反义基因”只干扰这种酶的基因,不会干扰其他基因,因此转基因西红柿的营养成分没有发生变化。
基因沉默技术采用“减法”要比使用“加法”的健康风险更低。人们主要担心,给作物转入新的基因,生产的新蛋白质会不会有毒副作用或引起过敏。而采用基因沉默技术不让某个基因表达,或者采用基因剔除技术把不想要的基因去除掉,能改变植物的性状。有时候,降低已有基因的表达也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这些做法都没有引入新的基因,因此也就不用担心新蛋白质会有问题。此外,还有别的方法让转基因变得更安全。例如,如果要引入新基因,可尽量转入其他可食用作物的基因,就不用太担心它生产的新蛋白质能不能吃了。
我们还可以让转入的基因不只在非食用的部位表达,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就是只让抗虫害基因在非食用的部位表达。所以即使你对抗虫害基因的产物的安全性有疑虑,也可放心食用,因为在米饭中不含该产物。采用这些技术研发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转基因作物就是不安全的,只不过安全风险更低而已。一位经济学教授说,不管是“基因插入”还是“基因沉默”,“后果都是不可预知的”。我不知道为何这位经济学教授自认为比生物学家更懂“真正的生命科学”。对要插入或沉默的基因的功能,生物学家都有透彻的了解,转基因的结果通常是可以预知的。而且,为了避免出现未预料的结果,还要通过生化实验和动物实验检测其安全性,采用的是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如果对这些实验的结果也要怀疑,那是在怀疑整个食品安全检验体系,而不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食品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能被确认的对健康不利的一个例子,反倒是杂交技术曾经培育出对健康不利的品种,由于未经检测就上市,后来发现问题了再召回。不知为何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士对没有受到同等的严格管理并且出过问题的传统作物反而那么放心?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基因沉默技术”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改良食物的营养成分,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益,能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到转基因作物好处的转基因技术。
B.基因沉默技术即美国新推出的第二代转基因新技术,与第一代转基因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尊重天然,服从自然。
C.基因沉默技术就是不让或降低某个基因表达,或者采用基因剔除技术把不想要的基因去除的一种基因技术。
D.利用人工合成的反义基因去干扰原来基因的活动,从而改变植物的性状,以此来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基因技术。
【小题2】文中作者支持使用转基因技术,下列各项不能成为其理由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对要插入的基因或需要沉默的基因的功能,有着透彻的了解,其结果通常是可以预知的。
B.对转基因作物,会依据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通过生化试验和动物试验来检测其安全性。
C.现在已经有了多种方法让转基因技术变得更加安全,从而降低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
D.杂交技术也曾培育出对健康不利的品种,有的未经检测就投放到市场,以致发现问题后只得召回。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代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插入来获得新品种,而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则使用的是基因沉默技术。
B.人们之所以对转基因食物感到担心,主要是害怕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新蛋白质有毒副作用,或引起过敏。
C.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对生产者有好处,也有利环境保护,但没有改变原有蛋白质结构,对消费者没有多少好处。
D.转基因作物采用基因沉默技术来研发新品种,是因为原来的转基因作物改变了植物的性状,不够安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小题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②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③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④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 “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⑤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小题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
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了《诗经》《周易》。
D.新石器时代陶器器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
【小题2】 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
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
C.“有意味的形式”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内容中包含抽象形式,观念中有感官感受。
【小题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和平安定的。
B.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C.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D.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