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朱经农:为学为政游刃有余的全面教育家  
俞可
朱经农(1887——1951),名有町,江苏宝山高桥人。1921年留美回国,蔡元培聘其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此后,朱经农在学界与政界之间游刃有余,被誉为全面教育家。
朱经农为朱明皇室后裔,其三叔朱其懿“以兴学为先务”,“三湘新政,视为模范”。朱其懿1889年创办的沅水校经堂开湖南新学之先河,呕心培育门生熊希龄。熊希龄后来成了朱经农的姑父。朱经农的这位姑父1913年成为中华民国首任民选总理,姑妈朱其慧1923年8月与陶行知、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出任董事长。
坐拥维新气息如此浓郁的家族,朱经农虽7岁丧父,却能随母移居湖南,浸淫于新学。尤其是南学会,由谭嗣同、熊希龄等变法志士创办,成为少年朱经农的精神沃土。1903年,朱经农考入由熊希龄创办的西路师范讲***身份入读华盛顿大学,1920年再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教育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习期间,杜威并非朱经农的导师,但杜威思想渗透其血液。朱经农不仅于1923年翻译杜威名著《明日之学校》,甚而视杜威思想为中国教育的“救世主”。他体悟到“教育的最大秘诀不在教,而在开发儿童固有个性”。旧式基础教育“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学,而不问他们的身心发育,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那些学问,是否他们所能了解,那些教材,是否会摧抑儿童的灵机”。这实为“暖室烘花”,长此以往,学校会“把学生活泼泼的精神,欣欣向荣的气概,求知欲,判读力,自立心都摧残干净”。故而基础教育课程须“把儿童当做有机的主体”,须“适应自然发达的原则”,须“注重力行,注重实际”,须“发展其潜在的能力,使之逐渐生长”。以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朱经农试图改造有教无学的旧式基础教育。
朱经农主张“改革学制非改革学程不可”,进而强调,“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讨论中小学课程的标准”。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翌年,由全国教育联合会发起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朱经农负责初中课标。1923——1925年期间,朱经农在《教育杂志》连续发表8篇《关于初级中学课程的讨论》,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真知灼见在新学制初中课程纲要草案中得以体现。
新学制与新课标呼唤新教材。研制新课标,朱经农的身份为商务印书馆编辑。1922年,主编王云五力邀朱经农入馆。朱经农不辱使命,编辑出版一整套新学制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涉及国文、公民、社会、历史、地理等科目,还有新法常识教授书和《学生国学丛书》以及《教育大辞书》。1946年,王云五因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而辞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之职,力荐朱经农继任。肩负总经理兼编审部部长,朱经农再度全身心投入教材出版事业,于1948年推出《国民教育丛书》第一集98种。朱经农与陶行知联袂编辑《平民字课》,由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出版,短期内发行200余万册,在全国掀起平民教育运动高潮。
1925年6月4日,圣约翰学生离校善后委员会改成光华大学筹备委员会,朱经农、张寿镛、黄炎培等沪上贤达名流出任校董。既然为爱国而草创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朱经农自告奋勇担任募捐任务。23日,定校名为光华大学。校董会举荐张寿镛为校长,朱经农为教务长。抗战胜利前夕,张寿镛病逝,朱经农毅然决然地继任。1948年11月,朱经农请辞光华大学校长,转任联合国文教会议中国首席代表。孰料此行竟成不归之路。1951年3月9日,朱经农中风猝逝。去世前,朱经农在日记中慨然回顾其一生,身为同盟会会员,“舍学从政,浮沉二十余年,至今思之,实为重大牺牲。倘以二十余年光阴从事学术研究,埋头著述,则今日成就绝不止此”。其实,亦学亦政的人生抉择,朱经农不枉此生。1932——1943年主政湖南省教育厅,朱经农提出“一乡一中心学校,一保一国民学校”的普及义务教育计划,成就斐然。赞曰:树木易,树人难,十载辛勤,敢云七泽三湘,遍栽桃李;秋风清,秋月朗,一场粉墨,藉使千门万户,广被弦歌。
(节选自《上海教育》2015年4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记述的是朱经农先生,作者却花笔墨写朱经农的三叔、姑父、姑母,其目的是交代朱经农的家世,突出他的成长环境,为后文人物的叙写做铺垫。
B.“暖室烘花”喻指中国旧式基础教育不关注儿童的身心发育,抹杀儿童个性,只强迫儿童学习的现象。
C.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改革学制,第二年,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由朱经农负责初中课标的制定。
D.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朱经农不辱使命,推出《国民教育丛书》第一集98种,并与陶行知联袂编辑《平民千字课》。
E.去世前,朱经农在日记中慨然回顾其一生,为自己身为同盟会会员,舍学从政浮沉二十余年,没有埋头著述从事学术研究感到后悔。
【小题2】朱明皇室的后裔朱经农是如何走上维新之路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小题3】朱经农视杜威思想为中国教育的“救世主”,为什么?
【小题4】被誉为全面教育家的朱经农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5 10:2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美眉”考
闻如是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眉”两字连起来使用,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确切地讲,是网络大行其道,网话文(按:“网话文”一词最先闻之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顾晓鸣教授,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也)普遍流行之后。
“美”与“眉”两字组合,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其一,《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其二,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法师讳袆,字玄奘……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这两处“美眉”,一处用在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的老子身上,另一处用在唐三藏法师玄奘的父亲身上,其含义跟网话文里的“美眉”完全不同。
但是,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如何变成了今日的“美眉”?
先说这个“美”。许慎《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可见甘与美,跟吃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古人云“食色,性也”。但似乎也不尽然,且看用“美”来修饰“人”的偏正词组“美人”。
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还有柳宗元,其诗句“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中的“美人”是指吴武陵。《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中的“西方美人”也不是金发碧眼的大美女,郑玄注曰:“思周室之贤者。”看来“美人”这个词在古代正儿八经的场合是指才子骚客们思慕的一些大人物。
后来,美色、美人一般用于男子称呼女子,如《诗经》中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厚赂珠玉,娱以美女”(这是美人计)。到“美女”一词出现,那么这个“美”字用来修饰女子,就更毫无疑问了。如《墨子》的“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青苔赋》的“妖童出郑,美女生燕”等。
再说这个“眉”。《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么大致什么时候,“眉”有了现在“美眉”中的意思了呢?我们平常讲“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清目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似乎都不相干。至于“汗颜须眉”,那干脆是指男子。到了“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就稍微有点意思了。
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怕是苏东坡吧。“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看来是酒色不分家,小苏饮酒,身边是少不得美女的。
综上所述,当今网话文里“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美眉原本只是台湾人说普通话之‘妹妹’,一音之转耳。”“美眉”这样美妙的称谓,岂能不共享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渊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够作为“‘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
B.《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
C.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
D.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小题2】下列分析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眉”一词无论指美男还是指美女,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B.“美眉”一词普遍流行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它的出现使得“网话文”蔚然成风。
C.现在,“美眉”一词常被用来指年轻女孩子,但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眉”的意思是“眼上毛”。
D.文中讲的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与屈原、柳宗元、郑玄等才子骚客思慕的“美人”是不同的。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眉”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比如《史记正义》中就说老子“黄色美眉”。
B.《说文解字》中说“美与善同意”,所以人们组成了“美人”这一偏正词组,用来指自己思慕的人物。
C.作者用“似乎也不尽然”这句话比较委婉地否定了《说文解字》中对“美”的关于与吃有关的解释。
D.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美人”有时候指君王,有时候指圣人,有时候也被用来称女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去的邮驿

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官办、官用、官管;二是以通信为主体,融通信、交通、馆舍于一体;三是采用人力或人力与物力(车、船、牲畜)相结合的接力传递方式。历代王朝都很看重邮驿,称其为“国脉”。

唐代的官办驿站遍设于交通线上。一般是30 里一站,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公元630 年前后,共有驿夫18000 多名,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关山飞雪,连烽火台都燃不起告警的烽烟,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87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邮驿。在那里存有数万片简牍,其中大部分都是传递过程中的书信。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在那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中,书信占有一定比例,内容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年邮驿之盛、丝绸之路之繁华,在这些被尘封的信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迢迢驿路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以及因战乱而给国家和黎民造成的灾难。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封《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便是安史之乱后在吐蕃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从敦煌向肃州(今酒泉)所发出的一封求援信。可是由于战乱致驿道受阻,这封信终未到达目的地,而在敦煌藏经洞中沉睡了千年。

古代的驿道,大都是为官府服务的,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唐代杜甫也有“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的诗句,同样抒发的是对民间通信不畅的感慨。

在描述邮驿的文字里,有“古驿通桥水一弯,数家烟火出榛菅”以及“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一类对古代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所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唐玄宗命人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修建黄花驿,后据考证,竟是为了迎接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进京而设置的。 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曾上书皇帝,列数当年驿夫的苦难,说“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古代的驿路早已离我们而去,交织着繁盛与悲凉的邮驿历史仍停留在史学家们的历史故事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供后人回味那“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情景。

【小题1】下列关于邮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邮驿在我国最迟产生于商朝,其功能以通信为主,融通信、交通、馆舍为一体。
B.邮驿是官办、官用、官管的通信、交通机构,被称为国脉,在当时的社会十分重要。
C.邮驿见证了很多朝代的兴废存亡,也直接体现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造成的灾难。
D.邮驿给百姓带来苦难和沉重的负担,清朝佟凤彩曾上书皇帝,谈论到驿夫生活的苦难。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邮驿传递采用人力或人力和物力结合的方式,如唐代诗歌“十里走一马”就体现了物力在当时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
B.唐代的邮驿一般是三十里一站,主要功用是通信,提供食宿等,而其中役夫的工作主要是传送公文和军情等。
C.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邮驿比较繁盛的地方,如唐代,这里的邮驿很多,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
D.处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的为迎接神话人物进京而修建的黄花驿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上插上羽毛的信件是重要信件,就像今日的加急快件,时间不能耽误,需要驿骑们快马加鞭,迅速送到目的地。
B.敦煌的悬泉置是古代著名的驿站,1987年被发现。那里存有大量简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传递过程中的公文、书信。
C.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敦煌遗书中的书信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书信可以作为研究敦煌历史的史料。
D.描写邮驿的文字中有对古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这些描写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6年11月,浙江乌镇如约迎来了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江南水乡的千年古镇,成为全世界读懂中国网络强国梦的重要窗口。开幕式精彩而意义重大,明确勾勒了中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轮廓:以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推进建设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的全面实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
三届乌镇峰会的背后,是蓄势待发的中国网络强国梦: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搭起了中国的主场,融合古镇风情与信息时代气息的乌镇,预示着中国必然在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事业中走出独具特色的道路;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系统描绘了中国视野中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蓝图,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预示着中国设立了一个体现新型大国战略雄心的宏伟目标;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如新闻发布会上所公布的,将实质性地启动“乌镇进程”,意味着在建设网络强国的新长征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从全球网络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2016年标志着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传统意义上单一或者少数优势行为体独占话语权的模式成为过去,政府、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共同参与并制定治理新秩序的多方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现实。
这便是变革,注定到来的变革。身处这种变革的年代,身处这样的大时代,一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如果用于适应、面对和迎接变革,这将是最好的时代;如果相反,答案也将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要想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在互联网领域,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望。中国做过大量的探索,刚过去的“双十一”一天的成交额让世界惊叹,而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打造农村电商等,可以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2016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从一个单一主题的大会,变身成为全方位展示如何迎接变革的平台,演绎的是多姿多彩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生态。2016年乌镇峰会将让历史的车轮在千年古镇悄然转动,世界也将因此读懂中国的网络强国梦。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2016年进入互联网的一个全新阶段
B.从乌镇读懂中国的网络强国梦
C.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
D.说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喧嚣之外的迟子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涛
1986年,迟子建初登文坛。《北极村童话》是在她在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的前夕所写,在遭遇了两次退稿后,最终,《人民文学》在1986年将其发表。
次年作为年轻作家,她进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班,当时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云、严歌苓等。1990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哈尔滨,做了几年《北方文学》的编辑,也开始在省作协工作并成为职业作家。长期游走于哈尔滨和老家的迟子建说,新作《群山之巅》只是天命之年的阶段性作品,“写作上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家迟子建有点像这个喧嚣时代的“古董”,平时不在北京的圈子里混,手机连微信也用不了。“我觉得生活已经够满的了,总要留很多的时间读书,哪怕发发呆。整天看着屏幕,抱着手机的感觉就不对头了。”
“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哈尔滨本地媒体这样形容迟子建。她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写了80部书,其中有7部长篇,最为人熟知的是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51年前,1964年的元宵节,她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
“我出生的时候快天黑了,元宵节要挂灯,我爸爸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迎灯。所以我的书迷们就自称‘灯谜’了。”灯谜们叫作家迟子建为“迟子”。曾经有60人联合手抄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还有读者印制了统一样式的生日贺卡从全国各地寄给她。
“这个年代文如其人的作家已经不多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们都陪伴着你。”灯谜们这样说。
迟子建的父亲喜欢曹植,于是给元宵节出生的她取名为“子建”。童年时代,她在北极村度过,后来随家人搬到了临县塔河。对大兴安岭的社会生活以及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也是迟子建一直关注的。在她童年时代,会经常看着鄂伦春人骑着马,桦皮篓里装着鹿肉什么的,下山来换盐,“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山里生活,后来下山定居了也还喜欢骑马,他们的生活跟汉族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她写的是大兴安岭另一边的至今还生活在山里的鄂温克人,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而不完全是怀旧”。
“文如其人”,像她风格扎实的作品一样,她本人对生活中很多事的态度也很认真。作为省作协主席,“有一些事情我就要去做,包括主持文艺评奖还有一些活动之类的。”她也提到为省里的青年作家做的《野草莓丛书》系列。春节期间,在电话那端,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还要准备省里的政协会议,以及去慰问老作家。在发表新作《群山之巅》时,她也只能抽几天时间来北京,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北极村的夏天有极昼的风景,天黑了两个小时,阳光就会来打扰睡眠。而冬天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推开窗户就能望到雪野,雪覆盖着木屋。在迟子建早期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十年前,她开始用电脑打字。而中短篇小说是她更为擅长的,短篇,《雾月牛栏》《清水洗尘》和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让她成为唯一一个拿了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跟她的个人生活比较接近。正如她在开头所写,“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迟子建的丈夫出车祸后,她以第一人称书写死亡及关注矿区底层人民的文字。
“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她曾在散文《温暖中流失的美》中写到。
虽然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故意疏离,但迟子建其实并不脱离现实。她偶尔会看看电视,上网看看新闻。球赛她最爱看,甚至写过球评。“充满悬念,每一场都不一样,即使踢得再臭都没有重复的,假球假得也不一样”,迟子建笑着说,“中国足球还没有反腐的时候我就看出来那时肯定有假球的,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自从1986年初登文坛,迟子建一直让自己的视野触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大地,80部书让她成为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B.文中交代迟子建小名“迎灯”和本名的由来,既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传主形象更为鲜明。
C.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迟子建的作品的作品风格扎实;作为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她事务繁忙,但她却为之倾心付出,生活中的她做事态度认真。
D.“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中的‘堕落’一词,既表现了迟子建对甲A联赛中假球的无奈,也表现了她天性幽默风趣和对足球的热爱。
 
E.正是鲁迅文学院的求学和几年《北方文学》编辑的历练,才使得迟子建在天命之年完成了新作《群山之巅》,开始走上了或许是她写作的黄金时代。
(2)本文分别引用灯谜们、作家王安忆和刘震云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简析。
(3)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文中多次提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理由。
(4)喧嚣之外的迟子建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