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菜虎
①村东头有一个老汉,个儿不高,膀阔腰圆,卖菜为生。人们都叫他菜虎,真名字倒被人忘记了。这个虎字,并没有什么恶意,不过是说他以菜为衣食之道罢了。他从小就干这一行,头一天推车到滹沱河北种菜园的村庄趸菜,第二天一早,又推上车子到南边的集市上去卖。因为南边都是旱地种庄稼,青菜很缺。
②那时用的都是独木轮高脊手推车,车两旁捆上菜,青枝绿叶,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活的菜畦。一车水菜分量很重,天暖季节他总是脱掉上衣,露着油黑的身子,把绊带套在肩上。遇见沙土道路或是上坡,他两条腿叉开,弓着身子,用全力往前推,立时就是一身汗水。但如果前面是硬整的平路,他推得就很轻松愉快了,空手走路的人没法赶过他去。也不知道他怎么弄的,那车子发出连续的有节奏的悠扬悦耳的声音,——吱扭——吱扭——吱扭扭——吱扭扭。他的臀部也左右有节奏地摆动着。这种手推车的歌,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田野里的音乐,是道路上的歌,是充满希望的歌。有时这种声音,从几里地以外就能听到。他的老伴,坐在家里,这种声音从离村很远的路上传来。有人说,菜虎一过河,离家还有八里路,他的老伴就能听见他推车的声音。下炕给他做饭,等他到家,饭也就熟了。在黄昏炊烟四起的时候,人们一听到这声音,就说:“菜虎回来了。”
③有一年七月,滹沱河决口,这一带发了一场空前的洪水,庄稼全都完了,就是半生半熟的高粱,也都冲倒在地里,被泥水浸泡着。直到九、十月间,已经下过霜,地里的水还没有退完,什么晚庄稼也种不上,种冬麦都有困难。这一年的秋天,颗粒不收,人们开始吃村边树上的残叶,剥下榆树的皮。到泥里水里捞泥高粱穗来充饥,有很多小孩到退过水的地方去挖地梨,还挖一种泥块,叫做“胶泥沉儿”,是比胶泥硬、颜色较白的小东西,放在嘴里吃。这原是营养植物的,现在用来营养人。
④那年我七岁,刚上小学,小学也因为水灾放假了,我也整天和孩子们到野地里去捞小鱼小虾,捕捉蚂蚱、蝉和它的原虫,寻找野菜,寻找所有绿色的、可以吃的东西。跟我们常在一起的,就有菜虎家的一个小闺女,叫做盼儿的。因为她母亲有痨病,长年喘咳,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瘦小,可是她很能干活,手脚利索,眼快;在这种生活竞争的场所,她常常大显身手,得到较多较大的收获,这样就会有争夺,比如一个蚂蚱、一棵野菜,是谁先看见的。
⑤孩子们不懂事,有时问她:“你爹叫菜虎,你们家还没有菜吃?还挖野菜?”她手脚不停地挖着土地,回答:“你看这道儿,能走人吗?更不用说推车了,到哪里去趸菜呀?一家人都快饿死了!”孩子们听了,一下子就感到确实饿极了,都一屁股坐在泥地上,不说话了。
⑥忽然在远处高坡上,出现了几个外国人,有男有女,男的穿着中国式的长袍马褂,留着大胡子,女的穿着裙子,披着金黄色的长发。
⑦“鬼子来了。”孩子们站起来。作为庚子年这一带义和团抗击洋人失败的报偿,外国人在往南八里地的义里村,建立了一座教堂,但这个村庄没有一家入教。又过了不久,传说菜虎一家入了教。
⑧又有一天,母亲回到家来对我说:“菜虎家把闺女送给了教堂,立时换上了洋布衣裳,也不愁饿死了。”我当时听了很难过,问母亲:“还能回来吗?”“人家说,就要带到天津去呢,长大了也可以回家。”母亲回答。
⑨可是直到我离开家乡,也没见这个小姑娘回来过。我也不知道外国人一共收了多少小姑娘,但我们这个村庄确实就只有她一个人。菜虎和他多病的老伴早死了。
⑩现在农村已经看不到菜虎用的那种小车,当然也就听不到它那种特有的悠扬悦耳的声音了。
1980年9月29日晨(节选自孙犁回忆性散文《乡里旧闻》)
【注】文中所写的水灾发生于1920年,当时作者7岁。
【小题1】文中的菜虎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第②、⑩段两次写到“悠扬悦耳的声音”在内容上分别起何作用?(4分)
【小题3】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离家还有八里路,他的老伴就能听见他推车的声音。(2分)
(2)“鬼子来了。”孩子们站起来。(2分)
【小题4】文章写滹沱河水灾、孩子挖地梨、挖野菜,菜虎送女儿入教等事,有何意图?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身价 
欧·亨利
傍晚,一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孩,又来到了小公园安静的角落里,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衣服却很普通。小伙子知道,这一段日子,她每天都是如此。
小伙子慢慢地走到她旁边,就在这时,女孩手中的书滑落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捡起书,礼貌地递给她,寒暄了几句后,就静静地站在一边。
女孩看了一眼小伙子,一身俭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脸。
“坐下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光线太暗了,看不了书,我愿意聊聊天。"
“你知道吗,”小伙子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女孩冷若冰霜地说,“都得记住,我受过良好的教育。”
“对不起,”小伙子说,“都是我不好,我太冒昧了,我的意思是,来公园的女孩很多,你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我当然知道。还是谈点别的吧,讲讲这些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要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高兴吗?”
小伙子一下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之所以经常来这里,就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和游客们近距离地接触。我跟你讲话,就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对钱看得很淡的人聊一聊。你不知道,我太讨厌钱了,也讨厌我周围那些腰缠万贯的男人。我不喜欢珍珠宝石,对游山玩水也没什么兴趣。"
“可我总是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当你有了一百万之后,就只好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去了。我可不想过这种日子。”
小伙子诙谐地看着女孩,说:“我很喜欢研究和探听你们富人的生活。”
“有时候,”女孩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告诉我,你是干什么的?”我就是个普通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话当真吗?你会爱一个普通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一家小饭馆工作。"小伙子说。‘
“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女孩问。
“差不多。”
女孩马上看了看手表,然后站起身,说:“你怎么还不去工作?”
“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呢。我们,我们下次还可以见面吗?”
“不知道……哦,我得走了,晚上我还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司机在等着我呢"说到这里,她朝公园门口的那辆白色小轿车指了指,“那是我的车。"
“我看到了。"小伙子羡慕地说。
“再见!”
“天晚了,”小伙子说,“不太安全,要不,我送你?”
“谢谢,你还是再坐一会儿吧。"说完,女孩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看着女孩的身影,不紧不慢地跟在她后面。
到了公园门口,女孩从那辆白色小轿车旁走了过去,横穿马路,走进一家小饭馆,打了卡,然后换上侍应生的制服,开始工作。
小伙子在街上慢慢地走了一会儿,然后,径直走近那辆白色轿车,钻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利。”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B.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小伙子装得像富人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E. 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小题2】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说中女孩和小伙子的形象特点。
【小题3】这篇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小题4】谈谈小说的标题“身价”与主题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塌鼻子
韩少功
①山那边有一郎中,塌鼻子,读书不多,每天上午不做事,只是咕嘟咕嘟吸水烟,直到铜烟筒烧红了才熄火。午饭后睡觉,睡到一个大哈欠起床才开始门诊,但限定人数,只看三四十个号子——他晚上要去坐人家喝茶,从来不可耽误。
‚没有人看见他采药,但他总能拿出一种黑药丸,据说那是他半夜里采集和泡制的,几乎包治百病,神效十分了得。这种药丸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深有浅,其中区别只有他自己知道,连贴身的帮手也不大明白。
ƒ不光是药,他还有很多旁门左道。比如有个病人高烧不退,见郎中来了就大喊大叫,跳起来朝门外跑。塌鼻子追上去一拳就把病人打倒在地,再把对方拖入水塘,不论对方如何惨叫,不论病人的亲属如何哀求,他死死揪住病人的头发,一次次把脑袋按入水中。直到没有什么动静了,才把几乎半死的病人拖上岸。人们遵他的指示,用好几重茧棉包裹病人,抬到床上去发汗。不到一个时辰,病人果然发出汗来,高烧渐退,神智恢复,亲属们无不欢天喜地。
④更奇特的是,某家的一匹马右腿折断,村里人都等着吃马肉。塌鼻子走到屠夫前一举手说不可。他仔细看看腿伤,要马主人找来铜钱一枚,放在火里烧红,再下醋淬火,如是三番,用刀背将铜钱研为粉末,和着谷酒,灌入马口。五六天之后,马腿竟然奇迹般地复原如初。更奇怪的是,几年后这匹马死了,屠马者割开皮肉,还发现有一铜圈箍在当年的骨折之处。
⑤塌鼻子的故事越传越多,最神的事莫过有些人曾偷偷地看他采药——他们后来大惊失色地说,他们看见了,看见了塌鼻子晚上出门,驾船过湖的时候根本不用桨,只拿一根草在水里扰两下,船就走得飞快!
⑥他的门前常常求医者如云。我大姐的晕眩症发作时,我曾经开车拉她去过那里,但发现路边停了好几台汽车,屋里人头攒动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踮起脚来,也只看见一排背影那边的一顶破呢帽,也算是一瞥他的尊容。当天的号子已经发放完了,没给我们留下机会。
⑦人们说他门诊的一大规矩,就是任何人都得排号,谁也没有优先权。那一次是来了一辆小轿车,是县里某大人物的太太求诊,陪同前来的乡干部笑脸求情,连塌鼻子自己的侄儿也来拉衣袖,想让官太太破例优先。塌鼻子不答应,说官有大小,病无贵贱,他这里是铁规矩。
⑧但他还是得罪了不少人。打击非法游医的时候,县卫生局说他既无执照,更无文凭,有时还搞迷信,江湖游医的黑诊所必须马上关闭。这一禁令是不是出于仇人暗算,不得而知。他从那以后就放鸭子,把一大群鸭子放得肥大无比。人们说,他在湖边睡足了,只消拍三下巴掌,鸭子就会乖乖地跟着他回家。他又想睡觉了,只消把鸭铲立在稻田边上,鸭子就不敢越过鸭铲去吃别人田里的谷。
⑨他站在门槛前,两只脚简直就是两棵树,在地上生了根,四个男子也休想把他推动。但他这一身武功不传子,其理由是他儿子性子邪,有了神功可能挑惹是非,祸国殃民。有人说:“政府把你的诊所都关了,你还想着国家社稷,难得。”他笑着说:“医道就是仁道,仁者以德报怨,不同卫生局计较。”
⑩他后来又获准行医,大概是一些忠实的客户帮忙,或者是卫生局没法管死,虽然没给他执照,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对邻居们说,他猫肉吃得太多,食德太差,活不长了。六月乃淫厉之时,他将来一定病在六月,死在八月,这个日子是越来越近了。他说他死的那天还吃得酒肉,还唱得戏,只是傍晚会洗一个澡,然后一觉而逝,不声不响,不会麻烦任何人,大家大可放心。他甚至还预言,在他死后三个月之内,不是上海就是北京,必有一个状如老猫的高人要来聘他出山,只是那高人与他有缘无分,相见时分隔在阴阳两界呵。他预言过很多事情,有过误,也有过验,只是不知这一次会不会说对。
(节选自2015年第15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塌鼻子既有武功在身,又有行医绝技,但他决不招惹是非、祸国殃民,而是怀有仁者之心,治病救人,因而赢得群众口碑。
B.塌鼻子读书不多,自学成才,采药、制药从不示人,所研制的黑药丸能包治百病,于是门前常常云集着求医者。
C.坊间流传的关于塌鼻子的故事都很神奇,比如他驾船不用桨而用一根草,又如他放养的鸭子令行禁止,肥大无比,颇通人性。
D.塌鼻子既无执照,更无文凭,有时还搞封建迷信,治病主要靠旁门左道,是典型的江湖郎中,其黑诊所于是被县卫生局依法取缔。
E. 小说叙事娓娓道来,张弛适度,情节前后呼应,自然协调,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典型生动,颇有意趣。
【小题2】“塌鼻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第6段中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原标题为“郎中”,现改为“塌鼻子”,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不鼓掌的人
日藤森成吉
我突然发现这家伙很不正常,唯独他一个人不鼓掌,真不可思议。
演讲者慷慨激昂,台下掌声阵阵。大伙儿把手都快拍烂了,还是一个劲儿地向着讲坛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不,简直是在一齐鸣枪射击。有人嫌鼓掌还不过瘾,竟情不自禁喊叫起来:“一点不错!”“对!我们都挨了打!”“警察是我们的敌人!”
警察犹如街道两旁的树木,布满会场四周。每当群众鼓掌、喊叫时,他们眼睛里就闪烁白光。佩剑仿佛是套在家犬脖子上的锁链,发出“咔嚓、咔嚓”的恫吓声,不用说,这种举动纯属徒劳。演讲者的谴责句句在理,具有法庭和陪审员的权威。何况,警察现在又是被告。
警察要是胆敢在这种场合动手打人,大概到会者谁也不会袖手旁观吧!这一点群众清楚,被告们心里也明白,正因为如此,他们至多只能白白眼,拨弄拨弄佩剑而已。
“谴责警察五一暴行大会”笼罩着法庭式的庄严、激昂的气氛。演讲的工人大声怒斥,听众的心里也在大声疾呼。台上台下,同仇敌忾。然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唯独这家伙阴沉沉,一声不吭,显得无动于衷。
他一动不动端坐在我的邻座,仿佛波涛中的一块岩石。面孔浅黑,身体似乎有点虚弱,鼻子向旁歪斜,目光锐利,身穿土黄色工作服,看上去像个中年工人,他嘴唇紧抿,正出神地望着台上的演讲者。
“混蛋!”我暗暗骂道。居然巧妙地混了进来,你在拼命地看什么呢?是把反抗者的面孔——记入脑海中的手册,还是像蜻蜓那样转动眼睛环视四周呢?……于是我对他严加监视起来,但这家伙依旧纹丝不动。过了好大一会儿,他都没拍过一下手,也没喊过一声。也许他压根儿没这种念头。
我不免纳闷起来,恐怕是个新特务吧!不,说不定是个狡猾的老狐狸也未可知。我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这家伙身上了,至于台上的演讲,早丢到一边。我决定和他打个招呼。就在我正要把脸凑过去喊声“喂”时,突然发现他的双瞳像电光一样的闪亮。啊呀!这条狗真怪,在哭哩,是不是有所触动了呢?……就在这当儿,雷鸣般的掌声又一次震撼了整个会场。他失神地举起迄今一直垂着的那双手,可是刚举到胸前又垂落在膝盖上。
于是,我看到了一样东西。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其意义远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大得多,我的热血一下子沸腾起来,四周一片昏暗。我极力睁眼凝视,确实没错,搁在膝盖上微微颤动着的东西是一双没有手掌的手,不!是研磨棒!
我的眼前闪电般地掠过一个幻觉:传送带宛如几十条耀眼的白练,奔腾不息。马达隆隆鸣响,机器令人目眩地飞速旋转。突然,五根手指和手掌碰到磨得光亮的钩形加工品,顿时在一片浅红色的烟雾中飞舞……
我全明白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你!”
我失声抽泣,眼前一片模糊,还是伸出双手,紧握住那山芋般的,无声地颤动着的物体。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2段是场面描写,其表现的内容是与会者的激愤,其作用是反衬“不鼓掌的人”的冷漠。
B.第3段中的“不用说,这种举动纯属徒劳”的原因是指:①演讲者的谴责句句在理,具有法庭和陪审员的权威;②警察现在又是被告。
C.第9段中“是研磨棒”运用修辞方法是比喻,其作用是形象体现双手残疾的情况,衬托这位残疾工人的斗争精神。
D.本文以残疾人被误会的故事作为主要题材,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有线索的作用,主人公是残疾人。
E.本文用了悬念法,因那人没手掌而误以为是特务,到最后“才明白”他根本没有手掌,是一位倾其全力鼓掌的人。
【小题2】本文中“我”对待那不鼓掌的人的态度分为哪几个阶段?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本文对无手掌的鼓掌人在文中预先作了暗示,埋有伏笔,请找出有关和后边相互照应的语句。(6分)
【小题4】本文在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误会、联想、想像与对照,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谈一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节选自巴金《小狗包第》)
【小题1】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所以说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B.作者为一只狗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表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警醒人们记住历史教训。
C.本文之所以感人,除了内容之外,还跟语言魅力分不开。作者是语言大师,在本文也注重讲究语言的技巧,使用生动流畅的书面语来感染读者,不喜欢使用口语。
D.第一段中的两个“包袱”分别指:第一个“包袱”指小狗在我家时给我心理上增添的担心,第二个“包袱”指的是我对自己出于自私而抛弃小狗的自责。
【小题2】(小题2)第二段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的? 说说其所用表现手法及好处。
【小题3】本文要反映的是“文革”的残酷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的命运?
【小题4】了解了巴金养狗的经历,感受了巴金对狗这番真挚的情感后,你心目中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你如何看待他的忏悔意识、道德良心?他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有无价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授
【美】兰斯顿·休斯
七点整,一辆大型轿车在布克蒂华盛顿旅馆前面停了下来,一个穿制服的白人司机从车里走了出来,向大门走去,打算向服务台询问有没有一位名叫布朗的黑人教授住在这里。其实这位教授正坐在门厅里。
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了过去。“是钱得勒先生的汽车吗?”他带点踌躇地问道”
“对,先生,”白人司机对这位穿戴整齐、身材矮小的黑人说,“您是布朗博士吗?”
“我就是。”教授微笑着稍稍欠身说。司机给布朗博士打开了临临街的大门,他们上了车。汽车驶过一条长长的黑人街。坐在轿车里的教授对于黑人区的大街总是呈现同样的低劣的、讨厌的景象感到很遗憾。教授移开了目光不再去看这种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景。
钱得勒一家在中西部和南方都很有势力,是美国巨富之一。现在这位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就要邀请布郎教授到他们的住宅来吃晚饭。
教授坐在这辆又宽大又暖和的轿车里,在美丽的林荫大道上迅速地前进,黑人贫民区已经远远地落在他们后面了。
教授叹了口气,望着汽车外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这些住宅里面住的都是白人。过了一会儿,汽车转进一条郊区道路,只见一些吊着常春藤的围墙,修得很整齐的灌木,还有黄杨木等,这些都表明这里不仅仅有住宅,还有庞大的庄园。不久,汽车穿过充满了喷泉和树木的园林,开到了一座像旅馆一样大的私人住宅前。一盏挂在高大门廊上的巨大吊灯,散发出柔和的光线,直照在轿车镀有铬合金的黑色车身上。白人司机跳下车来,恭恭敬敬地为黑人教授把车门打开。男管家领着教授走进一间大客厅。
这时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走上前来,一一同教授握了手。他们又介绍了另一位将和他们一起进晚餐的客人布尔威克博士。
“很高兴认识您,”布尔威克博士说,“我跟您一样,也是社会学家。”
男管家送来一大银壶雪利酒。他们都坐下来,开始有礼貌地谈了起来,布尔威克博士开始问起布朗教授的那本书——《偏见的社会学》,问他认为黑人问题是否能有解决的一天。
布朗博士亲切地说:“我们是在前进。”这句话是他经常说的,虽然他老是感到自己是在说谎。
布尔威克博士说:“没有一所为黑人办的大学——虽然这儿的人口有将近百分之四十是黑人。我们又不能把他们当作本校学生收下。这个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太不幸了。”
“确实,确实。”钱得勒先生说,“但是,等你们黑人有了发展——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有所发展,我们委员会计划帮助他们发展——那时候他们的系将由像您这样的人来主持。”
“您说得很对。”布朗博士圆滑地答应着,他想到他们会捐赠一个社会学的讲座,他自己将成为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也许每年可以收入一万元。但是他的脑子里忘不了刚才坐车经过的黑人区大街,满街的肮脏、悲惨景象,还有那热水总是冰冷的只住黑人的旅馆,那个他讲课的黑人教堂,以及其他所有隔离黑人、歧视黑人的待遇——从来就没有对黑人有过平等的待遇!
“饭已经好了’。”男管家说。
他们站起来,走进餐厅,边喝汤边轻松地交谈。
“您的《偏见的社会学》,”布尔威克博士说,“在结束处有一段话是我非常赞成的。”
布朗博士不住地点着他的黑脑袋,心里想的却是有亍一年一万元的收入,夏天他可以把他的一家带到南美洲去,在那儿他们就可以有三个月的时间不当黑人。
钱得勒说:“现在我们再谈谈您的学院——大学吧,我相信您称它为大学。要使它成为第一流的大学,您需要的是?”
“我们需要”布朗博士说起来了。眼前来了黄金机会,这工作可能变成一年一万元的职位,他本人可以有足够的钱,至少能带领他的一家到南美洲去旅行,在那里他们就可以不当黑人了。“我们需要,钱得勒先生”
布朗博士的小学院所需要的东西在钱得勒夫妇的眼里都算不上一回事。布朗博士这种明智的、稳健的提出要求的方式使钱得勒夫妇的慈善心肠大为高兴。在适当的时候布朗博士起身要走了。汽车叫来了,他与布尔威克博士和钱得勒夫妇一一握手。这些白人对布朗博士感到满意,于是他们就鞠躬送别。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钱得勒夫妇对黑人布朗教授极其尊重,因而专门派了一位穿制服的司机准时到达旅馆去接布朗教授用晚餐。
B.布朗教授坐在车上经过黑人区的时候,看到黑人区的景象感到很遗憾,这是因为他自责没有为黑人种族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C.小说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得勒先生的形象特点,又通过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钱得勒先生的身份和地位。
D.小说在塑造布朗教授这个人物形象时,揭示了他的自私、虚伪和软弱,让读者在冷冷的轻蔑中又分明感受到一种沉重。
E.这篇小说里没有大肆渲染的夸张,没有反差强烈的脸谱,更没有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在冷静客观的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主旨。
(2)小说的第二段是如何刻画布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4)有人说布朗这个人物形象是十分矛盾的,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