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8分)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白
 
② 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竹叶稻叶荷叶柳叶、鱼鳞瓦油纸伞乌篷船青石桥,打湿了衡山庐山黄山峨眉山雁荡山、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还有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还有那清清甜甜的黄梅子黄梅雨横梅戏。
③ 南方落雨的时候,北方总是落雪,雪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大寨梯田草原敖包黄土窑洞,覆盖着三边三秦三晋雁门关嘉峪关准噶尔柴达木克拉玛依锡林浩特,还有渭河黄河塔里木河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 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的生命在呐喊,高亢悲愤的嗓音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 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落雨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 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南方多流水,正像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一样,清清流水让南方像桃花般妩媚多情,苏州、杭州、桂林,精致的城郭荷叶一样浮在南方的流水之间,黄梅锡剧越剧和那多如芝麻绿豆的采茶调秧歌调,都像南方甘蔗一样甜。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秧歌蝴蝶。杜十娘沉百宝箱于逝水中,李煜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便是南方,南方多水多桥多菱藕多莲花,出诗歌出才子出美人 南方茶叶嫩得像春天的心尖儿,瓷器青得像头顶上的一片天,还有徽州大山里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和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有了这两样宝贝,唐伯虎与唐后主当然要舞文弄墨……
⑥ 大平原大草原大戈壁,在中国的北方,西伯利亚寒流席卷国土的时候,就像一匹骏马穿过暴风雪和沙尘暴驰骋在我家园上空,驰骋在我瑰丽的想象之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便是北方,不多的雪水融进一条叫黄河的河流.泥浆血浆似的流水凝滞不动,汉民族就在它两岸玉米高粱似的遍地生长,这是寒冷干旱的北方,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但苦劣的生存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秦始皇、李闯王、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发生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北方天地的壮阔和生命的壮美注定了北方男儿个性的张扬与心胸的宏大……
⑦ 南北地理不同肯定要造成生理差异,进一步会在文化心理人格上留下影响,例如北方多琵琶唢呐,南方多二胡洞箫;刘德海在北方弹的是“阳关三叠”、“十面埋伏”;华颜均在南方演奏的是“梅花三弄”、“二泉映月”。当北方的陈忠实贾平凹在写作《白鹿原》、《怀念狼》时,南方的叶兆言苏童正在构思《夜泊秦淮》、《妻妾成群》。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中,北方将士骑马饮酒佩剑打仗豪情义气歃血盟,刎颈之交桃园三结义,而在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里,南方才子则划船吃茶提笔赋诗秀才人情纸半张,文人相轻老死不往来。北方和南方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时空,北方在西北风中脚踏坚实的大地,而南方则在东南风轻飘飘地浮起来。
⑧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⑨ 正像北方的雪会一直落下去一样,南方的雨也不会有停止的时候。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粱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西北风中的白杨像壮汉冲冠的怒发,南方春雨里的杨柳像美女飘洒的青丝。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行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的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大洋西岸;因为,北方南方就在地球东方。
【小题1】文章题目“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第四自然段写“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落雪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有何作用? (4分)
【小题2】南方的落雨和北方的落雪有什么异同点?(4分)
【小题3】文章最后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南北方的人文地理文化差异表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瓦,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难怪贝聿铭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的鱼鳞瓦顶,他对此情有独钟。

同样作为建筑师,张开济之子张永和先生,对于这些由鱼鳞瓦所呈现的灰色,拥有着和贝聿铭先生同样由衷的情感。这位从小在奶子胡同里长大的建筑师,对这样的鱼鳞瓦再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装点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的绿色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他说的真好,特别是他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真的是太好了。是的,只有北京房屋上面那些瓦,才能呈现一片瓦浪如海。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是在灰色的层层瓦浪的衬托下,才呈现,才拥有的。

在我的童年,即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想贝聿铭先生看见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这才是老北京,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色彩和力量吧?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

 对于那时候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气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另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浸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平整的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断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和游戏带给我们的欢乐呢?还曾经有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其实,这种狗尾巴草,童年时就曾经见过,它们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风吹日晒,瓦缝之间一点点可怜的泥土早就风干,变得很硬,不知道狗尾巴草是怎么扎下根的,一年又一年,总是长在那里,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强而持久。

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新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却被楼房遮挡得看不到远处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我忽然想起余光中先生写过的一首题为《狗尾草》的小诗:

最后呢,谁也不比狗尾草更高,

除非名字上升,向星象看齐,

去参加里尔克或李白。

此外,一切都留在草下。

在我的眼前,在那一片灰色的鱼鳞瓦前,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应该改成这样:此外,一切都留在瓦浪下。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有删改)

(注释)里尔克(1879-1926),奥地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把鱼鳞瓦比作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既开篇点题,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北京四合院房顶瓦的独特之处。
B.文中之所以说“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说得“太好了”,就是因为此句蕴含了张永和对鱼鳞瓦由衷的喜爱之情。
C.作者选取四合院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以及往昔儿童们的游戏等片段,但都围着房瓦展开,都是鱼鳞瓦下的生活展现。
D.文章将鱼鳞瓦与某些老房子换下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平整的坡顶进行对比,突出了鱼鳞瓦的美观、结实等特点。
E.文末改“一切都留在草下”为“一切都留在瓦浪下”,这既突出了狗尾草,又兼顾到鱼鳞瓦,显得文脉贯通,章法严谨。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小题3】文章三次提到瓦缝狗尾草,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小题4】从全文来看,文章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进行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马君武
马君武,字贵和,广西桂林人,学者,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初,马君武怀疑宋教仁倒向袁世凯,对宋“言语讨伐”。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马君武一耳光,马君武“奋起还击”,重伤宋教仁左眼。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1917 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但如此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他是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他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马君武的同代人,显然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这位校长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1936 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1939 年,59 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
1940 年,马君武逝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马君武接受老友的建议,顺应形势需要,开始投身并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他以教育家的眼光和作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B.马君武是留德博士,才华过人,有很深厚的翻译功力。座船被军阀袭击,数千册书籍和诗文译稿完全丢失,使他十分心痛,于是出巨资购买了康有为的藏书。
C.马君武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在任期间发生的三件事——还击宋教仁,杖打李肇甫,拳殴苏曼殊,体现了他勇武好斗性格特点。
D.马君武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时,居所门前的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表明马君武怀有为壮乡培育佳弟子、为八桂输送栋梁才的雄心壮志。
E. 这篇传记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否定了前期马君武的不合时宜的举动和做法,高度肯定了从事教育事业以后的贡献。全文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小题2】马君武在恢复国民党党籍的表格上“何时入党”一栏填了“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的话。请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4 分)
【小题3】马君武为什么会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请简要概括其原因。(6 分)
【小题4】请结合马君武的个性和人生经历,谈谈你对他从“从政”到“从教”这种转变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父亲的斑马线
刘会然
刚来城里几天,父亲就像失去阳光的麦苗,病怏怏的。
  我劝父亲多去公园里走走。
  公园就在我们房子对面,横穿一条大道就到了。公园很大,风景秀丽,活动的人也多。
  父亲说,横亘在房前的大道上车辆川流不息,很麻烦。我告诉父亲,过大道时走斑马线,所有的车子都会停下来让你,很方便的。
  父亲说,真的吗,斑马线这么神奇?
  我说千真万确。
  父亲好奇问,什么是斑马线,是留给斑马走的线吗?我笑了起来:城里哪里有斑马,是大道上用白漆漆成的像斑马颜色一样的线。斑马线是方便路人横过大道。我再一次告诉父亲,在斑马线上行走,所有的车子都会停下来让你。
  父亲问,是所有的车辆吗?我说是的,是所有的车辆!
  父亲还是不肯相信。我亲自带他过了一次斑马线之后,父亲啧啧称奇,说城里人真文明,乡下的车都是在路上横冲直撞的,怪吓人。
  父亲再问,在斑马线上要是车辆不停下来让行人将会怎样?
  我说交警会严厉的处理他,罚款,扣分,严重的还要吊销驾照。
  父亲说,好,城里的制度就是好。
  闲着的时候,父亲就一个人去对面的公园里散步。开始过斑马线时,父亲还是畏首畏脚。几次过后,父亲总算放心了。渐渐的,每次过斑马线,父亲总是挺胸昂首,巡视着来往的车子,活像是一个检阅军队的大将军。
父亲说他喜欢这种感觉,走在斑马线的时候,所有的车辆都齐刷刷的停在脚下,父亲说就像检阅自己饲养的那群整齐划一的鸡鸭一样
  公园里散步的,遛鸟的,逗狗的,多是成群结队。他们都是一些退休了的城里人,饱含城里人的气质。
  父亲不懂遛鸟,不懂逗狗。父亲想,城里人真怪,让鸟在天空、树上鸣叫不是比在笼子里更动听吗?还有,让狗猫它们自己走就是了,为什么要用根粗粗的绳索拴在脖子上,狗和猫不是都有灵性,知道回家的路吗?
  那次,父亲对一遛鸟的大爷说,你爱鸟吗?大爷说,你不是废话吗,我每天喂他最高级的饲料,还放交响乐给它听。父亲说,既然你爱鸟,你干嘛要把鸟儿关在笼子里,像坐牢一样。
  大爷剜了父亲一眼:你乡下来的吧。
  那次,父亲对一个逗狗的大妈说,你爱狗吗?大妈说你不是废话吗,我每天都要跟她美容按摩,晚上我们还是同睡一张床的。父亲说,既然你爱狗,你干嘛不放开绳索让狗儿自由玩耍。
  大妈啐了父亲一句:你乡下来的吧。
  以后,公园里的城里人看到父亲走近,都纷纷躲闪。乡下来的父亲孤零零的。
  那天,父亲精神一振,像发现了沙漠中的绿洲。他发现一乡下人正吃力的铲一大堆游人遗弃的垃圾。父亲感觉应该去帮一下乡下来的兄弟。二话没说,父亲走过去拿起铲子就干上了。乡下人很紧张,说,你乡下来的吧?
  父亲说是啊,你不也是吗?
  乡下人说,大哥,我求求你了,你千万不要帮我。你一帮我,明天我手里的铲子可能就没有了。说着,乡下人忙从兜里掏出一包烟递给父亲。大哥,帮帮忙,我是从乡下来的,现在不容易找到这个工作,我老伴还卧病在家呢。
  父亲很纳闷,我真心帮帮他,想和他聊上几句话,他却认为我抢他饭碗。嗨,父亲叹了一声。
  父亲觉得没有意思了,父亲说,公园虽然景色优美,聊天的也多,可只有树木愿意和他说话了。
  不过父亲还是喜欢去公园,他说,他觉得过斑马线的感觉真好。父亲空闲的时候,他总喜欢在斑马线上晃来荡去,在斑马线上,父亲仿佛找回了所有的信心与尊严。
  那天,父亲在检阅他的“军队”的时候,一车辆急速而过,父亲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车辆已经碾过了他的头颅。
  父亲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也不会明白,自己竟然会倒在一辆交警车的轮子底下,而交警车正是为了追赶一乱闯斑马线的肇事车辆的。
(选自吉水籍作家刘会然小小说集《父亲的斑马线》)
【小题1】这篇小说中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2】小说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7分)
(1)小说中反复写到“所有的车子都会停下来让你”,有什么作用?(4)
答: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答:
    
【小题4】这篇小说以“父亲的斑马线”为题,可能有作品主题、情节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词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受到重视,朝廷往往从民间征召“笔杆子”。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等辞赋名家,最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也没广告分成一说,自媒体人靠什么获取报酬呢?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就是因打赏而来。

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蜀地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载,王褒才华横溢,擅长辞赋,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等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后来,稿费制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代,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的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润笔。尤其是韩愈,他擅长写墓志、碑文,有时一篇碑文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辞。其实,“谀墓受金”者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说法也曾被用在东汉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就已存在。

尽管润笔在中国出现时间较早,但一直到宋代才成为一种定制,形成类似于现代稿费制的“润笔制”。

“写软文”被现代一些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的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早在汉代便出现了相当出名的软文,如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司马相如在序文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的创收手段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润笔之外,还有“卖文”“提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自媒体人”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打赏王褒而来。
B.唐代时稿费制已盛行,因此除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C.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表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D.我国古代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汉代从民间征召的“笔杆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谀墓受金”这一说法也曾被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唐代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可拿到巨额润笔,表明古代文人“稿费”很高。
C.司马相如《长门赋》序文的内容,证明了这篇赋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文章以“打赏”“润笔”为例,介绍了古代“自媒体人”获取报酬的手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打赏、润笔之外,古代文人还有“卖文”“捉刀”“卖版权”等创收手段。
B.汉代的一些辞赋名家如贾谊、扬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召的“笔杆子”。
C.王褒、张子侨等人因有才华,擅长写文章,被汉宣帝赏识,“所幸宫馆,辙为歌颂”,因而屡被打赏。
D.如果不是为了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