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没有个背景
金 兰
三叔把自家的鸡鸭挑到城里卖,在菜市场找了个地儿,挨着一个熟菜摊。老板是个猴子一样瘦的年轻人。
买卖还没开张,三叔就跟瘦猴发生了争执。瘦猴埋怨三叔的鸡鸭太臭,想买菜的顾客都到别处去了。他命令三叔马上搬迁,否则就不客气了。
三叔不服气,和瘦猴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瘦猴气冲冲地威胁他:“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谁?你等着,我保证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说完,他再也不屑于跟三叔争吵下去,冷笑着走了。
三叔心中一凛,当下就有些后悔。他想:我一个乡下人,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犯不着为一点儿小事和人家吵架。
三叔主动把价格降下,打算快点出手回家。旁边卖辣椒的女人压低声音对他说:“你怎么跟他吵架呢?全市场这么多人,你和谁吵不行,为什么偏偏要跟他吵?你知道他是谁吗?”
三叔的心一阵乱跳。他把价格降到最低,很快,鸡鸭就卖光了。他飞快地收拾好东西,匆匆离开。走到肉行时,一个屠夫招手喊住他,严肃地问:“你刚才跟那个人吵架了吗?”
三叔点点头。屠夫说:“你怎么偏偏跟他吵架呢?你知道他舅舅是谁吗?”
三叔当然不知道,懵懂地问:“我该怎么办?”屠夫同情地叹了口气,冲他连连摇手:“我帮不了你。”
三叔感到脑袋“轰”地一下,嗡嗡作响。他后悔极了,垂头丧气地走出菜市场,迎面碰见一个工商人员。他拉住三叔,上下打量:“你就是那个吵架的人吗?你知道他舅舅是干什么的?你为什么要惹他呢?这里这么多人,你惹谁不好,为什么偏偏要惹他?”
三叔只觉得脑袋一片空白,真想给自己两巴掌。他想:我真浑,为什么要和那个“瘦猴”吵架?
回去后三个月,三叔一直不敢再进城。一天,三叔觉得风头已过去,再次把鸡鸭挑到城里去,在菜市场找了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尽管这样,他还是被熟菜摊儿的瘦猴发现了。他的心一下提了上来。
过了半天,买卖做得很顺利,没有人找麻烦,三叔的心又渐渐放下。一直到卖完鸡鸭,什么意外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三叔忽然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一个卖熟菜的人能有什么来头?能有多大背景?那些人只不过是吓唬自己罢了。
收拾好东西,三叔突然感到尿急。他找了好久,也没看见一个厕所。向人一打听,终于找到一个小公厕,门口摆着张小桌子,后面坐着一个收费的老头儿。
三叔放了五角钱到桌子上,就想冲进去方便。
老头突然拉住他,用威严的目光紧紧盯着他,说:“等等!你就是那个卖鸡卖鸭的人?三个月前,你在这里和人吵过架?”
三叔大吃一惊,说是的。
老头儿马上斩钉截铁地说:“对不起,你不能进!”
三叔倒吸了一口凉气:“为什么?”
“为什么?”老头儿威风凛凛地一拍桌子,“你知道和你吵架的人是谁吗?他是我亲外甥。哼哼,这个厕所我说了算,不让进就是不让进,我憋死你!”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小说以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三叔在菜市场的遭遇,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
B.“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谁?你等着,我保证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这段底气十足的恐吓三叔的话语表明瘦猴无赖霸道、缺乏教养的性格特点。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菜市场上卖辣椒的女人惧怕瘦猴,正是通过她“压低声音”对三叔说话这一细节表达出的。
D.“工商人员”拉住三叔,接二连三责问,在他看,三叔得罪瘦猴,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对菜市场管理的角度说,这会打破原来的安宁,自己有必要出来批评三叔。
E.小说中老头儿的形象主要通过层层对比和语言神态描写刻画出,文中用词准确,形象生动,比如“威严”、“紧紧”、“斩钉截铁”、“威风凛凛”等,活画出老头儿的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头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谁没有个背景”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送年货
李代金
这天是除夕,可是这里的边防哨所却没有过年的气氛。外面下着大雪,周围一片白茫茫,哨所在雪地里,显得孤零零的。
哨所里有个新兵,叫张新明,刚到哨所不久,还不太习惯,每次他执勤都发呆,看上去特别想家。
下午又轮到张新明执勤了,班长却让人替了他。张新明心想,班长真好,除夕让他休息,可班长却对他说:“张新明,今天我派你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你敢去吗?”
张新明琢磨着会是什么特殊任务,班长见他不说话,便说:“怎么?不敢单独执行任务?”
张新明连忙把胸一挺,大声说:“敢!班长,是什么任务?”
班长笑了笑,说道:“在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上级给了我们一点年货,我要你把年货给他们送去!”
送年货?那又不难。张新明说道:“班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好!”班长把一个包裹交给张新明,“年货都包在里面了,路上小心点!”张新明接过包裹,往背上一背,踏进了风雪里。
雪花纷纷扬扬,一层又一层地压向大地,张新明背着年货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张新明想打开包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可他又不敢。
雪地难走,张新明一不留神重重地摔了一跤。他担心包里的东西摔坏,就赶紧打开包查看,一看却愣了,包裹里装的不是什么年货,而是一双旧军靴!
张新明感到被戏弄了,背起包就往回走。没走几步,他又停下了,想着若是回去,班长肯定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不如装做什么都不知道,把旧军靴给那户人家送去,让人家找班长算账去!这么一想,张新明转身继续前进。
雪越下越大,到处白茫茫一片,张新明迷路了,绕了许多弯路,赶到那户人家的时候,天都快黑了。他敲响那户人家的门,男主人开了门,热情地把他拉进了屋,让他换下被雪水打湿的外套、鞋子和袜子,放到炉边烘着,再把他带到饭桌边坐下。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酒菜,男主人说:“走了那么远的路,你肯定饿坏了,先吃饭!”女主人赶紧给他倒了碗酒。张新明确实饿了,他冲夫妇俩笑笑,也不客气,就拿起了筷子。
吃完饭,张新明就要回哨所了,男主人说怕他再迷路,坚持要送他回去。张新明起先不肯,后来想想,有男主人送他回哨所也好,这样可以证明他确实完成了任务。万一班长批评他在男主人家吃了饭、喝了酒,男主人也好为他说句话。
女主人拿来已烘干的袜子和外套,让张新明穿上,只是鞋子还湿得厉害,伸手往里一摸,冰冰凉凉的。张新明只得硬着头皮把脚往里伸,男主人却递来一双旧军靴,说道:“穿这双回去吧,湿鞋子给你装包里吧。”
张新明支支吾吾地回道:“这、这是哨所让、让我给你们送、送的‘年货’……”哪有年货送旧靴子的,张新明说得自己都心虚,男主人却爽朗地笑道:“穿上吧,鞋子穿舒服了,好赶路。”
回到哨所,班长笑着拍去了张新明身上的雪花,然后冲男主人敬礼,嘴里喊着:“老班长!”张新明愣住了,眼前的男主人居然是老班长!他心里可不痛快了:“班长,您怎么能让我把双旧靴子当年货,往老班长家送呢?”
老班长一听,“哈哈”大笑,班长也笑了:“这可都是老班长的意思呢!”
原来老班长在职的时候,发现新兵们到部队的第一个除夕总是特别不习惯,特别想家。老班长夫妻俩无儿无女无牵挂,于是退伍后,就索性把家搬到了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每年除夕的时候,夫妻俩就张罗出一顿年夜饭,好让新兵来家里过除夕。老班长知道,明着让新兵来他家吃年夜饭,新兵肯定不好意思,于是就交代班长,在除夕这天,专门派新兵给他家“送年货”。刚开始几次,班长总是往包里塞些小米、腌肉等普通年货,以表哨所战士对老班长的慰问。可老班长发现后,每次都把东西又送了回来。他说哨所物资紧张,都得给战士们留着,他绝不能收。他还发现,每次新兵冒雪来送年货时,鞋子、袜子都会湿透,于是他干脆给现任班长下了“命令”:年货包里不用放别的,就放一双合新兵脚码的旧靴子,可以让他们回去的时候穿着,暖和些!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长在给张新明下任务时,先故意不说具体是什么任务,后来又使用了激将法,这里体现出了班长带兵的技巧。
B.张新明发现“年货”原来是一双旧军靴时,感到被戏弄了;后来又想让人家找班长算账去,这样写意在表明他的心胸狭隘。
C.小说在描写张新明执行“送年货”任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把一个新兵写得生动形象。
D.小说开头说新兵张新明除夕看上去特别想家,结尾说老班长每年除夕都让新兵借“送年货”来他家吃年夜饭,情节首尾照应,合情合理。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依偎那片阳光
丁肃清
①一位穿着病号衫的老人徘徊在医院门前的林阴路上,那么多军功章附在他的胸前,耀眼夺目,丁当脆响。
②他向我伸出右手,右手仅剩下两根指头。
③他脱下鞋向我展示右脚,右脚掌上凹凸不齐一根脚趾也没有。
④然后,他又指指他的左耳,其实他并没有左耳,仅仅剩下一个耳墩。
⑤他说这都是战争留下的纪念。他讲他曾同敌人拼过七次刺刀,讲弹皮划破小腹,肠子拖出体外,愣是用手塞进腹内爬着靠近敌人碉堡而拉响炸药包。
⑥我蓦地觉得从前书本里读到的历史是那么苍白,眼前的这位老战士从头到脚不就是一部民族解放的生动编年史么!然而如今他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农民。
⑦我惶惑困解。昔日戎马疆场置枪林弹雨而不顾的他,竟是为了今天向别人炫耀他的那一堆奖章么!以后见到的事情使我更深地陷入惶惑和困解的沼泽而不能自拔。
⑧透过玻璃,我看见那间空旷的病号房里,曾向我炫耀过他的过去的那位老人席地而坐,花白的头深深地伏在胸前,用一根根五彩塑条编篮子。一次、两次……每次我路过这窗前都忍不住向里望两眼,老人总是那副姿势盘腿席地,埋头弯腰,像一尊塑像。只有彩条在他的额下欢快地跳。
⑨我和医院办公室的张主任谈论我们合作的那篇报告文学素材时,有人敲门:笃笃、笃笃。
⑩他走了进来,把一只编好的菜篮放在张主任的桌上:“我编的,编得不好,我想你用得着。”说完,微笑着退出门去。我印象中大谈自己辉煌历史的英雄居然也送礼,居然也讨好起别人来!
⑾“他是想在医院长住。”张主任介绍说,这所医院是民政系统的荣军医院,治病不拿钱。怕撵他出院,这才编篮送礼讨好别人,而且他还每天4点起床到伙房帮厨。他想让别人知道他对医院有用处。
⑿我还了解到这位老人从来没有结过婚。战争结束复员回家,年龄已大,家境又贫,且成了四肢不全的残废人,只好空门冷户孤灯下守护着风烛残年罢了。无力耕耘、无钱治病,也许正是他赖在医院的理由呢。
⒀老人仍旧坐在那间屋子里编、编……他究竟要编多少只菜篮,送多少次人情?他依偎在医院如同依偎阳光,谁忍心揭去老人身上的这片阳光呢?
⒁夺门而出我去采访老人。
⒂“也写我吗?”他一激灵站起身,伸出双手握我的手,他的手在战栗。
⒃我抚摸着他那粗硬硌人苍老的手,这是怎样的手啊,两只掌上七根指头,每根指头上裂口条条浸着血渍。他痛吗?
⒄我想起初见时别在他胸前的军功章。如果全社会都像战争年代那样敬佩英雄,他还会把那些荣耀向人展示么!
⒅“这菜篮给你。”他愣塞到我手里。多好看的篮儿啊!玲珑剔透,大方别致我敢肯定地讲这一次送篮绝不是在讨好什么人。
⒆我给他的仅仅是文弱书生的一丝理解。他回送我的是什么?仅仅是一只菜篮吗?
【小题1】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会“陷入惶惑和困解的沼泽而不能自拔”?(4分)
答:
【小题2】张主任认为这老军人因为“怕撵他出院”才“编篮送礼讨好别人”,你支持他的看法吗?说说理由。(3分)
答:
【小题3】小说题为《依偎那片阳光》,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2分)
答:
【小题4】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3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
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
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如今哪还管这一套?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钱老大头别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拿钱!”
海爷笑笑,说:“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
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
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这深化了作者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斗争主题。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外强中干、胆小怕事。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有时又兼有口语化特点,比如:“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
D.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码头生意兴隆时,钱老大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码头生意萧条后,海爷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你来我往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E.小说开头几段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熙来攘往的市井社会图,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景。
【小题2】小说中多次出现“鸳鸯跳”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小题3】海爷和钱老大这两个典型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明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根据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团队的统计,传统汽车在大部分时间内(96%)处于空闲状态,利用率较低,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供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家庭内车辆使用,提高车辆 的使用效率,减少车辆消费总量,有效减少碳排放。当交通不再拥堵时,行车电脑控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将车近乎定速行驶,车辆也无需在停车、起步之间不断切换,大大降低了能耗。另一方面,智能汽车可以根据实时路况自动选择到达目的地的最优路径,能源消耗更少。
(摘编自陈慧、徐建波《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材料二 :
我国已经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汽车市场之一,2016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498万辆和9386万辆,我国汽车生产和销售数量分别达到了2812万辆和2803万辆,单一国家汽车产销份额已超过全球1/4。同时,中国也是智能手机的全球最大市场。智能手机的普及对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汽车成为了众多复杂数据的重要输入口,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在汽车上引入联接手机与汽车的相关端口,车载系统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投射手机内容,并具备简单的交互控制能力。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HIS预测,中国的CAV(智能汽车的英文缩写)市场将在未来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国内行业专家预计,到2035年,CAV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5%,相关事故率为零,以CAV为基础的协同式交通模式将使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减少25%,普通道路的交通效率提高80%,CAV专线彻底消除拥堵。然而,汽车的终端用户购买的不是安全、节能和环保,他们购买的是时间、效率和舒适, 事故、污染和消耗只是为此而付出的可接受代价。如果CAV不能更快捷便利、更舒适,用户是不会为开发 费用买单的。
摘编自于丁一《一汽集团智能汽车发展战略研究》
材料三:
下面是新华社与业内知名汽车频道共同推出“您看好智能化汽车吗?”的网络调查.
不同年龄被访者对汽车智能化的期待


材料四:
从理论上讲,将人类特别是老年人从驾驶座上移开是一个好主意,这样可以使交通更顺畅,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然而,这样的自动化存在一些道德问题。例如,不让司机进行生死选择,而是将生死抉择的权力交到专有算法的手中,是正确的吗?你应该让一台机器来做道德判断吗?如果一辆车计算出为了救两个喝醉酒跑着过马路的陌生人,而把车撞到树上并让你死亡是值得的,你会怎么想?
摘编自(澳)理查德·沃特森《智能化社会》
【小题1】下面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汽车可以一定范围内统筹安排车辆的使用,改变传统汽车大量闲置的现状,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
B.专家预测,到2035年,智能汽车在中国广泛使用,交通事故将不再发生,普通道路交通效率大大提高。
C.我国汽车产销份额占全球四分之一强。中国已跻身于全世界最主要的汽车市场。
D.总体来看,年龄越大,对智能汽车安全性能的期待较高,对通信、娱乐功能期待较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智能汽车能有效降低能耗,原因之一是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通过行车电脑的控制一直保持准定速行驶。
B.智能汽车能提高汽车的使用率,减轻汽车对环境的污染,这将是消费者购买智能汽车的主要原因。
C.智能予机可与汽车交互控制,中国作为智能手机的最大市场,在汽车智能化发展上具有相关的优势。
D.智能汽车带来的道德问题,涉及人生死抉择权利的让渡,将成为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阻碍。
E. 未来,智能汽车将给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变革,比如出行方式、通讯娱乐和环境质量等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对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提出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竹排嫂(刘心武)

制竹排的原料,一是竹子。大货车运来竹子,卸下,先要破开,再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截好的竹板上打孔。再就是比较细的钢筋,用来将打好眼的竹板串起。固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能套住钢筋头的扳子,将露出竹排两边的钢筋头掰弯,箍定竹排;另一种是钢筋段两端有螺纹,将螺母旋进去箍紧。这并不是轻松的体力活儿,本应由男子汉来干,但是如今镇子附近的村里,留守的男子多是老弱病残,于是,形成了竹排嫂大军。她们生产出的竹排,隔几天就有大货车来装走,老板望着满载的货车远去,笑逐颜开,竹排嫂们则盼着运竹子的货车到来,那样,她们就可以继续挣钱了。她们挣的是计件工资。每天东方发亮她们就来,露天干活,中午不回村,自带馒头,就着花生米,喝老板供应的开水,吃完喝完,稍稍说笑一阵,再接着干,直到天光模糊。收工时当着老板的面点数,算下来,每个竹排嫂平均每天能挣80元,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收入于她们至关重要,在城里务工的男人虽然每天的工资比她们高许多,但是要等到春节前,才能领足工资,若是大小老板拖欠,还得抗争一番才能把钱带回家,因此,竹排嫂们每月一结的收入,便是家中老小生活的切实支撑。

羊群有头羊,竹排嫂里有“头嫂”,她男人恰好姓祝,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就都叫她竹嫂。竹嫂五官端正,身体健壮,皮肤黧黑,嗓门特大。她男人在北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往往是,下小雨了,竹嫂带领姐妹们退进简陋的檐棚下,继续制造竹排;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套个雨披,还干,直到瓢泼大雨倾泻而来,她才罢休。她儿子上小学,放了学,就来工地找她,她让孩子趴在制造好的竹排垛上写作业,后来,另几位竹排嫂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学过来,几个孩子一起写作业。竹嫂有时会去院外小店,买来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有次老板进的竹子,破开后飞出粉尘,显然那竹子是让虫子啃过了,老板还让制成建筑工地用于蹬踩的竹排,竹嫂就抗议:“不行!建筑工人踩上去不安全!”老板说:“知道你男人是干那个的,可哪能那么巧,偏赶上他去踩呢?再说,这样的竹片也不至于就会踩折!”竹排嫂们的男人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听了老板这话,一窝蜂反驳,一个说:“她男人没踩上,我男人踩折了摔下来你偿命!”一个说:“谁踩上也是个地雷!”竹嫂就跟老板说:“我们还给你拿它做竹排,不过不是做建筑工地用的,做成养羊用的那种!”养羊的竹排承重不用那么讲究,而且,竹片之间要留缝,好让羊屎蛋漏下去,当然,批发价也就低许多。老板不愿意:“最近哪有来要那个货的啊!”竹嫂就做主:“姐妹们,这批竹子咱们就给他弄成养羊用的!”又对老板说:“你不能赚黑心钱,你要有良心!做成的羊排给你码得齐齐的,早晚能销出去!”老板退让了:“好吧好吧,你个竹嫂,还真惹不起你!”

来了个新手,原来是在鞋厂打工的,鞋厂生意不好,被裁了,来做竹排。为了计件多得,她串竹排的时候,本该在上好螺母以后,用锉子把露出的螺纹锉花,以防螺母在运送、摆放过程中震松,她却省略了那道工序,直到收工前,才被竹嫂发现。竹嫂不依,那新手说:“你倒比老板还狠,哪有那么巧的事,偏我做的就散架!”吵到老板那里,老板对那新手说:“你的男人,是在城里收废品吧?你要不跟竹嫂她们一条心,我也不敢用你了。我出的竹排为什么供不应求,口碑那么好?就因为在我这里干活的媳妇们,男人全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她们的心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结果,那天竹排嫂们加班,把那新手做的竹排一个个找出来再加工,她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一段详细介绍竹排的制作原料和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2】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小题3】竹嫂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竹排嫂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