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⑦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⑧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结合前三段,简要回答。(4分)

【小题2】解释画线句子“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在文中的含义。(2分)
  
【小题3】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简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小题4】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4分)

【小题5】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在文中含义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镜泉流作万重滩 —— 说泉

杨振彭

①“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喜爱山水的人都知道,山里头最使人感到清凉的就是山泉,不论在视觉上、听觉上,就连内心之中,也能够感觉出它是能澡雪一个人的营营世念的。

 ②因为,泉是流动的,有着气韵生动的机趣,而就稳重的山来说,泉就是整幅画面内一道突出的线条。潺潺的水声,划破了山中的寂静,这好比气势与浪漫相结合,共同呈现一个充满动感和活力的世界。如果,任何地方都必须是整体与细节相配,那么和天地相比,山是细节,而与线条粗犷的山相搭配,就当是曲折的泉了。

 ③泉有热的,那就是温泉。当水从地下冒出,迂回潺凌地流在山沟里面,飘忽在水上林间的水蒸气,朦朦胧胧,泛出白茫茫的云光水雾,在洒下的阳光中,弥漫一种泼墨山水的空灵,这是泉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④而泉流动的声音也能表现自然界的旋律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这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言,“明月松间照”是一种静态孤寂的意境,月由这棵树转移到另一棵树,然后月光由松叶之间洒下来,一派柔和光明;而顺着山沟倾泻下的清泉,也有悠悠不尽的潺潺之声。于是,在一片自然风景的观照里,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宁静而已,一旁的水声,会是一首交响乐。如果我们将自然美景划分为动、静两种,那泉水无疑是静中之动,尤其,当水汇集多了,就会形成波澜壮观的瀑布,诗人李白就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句子来形容庐山瀑布,而任何一种山水,就如同古人所说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兰亭不遇王羲之,赤壁不遇到东坡,而永州的山水若无 的话,就不会留传后世,同样,庐山的瀑布若是未遇到李白,也不可能以它的特殊风采。在文学中存下历史定位。

 ⑤泉往往也唤起了人的共鸣。“喷壑数十里,隐若白虹起”,看见万丈飞泉喧腾奔泻于悬崖峭壁之间,一个人或许会感到自然的伟大、神秘、不可思议与可敬可亲,而由之心驰神往。陶渊明就在他《归去来兮辞》里,用见景生情的态度,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现象涌现出来,一发“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慨叹!毕竟,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林园泉石会永远给予人类无限的启示,而人终竟汲汲营营,无可逃避的牢笼在世俗的纠结里。虽然,朝朝暮暮山常变,然而自然本体长存;但暮暮朝朝人不同,人却只是天地的过客而已!

⑥“在山泉似镜,流作万重滩”,山中的泉水是清澈的,而流出山之后,泉水就会逐渐浑浊,这好比人们踏入一个现实的社会,就渐次失去他的真情。可是,泉却不能永远藏在山里不流出去,只出世而不入世!虽然,在山里看不见外面世界的污秽,可以像镜子般的清澈,我们也能独善其身,然而,我们怎能坐视众生沉沦苦海,不予援救?一个知识分子当面对昏晦政治与动乱时局的冲击时,怎还能只对时事关心入耳,停留在臧否人物的程度上,而不油然兴起“不在山为泉,当成万重滩”的志向呢?

⑦泉,《说文解字》写作,象征从石中冒出的水。这种水是活水,所以懂得品茗的行家“水必取自佳泉,茶必取上品”而冲泡出一壶壶的好茶;而酿酒品质的高低,也是与泉水有相当密切关系的。由于泉不会因天旱干涸,故有“源泉滚滚”的说法,在荒旱时候,它依然由千山万壑之间流向人世,以无私的心,给所到之处的万物带来生机,也启示着若要经世致用,不当只是象牙塔中的雕像,而是一个投入人群的实践者。

⑧泉是蕴藏无限的,东坡尝云其文一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即示创作永不枯竭,且能继续不断的涌现。“文思泉涌”虽与才情有关,然而善自培养思路,也未尝不是途径。因为,毕竟所有的题材皆是出自人间,只要深入问题和人生,就会接续着产生新观念与体悟,一如源头活水般的永不枯竭。

(注)杨振良,广东平远人,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花莲师院教授、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

【小题1】分析第①段中“澡雪”一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④段空格处应填入的人名是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词藻华丽,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泉水的美。
C.第②段将“泉”与“山”对比,赞美泉的灵动,有活力。
D.本文广征博引诗词名句,意在强调“泉”是文人骚客的吟咏对象。
E.引用《归去来兮辞》,表现作者崇尚自然,向往归隐之情。
F.本文由浅入深、由物及人地阐发了作者对泉水的独特感受
【小题4】作者说“泉往往也唤起了人的共鸣”。这些“共鸣”是:
【小题5】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以“镜泉流作万重滩”为题的用意。
【小题6】请另举一实例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80字左右)
 
 
 
 
 
 
 
 
 
 
 
 
 
 
 
 
 
 
 
 
 
 
 
 
 
 
 
 
 
 
 
 
 
 
 
 
 
 
 
 
 
 
 
 
 
 
 
 
 
 
 
 
 
 
 
 
 
 
 
 
 
 
 
 
 
 
 
 
 
 
 
 
 
 
 
 
 
 
 
 
 

同类题2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3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像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丫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而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也有一丛丛柳木成长起来。
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到我的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或者其他方面,赏析画线处文字。(6分)
【小题3】“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概括红柳木的特点。(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到我的人生世界”,“一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淳朴特点的江南雨巷,使人读后产生无尽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2段,作者写说“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这句话实际是在感叹雨巷原有的宁静优雅已被现代社会的喧闹湮没,只有在历史的时空中才能找寻。
D.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小题2】第3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
【小题3】第5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中那些好

黑山背还住着一户人家。进山的路停滞在此,可看到石头垒墙的屋,石板铺地的院,一个黑衣黑裤的老人坐在院边的条石上,手里端着搪瓷茶缸,茶缸上有一行模糊的字“为人民服务”,一双黑皮粗糙的手捧着茶缸,水汽缭绕着他的鼻尖,一双混浊的眼睛眯着。老人不时抬头望向村路。

老人是黑山背的螺钉,紧拧着黑厚的泥土,他知道泥土中暗藏着凶器,凶器时不时走近他,他偶尔被刺到被伤痛,可最怕凶器的,不是皮肉,而是比皮肉更柔软的东西。

老人叫郭怀,原来的黑山背有十几户人家,大小人口60余。一天的时间不够忙乱,鸡飞狗跳,人声嘈杂,因为黑山背是靠山而建,所有人家都是石头房,高低错落,屋后人很可能把前屋的屋顶当作自己的院子,热闹起来,屋顶上是黑山背人的饭场地,屋下的人坐到自家院边仰起头来聊天,②话头像流水似的,在高高矮矮的房子和院落中来来回回穿梭。谁家的屋顶上没有过几回凌乱的笑声。一条河在黑山背下流过,河叫小河。不知什么时候,河水卷走了黑山背那些笑声,那些笑声仿佛还在枝头晃着。

黑山背四周长满了香椿树,一些野花开着,河水流出哗哗的声音,阳光明晃晃的,那些青草在能生长的地方冒出绿来,可以闻到草香,草香是黑山背唯一的香。

黑山背的天空不是黑下来的,是蓝,深蓝,黑蓝,然后蓝黑了。天空布满了星星,一个半圆的月亮吊在那里,石头砌出的房子在明月下幽暗闪亮,那石头仿佛不是普通石头,是花岗岩,是汉白玉。一只白色的猫在一石头屋前看着什么叫着。郭怀走近它,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红薯放在屋前的粗瓷老碗里。白猫眼睛深情地望着他。郭怀蹲下身子,他突然感觉到了冷。白猫是黑山背人留下和他搭伴过日子的,走往山外的人说:“猫留给你,叫它和你做个伴儿。”

郭怀起身打着手电往别的屋子里去,塌落了的屋子能望见天。走进去和走出来,郭怀都熟络得很。一院一院走,黑黏在墙壁上,他抚摸着黑,回想着,这屋子的顶是一场雨淋塌的。一场雨下了一星期,他一直在屋子里没有出门,出门时发现黑山背的屋子塌了好几处。一点响声都没有。那场雨过后,他就坐在自己家的院边上流泪。身体中似乎还有血性在涌动,他走近那些塌落的屋子,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伤害,他想吵架,大张着嘴,没有对手。

黑山背的人走出山外似乎也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走出黑山背是社会大背景,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走了。郭怀不走,坚决不走。

透过窗玻璃望黑漆漆的远山,眉似的下弦月,远了,淡了,一丝云笼罩着月,先是透出亮白,慢慢地就沉出了灰,月和云几乎变成了一个颜色。这时的天,无边的森冷的青烟笼罩着,天底下是黑魆魆的山形,手掌一样伸出的树木,山头上透出了青白,慢慢地隐现出了晓色,一层深褐,一层浅橘,渐渐地能看出近山的绿了。

郭怀坐起来揉了揉眼窝,他一直没有改掉一早上工的习惯。河边的麦地里,麦子一片一片黄熟,麦子在由绿变黄,由软变硬,由秕变饱,由湿变干,该磨镰刀了。磨镰声在黑山背的清晨响起,也是黑山背宁静的韵致。日头红了几天,他决定割麦,拿了镰刀戴了草帽进了麦田。抡起臂膀开割,一上午麦地里的麦子全部伏倒。看着倒伏的麦子,郭怀顾自笑了。那些年打麦时,黑山背人脸上像天空似的灿烂。迎面见着了总想开个啥玩笑,麦场上光屁股的娃娃们吵闹得就像捅了一扁担的马蜂窝,呜,跑那边了,呜,跑这边了,都不想下河捞螃蟹,就想在麦场上翻筋斗。

割得早的人先把碌碡拽进场,有小孩早早从家里拿了笊篱站在旁边,牛拖拽着碌碡小快步在场上转,不知谁大声喊一句:“牛屙下了。”一群孩子拿着笊篱一起往牛屁股下伸。打麦场上的日子要红火好久,一场接一场打,女人们一簸箕一簸箕把麦粒簸出来,再一簸箕一簸箕装进粮袋里。收罢麦子种豆,锄地,罢了就开始收秋粮了。热闹是一场接一场。

郭怀把麦子挑回自己的院子,院子就是场,以前的场早就荒草丛生了。

一个人的四季,一个人的村庄。无边无际的寂静来了,他站着不动,远处蓝天高远,近处青草恣肆,万物都蓄着一腔生命的朝气呀,只有他的胸腔里固执地呼唤着自己陈旧的往事,院子里的猫和狗都睡了。只有郭怀在想着,不离开村庄是因为村庄里曾经有过的那些个好,他舍不得那些个好呀。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3】“不离开村庄是因为村庄里曾经有过的那些个好,他舍不得那些个好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村庄有哪些“曾经的好”。
【小题4】面对黑山背的变化,作者是什么态度?针对这一变化你有何建议?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昆仑的歌
  昆仑的山是彩色的山。红色、黄色、白色、褐色……一层层叠加、一块块点缀、一笔笔勾勒,把昆仑山打扮得五彩斑斓。也许因为与天近,也许因为与土亲,上苍把它所有的色彩都恩赐给了昆仑,任意地挥洒。昆仑山就是天生丽质,无论它怎么涂抹,哪怕是随意地泼墨,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绚丽,那么俏美,那么和谐。
  你看,一条小河从它脚下流过,仿佛是为它的花裙绣上了裙边;你看,一片庄稼种在它脚下,仿佛是为它穿上了绣鞋;你看,一头牦牛悠闲在雪峰下,仿佛是它在俏皮地玩耍……
  昆仑山的色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赐予,是大自然最朴实的画语。
  昆仑山刚柔并具。无论是峻峰,还是断坡,她的线条都是那么流畅:一笔勾出女人的眉,一笔勾出男人的肩。尤其是雨后的昆仑,云雾从大山的每个角落升腾起来——这里的尖峰利岩,那里的刀脊斧崖,都有一团团云雾缠绕,若隐若现,好似泼墨山水画一般,人入其中,如进仙境。云雾中的山啊,一会儿是女人圆圆的脸蛋,一会儿是男人高挺的鼻梁……昆仑山啊,是女人的温柔,是男人的倔强;是男人的伟岸,是女人的娇美。
昆仑的山是坚强的山。在海拔5200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一道道城墙,它们肩靠着肩,手挽着手,高挺起胸,似一个个坚岩硬石筑就的战士,日夜守卫着祖国的草原、蓝天,炊烟下的每一个家园。
  这里的山,四季顶着皑皑的白雪,阳光下,熠熠发光。寒风呼啸时,树枝冻得咔咔作响。你问它,冷吗?它耸耸肩,把背挺得更直,把头昂得更高。大雪刷刷地下,把树枝压断,把房屋压塌。你问它,累吗?它抓一把积雪,挤出一溪浪花,把笑哈哈的回答,让溪水带给草地,让浪花捎带给河流……
  这是勇敢者的身躯,这是无畏者的铁掌,这是王者头上的皇冠啊!
昆仑的山是欢乐的山。在海拔3400米的地方,有一个几千人口的小城,这个名叫塔什库尔干的县城,全县只有3万多人。但就是在这个高原小城里,到处都洋溢着欢歌笑语。小城的集市上传来欢笑,小城的饭馆里传来欢笑,小城的花园里传来欢笑,小城人的脸上挂满欢笑……就连小城边的草甸里,草甸里的小溪边,到处都能听到歌声和笑声。
  在雪山下的草地上,几个教师正带着一群孩子歌舞。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雪山是那么的近,笛声是那么的脆……昆仑山上的塔吉克人,笑声是那么的甜。
  这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他们用鹰骨制成笛子,用牦牛皮做成手鼓。悦耳的笛声在塔吉克男人的嘴边流淌,铿锵的鼓点在塔吉克女人手指间跳跃……这美妙的音乐啊,世世代代把一个民族传唱。
  这是一个舞蹈的民族,你看,老者的手脚是那么灵活,每一个动作都抖出生活的快乐;你看,孩子的腰肢是那么柔巧,每一步跳动都舞飞理想。
  他们是昆仑山的儿女,他们是昆仑山的骄傲!
  他们的心灵,像雪一样纯净;他们的胸怀,像草原一样宽广;他们的思想,像大山一样厚重;他们的欢乐,像笛声一样悠扬……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6日第八版)
(小题1)文章开头网段描写了昆仑山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简述作者写昆仑山的这些特点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一道道城墙,它们肩靠着肩,手挽着手,高挺起胸,似一个个坚岩硬石筑就的战士,  日夜守卫着祖国的草原、蓝天,炊烟下的每一个家园。
(2)就连小城边的草甸里,草甸里的小溪边,到处都能听到歌声和笑声。
(小题3)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说昆仑山的儿女心灵纯净,胸怀宽广,思想厚重?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描绘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儿女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举两个例子简要分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