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特立独行潘光旦
潘光旦性格活跃,喜好运动。早年在清华学校念书时,一次跳高,他由于右脚用力过猛,着地后挫伤了膝盖。因为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最后只好截肢。虽是独腿,但潘光旦不自卑、不气馁。相反,他坚持不懈地练习架拐走路,到后来行动敏捷,如常人一般。周末郊游散步,几乎从不缺席。此外,他还经常和朋友一起进行野外调查。他的爱好是旅行。
潘光旦一度将自己的书房定名为“胜残补阙斋”。顾名思义,“胜残”就是要战胜残疾,“补阙”就是要弥补缺陷。好友闻一多特意为他篆刻了一方“胜残补阙斋藏”的印章,以示道义上的支持和才智上的赞许。
对于做学问,潘光旦自己总结说:“除了需要一部分天才外,只有四个字——‘抓住不放’,铢积寸累,自然会有豁然贯通的一日。”潘光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家,除了天资出众、勤奋过人之外,与他实事求是、独树一帜的治学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后,***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14年后,潘光旦又接到同类托请。时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沈钧儒,转托高教会对清华指令办理其孙旁听事宜,潘光旦认为这是“违例之举”,“于法绝对不妥”,并细数种种“不利”。其实,当时潘光旦已经不负责清华教务,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维护清华的制度,并且说服当事人,也不顾虑因此开罪于人。
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生活中的潘光旦具备“温、良、恭、俭、让”等诸多传统美德,但他不会畏首畏尾,不会明哲保身,不会趋利避害。
1921年,清华辛酉级和壬戌级学生支持京城八校教员索薪,举行“同情罢考”,潘光旦便是一个积极分子。事后,清华校方勒令罢考学生一律上交“悔过书”,别人屈服了,潘光旦却坚决不写,宁愿为此丧失出国留学的机会。
在光华学校教书时,潘光旦的同事罗隆基因在校外发表言论过多,学校当局要撤去罗的职务。潘光旦对此极为不满,强烈抗议光华大学校长的擅权恣肆,并愤然辞去了文学院院长的职务。
当朝权贵孔祥熙自称是孔子第75代孙。这位炙手可热的政客希望潘光旦能够撰文帮他证明,潘光旦的答复却没有留任何回旋余地:“山西没有一家是孔仲尼的后人。”要想让潘光旦在专业范围内公然撒谎,门儿都没有。
潘光旦的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烟斗,斗腹上的铭文是:“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志于通。”这12个字,是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为人的传神写照!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潘光旦做学问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独树一帜,不仅能广泛收集材料,还能实地考察,因而成为了一代名家。 |
B.潘光旦积极参加清华辛酉级和壬戌级学生支持京城八校教员索薪举行的“同情罢考”运动,事后,他宁愿失去出国留学的机会,也不写“悔过书”。 |
C.潘光旦是独腿,但周末郊游散步,他从不缺席。他将自己的书房定名为“胜残补阙斋”, 表明了他战胜残疾、弥补缺陷的决心。 |
D.潘光旦任清华教务长时,婉拒了两个权贵为其子孙到清华旁听的请托,不怕开罪于人,维护了清华的校规。 |
E.潘光旦为人正直,敢为同事打抱不平;他爱国爱民,写书表达建设新中国的设想;他思想进步,反对独裁,成了反动派暗杀的对象。
【小题2】潘光旦被称为仁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潘光旦弟子费孝通对恩师的评价是:“他的性格是俗言所谓牛皮筋,是屈不折,拉不断,柔中之刚。”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费孝通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