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我是一只蝴蝶
王鼎钧
本来作家对文学充满了理想和信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为了创作,作家可以付各种代价。文无自信不立,作家宁可失之于自大,不可失之于自卑。
可是我这一代有很多战乱,乱世文章一张纸,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好容易熬到太平年,文学又商业化了,读书是娱乐,书是消费品,若说娱乐,它又远不如电影电视,文学徒然庸俗化了(不是通俗化)!社会上有许多人以不读书为光荣,大明星站在舞台上昂然宣告,他十年来没读过一本书,台下的“粉丝”鼓掌欢呼。作家也不读书,“我是写书给别人读的”,制美国香肠的人不吃香肠。作家赠书给朋友,朋友随手丢进垃圾箱,搬家的人难免要丢许多东西,第一批要丢的是书,到中国旅行难免要买许多东西,最后忘记买的大概也是书。
我经不起这种磨损,丧失写作的动力,佛教的教义保护了我对文学的信心。我听说佛家认为功不唐捐,我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无穷的作用和影响,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满山的雪都崩坍下来。别小看了你一句话,正如别小看了一根手指头,指头碰上按钮,开动了一套精密复杂的机件,可以使火箭上天,一句话撞击了复杂的人心,引发一连串因果,可以使一个地区大乱。佛家强调业果,写文章是一种口业 ,人的口业造成后果,果的本身又是另一个因,因果因果因果,生生世世至于无穷。傻子说的话也不得了,“愚者言而智者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匹夫天天说话。
我看到有人介绍“蝴蝶效应”: 亚马逊河旁边森林里一只蝴蝶,它的翅膀搧动空气,引起一连串效应,因果因果因果,在太平洋上形成飓风。圣经上说,上帝用“话语”造世界,张爱玲创造了一个名词:“琉璃瓦”,古人生了女儿叫“弄瓦”,张爱玲笔下有位太太,她生了好几个女儿,这位太太说,她家的女儿是琉璃瓦。这个名词多么可爱,它使所有的女孩都可爱,所有女孩的母亲都有尊严,她这一句话创造出一个小世界来。
朱子说过,“天底下有我朱晦庵,就多了些子,天底下没有朱晦庵,就少了些子。”我也可以说,天底下有我王鼎钧,就多了些子。杨国浩博士告诉我一个定理,半杯冷水加半杯开水,那会是一杯温水,不会是一半热水一半冷水。我想到如果我是一滴开水,社会是一杯冷水,这一滴开水加进一杯冷水里,这杯开水就提高一点温度; 如果我是一滴冷水,社会是一杯热水,我这一滴水加进一杯热水里,这杯热水就降低一点温度。那一大杯水没有办法拒绝我这一滴水,他不能像封锁病灶把我密封起来,他只有接受我,只有让我扩散。
小说家水晶后来成了学者,研究张爱玲很到家,当他是小说家的时候,我跟他很熟。他对我说,某人偷偷的袭用他的小说情节,某某人使用他的句子而不注明出处,他很生气。现在想想,那些人是在向水晶敬礼,他们在扩大水晶的影响力,如果为了这个生气,孔子释迦岂不气死?“前人地,后人收,还有后人在后头。”天下为公,一切我执都放下, 你只要利益众生,不要想自己的名字。这些年我看报看书看电视,常常看见别人使用我以前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还挂在大人物的嘴上,当然不会有我的名字,大人物说话,总有许多人呼应附和,报纸电视网络也纷纷报导,我看见我这只蝴蝶、我这一滴水发生了效应,没人记得还有一只蝴蝶,有时候,最好没有人知道还有这只蝴蝶。
【小题1】第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2】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小题3】分析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我是一只蝴蝶”的丰富意蕴。(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可以看见黑洞吗?
浩瀚宇宙,奇妙无穷。我们观测宇宙,能够发现许许多多在地球上无法实现的极端状态。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就是如此。在宇宙中,有非常小的密度,也有近乎无限大的密度。那普通的星际空间,几乎就是真空,每立方厘米空间内大约只有1个氢原子。宇宙中还有星际云、分子云等等,它们的密度依次增大。像地球一类的行星,它们的平均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5克;而像太阳一类的恒星,它们的中心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150克。至于白矮星,其物质密度则达到了每立方厘米1吨。恒星质量再增大,当质量大到其中铁等重元素在恒星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最终也被挤压坍缩时,便会发生爆炸(恒星爆发),只留下一颗其密度超过每立方厘米1亿吨的中子星(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星体)。
那么,中子受到它承受不住的更大的压力,又将如何?物质在受到压力作用时会产生一种反抗力,而中子则是普通物质形态的最后一道防线。压力再增大,突破这最后的防线,物质就会像陷进一个无底的泥潭,迅速不断坍缩,最后变成无限小,而引力则不可思议地强大,连光也不可能从那里逃逸的一种奇异状态。这就是黑洞。据认为,有一部分超新星爆发,就会遗留下这样的黑洞。
对于连光也无法逃逸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一种虽然在物理学上并不正确,但是却可以帮助理解的一个比喻来加以解释。在地面上向上抛掷一只球,在重力(地球引力)作用下,它肯定会回落到地面。如果一次次地增加抛掷的速度,被抛掷的球就会上升得越来越高,飞得越来越远。如果是发射火箭,当火箭的速度达到11.2千米/秒时,它就能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飞离地球逃逸而去。假若地球质量增加一倍,这个逃逸速度则将是15千米/秒;地球质量增加到10倍,这个逃逸速度又将是35千米/秒。地球质量越大,逃逸所需要的速度也越大。如果有一个天体的质量非常大,从它那里逃逸的速度超过了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那么,它就是一个连光也无法从它那里逃逸的黑洞。
黑洞不发光,当然无法被我们直接看到。不过,如果一个黑洞附近有一颗年龄比较老的恒星,两者形成一颗双星的话,那么,那个黑洞就可能从那颗恒星拉扯出气体,并将其吸入自身之中,此时,它将会发出强烈的X射线。现已查明,在天鹅座和天蝎座里就有这样的与老龄恒星构成双星的黑洞。利用日本的X射线观测卫星以及其他空间探测器,已经发现了许多这样的黑洞。
(选自《科学世界》)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普通的星际空间,每立方厘米只有1个氢原子,几乎就是真空,星际云、分子云的密度则依次增大。
B.恒星爆炸后,都会留下一颗中子星,中子是普通物质形态的最后一道防线,受到压力后,会迅速不断坍缩,最后变成无限小。
C.有观点认为,一些超新星爆炸,会遗留下黑洞。黑洞的引力是非常强大的,连光都无法从黑洞中逃逸。
D.如果黑洞附近有一颗年龄比较老的恒星,两者形成一颗双星的话,黑洞就会从那颗恒星拉扯出气体,并吸入自身之中。
【小题2】【小题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矮星物质密度非常大,理论上讲,每立方米的质量,相当于10几个成年男人的体重。
B.地球的平均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5克,而太阳的中心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150克,所以火箭逃逸太阳的速度应为逃逸地球的30倍左右。
C.黑洞本身不发光,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但如果黑洞和老龄恒星构成双星黑洞,就有可能被我们用特殊的观测器发现了。
D.黑洞神秘莫测,但随着日本科学家对天鹅座和天蝎座中双星黑洞的发现,相信用不了多久,黑洞的秘密就将被我们一一解开。
【小题4】【小题5】分点概括黑洞的特点。(每点不超过12字)(3分)

同类题2

雨洒梅花岭
郑纯方
扬州的雨,是多情的泪,纷纷扬扬挥不去。当地人说,扬州一旦下起这样的雨,不见雪花不会晴。偏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淋湿的不仅是衣襟,还有凝重的心。也许天公通晓了人意,泪水也有些禁不住似的。
史可法纪念馆原名史公祠,坐落在广储门外梅花岭畔。梅花岭,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我想象着那素洁的梅花瓣上应当浸润着点点血色霞光。冬天还未到,梅花初含苞,正好啜饮着雨汁做一点精神上的准备吧。我缓步跨进纪念馆大门,恍然觉得开封与扬州就近在咫尺了。仿佛英雄史可法伸开巨大的臂膀一搂,两座历史名城就亲如兄弟般地拥抱在一起了。因为,史可法是开封(祥符)人,却为保卫扬州而壮烈殉国,岂不是一个人连起了千里之遥两座城么?
其实,史可法的确一人成全了两座城池。
先说开封。一个地处中原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尽管历史地位不断下滑(由都城而省会而省辖市),始终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么一种皇城人的派头。这里不缺少帝王将相文韬武略。不缺少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就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也多少带点儿精明、算计、义气,外加上显而易见的自负自居。这里出过眼睛向下、虚心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的梁惠王;出过能言善辩、纵横天下的一代奇才张仪;出过招贤纳士、重用人才的信陵君:出过因为一首《黄鹤楼》诗让诗无敌的李白刮目相看的崔灏;出过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清官包拯(但包拯不是开封人,是合肥人);出过忠诚爱国、一门英烈的杨家将(杨家将也不是开封人,是山西人);也出过号称“南秋 (瑾)北刘”中的女革命家刘青霞。它所欠缺的大约也就是燕赵之士的那种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大气吧!但恰好又由史可法填补了这项空白。他在扬州仅仅十天的时间,却用生命完成了开封人另一面性格的辉煌展示:忠诚、爱国、大义、爱民,清正廉洁,文武全才,视死如归。宛如女词人李清照因为“人比黄花瘦”等绮丽词章被冠以婉约派之名,终于也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金刚怒目式。这倒是开封人更可引以为傲的一个资本。
再说扬州。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扬州是一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自古以来就是达官贵人、诗家墨客诗酒游乐的地方。晚唐诗人杜牧可以说才华横溢,时人把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名声可谓高矣。他曾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赴扬州任节度推官,后转为掌书记,监察御史里行。牛十分器重颇有才华的杜牧,“凡文词之事,皆出书记”,对外接待答辩,也委托他办。可是杜牧并没有好生地做官,却与娼楼歌妓每每交好,很有点儿“锦袍玉带多拘谨,乐不思蜀醉此生”的味道了。直到后来离开了扬州,仍念念不忘那里的歌舞宴乐,眷恋之情萦绕于心。有诗为证: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红楼梦》中写的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曾是扬州一位负责盐运的官员,当年林府乃是这里的名门望族,据说他的政绩和名声都不错。林黛玉在病入膏盲时还念念不忘梦里扬州,不住地感叹;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诸事可以任意。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相传也是以扬州的园林为背景的。这里的秀丽风光也多是与诗人居士等有着不解之缘的。凡此,扬州之美、之秀、之文、之雅、之风流、之享乐等等,应有尽有了,惟一缺憾的仍是史可法这样的大丈夫气概也!所以,短短的扬州十日,绝不仅仅是史可法全其名节、成为一个时代大英雄的特别时段,也是历史给予扬州一个机遇,得以展现刚烈强悍、威武不屈的性格风采。偶尔露峥嵘,就消除了一漫长的历史误会:除了“烟花三月”,还有“绿扬喋血”!这也许就是扬州那场大悲剧的喜剧余音。见仁见智,大约总不是一个开封旅游者的牵强附会吧。
还应该感谢那位写出千古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先生。生活窘迫,不得不卖掉心爱的马,穷得几乎“离唱莲花落不远”的程度,他仍旧大义凛然地写出了史公“为国事,不顾残躯”的壮哉之气:领着一枝兵/和他三家傲/似垒卵泰山压倒/你站住繁华二十四桥/竹西明月夜吹箫/他也想隋堤柳下安营巢/不教你蕃嫠观独夸琼花少/谁不羡扬州鹤背飘/妒杀你腰缠十万好/怕明日杀声咽断广陵潮。他不拘史实,让史公在恨与爱的痛彻肺腑中“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而慨然沉江殉国。因为史可法,开封与扬州可以说同时完成了自己的城市性格史,找回了久藏于内的精神主体。所以,它是英雄用生命写下的血色诗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宏观题旨啊!
暮秋时节,扬州多雨。那雨总是不停地洒落在郁郁葱葱的梅花岭上。古老的梅花岭耸起英雄的脊梁,便将那雨点点吸入冬梅的苞蕾,一经雨收雪飞,漫岭的梅花吐艳流芳,于是,扬州便绽开了最美的笑容。
【小题1】阴雨绵绵的日子,作者为什么仍然“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也许就是扬州那场大悲剧的喜剧余音。”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说“史可法的确一人成全了两座城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扬州的雨中梅景,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读《胡适文存》中有关论诗之作,我觉得胡先生的意见前后几十年间一以贯之,很少变化。这大概也就是胡先生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之一个例证,一有所见,便终生以之。
到了民国十一年,胡先生评康白情的《草儿》说:“看来毫不用心,而自具一种有以异乎人的美。”评俞平伯《冬夜》说:“艰深难解。”为汪静之《蕙的风》作序说:“他的诗有时未免太露,然而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评诗的标准依然是着重在诗之是否“明白清楚”,换言之,即所谓诗之“可懂性”。
《尝试集》以后,胡先生自己没有多少作品,即使偶有所作,也不离《尝试集》的作风,论诗的标准也依然未变。可是在《尝试集》(民国八年)以后的一二十年间,新诗的风气已有了改变,“可懂性”已不复是唯一标准,而且有些人还故意地走向晦涩之途,有人说是受了晚近法国诗派的影响。这一现象是胡适先生始料不及的。他极力主张打破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没想到五言七言的形式固然打破了,可是又来了洋式的精神上的束缚。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是比较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胡先生是成功的,在诗的内容方面诱导诗人走上白居易的路线,而不是走上李商隐的路线,则比较难,胡先生似乎无能为力。所以,在这一二十年间,胡先生沉默了。这沉默可不是屈服。他仍然不变他的“明白清楚主义”。
(选自梁实秋《雅舍杂文·胡适之论诗》,有删改)
【小题1】文中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主要有哪些?请加以概括。(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材料划线句中的“白居易路线”和“李商隐路线”?请具体解释。(6分)
    
【小题3】你是否同意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试举例说明理由。(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翡 翠
立 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只蚕正窸窸窣窣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的样子,突然觉得厌恶。
信是超逸写来的。信上说:我们已到达陕北。虽然这里的生活很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可惜你不能与我们同行,如果你来了,会觉得中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翡翠想起和超逸他们一起上学、办报、演话剧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咀嚼和回味。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翡翠想象着他们在黄土高坡上的狂放自由和意气风发,不由得怅然若失。
带信的是一个陌生人,他踏着嘎吱嘎吱响的木楼梯,找到翡翠家。现在,他就坐在翡翠的对面,等着翡翠的回话。
“翡翠,给客人倒杯茶啊。”里屋传来苍老的声音伴着拉风箱一般吃力的喘息。翡翠应了一声,起身从锡罐里拿了一撮茶,放在瓷杯里泡上。茶汤有些发黄,叶片在水中起起伏伏,就像翡翠现在的心情。
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翡翠无法跟着超逸他们一走了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翡翠没说。翡翠喜欢上海,她不喜欢黄土高坡。黄土高坡的风沙会让她如雪的肌肤迅速开裂、起皱,多可怕!
现在的翡翠除了照顾奶奶,就是烹茶养蚕,这曾是翡翠向往的生活。可如今为什么让她觉得那么空虚呢?仅仅是因为超逸没在身边吗?好像也不全是。她觉得自己就像那些蚕,浑浑噩噩地活着,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那人啜了口茶,轻声说:“超逸同志说你非常可靠,我们现在很需要你的帮助。”
翡翠想了想,又想了想,她扭头看到有风从窗口跑过,吹皱了她的翡翠绿旗袍,然后她说:“好吧。”
翡翠出门时穿了一身小碎花的旗袍,嫩嫩的细藕样的手臂上,挎着一袋点心。那人说:“我们观察过,那个岗亭每天经过的百姓比较多,对带着良民证的,他们盘查得并不严,你只要把点心带过去,再把对方交给你的东西带回来就可以了。”
电车开到桥头停下来,车上的人都要下车鞠躬并接受检查。翡翠努力想象着她正在演一场话剧,而她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两个日本兵挨个儿看了他们的艮民证,放他们过了桥。
天赐茶室在闹市区,翡翠曾和超逸来喝过茶,她忘了当时喝的是什么茶,只记得超逸坐在她对面,眼睛亮亮的,像暗夜里的星。现在对面没有超逸,坐着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子,她们交换了点心和茶叶,说了会儿闲话。那女子说:“这茶很不错。”翡翠说:“嗯,很不错。”回来的时候,翡翠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翡翠把一盆花放到窗台上。约摸过了一个时辰,那人就来了。打开茶叶包,仔细从里面摸索出几张绿色的纸条,对着翡翠说:“太好了!你相信吗,你现在所做的事,甚至比超逸他们所做的更有意义。”
那人走后,翡翠小心地将茶叶收到锡罐里,又拿了一小撮在瓷杯里泡开。茶是好茶,有着翡翠一样鲜亮的颜色,泡到水中,叶梗朝下,芽尖朝上,竞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立在水里。
翡翠狂热地爱上了喝茶。把那些翡翠绿的叶片放进洁白的瓷杯,冲入滚烫的开水,叶片如同一朵朵兰花舒展,然后啜一口,清香扑鼻,真是美好的享受。至于那些泡过的茶叶,她也不忍丢弃,晒干后做成枕芯,每天伴着茶香入眠。她觉得心里特别安宁。   
事情发生在回来的时候。那个岗亭除了平时把守的两个日本兵和伪军外,又多了几个日本军官。那是翡翠第五次出门,此前的几次都很顺利,所以翡翠并未在意。她下了车,像往常一样,手里拿着良民证跟着排队的人流慢慢往前挪,却发现今天的盘查比往日严格得多,每人手里的东西都要打开来检查。翡翠突然就慌了。
再过五六个人就轮到翡翠了,翡翠看着手里的茶叶包,脑子里仍然空空的。队伍停下来,正在过岗亭的人大概因为害怕,愣愣地攥着手里的大袋子,没有及时打开,日本兵哇里哇啦叫着,猛地拿刺刀一挑,袋子里的东西霎时滚落一地。
翡翠突然尖叫一声,攥着手里的茶叶就往桥头跑。
那天,很多人看到,一个身穿淡绿色旗袍的女子,轻盈地跃过桥栏,飘进了苏州河。她落在水中的样子,像极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随着她飘进河里的,还有撒得纷纷扬扬的茶叶。
很多年以后,一个男人坐在苏州河边,那里不再有岗亭,不再有日本兵。男人将一把把茶叶撒入河中,嘴里喃喃地说:“好茶,翡翠。”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写翡翠对桌上的几只蚕的观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小说中有两处“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请分别说明其含义,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3】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小说为何以“翡翠”为题。(4分)
【小题4】有人说小说结尾为败笔,应当删除,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有三儒家道家、墨家。其中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道家则以“道”为本位,墨家“尊天事鬼”,保留了关于是鬼的宗教信仰。明显地以人为本位的学说是儒家之学。
所谓以人为本位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身终极关怀。《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敬鬼神而远之”即对鬼神持存疑态度,虽没有否定鬼神但不求助于鬼神。这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宗旨。后来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孟子倡言“无鬼神”,就否认鬼神的存在了。
儒家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又承认文化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这所谓人所以为人者,在于有道德。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所谓有义,即有道德观念。这与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以宣扬文化为己任,《论话》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所谓“文”,即今日所谓文化。《周易·彖传》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明”“人文”名词的初次出现。天文指自然现象,人文指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各种形式。儒家高度肯定了文化的价值。
儒家以人为本位,这是与宗教家以神为本位的思想相对立的。宗教宣扬以神为本、鼓吹上帝创造世界,更要求皈依上帝。佛教更将佛置于天帝之上,宣传三世轮回。这些宗教信仰都鄙视人,不承认人本身的价值。儒家承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而肯定人本身具有优异的价值。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特点。儒家这种以人为本位的思想观点可以称之为具有人文精神。
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其所以要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即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孔子不忍辟世,而采取了辟地、辟色、辟言的态度。
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孟子称“所皱有甚于生者”为“义”,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
孟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
《礼记·儒行》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儒行》云,“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争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屈,这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
(节选自张岱年《中围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小题1】结合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儒、道、墨三家对鬼神各有主张,但是儒家则更加重视“人”的价值。
B.荀子的“有义”说,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道德,与“务民之义”一脉相承。
C.由于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宣扬人的价值,因此奠定了儒家独立的理论基础。
D.以人为本位、承认人类由天地所生且具有优异的价值,这些看法与宗教家观点对立。
【小题2】下列对文中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意在证明儒家肯定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位,又承认文化的价值。
B.引用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明人有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C.孟子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
D.《礼记·儒行》提出士“可杀不可辱”,是对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是儒家提倡的不辱权贵的表现。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儒家“以人为本位”的思想具体表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