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茶花女柳依依    肖复兴
这是1900年的冬天,威尔第87岁。饭吃得越来越少,觉睡得也越来越少。一觉醒来,夜色沉沉,窗外再也看不到圣阿加塔乡间那明亮的星空。四周是一片墨汁一般浓重的夜色,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往事不时会格外清晰地跳出来,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排着队向威尔第涌来。
他太想念圣阿加塔了。那里有开阔的田野、谷地、葡萄园、玉米地,以及乡间的小路和路旁参天的白杨树,还有他在花园里亲自种植的郁金香、杜鹃和蔷薇……
他是1848年买下圣阿加塔的,那一年,他38岁,《纳布科》、《欧那尼》等歌剧,让他声名大震,让他彻底告别了服苦役般的艰苦时日。之后,他所有的歌剧都是在圣阿加塔写下的,乡间给了他在城市里绝对没有的灵感。每写完一部歌剧的时候,他庆祝的方式都有些特别,他不喜欢觥筹交错的宴会,更反感官方或出版商搞的附庸风雅、陈词滥调的那一套,而是一个人回到圣阿加塔,拉上妻子,悄悄地在花园里栽种下一株树苗:《茶花女》是柳树,《游吟诗人》是橡树,《阿依达》是苹果树……
他想起了那株柳树,想起了妻子朱塞平娜。
那一年,他50岁,写完了钟爱的《茶花女》,他问妻子:“亲爱的,我们种一株什么树好呢?”妻子想了想,说:“就种一株柳树吧。”连想都没有多想,他叫老花匠皮佐拉买来一株柳树,和妻子一起把它种了下去。妻子尤其喜欢这株柳树,她亲热地管它叫做“茶花女柳”。每次陪威尔第到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老远看见了那株柳树,她都要叫道:“看,茶花女柳!我们先去看看它吧。”
每年复活节到来的时候,朱塞平娜都要特别到那株柳树前,她总会为第一眼看到了嫩叶像小鸟啄破蛋壳探出头来而高兴得大呼小叫。威尔第愿意跟着她,俯身看着这大自然的奇迹。在威尔第的眼里,那柔韧轻飏的枝条,如同妻子那一头飘逸的金发,在阳光下迷人地闪耀。
威尔第也忍不住想起了花园里那个老花匠皮佐拉,他的心里隐隐地觉得有些对不起他。
威尔第是个怪人,他的音乐是那样豁达、细致、温情,但生活中却是那样的刻板,甚至粗暴得像头黑熊。而且,他还格外看重金钱,对待那登门找他更新歌剧的剧院老板们,他索要高价,毫不客气,对待为他干活的农民,他也一样锱铢必较,他还常常会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火冒三丈,没头没脸地训斥他们一顿。
那一天,他就是这样把皮佐拉劈头盖脑地骂了一通。其实,只是为了那株“茶花女柳”。那株柳树也真是奇怪,妻子死后,它也渐渐地枯萎。皮佐拉找到威尔第,告诉他那株柳树已经死了,是不是要把它砍掉?威尔第一听,立刻火冒三丈,冲皮佐拉大骂道:“谁告诉你说‘茶花女柳’死了?我看要死的是你这个畜牲!”皮佐拉一气之下,提出辞职。威尔第更为大怒:“滚吧,我不缺少你这样的蠢货!”结果,气急败坏的威尔第无理地扣下3000里拉的工钱,就是不给人家。
……
第二天天蒙蒙亮,冬天的米兰,晨雾浓重地遮挡住了窗户,屋子里有些晦暗。
威尔第把玛丽亚叫进来。玛丽亚是33年前他和妻子收养的一个小姑娘,妻子死后,一直都是她在照料着威尔第。威尔第从被子里伸出枯枝一样的手臂,指了指窗户,说:“请帮我把窗户打开。”接着,威尔第让她去请人来帮助写遗嘱。
当玛丽亚带着人走进屋里时,威尔第已经昏迷在床上。他们慌忙把他叫醒,又赶紧叫来医生。
威尔第睁开了眼睛,突然精神了起来,一条条地列着他遗嘱的条目,先从慈善机构开始,音乐家的养老院、医院,佝偻病人和聋哑人的福利机构,再说到家属、朋友和一直伺候他的玛丽亚,以及其他仆人们……他的头脑清醒而清晰,有条不紊,无一遗漏。
最后,他把玛丽亚叫到身边,问道:“皮佐拉,你还记得他吧?”
玛丽亚点点头。
威尔第也点点头说:“我死后,立即付给他3000里拉。我很愧疚,这是我欠他的工钱。而且,我还对他发了脾气,其实,他是对的,请转告他,请他把那株柳树砍掉吧。”
冬天还没有过去,88岁的威尔第与世长辞。米兰街头有20万群众为他送葬,意大利按照民族英雄的仪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老花匠皮佐拉也来到了米兰,加入长长的送葬队伍中。但他没有听从威尔第的遗嘱,把那株老柳树砍掉。在圣阿加塔威尔第的花园里,那株“茶花女柳”依然在。
(文字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对刻画威尔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人公威尔第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茶花女柳依依”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家乡水
卫建民
①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天启。
②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 “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是“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
⑤如果是夏天,你从30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称人生的“洗礼”。
⑥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同棒喝,叫人一惊。
⑦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是如此亲密!
⑧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素的真理。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经注》又作了详细的记载。
B.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更大的功用。
C.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
D.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精神的感恩。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B.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
【小题3】(小题3)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说“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小题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
【小题5】(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可否删去?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冯士筰:符号数字皆诗情
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的冯士筰,从小就刻苦好学。清华读书时,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孙文心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士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从图书馆或者教室回宿舍的。回来后,饿了还会抱着冰冷的窝窝头啃几口。1964年,他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物理海洋学家Munk大洋风生环流模型的基础上,找出该模型未考虑热盐因素的不足,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正当他准备发表关于这一模型的重要论文时,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冯士筰被关了牛棚,但幸运的是他和赫崇本先生关在了一起。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赫先生不仅会给他讲海洋科学的历史和前景,而且还鼓励他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冯士筰的心总是热乎乎的,对未来也充满着期盼。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了。冯士筰从牛棚里被解放了出来,接受了这一极有挑战性的课题。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一次大的风暴潮可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丧生,经济损失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我国是风暴潮高发***的过问下,才被解放。
C.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早,但进展小。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依然面临着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的困难。
D.冯士筰发现,南北方风暴潮的动力和引发机制不尽相同。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扣相当的实用价值。
E.八十年代,冯士筰与美国相关单位合作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标志着我国海洋环保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3)冯士筰能够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灵长目轶事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维克托
人事科科长把彼诺奇金叫到了办公室,通知他公司裁员,他被解聘了。他不得已来到了劳动力市场,可转了半天也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于是,彼诺奇金只好在大街上四处游荡。不知不觉他走进了一家动物园,发现这里的动物都过得不错。你瞧,住的地儿是免费的,而且设备齐全,吃的呢,合乎标准,除此之外,每天还能和游客愉快地交流。“唉,我怎么不是动物呢?”彼诺奇金甚感遗憾。突然间他看见一块写有“灵长目”字样的指示牌。“也许,我就是一个双重身份的灵长目,”他琢磨着,“总体上说,我是一个有理想的现代人,从某方面说,我又是一名实用数学方面的专家……假如我要是呆在动物园里,是不是一件挺不错的事?”
“就这么定了。”彼诺奇金暗下决心,便去找园长。
  ”他开门见山地问,“     。”
园长先是略显有点吃惊,可转念一想,动物园里若有一个奇特的展览品,肯定会提高参观率。
就这样,彼诺奇金住进了一个二十平方米的笼子里,和其他灵长目一样,饲养员把饲料放到他跟前,香蕉,还有其他水果彼诺奇金全部纳于囊中,而那些茎、嫩枝什么的都被他厌烦地扔到一边。彼诺奇金有点难为情地换了套别的装束,可有什么办法呢……从早9点到晚8点彼诺奇金穿着亚当式服装在游客面前大胆地表演,只有午休时候他才能钻进洞里,躲到墙后面,穿上衣服,扎上领带,躺在干草堆上休息一会儿。
游客们看见笼子前面立着一块“新品种灵长目”牌子,而笼子里蹲着一个三十来岁、光着身子的男子,人们不敢相信,但当他们仔细读完牌子上的文字之后才放下心来。原来上面写着:此类灵长目主要生存在欧亚大陆的城市热带丛林里,其生活方式无规律;擅食块根植物、草和熟透的果实;极易饲养和驯服;擅长声音模仿;繁殖条件不限。此雄性灵长目于今年5月18日引进本动物园
“哎呀,简直太像我的老儿子了!”一个老太太说着从袋子里掏出一个挤软了的西红柿扔给了彼诺奇金,“吃吧,孩子!”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彼诺奇金在笼子里跑了整整一天,一会儿抓着栏杆爬上爬下,一会儿从木制跳板跳到角落一边……不知是谁扔给他一个小镜子和一副破眼镜,在人们兴高采烈的笑声中彼诺奇金出色地扮演了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中的各种角色。
一天,下班了,园长来看他,满怀感情地握了握灵长目的手,提议给他发奖金。彼诺奇金对此振振有词,他反对这样做,说,钱对他来说没有什么用,最好在他的那份口粮里再加上两杯白兰地。
园长同意了,但彼诺奇金必须答应每天要练习新的表演节目。“要记住那上面写的!”园长指着树后面的一个大宣传牌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彼诺奇金真的就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几天之后他练就了一身新本领,他在大腿上缠上绷带,然后击打一些小碎石取火,转眼间笼子里就冒出一个令人温馨的小火堆。观众欣喜若狂,纷纷把一块块肉扔给他,彼诺奇金就在火堆上烤出香喷喷的肉串来。每每观众喊他彼佳时,彼诺奇金都很乐意地回应,和观众握手,滑稽地做各种模仿动作。唯一遗憾的是,他暂时还不能说话,他和园长交谈也只能说那么几句,园长害怕别人会听到。
一天,彼诺奇金向园长提出繁殖的问题。园长想给他配一个小猩猩,但彼诺奇金说,他不想生出杂种来,要求单独配一个纯种的灵长目。
“我上哪儿给你弄啊?”园长哼了一声,“哪里有像你这样的呀!”
“您错了,”灵长目反驳说,“很快就会有的,而且还不少呢。”
他说对了。6月份城里失业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这其中不乏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彼诺奇金比比划划向一位可爱的女大学生表达了爱意,姑娘呢,把胳膊直接伸进笼子里搂住了他。园长被他们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在约定的时间园长为新人送上了祝福和礼物。
小家庭组建了起来,日子过得也不错,只是女主人坚决不同意在观众面前表演节目。彼诺奇金使出浑身解数哄她、讨好她,母灵长目仍旧不屈不挠。不久,小灵长目来到了人间,全城都轰动了。灵长目一家收到了许多价格不菲的礼物,他们的笼子很像家具齐全的公寓。园长怒火中烧,不允许将动物园变成住宅区。最后,双方妥协达成共识,把笼子的后半部分围起来供他们一家住,前面部分装饰成洞穴的样子。
一天,一位神学教师来到了动物园,劝说他们一家加入东正教。甚至还来了一些持不同政见者,他们建议在彼诺奇金一家的胸前挂上选举宣传牌,但他们夫妇却不想自己的住处变成了临时搭起的戏台,他们也拒绝了为商人做广告。
“我们忠于动物园,”彼诺奇金说,“我们要求宣布动物园为自由经济区,或者最好是独立的国家!”
可是,彼诺奇金一家的一切梦想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化为了泡影。动物园的饲料被残酷无情地削减了,有的动物被卖到了国外,有的杀了吃肉,还有的干脆直接放回了大自然。彼诺奇金一家勇敢地接受了考验。他们得到允许利用笼子至栅栏那块地儿种蔬菜,另外,母灵长目还为观众编织漂亮的毛衣。就这样,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所好转。
已经穿上了便服、使用电炉子做饭的彼诺奇金一家决定回归社会。他们用积蓄买下了一套不大的房子和一块地儿,把家具和笼子里的东西统统都搬了进去。
【小题1】小说采用了哪一种叙述视角?选择这样的视角有何好处?(3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情节,补写文中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3分)
  ”他开门见山地问,“     。”
【小题3】(1)“也许,我就是一个双重身份的灵长目”一句中的“双重身份”,指什么?(2分)
(2)“我们忠于动物园,”彼诺奇金说,“我们要求宣布动物园为自由经济区,或者最好是独立的国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新品种灵长目”牌子上的文字?(4分)
【小题5】该小说的主题可以作多元解读,请简要写出你的一种理解,要求有理有据。(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邻居说我弱智  刘志坚
①我搬来新居后,因住地和电话的变动,为了联系方便,就重新印了名片。我这人不善交游,很少出门。只在写到深夜时,才下楼去吃夜宵。所以搬来这大院有些日子了,左右邻居,却一个也不熟悉。想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认为自己应主动搞好邻里关系。何不送上一张名片,有个什么事,也请关照一声。
  ② 我记得刚搬进来那天,邻居好奇,问我在哪儿发财。我说我不发财,就在家里涂鸦。他们问我涂鸦是什么,赚钱么?我想,涂鸦是对自己写作的谦虚,他们不懂就算了。就实话实说:不赚钱。他们就问:不赚钱,还涂什么鸦?我无言可对。就有人低语:是个无业游民吧?随后,大家用警惕的眼神扫了我两眼,散去了。
  ③ 这下好了,明片上写得清楚,姓名,房号,电话,职业是自由撰稿人。背面还写了市作协会员,市作协主席。虽然这些,无人重视,但我没别的头衔啊。
  ④我选在傍晚下班时,挨家挨户地敲门,一家家地去送名片。
  ⑤名片即传单,人们见多了就烦。有人接过名片,问我什么意思?我说,没意思,我是你邻居了,来认个门,请多关照。对方冷冷地说:我当你是送财神菩萨的。有的面对我递上的名片,当成烫山芋,用手挡住:不用不用,还问我是不是搞传销的。还有些人不肯开门。我说,我是新来的邻居,就住你楼上。他们打开铁门,隔着栅栏答话。接过名片,扫了一眼,就一脸疑惑地说:你这姓名是真的还是假的?一转身,铁门就啪地在我身后关上了。还扔下一句:吃饱了饭撑的。
  ⑥那天下午,我从邮局取款回来,在传达室门外擦鞋。只听到有个大嗓门在喊谢师傅:老谢,新来的那个游民,你注意了没有?谢师傅说:他不上班,只每晚出去一趟。大嗓门说,这就对了,这号人獐头鼠目,昼伏夜出,埋头走路,低声说话。称自己是自由人,八成是三只手。昨天借口送名片,估计是在踩点。谢师傅嘿嘿地笑了两声:不会吧,就算是这种人,兔子不吃窝边草,哪能哩。
  ⑦我听到这里,大吃一惊,这不是在说我吗?我送名片,我深夜出门,就是小偷?难怪有人看我的眼神,总是怪怪的。我气得很想冲进传达室,揍他们一顿。但一想,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我凭什么要受这窝囊气,为了荣誉,必须消除影响。怎么消除呢?开个大会,我没那权力;写个声明,说自己不是三只手,谁又相信?想来想去,只有一家家上门,对他们说清楚,可怎么开口说呢?干脆,给每户送本书吧。一来说明自己是写文章的文化人,二来书中有自己照片,还有自传,也足以说明我的真实身份。
  ⑧又是黄昏时候,我抱着自己出版的新书,挨家挨户地分送。没想到送书,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我首先敲开了对面赵家的铁门,老赵见我抱着一摞书,就说:没错,你真是搞推销的。我忙说:我不是推销,这是我自己出的书,本院的人都送。也送你一本,请多指教。他没接书,只吃惊地说:啊,你是送书?我们院里,住的不是股民,就是赌民,还有彩民和生意人。只讲赢钱,赢利,最怕输了。你给人家送输(书),是在诅咒别人,还是弱智?说罢,哐当一声,铁门关上了。
  ⑨我立在楼道里,愕然木然,再也没有勇气敲别人的门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深刻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上却有多处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也体现了作
者构思的巧妙。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来叙述故事,可使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比较自由灵活
地反映生活。
C.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我”的情感态度,有被理解的渴望,有愤怒,有无奈,也有对庸俗世
风的批判。
D.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
【小题2】文章第⑤段详写邻居们对“我”送名片的各种各样的态度,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所写的“邻居”是一个群体形象,试分析概括这一群体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深刻啊!”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并根据你的理解,写出“我”想对“邻居”们说的心里话。(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