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
几乎每一位谈论中国艺术市场的人士,都会把艺术批评作为市场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会认为著名的、有话语权的艺术批评家的言论能够决定和左右一个艺术家在艺术界和艺术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作品的销售价格。
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现代绘画和当代艺术,当代的艺术批评给予了深刻细致的关注。各地艺术批评家们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对艺术作品与思想的剖析已经涉及大大小小的艺术创作活动,那些真正表现优秀和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作品都必然会引起批评家们的关注。
但是批评不是万能的。批评首先应当是学术的,只有真正学术的艺术批评才是开启优秀艺术品的思想之匙。对于艺术批评能够影响作品市场交易观点的论据,实质上是一些艺术史论工作者对名家作品的鉴赏评价,以及对个别艺术家作品与创作试图予以定位的剖析解构,这些批评的文句语言与行文结构已经逐渐形成格式化的相似特征,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和思想的标准。
因此,对于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必须首先为批评正名才行。
真正的艺术批评只会看重优秀的艺术创作,决不会把平庸的作品推到大众之中去,更不能把庸俗的艺术作品介绍给艺术品收藏人士;批评家之间的观点差异会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批评必须是纯学术的,不可能也做不到为了某种商业的目的或人情师承关系,运用艺术批评来推动或压制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交易买卖。只是在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买卖双方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而不考虑作品本身,也不去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所以艺术批评家们应当担当起后者的这份责任。
随着国外艺术机构、买家和收藏家对于国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艺术家也倾向于相信艺术批评是艺术品走向市场交易的桥梁,批评家们也乐于在艺术品交易中担任这种交易顾问和艺术品估值的角色。
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批评家们倾向于把自己当做一个职业,把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市场的一个环节,或是一个首要的先行步骤。批评家们更多地转向艺术策展,组织艺术展览活动或为艺术家展览撰写前言,已经蔓延成为批评家的生存状态和获得收入的主要路径。这就是批评家们纷纷走向“出台”的戏言。
批评家属于学术的才对,市场的应该是属于策展人、艺术代理人。批评家的观点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标准,坚持自己的艺术眼光;批评家要能以敏锐的智慧纵观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与发展,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去剖析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艺术家的认同和尊重,才能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品投资人士才会有信任。
【小题1】本文关于“艺术批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批评能够决定和左右艺术家在艺术界和艺术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作品的销售价格。
B.艺术批评应该针对那些真正表现优秀和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作品。
C.艺术批评能够影响作品市场交易,因而也越来越有了功利色彩。
D.艺术批评的观点差异会有助于人们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
【小题2】(小题2)对“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的关系”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批评是艺术市场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B.在当下,因为艺术批评偏离了学术,导致艺术品市场的买卖双方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而不考虑作品本身,也不去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
C.运用艺术批评来推动或压制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交易买卖的行为,会随着国外艺术机构、买家和收藏家对于国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得到缓解。
D.目前,艺术家倾向于相信艺术批评是艺术品走向市场交易的桥梁,批评家们也乐于在艺术品交易中担任这种交易顾问和艺术品估值的角色。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就当今的中国艺术批评在艺术家和艺术市场中担任的角色,提出了为艺术批评正名的见解。
B.艺术批评家们应当担当起考虑作品本身且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的责任,不能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
C.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批评家们倾向于把自己当做一个职业,把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市场的一个环节,这成为批评家的生存状态和获得收入的主要路径。
D.批评家只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标准,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去剖析一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就能得到艺术家的认同和尊重以及艺术品投资人士的信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他拥有三倍的人生
肖磊冰
1976年,从墨西哥飞往休斯敦的一架飞机里,一位70岁的老人溘然而逝。他的死讯传出后,整个美国沸腾了,许多报纸的头版都是一行大字:“休斯死了!”这个拥有别人几倍精彩人生的传奇人物,合上了他永远充满好奇的双眼,留下的是20亿美元的遗产和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
商人休斯
霍华德·休斯出生在休斯敦的一个富商家庭。作为家中独子的休斯颇受宠爱,可幼时有些孤僻自闭的休斯却把自己关在家中的车库里,拆卸组装一切他发现的机械。对于机械,他有着惊人的天赋,13岁的时候便自己组装了一辆摩托车,14岁就已经驾机飞上了蓝天。
16岁时,他的母亲因为手术失败而去世;在他刚刚年满18岁的时候,父亲也因心脏停搏突然辞世。当时老休斯的所有亲友都认为,刚刚成年的霍华德·休斯应该把财产托管起来,等上完大学再自由支配。可是在亲友眼中像个机械呆子的休斯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本来沉默内向的他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在法庭上对法官滔滔不绝地表明自己有能力掌管所有的遗产,并且提出向银行贷款买回属于亲戚的四分之一遗产。
他对媒体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员、世界上最好的飞行员和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制作人。这让有的报纸撰文慨叹,老休斯的家底会很快败光在这个毛头小子手里。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从车库的齿轮和机油中走出来的少年,不仅实现了当初三分之二的梦想,还成为一个让全美国震惊的商人。
1939年,霍华德·休斯买下了当时快要破产的环球航空公司。“二战”之后,他最早提供了横越大西洋的民用航线。这颇有战略眼光的一步,开创了环球航空在民用航空市场长达数年的独霸局面,也让他将父亲留下的遗产翻了上千倍,成为10亿级的富豪。
1965年,休斯飞机公司开发出约38千克重的商业通信卫星,开拓了欧美大陆间的电视、电话网络。 1966年,霍华德·休斯为美国制造了一艘无人太空船,这艘太空船首次登上了月球,为其后的载人登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人休斯
1930年的洛杉矶,《地狱天使》拍摄现场。
众多的飞行员不愿驾驶飞机从距地面30米的空中俯冲下来直接撞地。“没人来?那我飞给你们看!”霍华德·休斯不顾众人的劝阻上了飞机,飞机很快就从高空俯冲下来直直地撞到了地面。但是,霍华德·休斯没能在撞地前从飞机里跳出来。飞机在地上翻滚一圈,在它马上要燃烧时,人们看到霍华德·休斯艰难地从驾驶舱里爬出来跑向人群,背后不远处的飞机爆炸后冲出了漫天的火光……这就是身为电影人的霍华德·休斯,一个疯狂的制片人和导演。
1930年,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发布的《海斯法典》是相当严格的电影审查法规,它禁止电影中有接吻、暴力等“有悖道德”的镜头。霍华德·休斯,在影片《歹徒》中直接挑战审查机制。因为有情爱场面,电影被禁止播放两年。霍华德·休斯利用他旗下的125家影院强行上映,结果引发了社会轰动,影片被收回。几年后他再次强行放映,导致某个影院的老板因为“挑战社会的高尚情操”而被捕。正是因为他对《海斯法典》的对抗,引发了电影人反对这种审查制度的浪潮。
飞行家休斯
1935年的冬天,洛杉矶。因为H-1机身太短,没有人敢驾驶它试飞。于是,他决定亲自驾机冲击世界纪录。第一圈试飞就已经非常接近当时的世界纪录,可是裁判技师通过无线电告诉他,这次违反了航空协会的规则,没有做水平飞行。于是他又做了一次,这次直接打破了世界纪录,时速达566公里。兴奋的霍华德·休斯打算继续破纪录。第三次,没有成功。第四次,567公里,又一个世界纪录。霍华德·休斯仍不愿停下,又飞了第五次、第六次……突然间,引擎停止了工作,他这才发现油箱没有油了,他想操作失去了动力的H-1飞机滑翔着陆,但是飞机失控了,直线向地面坠落。在飞机即将坠毁的瞬间,他奇迹般地控制住了飞机,在一片甜菜地里安全着陆。得意的他微笑着对紧张万分的航空协会会员们说:“我创下了世界纪录,难道不是吗?”
此后的霍华德·休斯一发不可收拾。他先是驾驶改进的H-1打破了横跨美国的飞行纪录,然后又打破了横跨美洲大陆的飞行纪录和环球飞行的世界纪录,成为当时第一个打破各种飞行世界纪录的美国人。就连美国国会也为了表彰他环球飞行的功绩,专门颁发了一枚国会奖章给他。可惜向来鄙视政治家的他一直没有领这枚奖章,最后还是美国总统杜鲁门让人把奖章寄给这个桀骜不驯的飞行英雄。
(选自2013年第4期《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就介绍了霍华德·休斯去世并留下20亿美元的遗产和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的信息,这样写显得很突兀,让人难以接受。
B.霍华德·休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他可谓是成功的商人。这主要归功于他有在商业领域拼搏的智慧和勇气。
C.霍华德·休斯拥有三个梦想,可惜只实现两个。如果他为自己的高尔夫梦想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员。
D.飞行家休斯是个敢于挑战的人,成为当时第一个打破各种飞行世界纪录的美国人。但他因鄙视政治家而最终没有接受美国国会奖章。
E.这篇传记写了霍华德·休斯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详略得当,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敢想敢做又桀骜不驯的传主形象。
【小题2】请简述文章用“他拥有三倍的人生”作为标题的好处。
【小题3】文章记述霍华德·休斯童年生活和父母早逝的遭遇有什么用意?
【小题4】霍华德·休斯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带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小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化势同水火。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一种追求以仁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向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求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务于德。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于所未见闻者不能生其心”。戴震则提出了“德性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性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德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对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性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支撑。尽管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敬事而信的作风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等。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吸收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恕”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己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儒学和科学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B.儒学和科学的旨趣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C.儒家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孔子曾明确提出“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等主张,来强调以德摄知的重要。
D.在儒学看来,正是因为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所以,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小题2】下列关于“儒学所求之善对科学之求真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B.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学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
D.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提高研究效率的目的。
【小题3】依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儒学对现代科学的积极作用的一项是(   )
A.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有一定助益。
B.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儒学所求之善的规范。
C.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
D.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上,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不知“儒服”
①峨冠博带,长襟宽袖,近来重受青睐。前不久,百名专家呼吁北京奥运采用“汉服”,同时声称“要立法让大伙全部穿‘汉服’”。4月23日《河南商报》报道,开封市长宣布支持“满城宋装”的“倾城计划”,并且说:“为了推行宋装,我想我会带头穿。”看来,古代衣冠已经成为今天一些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②这让我想起孔子不知“儒服”的故事。《礼记·儒行》记载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杨天宇《礼记译注》把这一段翻译成白话文,说:“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的服装,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少年时期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衣服要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③孔子是儒家的开山祖师,鲁哀公尊重他,以为他穿着的就是“儒服”。这似乎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既然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印度有纱丽,中国人当然就应当穿“汉服”、“宋装”;既然和尚穿袈裟、道士穿道袍,儒家学者当然也应该穿“儒服”。如果用开封市长的眼光看,孔子不但应该穿“儒服”,而且应该“带头穿”。可是,孔子却不免让人大失所望,他____说自己穿衣服一贯入乡随俗,不是“儒服”,______________特别申明,自己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儒服”。作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先生如此特别申明,其中三昧,颇堪玩味。
④孔子不知“儒服”,而且,对古代衣冠也不感兴趣。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衣帽是“传统文化的记忆”,是一种“符号”,那么,以复兴尧舜之治为己任的孔子,肯定会对尧舜衣冠特别关注,热心倡导。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鲁哀公想知道舜戴什么样的帽子,一连问了三遍,孔子却毫不理睬。鲁哀公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回答?孔子说:古代王者衣冠朴拙,蒙头绕颈,并没有什么讲究。是他们“好生而恶杀”的政治品格,给天下带来一片和谐景象。“君不问此,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在他看来,古人穿什么衣裳戴什么帽子,不是后人需要特别了解的问题。不去研究尧舜之治的成功之道,却去关注舜戴什么帽子,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
⑤孔子不知“儒服”,但是,并非说孔子对衣服没有研究。相反,孔子很注意衣服的美观与得体,《论语·乡党》篇就有专门的心得。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说:“穿的衣服怎样配颜色,他也很有眼光。现代的女裁缝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孔子要用黑羔羊皮袍子配黑面子,白羊皮袍子配白面子,而狐皮则配黄面子。孔子在衣裳上,也小有发明之才。他盖的被子超过他本人的身长一半,这样好免得脚冷。为了方便做事,他要右袖子比左袖子短。”不过,孔子不主张追求时髦,对华装丽服不羡慕,对破衣烂衫不歧视。他反对衣帽取人。《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然则夫章甫、屦、绅带而笏者此贤乎?’孔子对曰:‘不必然。’”他认为,衣服的品格,不能等同于人的品格。一个人穿的衣裳高档,不等于他的品格高尚。他的学生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论语·子罕》),一点也没有什么不自在,他感到很欣慰。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钱穆《论语新解》解释说:“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干净,留有许多龌龊渣滓。纵有志,亦是虚志。道不虚行,故未足与议。”当年大红大紫的慕绥新,从衬衫、领带、西服、皮带到皮鞋,全是世界名牌,到头来证明不过是个大贪官,可谓鲜活例证之一。
孔子不知“儒服”,所以,儒家学派流传一千多年,没人能穿上“儒服”。《清诗话》下册有钱泳《履园谭诗》,记亡友蒋敬斋轶事,说:“敬斋名溶,长洲诸生。年二十许,辄喜讲道学,言语坐立不苟。尝自制寝衣,长六尺余,本《论语》所谓‘长一身有半’也。余笑谓之曰:‘古之寝衣,似即今之衾被,恐泥古太甚。’敬斋愕然曰:‘吾过矣,吾过矣!’至于下拜。其风趣如此。”可惜,今人只肯闹蒋先生这样的笑话,却绝不肯像蒋先生这样认错。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由于 才会C.不仅 而且D.一边 一边
【小题2】第④段画线词语“舍本求末”的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⑤段论述,请概括孔子关于衣着方面的观点。
【小题4】第⑥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
【小题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述孔子不知“儒服”的典故是为了批判现在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汉服热”。
B.本文第③节中孔子“特别申明”自己不知“儒服”为的是强调自己不穿儒服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有儒服。
C.文中大量引用文献典故,论述了孔子不知“儒服”的背后是重视实际意义不盲目追求外在形式的精神。
D.文章最后一节里的“笑话”是指开封市领导不了解服装文化的内涵而附会其意导致犯下低级错误。
【小题6】本文针对的是哪一种文化现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嘹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长。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住。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副班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副班长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班长不同意,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
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令非昔比。水泥围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老娘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钟海强本是个旱鸭子,刚到部队时水土不服,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长为人民海军的指挥员,巡航中能够“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
B.小说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南海风光的美丽迷人,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即将告别军营的钟海强舰长内心对南海的依恋和不舍。
C.20多年过去了,守卫358号礁盘的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新战士,但礁盘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D.文中先后两次写到钟海强“眼眶湿润”,这两次“湿润”的内涵相同,都是表现钟海强再次踏上曾经驻守过的礁盘时的激动之情。
E.小说塑造了海军官兵的英雄群像,他们坚守海防前哨,经受住了艰苦的自然环境的考验,忠实地履行保卫祖国海疆的神圣职责。
【小题2】钟海强当兵时的副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老娘土”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亲的体型
李登建
父亲的体形很不好看——如果是别人,我可能会使用“丑陋”一词——父亲的脊椎严重弯曲,背部隆起拱形的大包;腿是罗圈腿,腿弯子下布满了筋疙瘩;手指头伸不直,酷似秋后的老豆虫,十冬腊月,这些老豆虫的纹路就裂开,吓人。今年冬天父亲到我这里住了两个月,晚上给他倒洗脚水时我发现,他的脚板竟也里凸外拐,脚趾变了形……
注意到父亲这样子我内心很不好受,老在头脑中盘旋、撞击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男人的骨头究竟能承受多大的重压?那年我在邻居家见过老槐大叔制作车边,把槐木解成一根根二寸厚的木条,放在谷糠火上熏烤,到木条滋滋冒油的火候,光着膀子的老槐大叔抓住木条两头,使劲往怀里窝。随着他绷得紧紧的三角肌上慢慢渗出细汗珠儿,槐木的细胞组织一点点遭到破坏,一根笔直的木条硬硬地窝出了弧度,再不能复原。我觉得,我父亲的骨骼就是被类似这样的一种力量扭曲了的。
远离了他的村庄,整天一个人困在我为他收拾的小屋里,父亲非常寂寞。神情呆滞,步履蹒跚,对什么都索然无味,连电视都懒得看,吃了饭就缩进沙发,一动不动地熬光阴,像一团暗灰。父亲有时实在憋不住,见我有闲空,就说他早年经历的事儿,说得津津有味,像一头老牛在倒嚼。从这里我了解了父亲年轻时贩过水果,夏天贩杏、桃,秋冬是山楂、柿饼。从南山里进货,到北乡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前后两只竹篓一般能挑一百多斤,微绿色的散着淡淡清香的槐木扁担一走一颤悠,看起来有些情调,但对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那滋味却是有一窝虫子趴在肩头上撕咬,疼痒难忍。乡下人吃水果谁舍得花钱买?都是拿末场粮食换。少年的担子始终不见轻,往往货物出手了,竹篓里又盛满了粮食。晚上回来肩膀像烂杏儿似的。一开始,少年吃不了这苦,想撂挑子,起码在家歇三五天,但都不行。次日找块棉垫子垫上又上了路。
逼父亲上路的,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爷爷肩膀上的茧子早已有铜钱那么厚,噬咬父亲的那窝小虫儿是不敢到这里来的。爷爷嫌父亲磨蹭,急脾气的他走不了慢道,一抬腿一里路出去了。南山山腰飘下来的小道像风中的一匹布,东倾,西侧。全身的重量一会儿集中到两个脚趾尖,一会儿转移到脚孤拐上,脚板一会儿扯成锐角三角形,一会儿又扯成不规则的梯形。父亲正在山坡上战战兢兢,朝前一望,爷爷却没了影儿。他急得直想哭,可是哭不顶用,还得咬着牙、咧着嘴追上去。
后来爷爷老寒腿发作,就在家侍弄庄稼。父亲又有了新伙伴,是老槐叔的二哥二柏。人家当木匠的父亲专门给他打了一辆小推车,二柏推着这辆独轮车,吱吱扭扭地在乡路上留下一串串古调古韵。父亲与他年纪相仿,又生性要强,一起走路自然不甘落后,可想这是多么残酷。不过,这时父亲的肩膀上也结了爷爷那样的硬茧,而且磨出一个宽阔的“平台”,扁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悠然地滑来滑去,走着路,说着话,担子不经意地就从左肩换到了右肩,就像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如果高了兴,旁边有观看的,他还能让扁担在平台上转几个花儿。父亲和二柏起货回来,一路说笑、玩耍,颇多乐趣。
父亲的小贩生涯到实行土改才结束。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大伙选他当组长,他心气盛,很负责,搞得比别的组好。这也拴住他,出不了村了。但他那条油光放亮的扁担却仍不离身。下地,父亲像随手往水里丢一条鱼,把扁担往地头草丛里一丢,尽管干活去。中间休息或者收了工,他就去拔草。拔草,父亲可是个好把式,以手代镰,他有十个发绿的指头,简直就是锋利的铁钩,连草根都能抠出来。不大工夫,两捆草就有了。他抽出扁担,抹一抹上面的土,一头一个,不前沉不后沉。那年月,草就是好东西,能卖钱,虽然一大捆卖不了三五分,但积少成多,家里打酱油醋,姐姐买件花衣裳,后来我上学买纸笔,都靠它。实际上爷爷已置了一辆小推车,然而分家时父亲把这辆崭新的车子让给了他弟弟,他要了那条扁担,他说还是扁担好使。我记得有一年打棉柴,一上午夹完了棉柴,下晌打捆,父亲抱来一抱,我管着踩扁,如此一层层地加,直到我在柴垛上晕高儿,打好的柴捆大而结实。父子捋一把灰白头发上的草屑,穿上扁担,挑起两捆就走。我跟在他后边,父亲的整个身子都被柴捆挡住,我只看见他两个肩膀一晃一晃……
父亲就是这样晃着膀子,一步一步,走进了他生命的夕阳里。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七十多年的沉重岁月完成了对父亲的雕塑,使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农人的形象。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
(有删改)
【小题1】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2】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父亲的扁担?
【小题3】 如何理解划横线的句子“凝望着它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作者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突出。请举出本文最突出的两种写作手法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