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最后的呼唤 李光伟
(1)“回来,回来,隔山绕山来,隔水过桥来。莫在外面冷着饿着快回来,回来穿衣吃饭来......”故乡的七月,弥满在村庄上空的不仅是那一阵阵的稻花香,还有这悠扬的叫魂声。
(2)那时你若丢三落四忘了什么,就会被大人恨恨的骂一句:“魂不守尸”。若你精神萎靡,不喜动荡那一定是魂不附体了,到了七月,家人就会认真的给你叫魂。奶奶早早的就把那松柴做的火把晒了又晒。进入七月开始叫魂,奶奶一手点着火把,一手端着米碗,米上放有鸡蛋,鸡蛋上绕着红线,三寸金莲移动在村间巷道上,悠扬的呼喊着“回来,回来,莫在外面冷着饿着快回来......”我跟在后面,挥动着平日穿的破衣服摇旗回应“回了,回了”,心里却想着那颗绕着红线的喷喷香的鸡蛋。所有的伙伴家家都在叫魂,呼唤声此起彼伏:“宝财回来,六顺回来,双狗回来,盼弟回来......”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飘荡,如小村的呼唤,又如全村的和声歌唱。
(3)因为奶奶的虔诚,我的魂魄始终没有飘远,紧紧地依恋着那小村,那家乡。直到那年走出大山,到城里上了中学。在课堂上新学了一门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至此,我认定奶奶的叫魂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动,我是被那玖鸡蛋引诱的。回望那小村,仿佛被一种叫愚昧的云笼罩着。那年的七月,奶奶依旧准备着火把、米碗、鸡蛋,却又在我的反对和指责中收了起来。奶奶依旧笑呵呵的说“好,好,宝财长大了,不用叫魂了”。那一年叫魂的声音稀疏了许多。
(4)看来物质确实是第一性的,只要两碗干饭得饱,我依旧健康的长大。那年,背上个马桶包,作酷酷状,魂早飘出大山,准备离开小村,闯荡江湖。尽管奶奶和母亲流了不少的泪,我还是意无反顾地走了。心里暗暗盘算着,总有一天我会衣锦还乡的。
(5)那一年,大街小巷都唱一首流行的歌《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我已满身疲惫,归来却是空空的行囊......”听着好像是奶奶在村口为我叫魂。尽管这流行的歌词不是什么好兆头,我还是向着那沿海行走江湖。
(6)看来江湖只是一个传说,有的是苦和累,有的是心酸和泪水。惊恐的从一个城市飘向另一个城市,魂却不知丢到了哪里?每一个七月,多想奶奶再能把我的魂给叫回来,多想栖息于家乡的枝头,不在漂泊,可魂丢了,如何还乡?就连奶奶离开人世的日子,不孝的孙子都那样失魂落魄地在陌生的远方行走着。
(7)小村里,早没了叫魂的的习俗,年轻的小媳妇们母亲们也不会叫魂的礼数了。村里有了卫生院,谁家娃儿病了都奔那里去。可对于我们漂泊在外,当年在叫魂声中长大的一代总感觉小村少了什么,总希望叫魂的声再起。
(8)太想那小村了,顾不得一无所成,顾不得行囊空空,惭愧地收起当年衣锦还乡的理想,回到那小村。后生们继续逃离着,小村更加寂寞荒凉。那一晚突然又在村间巷道里听到了叫魂声,呼唤如泣如诉,香火忽明忽灭,让寂寥的小村的夜增添无数的忧伤和神秘的色彩,那是尧奶奶在叫魂。
(9)尧奶奶九十多岁了,虽然还能缓慢行走,人确是完全糊涂了。那些日子,每个夜晚她总握着香火在村间里呼唤。“回来,回来,隔山绕山来,隔水过桥来.......”她不知道长生出事了,长生在那遥远的工地从高楼跌落,象一粒尘埃落到地上就消失了,可冥冥之中她呼唤长生的名字最多。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姚奶奶不是专门为谁叫魂,她呼遍了出门打工的所有村里子孙的名字,呼声越来微弱直到熄灭。
(10)尧奶奶去世后,小村更加寂静了,那叫魂的习俗永远成了小村的历史。此后,不管走到那里,那小村最后的呼唤总是常常在耳边响起。大半生来总是苦苦追寻着什么?那衣锦还乡已记不起,发不发财已不重要。蓦然回首,那份温暖的乡情等候在那小村里,于是,总要常常回家,回到那小村里去,生怕自己的魂魄再次丢失。
(选自《文苑·西部散文》)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悠扬的叫魂声”一句中“悠扬”一词含意深刻,既写出了故乡叫魂声的高低起伏、持续和谐的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真切的感受。
B 本文中,作者情感很复杂,既有对家乡老一辈人思想落后愚昧的鄙视,也充满着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那份温暖乡情的依恋。
C “回来,回来,隔山绕山来,隔水过桥来……回来穿衣吃饭来……”的叫魂声前后多次出现,照应的运用很成功,显得结构严谨。
D 第(8)段中说,“后生们继续逃离着,小村更加寂寞荒凉”,这里表现了“我”对农村人越来越城市化、农村越来越落后的担忧之情。
E “回到那小村里去,生怕自己的魂魄再次丢失”,结尾一句说明作者在多年外乡漂泊、历经人生的坎坷后,相信了人会有自己的魂魄。
【小题2】第(5)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写了哪些同叫魂有关的人与事,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请探究以“最后的呼唤”为题的妙处。(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了悟禅师
凌鼎年
自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后,海天禅寺的平静就打破了。
僧人们不明白,法眼方丈怎么会要求了悟禅师住下来,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容忍了悟的反常行为。别的不说,这了悟自在海天禅寺住下后,竟从来没扫过一次地,从来没关过一次门。若轮到他值勤值夜,其他和尚总有些放心不下。
众僧都不甚喜欢这位新来的了悟禅师。所谓先进庙门三日大,比了悟先进庙门的,自认为比他有资历,也就不把了悟放在眼里,时不时斥责他,骂他是懒和尚。了悟不气不恼,一笑了之。过了几天,众僧突然发现了悟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
众僧看得呆了,一时竟无法驳斥了悟的这种奇谈怪论。有人去禀报了法眼方丈。法眼方丈闻听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他传下话去:“了悟对禅的理解,已非你辈皮相之见,好好向他学道吧。”
僧人们都认为法眼方丈在偏护了悟,甚至认为他法眼有私,多少有些不服。
法眼方丈终于向众僧们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一件事:那就是半年前的一个黄昏,他匆匆赶回海天禅寺时,因山雨刚止,河水暴涨,木桥已被冲毁,有一年轻山姑为无法过河正发愁呢。
法眼方丈见此,考虑再三,卷起裤管,折一树枝当手杖,一面探底,一边趟过了河。法眼方丈想:男女授受不亲,僧人戒色,自己这样做,既给她做了示范,又不犯寺规,也算尽到普度众生之责了。然而,那位山姑不知是没有领会法眼方丈的暗示,还是胆小,依然站在河对岸干着急。天渐渐暗下来了,一个山姑过不了河,那如何是好?正这时,走来一其貌不扬的和尚,和尚上前向山姑施礼后,就抱着山姑过了河,和尚把山姑放下地后,满脸通红的山姑一脸羞色地向和尚道了谢。和尚说了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就一声不响地继续赶路了。
法眼方丈忍不住上前问:“这位和尚,出家人应不近女色,你怎可抱一个姑娘呢?”那和尚哈哈大笑说:“我早把那姑娘放下了。你怎么反而老放不下呢?”法眼闻之大惭,始悟遇到得道高僧了,就极力邀请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住下。
这件事对法眼方丈震动很大,他深感了悟禅师道行深厚,有心好好观察,让之熟悉海天禅寺后,再作打算。
不久,清兵南下,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烈之事,善男信女逃难的逃难,避灾的避灾,寺庙的香火一下冷落了许多。
海天禅寺落入清兵之手是早晚的事,胆小的僧人离寺避到了乡下,了悟却天天在大殿念经打坐,仿佛不知大军压境之事。
一个阴霾之天,清军一位大胡子将军率军士冲进了寺庙,其他僧人全逃了避了,唯了悟禅师依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念他的经,对大胡子将军的来到视若无睹,大胡子将军见这和尚竟敢如此蔑视自己,厉声喝问:“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目无本将军,你知不知道本将军杀人如刈草一般。”
了悟正眼也没瞧大胡子将军一眼,朗声回答:“将军你大概还不知道寺庙中也有不惧死的和尚吧,既然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本来大胡子将军想大开杀戒,烧了寺庙,但听了了悟的回答,又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和尚的豪气与胆识,遂下令撤退。
海天禅寺就这样免于兵灾。
法眼方丈因此有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了悟的念头,了悟闻知后借口自己乃闲云野鹤,执意谢绝了法眼方丈的美意,终于又云游四海去了。临走时,他留下一偈语:“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遂头也不回地走了。
法眼方丈与众僧们都默默念着这偈语,各人参悟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
A.小说开头情节的设置有欲扬先抑的效果,结尾又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再三。
B.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了悟禅师。
C.了悟禅师留下的偈语的意思是所有的尼佛、金佛、木佛都是带有外壳的,而真正的佛是在心里的。外壳会被毁掉,但心中的真佛永远毁不掉。
D.方丈第一次遇到禅师,见识了他的深厚的道行后,就产生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他的想法。
E.了悟禅师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这其实是故弄玄虚,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
(2)文中法眼方丈讲述的了悟背村姑过河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3)了悟禅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换为“了悟”更好,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明代改名里长,唐朝也有里正一职,负责掌管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 “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唐代“乡里”的认识,不符合原文表述一项是()
A.乡被唐代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级的管理层级,但“乡”的地位在唐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然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贞观十五年后,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向“村”而不是向“乡”,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D.“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
【小题2】(小题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最后到村,都称为“符”。
B.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里正主导,其四项职责是“调查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D.乡村文化习俗活动、调解纠纷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但并不是最基本的模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县以下地域的管理结构由早期人为设计的乡里制逐渐转向了相对自然形成的乡村制。
B.赋税征派是乡村权力展现的最重要渠道,是乡村权力运作的最基本的模式。
C.里正、村正成为上下沟通的关键点,作为基层实际管理者,他们是乡村权力网的重要节点。
D.里正、村正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的;正是他们的传达协调,乡村权力网络得以运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生成一事
袁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波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题记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的磁性液体。在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研究它。”
从1992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知道,在以交通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交大,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域。然而,对于李德才来说,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憨厚朴实,呆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行都明白,导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却摇头拒绝了:“我还是想搞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性,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更谈不上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把省下的钱买原料和书籍,常常到了月底还要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京交通大学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借用。只是主人白天用,李德才只能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为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深夜,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试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六七摄氏度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锁,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限。李德才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李德才创立的磁性液体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京交通大学,从此深居简出,攻读博士学位。
B.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研究方向。导师推荐研究方向,很多人求之不得,但李德才拒绝了导师的推荐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C.北京交通大学治学环境相对宽松,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部分设备进行实验,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几十年来,李德才专注于磁性液体的研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我国的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提到导师袁祖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对李德才的评价,既让传记内容更真实,也让我们对他的个人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因为国外的技术封锁,最初国内对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知之甚少,而且当时北京交通大学尚无对磁性液体的研究,这种研究背景更显得李德才的成功极为难得。
C.文章题目是李德才一生的写照。从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到登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领奖台,李德才多年只做一件事:研究磁性液体。
D.早期李德才研究磁性液体是出于兴趣,但后来他拒绝导师建议,坚定研究方向,除了兴趣还因为磁性液体研究更有挑战,也更有意义。
E. 从李德才教授的成功来看,外界环境的艰难并非不可克服,只要我们认准目标,沉下心来,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家。
【小题3】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李德才的“伟大”与“简单”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乡长禁码    韩少功
乡政府召开村组干部大会,宣布禁止“买码”——一种类似六合彩的私彩。贺乡长此次禁码当然是吃了豹子胆,他话还没说完,台下便抗议纷起。有人站起大叫:“禁码?笑话,我已经亏了两千,你们赔给我啊?我不去赢回,拿什么买化肥?”
另一个跟着站起:“你们早不禁,迟不禁,等我亏了三四千就禁,安的是什么心?这就是你们执政为民啊?你们给群众造成了损害,就要负责到底。”
还有更多的人在拍桌子:“贺麻子,你不能做缺德事!我们又没有拿你的钱买码,你狗咬烂布巾呵?你蛮得屙牛屎呵?贺麻子,我们从没亏待过你,要茶有茶,要饭有饭,你今天要下这样的毒手?贺麻子,贺麻子……”
会场已经无法控制,台上的人也束手无策。但贺乡长耳尖,突然怒气冲冲地一拍桌子:“哪个骂娘?”下面安静了,大家面面相觑。好像刚才是有人骂娘,好像也没有人骂,但没有人说得清楚。“嗯?哪个骂娘?”贺乡长迅速掌握了话题优势,脸色一沉:“禁码是为了你们好。你们禁不禁,看着办,关我屁事!但骂娘做什么?我娘碍了你们什么事?我娘什么时候得罪过你们?她今年65岁了,脚痛了十几年,从不出门。喂一头猪,养几只鸡,一餐吃不下二两米,连皮鞋也都没有穿过,连火车也没有坐过,连城里的动物园也没有看过。她哪一样得罪了你们?”
众人都觉得无话可说,站着的人都坐了下去。
乡长说到愤怒处,又猛拍一下桌子:“我娘离这里一百多里,一辈子清清白白,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凭什么被你们骂?她到长沙去做手术,欠了几万块钱的账不说,病还没好。医院里说,顶多也就是两三年的寿。你们还嫌她命不苦?她是吃过你们八溪峒一碗饭?还是烧过你们八溪峒一根柴?还是喝过你们八溪峒一口水?你们自己就没有娘?你们的娘是茅厕板子?可以屎一脚尿一脚随便踩么?好笑,我贺麻子前后在五个乡镇当干部,没碰到过这种事。动不动就骂娘。好啊,骂,骂啊,跳起骂……”
这一番话,证据充分,逻辑严密,高风亮节,大义凛然,震得全场鸦雀无声,引无数同情的目光。接下的事情当然就好办了。大概人们觉得乡长他娘确实无辜,确实委屈,确实可怜,不该无缘无故地挨骂,那么,天地良心,将心比心,禁码当然也就……
贺麻子不满足于禁码,继续保持着孝子的雄壮声威,斜横着眼,勾缩着鼻,怒冲冲,气呼呼,把笔记本重重地拍甩去,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从禁码说到封山育林,再说到计划生育和宅基地收费,把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统统扫荡。他现在不用担心台下的反对了。他的娘已经使大家心服口服,不给他鼓掌是不可能的。看到他最后横一眼,大家鼓掌更为热烈。
散会的时候,大家纷纷把“贺麻子”改称为“贺乡长”:“唉,贺乡长也没讲错,这个码是不禁不行的呵……”“贺乡长说的好,再不禁,过年钱都没有了!”“今天中午好歹吃了顿肉饭,总不能白吃吧?”有的人还拍着胸口,好象自己早就是贺乡长的铁哥们儿,早就同乡政府心连心了:“你以为买码是买脑白金啊?我早就说过,到头都是钾铵磷(剧毒农药),不闹出人命,不会收场的。哼!”人们一路上七嘴八舌,对禁码基本上表示拥护。
我没想到会能开成这样,对贺麻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肯定,一个没有在农民堆里几十年混出点道道的人,断不可能有他那样的非凡手段,能在今天这个闹哄哄的会上乱中取胜。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绘宣布禁码时村民的反应,是为了展现农民素质低下,难以管理,说明其愚昧无不可理喻。
B.贺乡长冒天下之大不韪禁码,遭到村民的强烈反对,可见在农村群众和干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C.会场上,贺乡长拿母亲说事,得到众人的同情,这表明他是一个孝子,不允许别人践踏他母亲的尊严。
D.村民将“贺麻子”改称“贺乡长”,表现了村民对他的尊敬,说明大家已经接受了贺乡长的观点,禁码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E.小说通过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似贬实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乡长形象。
(2)小说中三次写到“拍桌子”,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贺乡长不讲禁码政策讲母亲的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4)如何禁码在我们看是个没办法解决的难题,贺乡长却能在闹哄哄的会上取胜。他靠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