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灵长目轶事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维克托
人事科科长把彼诺奇金叫到了办公室,通知他公司裁员,他被解聘了。他不得已来到了劳动力市场,可转了半天也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于是,彼诺奇金只好在大街上四处游荡。不知不觉他走进了一家动物园,发现这里的动物都过得不错。你瞧,住的地儿是免费的,而且设备齐全,吃的呢,合乎标准,除此之外,每天还能和游客愉快地交流。“唉,我怎么不是动物呢?”彼诺奇金甚感遗憾。突然间他看见一块写有“灵长目”字样的指示牌。“也许,我就是一个双重身份的灵长目,”他琢磨着,“总体上说,我是一个有理想的现代人,从某方面说,我又是一名实用数学方面的专家……假如我要是呆在动物园里,是不是一件挺不错的事?”
“就这么定了。”彼诺奇金暗下决心,便去找园长。
  ”他开门见山地问,“     。”
园长先是略显有点吃惊,可转念一想,动物园里若有一个奇特的展览品,肯定会提高参观率。
就这样,彼诺奇金住进了一个二十平方米的笼子里,和其他灵长目一样,饲养员把饲料放到他跟前,香蕉,还有其他水果彼诺奇金全部纳于囊中,而那些茎、嫩枝什么的都被他厌烦地扔到一边。彼诺奇金有点难为情地换了套别的装束,可有什么办法呢……从早9点到晚8点彼诺奇金穿着亚当式服装在游客面前大胆地表演,只有午休时候他才能钻进洞里,躲到墙后面,穿上衣服,扎上领带,躺在干草堆上休息一会儿。
游客们看见笼子前面立着一块“新品种灵长目”牌子,而笼子里蹲着一个三十来岁、光着身子的男子,人们不敢相信,但当他们仔细读完牌子上的文字之后才放下心来。原来上面写着:此类灵长目主要生存在欧亚大陆的城市热带丛林里,其生活方式无规律;擅食块根植物、草和熟透的果实;极易饲养和驯服;擅长声音模仿;繁殖条件不限。此雄性灵长目于今年5月18日引进本动物园
“哎呀,简直太像我的老儿子了!”一个老太太说着从袋子里掏出一个挤软了的西红柿扔给了彼诺奇金,“吃吧,孩子!”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彼诺奇金在笼子里跑了整整一天,一会儿抓着栏杆爬上爬下,一会儿从木制跳板跳到角落一边……不知是谁扔给他一个小镜子和一副破眼镜,在人们兴高采烈的笑声中彼诺奇金出色地扮演了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中的各种角色。
一天,下班了,园长来看他,满怀感情地握了握灵长目的手,提议给他发奖金。彼诺奇金对此振振有词,他反对这样做,说,钱对他来说没有什么用,最好在他的那份口粮里再加上两杯白兰地。
园长同意了,但彼诺奇金必须答应每天要练习新的表演节目。“要记住那上面写的!”园长指着树后面的一个大宣传牌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彼诺奇金真的就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几天之后他练就了一身新本领,他在大腿上缠上绷带,然后击打一些小碎石取火,转眼间笼子里就冒出一个令人温馨的小火堆。观众欣喜若狂,纷纷把一块块肉扔给他,彼诺奇金就在火堆上烤出香喷喷的肉串来。每每观众喊他彼佳时,彼诺奇金都很乐意地回应,和观众握手,滑稽地做各种模仿动作。唯一遗憾的是,他暂时还不能说话,他和园长交谈也只能说那么几句,园长害怕别人会听到。
一天,彼诺奇金向园长提出繁殖的问题。园长想给他配一个小猩猩,但彼诺奇金说,他不想生出杂种来,要求单独配一个纯种的灵长目。
“我上哪儿给你弄啊?”园长哼了一声,“哪里有像你这样的呀!”
“您错了,”灵长目反驳说,“很快就会有的,而且还不少呢。”
他说对了。6月份城里失业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这其中不乏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彼诺奇金比比划划向一位可爱的女大学生表达了爱意,姑娘呢,把胳膊直接伸进笼子里搂住了他。园长被他们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在约定的时间园长为新人送上了祝福和礼物。
小家庭组建了起来,日子过得也不错,只是女主人坚决不同意在观众面前表演节目。彼诺奇金使出浑身解数哄她、讨好她,母灵长目仍旧不屈不挠。不久,小灵长目来到了人间,全城都轰动了。灵长目一家收到了许多价格不菲的礼物,他们的笼子很像家具齐全的公寓。园长怒火中烧,不允许将动物园变成住宅区。最后,双方妥协达成共识,把笼子的后半部分围起来供他们一家住,前面部分装饰成洞穴的样子。
一天,一位神学教师来到了动物园,劝说他们一家加入东正教。甚至还来了一些持不同政见者,他们建议在彼诺奇金一家的胸前挂上选举宣传牌,但他们夫妇却不想自己的住处变成了临时搭起的戏台,他们也拒绝了为商人做广告。
“我们忠于动物园,”彼诺奇金说,“我们要求宣布动物园为自由经济区,或者最好是独立的国家!”
可是,彼诺奇金一家的一切梦想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化为了泡影。动物园的饲料被残酷无情地削减了,有的动物被卖到了国外,有的杀了吃肉,还有的干脆直接放回了大自然。彼诺奇金一家勇敢地接受了考验。他们得到允许利用笼子至栅栏那块地儿种蔬菜,另外,母灵长目还为观众编织漂亮的毛衣。就这样,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所好转。
已经穿上了便服、使用电炉子做饭的彼诺奇金一家决定回归社会。他们用积蓄买下了一套不大的房子和一块地儿,把家具和笼子里的东西统统都搬了进去。
【小题1】小说采用了哪一种叙述视角?选择这样的视角有何好处?(3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情节,补写文中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3分)
  ”他开门见山地问,“     。”
【小题3】(1)“也许,我就是一个双重身份的灵长目”一句中的“双重身份”,指什么?(2分)
(2)“我们忠于动物园,”彼诺奇金说,“我们要求宣布动物园为自由经济区,或者最好是独立的国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新品种灵长目”牌子上的文字?(4分)
【小题5】该小说的主题可以作多元解读,请简要写出你的一种理解,要求有理有据。(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史传文化最早的经典作品是据说为孔子所作的《春秋》。《春秋》有史有传。比如《春秋》为史,《春秋》三传为传。中国古代文体史上,传依附经、相对于经而存在。经为纲,为概述,为抽象的道理;传为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从史与传的关系上看,则应该是史为史实,传是借由史实表达的史识。但实际上,孔子著《春秋》,有微言大义之说,本就是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并无纯粹的客观性可言。传要进一步阐明和凸显经中的道理,其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就更要远胜于经的微言大义了。(明)李贽云:“传始于左氏……顾意主劝惩,虽诬而不为罪。”李贽因此认为,史传本不以真实性为上。《春秋》三传,都以解释、凸现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可见“传”本来以示意、明义为本,而非以追求客观真实为本。就此而言,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演义性质: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
司马迁则开拓了文学化的叙事学原则。司马迁写史,命名为“记”,应该是有其深意的。以记录为名,强调的是纪实性。这似乎成了中国正统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基本前提。《史记》确实有信史之誉。但它真正的贡献远不仅仅在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史记》最突出的价值,是它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中国历史叙事中的传人传统。司马迁为个人立传,叙写个体性人生,通过丰富的情节与细节描写,塑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重视传说材料,富有传奇色彩,甚至有意追求传奇性效果,从而使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具有超越于现实人生的想象性创造性质。
先秦古史本有记言记事传统,到司马迁始确立了记人传统。在司马迁那里,一定程度上历史确实走向了传奇——这实际上也是它超越《左传》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神话、传说、英雄传奇作为一种 “原始文化遗留物 ”,在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里,留下了大量的或清晰或隐晦的印痕。有必要指出的是,传说的失真与历史记载的失真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基于夸饰的心理需求和寄托的情感、精神需求,后者则基于正史写作的基本理念,基于现实与价值观的束缚。
因此,对于后世中国的叙事文学创作来说,司马迁《史记》叙事学最大的启示便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想象性创构和虚构。这一叙事理念被(清)高珩概括为 “笔补造化 ”。“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笔补造化”后来成为中国俗文学——尤其是讲史文学—一个最基本的创作原则。后世的俗文学创作者,即使是讲史,其创作理念也与实录无关。纪实性的历史叙事最终直接导致了虚构性叙事文学的出现。
节选自彭亚非《笔补造化与好异重幻的超常态审美需求——中国叙事文学的传奇意识初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体史上,经是概述,是抽象的道理,传则是从属于经的,是对经的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
B.《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
C.演义,指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中国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这一特点。
D.《春秋》三传,以解释、凸显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这是其远胜于《春秋》微言大义的地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最突出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历史的纪实,而在于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
B.《史记》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其中包括历史叙事学中的传人传统和传奇色彩。
C.传说的失真基于夸饰的心理需求和寄托的情感、精神需求,与历史记载的失真性质不同。
D.《史记》叙事学给后世中国叙事文学创作的最大启示,便是后人概括为“笔补造化”的叙事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通过“诛”“弑”的选用,表明自己的态度,可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B.《左传》为“《春秋》三传”之一,对于其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李贽认为“虽诬而不为罪”。
C.就突出历史人物个性的刻画与传奇性的描写来看,《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三国演义》建立在《三国志》的基础上,但仍有大量的想象性创构和虚构,其体现的创作理念与实录无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呢?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
②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③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就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④真话和真理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真话指的是真心话,而真理则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道理。真话并不等于真理,真话未必全是真理。但既然写作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真话,也应当用来表达真理;既然写作是一种社会责任,作者就应当具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感。
⑤虽然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写的句句都是真理,但在写作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即使如此,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当文章发表后自己回头再看时,还往往会发现存在思虑不周的偏颇之处。倘若作者自己没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之心,写作不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和严谨推敲,那就势必会形成写作的粗制滥造、信口开河。
⑥文学创作需要虚构,也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并不矛盾。但文学创作不能只满足于“说真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指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代表性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只靠说自己心里的真话是远远不够的。作家心里的有些真话,也未必是符合现实社会真实生活的。作家必须在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正确把握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依靠深刻生动的形象思维,经过艰辛的集中、概括和提炼过程,方能塑造出令人感动和信服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⑦写作是人类传播和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必须具有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力弘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选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有删改)
【小题1】对“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写作(文学创作)又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这就决定了写作不能讲写作者的真心话。
B.真话不等于真理,写作(文学创作)如果只讲真话就不能表达真理,而会把作者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借艺术形式展露出来,严重地玷污圣洁的文学园地。
C.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写作之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应深入思考,讲真话。
D.写作(文学创作)需要说真话,但不能只满足于“说真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艺术真实,这只靠说自己心里的真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虚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先引用古语引出“写N___NN作讲真话”的话题,接着用一问句,激发读者思考,然后再借用季羡林的名言,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点。
B.②③两段分别从写作与读者的关系、写作的社会效应两个角度,阐述了写作不能只注重讲真话和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C.④⑤两段从真话和真理概念的不同入手,阐述了讲真话与求真理的有机统一关系,强调写作者应当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
D.⑥段与前四段形成了递进关系,阐述了讲真话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写作(文学创作)要讲真话但更应该注重虚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作者应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
B.即使写作时经过深思熟虑,因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文章仍会存在思虑不周的偏颇之处,也势必会形成写作的粗制滥造、信口开河。
C.作家只要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依靠形象思维,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过程,就能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D.写作是人类传播和传承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必须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弘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小题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小题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让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后来,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求援,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
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美国,钱伟长常常夜不成寐,心头惦念着祖国的命运。他决定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把自己学到的一切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她,他暗中开始做回国的准备,1946年春,钱伟长以探望久别妻子为名多次恳求,终于获准探亲。为了避免别人的注意,他只带了几件简单的行李,装上了最必要的研究资料,其他一切东西,连应领的工资和他最心爱的大量书籍杂志、资料卡片都原封不动地留下了。1946年5月,这位海外游子投入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46年5月,钱伟长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47年,有人带来美国有关方面对钱伟长全家赴美工作生活的邀请。在表格最后一栏,要求宣誓一旦中美交战要忠于美方,钱伟长明确填“NO”,予以拒绝。
②1951年,钱伟长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1956年他和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在教育事业方面,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力学工作者,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③80年代,在70高龄之后,他又创办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出版了《应用数学和力学》(中文版、英文版)及《中国应用数学和力学进展》(英文)两种杂志,继续指导了11名硕士生、38名博士生。
(以上链接均选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
B.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多年来各学派学者对平板和壳体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没有找到内在联系,钱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都相似。
D.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E.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杰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
(2)1942年之前,钱伟长的求学生涯有哪些不平凡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一名科学家,钱伟长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分析。
(4)一名理科几乎是零分,英语也没学过的学生,却凭着作文和历史的满分成绩进入清华,还能转学物理并成为科学巨人,你认为有哪些主客观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属于我的马
李娟
有一个人欠了我们家很多钱,现在却死了。按穆斯林的札性,不还清生前的债务是不可入葬的。但他的家人实在拿不出钱来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我妈,要求抵债。我妈很为难,打电话来同我商量该怎么办。
她说:“你说我要马做什么呢?"
我说:“自己留着骑呗!”
她说:“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那个!”
我说:“那就不要了呗!"
她说:“可是我又想要得很……"
我说:“你要它做什么?”
她说:“自己留着骑呗!”
我:“……①”
到了下午,她又兴冲冲打来电话:“娟儿啊,我决定了,那马我留下了,我要把它送给你!下礼拜我给你牵到阿勒泰市里去啊?!”
我吓一大跳:“我要它做什么?”
“可以骑着去上班啊,你们单位那么远的。”
“有自行车骑就可以了。”
“自行车还得去蹬它。马多好啊,一点儿力气也不必费。到了单位就放在地委大院里,让它自己去找草吃。回到家就拴在后院的大柳树上,河边草也多……”
我:“……②,它认识红绿灯吗?”
挂上电话后我又仔细想了想,别说阿勒泰市里了,就是在阿克哈拉村,我们家也无法养马的。首先我们草料不多,那些全是给鸡鸭准备的,鸡鸭都可能不够吃,哪还能顾得上马?到了冬天,草料就会贵得要死,哪里买得起啊?而冬天又那么漫长。
再说,院子虽然大,杂七杂八堆满了东西,哪里还有地方拴马?
我估计,马牵进家后,处理它的惟一方法大约就是宰掉吃肉……呜呼!如果养马只是为了吃肉,生活该索然无味到什么地步?
还在两年前,妈妈还一心想买匹马的。那时家里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好,到了冬天,河面冻了厚厚的坚硬冰层,去挑水除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昨天破开的那个冰窟窿一夜之间就会仍冻得结结实实。
我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如果套牲口拉水的话,既不费人力,而且一次就可以管够拉三四天用的,又省了麻烦。
那一年夏天非常热,蚊虫像浓浓的黑雾一样,在低处翻涌鼓荡。可是,为了给将来的马或者小毛驴准备过冬的草料,一家人仍然要出去拔草,那个罪受的!
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
在大地上打出一个深深的洞,然后遇见水,这真是神奇的事情。一个人在井底用短锹掘土,另一个人在地面上把土一桶一桶吊上来。漫长的劳动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渐渐睁开了眼睛。
至于马,已经可要可不要了。
但是,哪怕到了现在,拥有一匹马——这仍然是多么巨大的愿望啊!至于被一匹马带着,风驰电掣地奔向远方,那情景让人一想到便忍不住心血沸腾。
阿勒泰虽然是小地方,但好歹也算是城市了,车流不息,街道两边招牌拥挤。但是我就曾经就看到过有人就在这样的大街上策马狂奔。那是真正的奔跑,马蹄铁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敲击清脆急促的声音。两边车辆那么多,那马儿居然视若无物。要是在乡下,远远地看到前面车来了,骑马的人都会立刻勒马让到路基下面的,怕马儿受惊驾驭不住。
我看着那人驾着马一直消失在街道拐弯处,才意识到他们刚才闯红灯了。
虽然是牧业地区,但转场的大批牲畜是不允许上街道的,牧业经过时将远远绕过城市。但对于马,好像没听说过什么特别的规定。因此在奇怪完为什么会有人在街上骑马之后,很快又开始奇怪为什么没人在街上骑马。
富蕴县则不一样,有人高头大马地经过身边,是极寻常的情景。至于阿克哈拉,就更不用说了。但无论如何,我妈也不该会有那种想法,搞一匹马给我让我骑着上下班?太酷了。想像一下吧:有朝一日,自己骑着马去行署或者教育局送文件……一定让人叹为观止。
假如我有一匹马,我能为它做到什么,才能真正得到拥有一匹马的乐趣呢?
我得把房子搬到城郊阿勒泰牧场上,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来盖房子。得开垦出一块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得嫁给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养马的N多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否则我永远不真正能拥有一匹马。
我还想再打电话问问妈妈关于马的事情,但想来想去,终于没有打。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小题1】怎样理解画线句“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否则我永远不能真正拥有一匹马”的含义?(3分)
【小题2】文章主要围绕“马”来写作,请据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4分)
【小题3】文中①②两处都使用了省略号,请根据上下文,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活动。(4分)
【小题4】作者当时并不拥有那匹马,为何文章题目却是“属于我的马”? (5分)
【小题5】在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还想再打电话问问妈妈关于马的事情,但想来想去,终于没有打”,“我”为什么没有给妈妈打电话?你觉得“我”最终会同意妈妈的意见接受那匹马吗?请予以探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